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書介
天書啓示錄《當代鍵盤手》
古典高手碰上流行音樂,往往難脫單調的彈奏型態;在爵士的即興領域內,則空有絕佳的視譜能力卻難以盡情揮灑。對這樣的問題,這本書或許就幫得上忙!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旺盛的創作風氣,熱絡的國際交流,多樣化的演出表演者、創作者、藝術經紀團體緊鑼密鼓,對自己、對觀衆都有更高的期許。我們把一至六月的精采的演出活動列在這兒──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毫無疑問,一九九三年將是戲劇活動的盛會。由文建會策畫的「世界戲劇展」邀集多個國際知名的劇團演出,並舉辦專題講座、硏習會,時間長達八個月。在國外的一流樂團、舞團紛紛來台獻藝之後,國人終於也能初步接觸到不同戲劇精粹的一斑。下面介紹一至六月的劇場精華: 「世界戲劇展」好戲連台 在六個外來團體中,首先登場的高爾基劇團,將以紮實的寫實風格,演出俄國最爲膾炙人口的劇作家的喜劇《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劇情近似果戈里《欽差大臣》及沙葉新《假如我是眞的》的社會諷刺,使這齣戲在大陸也廣受歡迎,一再搬演。對視寫實主義爲陳腐、公式化的台灣劇壇,正是一次領略眞正寫實魅力的機會。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的錄影帶曾經多次在國內電視台播放,早已在塑造國人對古典莎劇表演的「定見」。這次他們帶來去年贏得勞倫斯奧利佛獎「最佳重新創作」等多項大獎的《錯中錯》,完全以現代面貌演出莎翁早年的瘋狂喜劇,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的蜷川幸雄採歌舞伎風格配合現代科技演出的希臘悲劇及莎劇,近年蜚聲國際,《米蒂亞》將希臘宮廷全盤轉化爲濃烈的東方古典,視覺意象極爲豐富。嵐德三郞以男身扮演米蒂亞,發揮了「女形」的特長。 同時,力圖承續傳統的北希臘國家劇團則帶來「正宗」的悲劇《伊蕾克特拉》,演出亞加曼儂王室家族悲劇中的弑母段落。在希臘,該團每年固定於各地的露天劇場作暑期演出。 百老匯歌舞劇《比得潘》挾著飛行特技與老少咸宜的娛樂效果,將巡迴北、中、南演出。 爲國人十分熟悉的電影大師柏格曼,也將藉由三島由紀夫的劇作,讓我們親覩他致力一生的舞台藝術。 這些演出,都將配合對白字幕,減少語言的隔閡。 文建會也邀約了五個國內的傑出劇團,在「世界戲劇展」中提出本土文化的對應。冬靑劇團演出姚一葦的代表作《碾玉觀音》;表演工作坊《廚房鬧劇》將荒謬的英國喜劇移植重編,由陳立華導演;明華園推出以羅通掃北爲題材的新戲;吳文修的首都歌劇團推出新編的孟姜女歌劇《萬里長城》;當代傳奇劇場和蜷川劇團同樣取材《米蒂亞》,卻將以更現代、更脫離平劇傳統的風格演繹爲《樓蘭女》,並由闊別創作已久的許博允擔任作曲。 劇場.綜藝.藝術節 <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癸酉雞年,前半年的演藝台上跳躍的是關注生命的舞作,尤其三齣大型舞劇,不約而相契地連綴起中外女子的癡情、熱烈與成全,她們是吉賽兒、菊豆和玉蓮。 取材自民間的舞劇 趁著去年歲末的芭蕾熱潮,今年開春一、二月之交《吉賽兒》也將上場。這齣描寫十九世紀法國農家女與貴族的愛情悲劇,自一八四一年首演以來,已跨越一個半世紀,吉賽兒生前死後的癡情,已化作舞台上永生的精靈。這次由足可見證芭蕾舞史的巴黎歌劇院舞團演出,正是許多人拭目而待的緣會。 《菊豆與天靑》爲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菊豆》的舞劇演出。游好彥舞團將以三幕主戲舞出菊豆勇於面對情愛的熱烈與天靑的懦弱,以及楊金山幾近肆虐的變態情狂,交織出三代四口人在倫理人情的衝突及哀頑。編舞者游好彥將親自演出楊金山一角,他相信:抛掉對白、實景,完全由肢體演繹,將更能顯現情節張力及生命的質地。 淡淡的三月天,《菊豆與天靑》將有爲期一個月的北中南東部演出,而在同時,全省觀衆還可以期待另一齣舞劇的呈現──《走西口》。 兩個玉蓮在《走西口》中是同名又同愛一人的女子。太春與玉蓮新婚而別,獨自出關到塞外謀生。客途飢凍僵斃之際,得到寡婦玉蓮以身偎暖搭救,並給予生計,異地戀情在矛盾中乃如春草蓬生。關內的玉蓮在誤傳太春客死的悲痛中,堅決要爲夫君收屍歸葬。到了塞外,憬然入目的是即將上花轎的婚禮。兩個玉蓮,誰上轎子呢? 這齣於「台灣省音樂藝術季」推出的舞劇,是取材自大陸民間史實的創作舞劇。淸初晉北一帶連年災荒,靑壯男子湧往關外謀生,時稱走西口。然而天候地利艱難,良人多數一去不復返。這悲慘的史實在民間演藝中發展出「二人台」的演出形式,男女邊舞邊唱送親遠別。《走西口》即據此題材與形式,由出身北京中央舞團的閻仲玲編導。在編舞素材上不僅採擷當地舞蹈動作,如每邁一步上下顫兩顫的「拉花」,以及覇王鞭、方巾等道具,並運用當地歌謠爲樂曲素材,由省交以西方交響樂編制作現場演奏,許是舞劇表演的新嘗試。 在結合地方曲藝的舞劇創作嘗試上,此道不孤,四月間多面向舞蹈劇場的「北管計畫」,將演出一齣結合北管野台「扮仙」與「做戲」爲創作素材的舞劇。 個人創作生機勃發 褪下劇衣,個人舞蹈
