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工作坊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韋以丞 好好過活,征服劇場中的多重宇宙(上)
能導、能演的韋以丞,其實在戲劇系主修的是燈光組。許多人對此感到震驚,但若真正懂他之人,或許根本不該意外,畢竟這人處處充滿驚喜怎麼白天看他還在南部,晚上就現身台北的排練場?又或者,怎麼前幾天還見他帶著豬鼻子,飾演小朋友的偶像「豬探長」、接著又在明華園的戲台上唱戲,過沒幾天,還能看到他以導演的身分被放在節目單上。 重考之後,找回選擇的自由意志 如果說每個人的學生時期都有一個核心記憶為往後的性格定錨,組成韋以丞之核的記憶,恐怕離不開「重考」。他曾多次提及高中的迷惘,以及升學的挫敗,乃至考上北藝大以後,一度質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或許因為曾有如此經歷,曾被困住、被剝奪過選擇的能力,使他在大學裡卯起來學習。 那幾年,他向尚派武生李柏君老師拜師,奠定日後與京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的緣分,也跟著班導羅北安到校外演出,但是到了大三,簽主修的時候依然猶豫不決,「我後來選燈光設計。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它的必修跟很多課都撞堂的話,我也會想去學舞台的繪景課。」 他學習的動力不光是來自外在稱讚,而是從知識本身獲得的成就,更具體地說是走到這裡,他發現將原有選擇權奪回來了。韋以丞不再是被升學體制牽著鼻子走的人,既知此事,他就得將過去失落的逐一補齊。 「你說,我後來之所以會選擇表演,是因為想要被看見嗎?其實每個人應該都希望有某個部分被看見,但我當時的思考狀態更近似於:『哇,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知道前方有好多好多的選擇,只要彼此不會衝突,我都想試試看。』所以,真的是後來才慢慢、慢慢才走到表演創作的路上。」韋以丞笑著說。
-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韋以丞 好好過活,征服劇場中的多重宇宙(下)
《沒有人想交作業》於2021年起亮相,從一開始就是韋以丞起心動念,與夥伴串連所完成的作品。過去曾經歷了讀劇、劇場版,今年又將在空總展開讀演版,集合13位演員,於不同場次中輪流分飾6個角色。「在這個版本中,幾乎每個演員都會在不同場次中、飾演到不同的角色。這也是讓大家『填志願』角色而成的,我自己反而沒有在這個層面上主導太多。」 韋以丞開玩笑說,自導自演的過程多是「痛並快樂著」,例如他現階段一人當多人用,只能先排順走位,顧全大局,使大家安心,餘下精力再慢慢釋放給自己的角色。但是辛苦擺一邊,多數時候一群志同道合之人的排練,仍是笑聲不斷,「我光是把走位拉出來,演員就能自行發散出那個角色的特質。」 導演工作是如此,那麼回到表演工作上呢?「若身為演員,我還是很在乎劇場倫理,當然該拿出來討論的東西還是會說,但最終當然仍以導演的想法為重。」韋以丞說,即便如此,演員也是會歷經多重視窗的無限開啟,以9月即將演出的《父親母親》來談,此戲的「視窗」在於多個不同角色的轉換。他從疫情之初便積極參與製作,且因過程中需執布袋戲,韋以丞回憶:「三級警戒的時候我們是透過宅配收到『練習偶』,透過視訊跟老師上課。」 既是偶身,也是彼身。該戲全場僅有6個演員,卻得分飾30多種不同的角色,韋以丞除了偶戲演出外,亦有其他角色扛在身上。他試著說明:「《父親母親》對我來說很像是一個台灣公路電影,隨著一位計程車司機的尋親之路,從北台灣沿途下繞,想要參透自己的身世。」 隨著地理位置的轉變,時間軸也在場上時時變化,韋以丞說:「我所飾演的角色會出現在許多人的回憶之中,時而年少時而年老,當初排練的時候我們光是抓那個時間點就花了很多心力。」言而總之,無論在哪個領域之中,他的思考方向都得多方發散。
-
戲劇
填補江、雲的人生留白 賴聲川再寫生命與時代
膾炙人口、演遍華人世界的《暗戀桃花源》,其中的戲中戲〈暗戀〉說的正是1949年從中國流離到台灣的那一代人的故事,賴聲川從此中發展出續篇《江/雲.之/間》,透過書信體為兩位主角寫出人生滄桑,除了邀歷任擔綱江濱柳與雲之凡的演員執筆寫「信」或提供意見為戲增添血肉,也透過九宮格的舞台,讓錯綜複雜的人物劇情在其中流動,更隱喻了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與無奈
-
《如夢之夢》2024台北上演 為表演工作坊40周年系列活動展開序幕
由表演工作坊製作,賴聲川編劇執導的華人經典舞台劇《如夢之夢》,將於2024年12月31日至2025年1月5日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盛大公演。這部被譽為華語劇場里程碑的作品,自2000年創作至今,便以其獨特的演出形式、深邃的哲學意涵及眾星雲集的卡司陣容,在兩岸三地掀起一股旋風,讓無數觀眾趨之若鶩,與演出者一同在劇場中,完成「看見自己」的旅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76歲,實業家與演員
陶傳正:人的一生,可否做好不只一件事?
