Search 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聯管秋季開鑼
今年起,聯管又沒有了固定的指揮,是否會再現九〇年的困頓呢?但是他們這次推出了有史以來最堅強的客席指揮陣容及用心企劃過的節目安排。
-
演出評論 Review
艱難而美妙──評「陳必先鋼琴獨奏會」
這是一場學術性的獨奏會,内容豐富,表現的技巧艱深。
-
演出評論 Review
既往的悲與現今的痛──談蕭渥廷之舞
透過舞蹈,蕭渥廷表達了她對本土的熱愛及社會的關懷,期待大家走出既往的陰霾,正視當前的問題。
-
演出評論 Review
獨舞出衆.羣舞寡情──觀中芭《天鵝湖》有感
中央芭蕾舞團舉世聞名,《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作品也曾以高超的技巧、嚴謹的舞步、迥異的意識型態、集中西於一爐的創作手法,震撼了全世界。
-
演出評論 Review
遠望靜觀《牡丹亭》
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和把崑曲介紹給許多新觀衆外,這次製作在改編、導演、表演、編舞、布景和服裝設計等方面的努力,都為今後的工作提供了珍貴的參考。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創刊 中國雲貴地區由宗教法事發展出來的儺戲,由於型態特殊,在人類學、社會學、民俗藝術等領域中均引起廣泛重視,全球的研究風潮方興未艾。台灣淸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於今年三月創辦《中國儺戲.儺文化研究通訊》,定爲年刊,每年冬季出版,蒐羅國内外分散於專業期刊、書籍、及不同學科學術刊物的資訊,加强研究者的交流。内容以論文摘要爲主,另有新出期刊、圖書介紹,研究機構及學者的動態與成果報導,根據年度研究狀況所作的全面述評,並有系統地整理、介紹特定專題的原典及論文。第一期由庹修明主稿、王秋桂校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大陸〕 老驥伏櫪的賀綠汀 賀綠汀雖已退休多時,但仍然具有創作精力。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爲祝賀他九十大壽舉辦了音樂會。賀老還透露他目前正在從事兩項工作,一是改編重配管絃樂作品,另一是計劃出版全集。 據賀老透露,他去年已著手把他三、四十年代寫下的電影和話劇的音樂,改編爲管絃樂《序曲》、《大世界》、《荒村夜笛》、《山中新生》等作品。此外,他自三〇年代以來發表的百多篇音樂論文,和他翻譯的西方音樂理論及工具書籍,亦會收存人全集中。 〔德國〕 「阿巴多年」包裝阿巴多 今年六月廿六日剛度過五十九歲生辰的阿巴多(Cladio Abbado)和「他的樂團」──柏林管絃樂團,仍會是今年九月二日至廿七日全球矚目的第四十二屆柏林國際音樂節的台柱,在音樂節期間安排十場演出。 阿巴多自從一九八九年十月獲選繼承卡拉揚逝世後的遺缺,擔任「柏林愛樂」第五任總指揮後,便成爲國際樂壇上的巨星級人物,他既是「維也納城市音樂總監」,統理音樂之都的新劇院、音樂節活動,掌管維也納新劇院(現已辭職)、維也納愛樂團、馬勒靑年管絃樂團、又是歐洲室内樂團的藝術顧問。出掌「柏林管樂」後,德、奧兩大名城的兩個超級樂團,便全操於這位講求理性,以微笑和親切感來説話的義大利音樂家的手中。 <stron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台北/慕尼黑雙城記
十月初,一支來自黑森林古城的音樂大軍將抵達台北,一百七十人的龐大樂團呈現莊嚴浩瀚的布魯克納,深思沈鬱的柴可夫斯基,和華麗多情的史特勞斯。而台北,從嘈雜多音的空氣中逐漸掙扎成形的表演藝術,像一個焦慮的少年,正對養育它的環境,發出自己的聲音和宣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表演藝術生態評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吳大江──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
