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隨著歌劇院的開始去改變
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內部仍在整修,但其推動中台灣表演藝術的任務已經啟動!繼「沙龍講座音樂會聽見以後」系列,國家歌劇院又將推出「巨人來了」序曲系列演出,地點不限於台中,也擴及彰化、南投等地,頗有拉進城鄉藝文距離的企圖心。國家歌劇院院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王文儀表示,她的夢想是「將中台灣創造成最懂表演藝術的地方」。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跟著巨人 讓雋永走入生活
「序曲」是古典歌劇、舞劇正式開演前,以一段管絃樂曲開場,用以暗示劇情,或幫助觀眾靜下心聆賞的演奏。臺中國家歌劇院「2015歌劇院序曲巨人來 了」系列演出,有雲門舞集《水月》、音樂時代劇場《少年台灣》、舞蹈空間舞團《迴》、心心南管樂坊《南管詩意鄉愁》、世紀當代舞團《婚禮/春之祭》 和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仙杜拉》。不僅集結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等菁英跨界合作,更從經典中提煉,以當代思維與手法演繹,翻轉經典,再創經典 新價值。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賓士「星盛事」 用藝文實踐對台灣的承諾
長年以來用心支持藝文領域的台灣賓士,持續贊助「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將近十個年頭,讓原本只在廳內的演出,延伸到戶外全民共享的音樂盛事,累積出國內樂迷的爵士樂風潮!這是台灣賓士「星盛事」系列贊助的成果,除了贊助演出,「星盛事」更著力於推廣,透過講座、大師班等形式,讓音樂的種子播散得更遠更廣!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明華園第三代演員
陳昭婷、陳昭賢 畢生所繫就是「家」
很多人抗拒延續家族傳統、繼承家族事業,甚至決絕得不與父母從事同一類工作,但陳昭婷與陳昭賢這對姊妹花,卻是從來沒有過「離開明華園,吃別人頭路」這種想法,「看到上一代這麼努力維持傳統戲曲、維持一大家族的生存,會感動,也就會認為,跟著傳下去,是責任、是使命、是義務。」兩姐妹斬釘截鐵這樣說:「我們從不覺得要去外頭做什麼別的。」
-
藝視窗 News
2015衛武營玩藝節 10月一起「玩藝總動員」
【台灣】 2015衛武營玩藝節 10月一起「玩藝總動員」 由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舉辦的「2015衛武營玩藝節」,將自10月8日起,在衛武營園區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活動。今年以「玩藝總動員ARTs」為主軸,推出包含表演、講座、工作坊、影展、市集等66檔演出,共計超過170場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主辦單位特地推出兩大旗艦節目:由澎恰恰原創故事並領銜主演的音樂劇《釧兒》,與首度造訪南台灣的世界古典音樂界的天團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釧兒》是澎恰恰從歌仔戲經典劇目《薛平貴與王寶釧》發想的故事,講述一個瀕臨解散的歌仔戲班,一段穿越生死的愛情,猶如歌仔戲台版的《第六感生死戀》,由耀演音樂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作曲家李哲藝與高雄尚和歌仔戲劇團團長暨當家小生梁越玲一同製作演出。維也納愛樂這次訪台則由指揮暨鋼琴獨奏艾森巴赫領軍,將帶來最擅長的莫札特曲目。 此外的演出亦是琳瑯滿目,包含今年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及英國愛丁堡藝穗節的6組台灣團隊帶來征服歐洲觀眾的劇目,還有中生代導演王嘉明的經典力作《Zodiac》,跨戲曲戲劇的新生代團隊「栢優座」也將帶來創新的《刺客列傳荊軻》,還有嘉義「阮劇團」改編莫里哀喜劇《吝嗇鬼》的《愛錢A恰恰》。舞蹈方面則有「創動舞劇場」演出《Silk Project 絲│私語》,音樂方面則有「MAFIA跨域藝術」的《音声,詩三首》。 玩藝節正式開跑前,衛武營將於9月5日起至10月4日,推出「藝遊鳳山城」活動,號召鳳山四間具有創新活力的特色餐飲空間、媒合高雄新興的表演團隊將不同型態的節目帶至店家演出、提供給在地居民嘗鮮體驗。 詳細資訊請參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官網www.wac.gov.tw(莊珮瑤) 「原聲童聲合唱團」再度出輯、出國巡演 來自南投信義鄉,以《拍手歌》在紀錄片《看見台灣》片尾感動觀眾的「原聲童聲合唱團」,在今年8月推出第三張專輯,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歐洲巡演。 羅娜國小校長馬彼得指揮的「原聲童聲合唱團」,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殺時間的手