人稱陶爸的陶傳正走進排練場,目光炯炯,講起話來中氣十足,隨時拋來笑料,讓人都要忘記他其實已七十好幾。 攝影的時候,他眼見一張沙發,便向攝影師說:「我擺個平時在家的姿勢給你看。」自在橫躺,聊什麼都像是在家,沒包袱。他說因為自己是企業家出身,經常有人要他演董事長,但在舞台上,他從沒一天把自己當董事長看,「特別是現在這個年紀,還要演什麼董事長?煩都煩死了。若是有人要我去演個瘋子啊、流氓啦,我可能還比較自在。」 等了半年的那通電話 陶傳正演出至今,累積作品無數,然而細細想來,最讓他過癮的仍是最初一頭栽進劇場的那段時光、與表演工作坊(以下稱「表坊」)作戲。 他年近半百踏入劇場,緣自當年妻子待的婦女團體籌備演出經典劇目《圓環物語》,當時他飾演其中一幕操著山東口音的老漢,「想說那個角色懂音樂、又滿嘴髒話,跟我很像啊。」語畢,哈哈大笑。沒想到那齣戲被賴聲川給相中,問他:「有沒有興趣跟表坊一起演戲啊?」就是這句話,讓他輾轉難眠,思索那是客套話嗎?還是真有此意?在乎得不得了,像是少女扯花瓣的愁容,數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他「賴聲川說會主動跟我聯絡,等了一週沒電話,第二週也沒有,我想說算了,那果真是客套。結果大概隔了半年,那通電話打來了。」 等了半年的電話是《廚房鬧劇》的邀演,從此開啟表演生命。「第一次正式上台的時候,賴聲川可能擔心我會怯場,演出前還跟我介紹,說那裡是舞台啊、這裡是觀眾席看出去的樣子啊。演完後,他指著我說:『還裝哪?我看你一點都不怕』。」拐著彎誇他台風穩健。回想這事,他又格格笑著,說自己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後來跟著表坊,一年兩場戲,一齣戲演30幾場⋯⋯愈來愈少進公司,演到我老婆要翻臉,好可怕。」 那就是了站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也不怕的陶傳正,只怕太太不悅。但嘴上喊怕,臉上寫的卻全是感激,直說當初是因為太太開始進公司管理,自己才能放手表演。 表演精采了人生下半場 後來,最廣受討論的「都市傳說」,是1995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一夫二主》。「那齣戲後來引起很多討論,各種說法都有,但沒人知道到底發
-
戲劇
當時代先聲成為全體共業
「政治正確」與「政治不正確」間的流動關係與準則,始終是政治諷刺創作的未竟之業;而《絕不付帳!》從首演到重演的廿餘年,或許仍在途中,或許就此止步。於是,我是不安的。不安的不只是《絕不付帳!》所講述的,仍跨時代地反映我們所處當下;還有,當時的先聲到了此時,觀眾接收到的是時代寓言,還是被取悅的娛樂掛帥?