-
專題報導 Feature
邁向更多元的表演空間 台灣表演場地前瞻
「表演」對於絕大多數的小市民而言,是年節祭典的活動,是打拳頭賣膏藥、工地秀賣房子的噱頭,是豐年慶賀歳祈福的儀式,甚至是中六合彩,大家樂的還願手段。
-
專題報導 Feature
尋找台灣民俗技藝生命力
這些與表演技藝相關場所的規劃興建,無疑將是讓日漸凋零的民俗技藝得以傳承衍續的重要契機
-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的大千世界 閻振瀛談世界偶戲
戲劇學者閻振瀛製作過四次國際性亞太偶展,亦常赴國外考察、觀摩。各國偶戲的不同特色,他爲我們一一道來
-
專題報導 Feature
台、閩偶戲藝術的衍變關係
木偶本無知,粉墨登場, 暗幕中誰牽線索; 小人誰作態,堂皇高坐, 舞台上大顯威風。 古傀儡戲台聯 中國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戲團和偶戲大師黃奕缺,近兩年幾經波折,終於在十一月間來到臺灣,在邀請單位鹿港天后宮的安排下,於台灣南北各地巡迴演出了十幾場技術精巧的泉州傀儡戲。然因諸多因素的不協調,大多是在一般廟宇前大小高低不一的簡陋戲台上表演,燈光音響效果不佳,使得這趟演出,美中有許多的不足。除此之外,見不到眞正「泉州嘉禮」的藝術特色,是最大的遺憾。 這次泉州木偶戲團和黃奕缺在台的每一場表演,觀眾都爆滿,對一般觀眾而言,也確實是看了一場精采、熱鬧,而且印象深刻的偶戲演出。這次演出,除了不是在「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之類的劇場表演之外,卻是所有大陸來台表演團體當中最風光的一團,起碼有一些來自閩南原鄕、能以台語交談的親切感。傀儡戲也是台灣傳統劇種之一,泉州文化、泉州傀儡戲與台灣文化、台灣偶戲之間,有很深的文化淵源關係,這或許是泉州木偶戲團這次來台演出,引起一般民眾很大興趣的另一主要原因吧! 中國偶戲的歷史發展 中國傳統的偶戲,大致可分傀儡戲和影戲兩種不同的表演型態,歷史久遠、種類亦多,自古以來是宮庭嘉會裡重要的表演和「禮」的內容之一,也是民間社會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娛樂項目。這兩種偶戲各有不同的程度的歷史發展,和對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重要影響。遠在十世紀
-
專題報導 Feature
傀儡戲在民間
台灣的傀儡戲與民間祭儀密不可分。透過不同劇團在各種儀式中的多般功能,可以窺見偶戲藝術在這種生存方式中,如何發展出獨特的體質。
-
專題報導 Feature
人與木偶 北京上演《羅慕路斯大帝》
如果素以怪誕著稱的廸倫馬特還健在,看到中國人把他的怪誕發展到更怪更誕,會不會目瞪口呆,抑或是怪誕之怪誕如同否定之否定,負負得正?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下)
繼承 繼承是在保存基礎上,把古代的音樂理論、美學意識、樂器的形態結構、演奏技法、樂曲用譜、風格特點等認眞地學習、瞭解它們,並且要做到眞正懂得並學到手。 要做好繼承這項工作,在實踐中很不容易。 例如古代有關音樂理論方面的記載,數量不多,文字簡略,而且含有古代社會在當時習用的一些虛辭與用語。而對某些論述,往往並不作逐層的具體細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作了太多的推論,有時會推論出多種可能性,莫衷一是,難下定論。對帶有封建社會意識的一些理論,第一步必須懂得它們;第二步要去分析它們的歷史背景;第三步才能有分析批判地去繼承。 樂器與演奏技法的沿襲、革新 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各民族各地區的樂器,品種繁多,不勝枚舉。有些樂器至今仍在襲用,但有很多種樂器現在已經不見或少見。現在仍在襲用的一些樂器,有的在名稱上有所更改,有的在形體上有着一定改動,更多的是在內部結構上曾經作了較多的改革。