「我是歌手」和「幪面歌王」異曲同工,都是把歌手的「際遇」放在潛文本裡,從而進行各種與觀眾的眉來眼去:今非昔比,懷才不遇,強弩之末,東山復出。總之,就是不會,也不會是陳奕迅和王菲。這樣的心理當籌碼,觀眾能不如入賭場,看別人以名聲下注,故此覺得時光飛逝,又一集,又一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的影集時光
你是重度影集迷嗎? 你會為了追影集廢寢忘食嗎? 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我們幾乎可以零時差地同步收看來自世界各國的最新影集。 根據Daily View網路溫度計的大數據分析,宅在家看影集是上班族主要休閒娛樂第二名,僅次於上KTV高歌。 歷久不衰的日劇、引領熱潮的韓劇、後來居上的美劇,各有什麼吸引人的魅力?我們邀來三位影集達人一一剖析。 看影集除了看熱鬧,也能看出門道?三位劇場工作者告訴你,他們從影集學到的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今非昔比、時移勢遷——日劇篇
隨著數位世代科技發展,電視頻道不再如過往普及,人們持續擁有更多的娛樂可以分心,都是讓整體日劇產業持續走跌的原因。在時代的推送之下,近年日劇開始產生一些規律的趨勢,如電視台製作經典舊作續集力圖再造風潮,黃金檔日劇收攤、深夜線起飛,而以職場小蝦米對抗體制大鯨魚的《半澤直樹》、《派遣女醫》、等大受歡迎,也反映出日本人壓抑的民族性,靠這些「奇幻故事」得到抒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快、狠、準 加上科學嚴謹分析——美劇篇
美國劇集題材多元豐富,節奏明快緊張,或以電影級高規格拍攝,往往使觀眾一看入迷,追劇經年。尤其劇中表現出來強調獨立個性、鼓勵冒險、開拓創新的美國文化,更是吸引觀眾窮追不捨的最主要原因。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婆媽三寶外的秘密武器——韓劇篇
從婆媳爭鬥的婆媽劇、演員貌美背景富麗堂皇的偶像劇,到製作精緻講究的歷史劇打造「韓流」的主要功臣韓劇,日新月異推陳出新,擄獲許多台灣觀眾的心,而看到網路點播平台的未來趨勢,韓劇乘勢而上,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網路播出設計的劇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看熱鬧到看門道——劇場人的影集體驗
從單純地追劇、追偶像,到從劇集中分析劇情架構、學習如何製造戲劇衝突,甚至從中了解人生劇場人看劇集,各有切入角度,且聽他們娓娓道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以身體書寫的激進力量
什麼是行為藝術?這個在台灣藝壇向來屬於非主流的門類,觀眾可以透過近期高雄市立美術館的「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特展,而有機會得到進一步認識。展覽以「行為藝術教母」阿布拉莫維奇為中心,延伸自一九六○年代以降的國際行為藝術創作,並對照台灣的行為藝術發展,共展出卅九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及文件,揭櫫半世紀以來,藝術家如何透過身體書寫產生更激進的行動力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華語紀錄片 兩岸各展千秋
在台灣,紀錄片成為院線電影的另類賣點,在中國,卻是在官方關注下難以露出。透過九月的「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我們有機會看到兩岸不同的紀錄片關懷與觀點,雖都切入社會議題,但展現出來的況味卻各有千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因為孤獨的緣故
每個人都有兩張臉,一張明亮的,一張黝暗的。光與暗同在,脆弱與勇敢因而合為一義。姚尚德寫的這本《小丑不流淚》,記錄了一趟跨越巴黎、廣西、樹林及其他城鎮的經年壯遊,一路橫涉孩童與成年、自我與他人的內在成長之旅,也記錄了藝術與生命如何互映的片刻光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重新認識莫札特的三個面向
莫札特的音樂,很多人從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了,但流暢悅耳的莫札特音樂聽多了,是不是也會有點膩?但經過歲月歷練,卻又能聽到一些不同以往的感觸,這裡透過三張專輯,讓我們重新認識「小莫」吧!