-
焦點專題 Focus
翻版社會中的偽童話
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本身就是映照殘酷現實的暗黑故事,在林奕華二○○三年的同名版本中,則是將男女主角的鑲嵌在王爾德的價值觀、世界觀中;同時也將王爾德對人性、人際關係的觀察,作為小鮮肉與富婆情感關係的背景。現實對照原不在於時局,更在於利慾薰心、人情冷暖。
-
戲劇 表演工作坊《水中之書》
在不快樂的地方 追尋快樂的真諦
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當人們遇到夢想幻滅、彷彿末日降身之時,無不如此自問。表演工作坊的《水中之書》從香港版、台灣版到現在的中國版,以不同的角色情節,探討快樂的真義。將在五月演出的版本由中國知名節目主持人與演員何炅主演,演出一個教授快樂學、自己卻不快樂的老師,如何踏上只屬於自己的心靈旅程、找到自己
-
戲劇 掀開校園霸凌的潘朵拉之盒
《花吃花》 殘酷的真實青春物語
二○一七年拿下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青年競演」單元最佳戲劇獎的《花吃了那女孩》,是武漢傳媒學院老師楊哲芬以校園霸凌為背景編導之作,表演工作坊導演丁乃箏以此卅分鐘短篇為基礎,發展為長篇作品《花吃花》,找來簡嫚書、孟耿如擔綱,重新詮釋這部衝擊人心的青春殘酷物語。
-
戲劇
短打節奏的生活教戰 再現島嶼眾生百態
表演工作坊新作《台北男女》改編自二○○三年的荒謬喜劇《亂民全講》,劇情從當年的社會觀察報告,進展為現代男女夾縫中求生存的生活教戰手冊。《台》劇由丁乃箏執導,她以《亂民全講》為基礎重新改寫劇本,進到排練場再與演員即興發展,幾乎全新的演員組合,將以「短打」的節奏,帶著觀眾笑看現下島嶼的眾生百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台與人生的鏡射
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推出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是導演賴聲川把陽明山的家當成排練場,花了七個月時間和兩位演員共同發展出的經典之作。演員之一的李國修,在那之後另創屏風表演班,而另一位演員李立群,則開啟了與賴聲川長達十年的合作,成為舞台上的最佳拍檔,幾乎賴聲川早期的經典作品,包括《這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台灣怪譚》、《紅色的天空》,都有李立群的參與和創造。 卅年後,物換星移,表演工作坊將重心移往中國,在上海徐家匯商圈有了一座專屬表坊的劇場「上劇場」,賴聲川的作品在中國卅個城市上演,李立群則轉往電視圈發展,少有舞台劇演出。兩人最後一次合作,是一九九五年《一夫二主》,分道揚鑣的原因,據說是賴聲川跨足電視圈,李立群對此舉頗有「異議」,因而暫止了合作。這一暫別,就是廿年。 新作《冬之旅》在賴聲川「三顧茅廬」下,兩人再續戲緣。巧合的是,這部中國劇作家曹禺之女萬方的劇作,講述的正是兩名久別重逢的摯友,步入暮年後,坦然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時間,讓人寬恕,也讓人雲淡風輕。賴聲川說:「工作上意見不合,並沒有影響我們的感情,廿年來還是有聯繫,互相關懷,也曾討論過合作,一直到《冬之旅》才真正落實這個想法。」李立群則更淡然:「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冬之旅》除了是賴聲川與李立群久別重逢的舞台聚首,更是賴聲川首度執導大陸劇作家作品,並由「北京人藝」成立後第一批主要演員藍天野參與演出。北京人藝象徵著中國話劇的不可動搖的傳統,和賴聲川擅長的「集體即興創作」的路線大相逕庭。賴聲川坦言,初期排練確實發現有一些困難,兩個體系表演方式有很多不同,彼此融合,確實要花一點時間,「藍天野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才華與魅力,而是整個北京人藝的傳承。」 李立群說,藍天野是他表演上的教科書,是中國劇場的某種源頭。兩人的表演背景,面對劇本和角色的方法,雖有差異,卻能在排練過程中,把那個不同愈拉愈近。「我感覺到他也在做這件事,就是讓兩個不同的背景更相同,可以在這個故事中被承認。」如此的摸索、探詢與靠近,正也呼應了《冬之旅》兩個角色,相互尋求理解的可能。於是,《冬之旅》這個劇本,像是命定般,巧妙地把賴聲川、李立群與藍天野三個人連結在一起,同時,也讓戲裡戲外,舞台與現實,如同鏡射般,呈現出人生的真實溫度與色澤。</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廿年,沒有那麼遙遠