談到表演藝術環境,台北和香港、新加坡等華人聚居的都會相較,因爲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撃較少,所以是最好的。可是,成立國樂團就像是生了一個O型血液的壞血病的小孩;如果樂器等於血型,演奏的資料來源等於是血源,這個小病人不但輸血困難,而且血源不足──祖先留傳的斷簡殘篇貧乏到幾乎等於零,而大型的創作又付諸闕如。 以現代眼光來看,國樂應包括中國五十多個民族各個朝代不同的音樂風貌,及現代國樂新的音響組合。但目前的國樂都是標題音樂,没有純音樂。 社會上對國樂最不好的反彈就是國樂圈畫地自限。國樂的思想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十七世紀中期的和聲組合及音樂色彩形式,應建立像西樂一樣有系統性、邏輯性、與階段性的教材,懷抱國際化的世界觀。由藝術成就來看,專業團體應該要有專業的觀念與心態,能分析他人之長而非盲目崇拜,並且要有專業化的行政組織;由社會功能來看,如何曲高而不和寡,建立與觀衆更好的溝通管道及培養忠實的觀衆,都是國樂圖存的當務之急。 中國人總是比較保守,默默耕耘而不善於推銷自己。真實媒體的褒貶,都表示有人在注意,是好的反應。國樂應適應現代社會,多做包裝、廣告等踏實的宣傳,才能讓社會大衆多了解。希望不久的將來,國樂能真正發揚光大,在國際樂壇上佔一重要的席位。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台灣樂壇八怪象──「資治通鑑」
談到台灣的音樂環境,真是千頭萬緒。現在我們的音樂廳更漂亮了,台北人可以坐擁全世界各類表演團體。但是,我們自己的創作與演奏真的更進步了嗎?就技術上來看,音樂界本身是有進步了;但若要精益求精,一定要外圍的配合。目前是完全配合不了的。 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多尊重表演藝術家。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都不是立即的投資報酬,至少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努力才可以看到一點點的成果。 我今天先談一些台灣文化界的怪現象和解決的辦法: 怪象之一:音樂人口不成比例。人有錢了以後,除了打高爾夫球、唱KTV以外,究竟還從事什麽休閒活動呢?全民休閒普查時,若問有多少人將藝術的愛好當作生活的一部份,恐怕只有千分之幾吧。 解決之道:歐美地區每20萬的人口就有一個歌劇院、舞團、合唱團。一般文化水準高的國家其劇場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5%。藝術的薰陶與培養,應從三、五歲開始,就是由「教育」紮根。台北市應該要做全省的表率。台北市的「區」其實相當於地方的「縣」,應在各區成立一個類似各縣市立文化中心的音樂機構,開放給所有的民眾來學習與表演。此外,小學的音樂課應針對培養小朋友欣賞音樂的興趣而設。 怪象之二:文化建設等於文化中心的硬體建設。兩廳院變成一幢引介國外表演團體的華美建築。 〔編按:根據兩廳院1991年7月到92年6月間國内外演出場次統計:國内團體演出229場,國外演出59場,國内外混合演出共4場,亦即國外表演只佔約五分之一。(資料來源:兩廳院規劃組)〕 解決之道:大陸的表演藝術團體全是國家的,沒有私人經營的團體。自中央到省到地方表演藝術團體數據保守估計也至少約五千個。他們的「軟體」很多,但表演場所大多是破舊髒亂,而且一地難求。反觀台灣則完全沒有國家級的表演藝術團體。我認為兩廳院應該要做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模範,長期培訓表演團體;至少戲劇院要有自己的國劇團、歌劇團、舞蹈團,音樂廳要有西洋交響樂團、國樂團與合唱團。讓這些團體經常演出,才能提高水準,經過五年十年的努力後才能找出創作的目標,建立台灣的表演藝術。 怪象之三:自稱爲「音樂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賴聲川──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