-
戲劇新訊
《愛的兩國論》 愛情與政治的角力
選舉將至,各種議題都會被泛政治化,雖說政治無所不在,但怎麼談才能談出新意?讀演劇人《愛的兩國論》以愛情隱喻政治,將敏感的兩岸關係轉化成戀人之間的愛恨交織,探討愛情世界如同政治角力,時而手牽手、時而諜對諜的權謀關係。編導周翊誠說,當我們在討論政治與愛情時,有許多用詞是類似的,例如:對話、互信、共識、交流、衝突、獨立、武力(暴力)、分裂(分手)、變質(變心)等,「看似不相關的議題,在本質上卻是相通的。」 《愛的兩國論》由林子恆、賀湘儀所飾演的戀人開啟一場角色扮演遊戲,所謂政治的意識形態只不過是劇中人扮演的不同角色,沒有任何人需要選邊站。周翊誠形容,整齣戲就像個趣味競賽,所有的政治聯想因此變得好玩,甚至是好笑;劇中的情境,對政治敏感的觀眾,可以跟現實狀況對號入座,但純粹當有趣的愛情遊戲來看也未嘗不可。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複象公場舞蹈文本計畫《幹掉她》《渴求》《克拉普的最後一卷錄音帶》
我想推薦一組我覺得可能會是「地雷」的作品。 自上個月底至本月中旬所舉辦的第八屆台北藝穗節,計有一百五十四個團隊和六百場節目。其中,嘗試跨領域製作的複象公場,不僅團名深具企圖心,這次還試圖以肢體語彙的舞蹈形式,挑戰詮釋英國新文本《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和《渴求》Crave,以及貝克特經典劇作《克拉普的最後一卷錄音帶》等艱澀前衛的作品。這個所謂舞蹈文本計畫,應該被視為這批在地年輕團隊與歐洲經典文本對話的一個嘗試(野心);如果你相信劇場是真實的,沒有什麼比身體更能展現真實。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TSO首席指揮】與莎賓.梅耶共舞
你以為國家音樂廳在微整型,台北市就沒有音樂會可聽了嗎?那可不!二○一五/二○一六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新樂季,由首席指揮吉博.瓦格親自上陣的四場【TSO首席指揮】系列音樂會中,九月廿日即將登場的,即是邀請到單簧管名演奏家莎賓.梅耶一同合作演出。莎賓.梅耶過去因指揮家卡拉揚的提攜而聲名大噪,然時至今日,她早以自身的實力證明其單簧管女王的地位,這次與北市交的合作將帶來稍有爵士韻味的《柯普蘭:單簧管協奏曲》,如果聽完這首曲子還無法讓你隨著音樂搖擺,那麼接下來北市交演奏法國作曲家米堯的作品《屋頂上的牛》,一定能讓你身心靈均愉快地用腳尖打起拍子!要是這樣還不能吸引你走進台北中山堂中正廳,那麼,只花費台幣五百元的超值票價,就能聽到世界級的名家演奏同時支持我們本土的樂團,你,還有理由不來嗎?
-
音樂新訊
打開鋼琴 發現不一樣的聲音
談到前衛音樂場景的德國女性聲響裝置藝術家安德烈亞.諾伊曼(Andrea Neumann),就不得不提她獨一無二的「內部鋼琴」(Inside Piano)。諾伊曼曾於柏林Hochschule der Knste學院接受正統古典鋼琴的訓練,然而制式的鋼琴演奏,不能滿足她對音樂的想像,因此她在聲響實驗中,透過對共振板(即響板)、制音器等鋼琴「內部」功能的了解,尋找屬於鋼琴的聲音,「內部鋼琴」也於此發「聲」。 自一九九五年開始諾伊曼以「內部鋼琴」演出,經過廿年的研發改良,她棄真正的鋼琴結構不用,只保留鋼琴的鋼骨,讓原本重達八十公斤的鋼琴,搖身變成得以巡迴至各地演出的行動版「內部鋼琴」。首次來台,諾伊曼將帶來結合行動藝術、內部鋼琴,及以肢體動作呼應聲音反饋的作品Letratone Nr. 9,與另一部受到美國前衛作曲家George Brechts影響的作品Innenklavier Solo Nr. 3;同時也將與音樂人王榆鈞進行一場鋼琴對話。除此之外,擅長即興創作的諾伊曼,也邀請大家參與三個小時的即興音樂工作坊,重新認識現有的樂器,發現聲音更多的可能性。
-
音樂新訊 烏克蘭鋼琴家
列夫席茲 全場獨奏拿手曲目
烏克蘭鋼琴家列夫席茲(Konstantin Lifschitz),自幼受到重量級指揮Vladimir Spivakov的青睞,獲得先後與莫斯科合奏團、蒙地卡羅愛樂管絃樂團一起演出協奏曲的機會。一場於莫斯科聯盟之家十月廳(October Hall of the House of Unions)的獨奏會,廣受好評的演出,奠定了他職業鋼琴家的生涯,當時,他只有十三歲。 十七歲那年,列夫席茲在格涅辛學校的畢業音樂會上所彈奏的巴赫《郭德堡變奏曲》,細膩的情感詮釋,讓日本Denon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驚豔,將該場演奏錄製成唱片,於一九九六年發行。專輯不但入圍當年的葛萊美獎,《紐約時報》的樂評羅斯史坦(Edward Rothstein)更將其譽為:「這是繼顧爾德之後,最具影響力的《郭德堡變奏曲》鋼琴詮釋。」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一年,列夫席茲也以首次錄音專輯(巴赫的《法國組曲》、舒曼的《蝴蝶》、梅特涅與史克里亞賓作品集)於德國「回聲」古典錄音大獎,獲得「最佳年度青年音樂家」的殊榮。列夫席茲先後為Orfeo、VAI等唱片品牌錄過音,他在Denon發行超過廿張的唱片,也皆在國際上享有相當優異的成績。這次來台,除了台北演出巴赫、德布西、庫普蘭、拉摩、梅湘等人的作品,也將於台中與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攜手演出貝多芬《皇帝》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