改動與改革,大都在原有基礎上對發音效果、演奏方便、擴大音域等方面不滿足於原有的,在演奏家、樂器工匠通過不斷試驗與實踐,證實眞是超過原有的效果,才肯定了這些改動與改革。已經不見或少見的樂器,曾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一些;今後可能還會發現。因此,我們在繼承工作中,對現在仍然襲用的樂器,應該硏究每個樂器的發展歷史;對已經不見或少見的樂器,一經發現,就應作攝影、記錄、仿製並硏究之。 學習演奏技法,主要依靠師承親授;其次,從書本中求得有關知識。在傳統社會裡,音樂的流傳,處於自生自滅狀態。雖然有些愛好器樂的文人,在他們的詩文札記中有時會提到一些,但有多有少,不太詳細與全面。因此,只有親眼看到老師對每個指法的演奏姿勢,聽到每個指法的發音效果來學習。也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緩慢,缺乏互相交流的機會。因此,師承的傳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老師的水平有高有低,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好有壞。同一位老師敎出來的學生,水平不可能是一樣的。某些流派好的技法與樂曲往往會失傳。這些,都可說明師承的傳授旣起著主要作用,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一種指法的演奏方法,都是從歷代演奏家在不斷實踐比較中產生並定型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流傳中間也必然會有一些新的演奏技法充實
-
專題報導 Feature
林石城談琵琶行
在震懾全場的演奏會後,本刊專訪了這位琵琶大師,從兩岸音樂敎育的差等到習藝、演奏的意境,均有所闡發
-
專題報導 Feature
—九九三香港藝術節前瞻
去年第二十屆香港藝術節盛大而令人難忘。一共有來自廿二個國家的近千位藝人,在十三個場館舉行的一百二十四場表演,創下空前的一千五百餘萬港元的票房收益。第二十一屆香港藝術節將在九三年一月三十日揭幕,在爲期二十三天的節期中,來自十五個國家有超過一千位表演者,盛況可能將猶勝上屆。主辦單位並首度保留了部分票券給台灣年代公司預售。門票平均較台灣便宜百分之四十。
-
演出評論 Review
發亮的驚嘆號
柯瑞亞在難以預期的實驗中,還維持一種危而不亂的流暢節奏,像坐擁一整個大玩具間的頑童,玩得興高采烈、花樣百出。
-
演出評論 Review
音律縱横走 樂曲交疊奏
鋼琴手奇柯瑞亞(Chick Corea)是位善於思考的人。他在琴鍵上思考,從傳統到前衛;他在創作時思考,音符是工具、音樂是遊戲。 如果說奇柯瑞亞游於藝,相信沒有人會反駁。從傳統鋼琴,到五花八門的現代電子鍵盤樂器,他借用大小不等的樂團編組,尋找聲音世界中如萬花筒的多變音彩。有時候很古典,有時候很浪漫。偶而也戲弄聽者來上一段純泛音以外的抒情美感。但是他也可以嚴肅地獨坐在鋼琴前,用絕對形而上的觀點譜出詩人的哲理,和他自己的思想對談。 傾聽他的音樂必須緊跟著音樂前進嗎?我們並不容易洞悉他的音樂本身所欲傳達的思維。是遊戲嗎?可以這麼說!奇柯瑞亞的音符是精靈抽象的化身,當你以爲開始掌握它的繁複,頑皮的旋律卻又構成一幅似有若無的單純圖像。 如果音樂就是生活的反映,我們一定可以感受到奇柯瑞亞在生命的瀚海自在地悠遊。生活的確沒那麼艱澀,也沒有那麼自如。因爲所有生命的訊息,都是交疊而成的線條,只是自己選擇了不同的現實規律。 文字|傅慶堂 寶麗金唱片公司企劃
-
演出評論 Review
「周易樂法」的打擊新聲
剛完成理論作曲博士學位的鍾耀光一定也迫不及待地想趁著「慣性」仍強,再產生一系列「周易樂法」的作品。
-
演出評論 Review
海濤練劍 評兩場中國音樂發表會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冬夜裏聽丹楓
在兩個月内推出五場分量不輕的演出,事前的構思、籌畫、選曲到演出的嚴格自我期勉,在在顯示「丹楓」並非只想短暫地嫣紅一季而已。
-
演出評論 Review
國語版的歌仔戲 《浮緣仙道》觀後
國民大戲班在明華園的大力支援之下誕生,他們的功夫没有白費,首齣創新國劇《浮緣仙道》便予人深刻印象──廣受本省觀衆歡迎的歌仔戲終於有了國語版。
-
演出評論 Review
玉米田中見新芽
新竹的觀衆非常熱情,「實驗劇場」一詞在當地仍十分新鮮,而這些,將是在這塊劇運處女地上灌溉「玉米田」最好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