由中國劇作家萬方編劇、台灣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導演的《冬之旅》,去年在中國首演。故事講述:兩位經歷文革的好友,暮年重逢後如何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 戲裡,是兩位老友(藍天野、李立群飾演)的重逢;戲外,也是賴聲川、李立群闊別廿年的重逢。不同的是,戲裡衝突,戲外則是「什麼都不必說」的和諧。《冬之旅》來台演出前夕,忙著中國新戲首演的賴聲川,埋首文字堆校訂新書的李立群,隔空筆談,一九八○年代兩人在台灣劇場並肩作戰的往事,又清晰回來了。李立群說:「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資深演員
藍天野 演一生精湛好戲
今年已經八九高齡的藍天野,是第一代《茶館》的主角演員,塑造了經典角色「秦二爺」。多年在北京人藝舞台上揮灑一身好演技,藍天野也是重要的導演與書畫家。退休多年後他重返舞台,導、演功力依舊,並邀請劇作家萬方為他量身打造《冬之旅》,兩小時演出絲毫不見疲態,明年還希望演一齣好戲慶祝九十大壽。說藍天野演了一生精湛好戲,一點都不為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劇場看表演工作坊 「上劇場」上海開張
成立滿卅周年的表演工作坊,去年底終於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位於美羅城五樓、六百九十九座席的上劇場,在去年十二月五日以鄭佩佩主演的《在遙遠的星球,一粒沙》開幕,接下來還有《一夫二主》、《嘰咕男女變形記》、《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彈琴說愛》、《愛朦朧,人朦朧》等戲上陣,未來表坊的歷年好戲也會復排上場,再不用受檔期限制之苦。
-
藝號人物 People 表演工作坊編導
賴聲川 說故事卅年 還要繼續說下去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相聲、Rap、音樂劇 夜市開講
從第一齣《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意外讓相聲在台灣起死回生開始,表演工作坊的「相聲」系列漸漸成為該團金字招牌。今年適逢卅周年,表坊特地製作《夜夜說相聲》,回顧此前四大經典相聲劇最精采逗趣的段子,由唐從聖主演,場景從當年時髦的西餐廳搬到最具本土風味的夜市開講,形式除了說學逗唱,還加入饒舌Rap、音樂劇,讓「相聲、Rap、音樂」三合一。
-
新銳藝評 Review
給/不給《如夢之夢》一個名字?
《如夢之夢》在失卻名字的同時,也被刻意地安插了一個固定的名字(沒有名字有何不可,我們可知五號病人的名字?)。湖裡的自己逐漸模糊,觀看過後的人們不再能夠去塑造、去凝練,不管給與不給這個名字,《如夢之夢》的重演可能就此被僵化,作為史詩的也僅有形式。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如夢之始的創作靈光
黃哲倫,美國知名華裔劇作家。作品多次入圍及榮獲斯坦伯格劇作獎、奧比獎、普立茲獎等各大獎項,《蝴蝶君》更是奪得一九八八年百老匯東尼獎,是唯一榮獲此獎項的華人。一九九四年至二○○○年期間,被美國總統柯林頓認命為「總統藝術與人文委員會」委員。最新作品《中式英語》在二○一一年也再次贏得傑夫獎殊榮。 賴聲川,台灣知名的劇場及電影、電視導演、編劇,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出自其手膾炙人口的戲劇作品繁多,《那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寶島一村》等。是台灣創作者中,對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同為對全球劇場貢獻良多的藝術家,一位在美國以傳統的現代戲劇模式,用英語從事劇本寫作;一位以中文即興的劇場導演方式,開始了編劇的生涯。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模式,到底有何不同?而其過程又有甚麼不為人知的技巧與方法?讓我們藉此對談,一探其中的奧秘。
-
藝號人物 People 相聲、舞台劇演員
宋少卿 就怕沒哏的戲瘋子
說起宋少卿,就讓人想到他說相聲的樣子,沒想到接受我們雜誌專訪時,說話也時時出現相聲風格,時不時就丟哏,彷彿相聲已經成了他身體裡的DNA。宋少卿說,他就是愛演,迷戀掌聲,「只要能上台,我就好開心好開心。」他說自己是瘋子:「演員通常就是瘋子和發明家的綜合體。」可是他有發明家理性的部分嗎?「我私底下就是個瘋子,所以沒有這部分。」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是真的》 與張愛玲共舞愛情
繼二○○一年與香港導演林奕華合作《張愛玲,請留言》之後,導演丁乃箏再續「張」緣,以張愛玲的極短篇《愛》為本,編導新作《這是真的》,全劇以愛情為軸線,畫出一個圓弧,情境與場景拼貼,遊走寫實非寫實之間,沒有邏輯明確的起承轉合故事,也沒有貫穿全戲的角色或情節。並邀來舞者陳武康、蘇威嘉和葉名樺,與謝盈萱、時一修與劉美鈺三位劇場演員,一同探索舞蹈劇場的變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