在台灣看戲的感受,跟在其他地方很不一樣,整個社會像一個大家庭。我們不是單看某人的演技或舞台效果,而是一個家庭中有人要説話了,大家一起來聽、來共同討論。精緻的演出自有其絕對的價值(如《推銷員之死》),但總像透過橱窗看展覽。前幾年受歡迎的戲都是能提出生活在台灣的態度,而又有藝術價值的。看戲變成很多家庭的日常活動,觀衆跟著這些戲一起成長,這些戲也幫忙塑造了台北人的意識。以後要了解這個時代的人如何生活,可能戲劇創作可以找到許多答案。 前幾年創作環境出奇地好,只要有作品,都有機會發表,不論大小劇場,觀衆都非常支持。如今客觀條件日臻完備,文建會的補助條例、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展可見政府已經拿出了誠意,問題是場地荒阻滯了生機。大、小劇場都日益減少,國家劇院檔期供不應求;一向是舞台劇最重要場地的藝術館又改變作法,不受理七天以上的演出(週六要給票友唱戲),使得專業演出無法進駐。我們不止需要國家劇院一個「巨蛋」,不論藝術人口、國外交流、以及國内的創意呈現,至少還需要十個劇場的發展空間。 (閻鴻亞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汪其楣──眞正屬於台北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台北表演藝術環境的最明顯問題是:場地不足、資訊不足。我們已有若干較穩定的劇團,但缺少可供長久排練、演出的場地,使多數劇團仍如虛懸半空。大衆傳播的强力媒體熱衷影視花邊,對表演藝術僅止於重點式或插花式的報導,觀衆無法從固定的時段、版面獲知相關資訊,怎麽談藝術推廣? 京戲、歌仔戲都有不同的觀衆羣,多數不同類型的小劇場也有許多觀衆激賞、願意投入和共鳴。雖然演出還不盡理想,但已證明今日台北人除了聽音樂、喝咖啡之外,另一部分的心情及感官也在尋找交流點、宣洩口。真正屬於台北的戲,能夠反映觀衆生活情感的戲,也許會在這樣的氣候下日漸成形。 兩廳院、國父紀念館、幼獅、社教館等公家場地一定要改變公務員式的上班管理制度,以符合劇場工作的作息之需。要是每天只能排練到晚上十點、裝台頂多只給三天,怎麼可能要求專業而精緻的演出成果?當然場地不足是迫使演出編排如此緊凑的主因。我們需要更多場地:長年演出傳統、民俗戲曲的,小型掌中戲專用的,及許多比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更自由的劇院,好給年輕人去做更新的開發嘗試。唯有鼓勵創作、增加好作品的演出機會,才是提昇藝術欣賞的根本與長遠之計。 (閻鴻亞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郭小莊──舉辦活動的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
台北表演場地不足,不只是戲曲界的困難;中南部雖然硬體設備不良,但在節目安排上可以更有制度,與演出團體訂定長期合作的計畫,將藝術活動落實到生活之中。 這些年由朝野單位舉辦的大型藝術活動很多,但都缺乏演出後評估與檢討的工作,舉辦經驗不能總結和傳承是很可惜的。對於表演效果,例如票房的統計,觀衆的反應等等,都没有人進行統計調查,當然更談不上藉此對演出團體進行評價,於是下一次該安排何種節目,只能靠主辦者對演出團體的印象,或根本是分大餅式的分配,來安排節目,都没有準則。這是很不科學的作法。 以前我們會覺得很多地方都有外行領導内行的現象,當初是人才不足,但這些年很多藝術管理或劇場的行政人才被培養出來,政府的單位應該多吸收這類人來辦理藝術文化的工作。單是懂得藝術管理也還不夠,但總要比完全外行要好得多。因爲許多行政部門的人員没有藝術方面的專業認識,對藝術家就不夠尊重,也不夠信任,雙方在接觸上會覺得彼此在刁難對方。例如國家對藝術團體的獎助,常常給藝術家的感覺是施捨救濟,而不是委託藝術家發揮所長來發展文化,這是有些承辦人員的心態,結果往往給藝術工作者造成很多的限制。 (郭玉娟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戲劇〉
鍾明德──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
目前的台北劇場,人才、資訊、製作費、文建會的各種補助,都比以往豐足,但整體創作卻煞了車。前十年的小劇場幾乎是「無中生有」,每件事做來都有新鮮感。現在意識型態解嚴了、創作領域開拓了,可是邊界消失後,打下的江山並没有真正的處理和建設,這是有心人在九〇年代該做的事。 一切都要專業化。曾參與開創運動的劇壇先鋒、藝術學院的畢業生、演員、批評家,都該問自己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在制度支持之下,需要的更是個人的執著了。 「當代台北劇場」的創作理念已得到相當大的共識。不論前衛與否,如果不能打動觀衆,都是仿冒文化。我們的創作應與台北的狹小、嘈雜、競爭息息相關。也許剛開始的成品粗糙、不起眼、無聊但一直做下去,才可能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除了表演藝術刊物之外,我們還需要成立「表演藝術資訊中心」,廣泛收集國内外的各種表演藝術視聽資料,編印年鑑,並鼓勵翻譯、著述、研究,策劃出版。在觀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辦法是將劇場編入中小學演出或教學,政府也可以貼補中、小學生團體到劇院看戲的費用。 (閻鴻亞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
伍曼麗──即使台北的表演場所同時開放,與人口仍不成比例
台北得天獨厚,除了擁有兩幢美侖美奐的藝術表演殿堂──國家劇院與國家音樂廳──之外,還有兩處分別可容納兩千多及一千多名觀衆的國父紀念館及社教館等藝文活動場地。表面上看來,台北似乎已提供了一個相當良好的表演藝術環境。然而,台北地區人口稠密,據目前的統計,北市的戶籍人口與臨時流動人口總數至少在五百萬人左右,約是台灣總人口數的四分之一,所以即使以上的表演場所同時開放使用,最多只能容納五千多個觀衆,與實際人口仍不成比例。 每逢藝術季或慶典節日,各表演場所的檔期全告爆滿,表演者與觀衆都深感一席難求。我誠摯地建議主管單位能配合六年國建,在大台北地區再增建數個能容一千人以上座位的中型表演場地,並且酌量地增建小型的實驗劇場,以使得所有喜愛表演藝術的創作者與欣賞者,都能擁有一個更寬廣的活動空間。 此外,我也希望主管官署能寬列經費來補助民間藝文團體,使它們能經常舉辦各類型的音樂、戲劇、舞蹈表演,甚至開放低收入市民免費觀賞。如此,才能普遍性地增進一般大衆對表演藝術的認識與興趣,然後才得以促進精緻表演藝術的推展。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
林懷民──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却又潛力十足
觀衆比較包容、媒體比較支持、加上政府的補助,在台北從事表演藝術,起步階段因此比美國要容易得多。可是,跑到這程馬拉松的第二公里時,你就碰到瓶頸了。 這是整個體系制度的問題。從政府的評議標準不一、經費的補助與運作難以掌握、民間資助藝術不能獲得應有的免税優待、到表演資訊與認知的零亂、專業人才不足,在在使表演藝術的發展舉足維艱。對於目前文化官員的素養及努力,我深受感動;但我們還没有發展出一個可以紮根成長的基礎。 劇場文化尚未成形。政府主持的表演場地至今仍無淸晰的藝術導向,穩定發展的表演團體也太少。把劇場活動當作生活一部份的人,在我們的社會仍屬少數。 台灣是個很獨特的地方:千瘡百孔,卻又潛力十足。我們希望這塊土地變成什麼模樣?如何整理過去的足跡,看淸目前的處境,聚集衆力來發展經營?──決策的先生們是否也能離開台北,去瞭解城鄉地區的庶民生活?劇場不能只屬於某些人,某些都會。劇場不能是孤島。 美國現代舞與芭蕾在三十年代興起,六十年代政府藝術補助制度才建立。今天美國的舞蹈文化經過了半世紀的經營。我們不可能跳過累積的過程,要求立竿見影。我們要步步爲營。台灣是我們選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要有長遠經營的決心和做法。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
林秀偉──唯有透過劇場,才能淨化台北人
雖然現有的室内劇場不夠,又缺少戶外劇場──但唯有透過劇場,才能淨化台北人。台北若再失去了表演的環境,會更加縱慾,耽溺於性、暴力、和賭博。人没有高層的發洩精力的方式與較深刻的自我反省,台北就等於是死城。 政治、教育和文化三者的積弊已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媒體對文化的炒作,滿足了觀衆「過癮」的速食心態,卻無法提昇整個大文化環境的品質。 民間的表演團體,必須在空間、時間、和經費的重重困難中艱苦創作。然而,客觀條件下的會計制度與演出制度二者似乎永無交集,使得演出越多、從事越多創作與製作的團體,承擔越大的風險。政府應長期贊助培養具潛力的優秀團體,力求合約的公平性,並訂立建全的評議制度:「審核從嚴,通過後限制從寬。」此外,亦應參照歐美的累積經驗,制定出一套合理的稅制,對企業贊助給予文化減免及評估。如果民間團體要一直和公家機構的畢業典禮與開會爭地,那麼這種環境,怎能容納有實驗性、批判性、藝術性的創作呢?設計者與舞台工作者,在短絀的經費與倉促的時間中又怎麼能養成專業能力呢? 但我相信,若一直堅持地做下去,終會有成績的。我們現在正站在一個三岔口上,前面的路通往最好與最壞。希望國内能有藝術保險制度,成立公會保護舞台工作人員,而且企業家,尤其年輕一代的企業家能多肩負起文化責任。藝術是真理,光華久遠方見。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舞蹈〉
陳偉誠──應該建立與世界表演藝術齊進的圖書資訊網
表演藝術是台北最溫和的社會運動,它可以中和情感與現象的衝突,使人藉由共鳴的昇華而内省。 近十年來表演藝術的創作與展現往往成爲一種近似大拜拜式的現象,除了讓參與者盡情地滿足個人的表演創作慾之外,並未見作品在質量上的提昇。表演藝術的生態問題千頭萬緒,但其中影響最鉅的是,一個有心長期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團體,如果無法有個可以安心創作與訓練的空間,根本不能談到累積與成長。在人力與場地都必須到處打游擊的混戰下,近十年來小劇場已經很難產生傑出的表演人才。 我們需要更多可靈活運用的空間,現有的都不夠。以法國爲例,政府在巴黎興建公共的排練空間,給從事創作的藝術家,僅收取象徵性的費用。我認爲主事者應有規劃的藍圖,將各表演中心的教室分時段開放供當地無固定工作場地、但達一定水準以上的表演團體使用,使他們能做持續性與累積性的訓練,以培養其特殊風格與氣質。劇場的開發,也不必局限於鏡框式的舞台。表演者與觀衆及社會間也應再做更多面的空間結合,計劃性地成立工作室;舉辦演講,落實中等學校的教育。 我常覺得表演者是最廉價的勞工。台灣既有能力在近十幾年來建立起和世界經濟聯絡的資訊網,創造了經濟的奇蹟,也應該建立與世界表演藝術齊進的圖書資訊網。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水準,刺激創作者的自我省思,也能打破台灣表演藝術的地域性而具備世界性的眼界。 (陳怡如 採訪整理)
-
表演 Curtain up
表演 Curtain up
舞者是行雲,樂聲比流水;戲裡愛怨嗔痴,莫不關情。且看牡丹亭畔即將啓幕的大戲和近兩月各類演出的前膽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