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鴻鴻

相關文章 62 篇
  • PAR表演藝術
    回應與挑戰

    不是身分格格不入,而是創作脈絡不同 回應一二三期鴻鴻〈郭文泰在跟誰對話?〉一文

    台灣本地小劇場和美國寫實主義劇場的確有不同的脈絡可循,觀眾在觀賞不同脈絡的演出之後,如果還硬要把兩方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不考慮雙方不同的背景,以同樣的基準評斷孰優孰劣,不論對任何一方都顯得不公平。

    文字|王紀澤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談「莎士比亞在台北」藝術節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文字|傅裕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戲劇

    空轉的反胃人生

    縱使角色滿嘴粗話,動作猥褻暴力,然而透過整體表現,依然不難感受到某種可能來自身為知識分子/創作者的矜持與觀看距離。根據文字乃是一種虛構能力強大的媒介,往往足以塑造「真亦假時假亦真」的情境,由此反諸表演效果而言,第二幕結尾可說「假得很真」;不過,第一場之後形同基本裝置的廁所反而「真的很假」。

    文字|楊美英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深度藝談

    歌劇製作,就是要以音樂為中心 葛哈德‧布魯納博士談音樂劇場與當代歌劇製作

    葛哈德‧布魯納博士為歐洲資深的舞蹈與歌劇製作人,曾邀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赴歐導演歌劇《羅生門》。此次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之邀,擔任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並榮任評審團主席。藉此機會,並與本地藝文愛好者分享他對音樂劇場與歌劇製作的看法。以下即為講座記錄摘要。

    文字|班奕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主角上場

    「瘋狂」的戲劇角色與劇場演出分析

    創作者選擇呈現瘋狂的背後是什麼? 王嘉明期待給予觀眾適當的留白,在沈澱情緒後回頭思考片刻前的High與暢笑是怎麼回事。鴻鴻則期待能做到在形象之下,讓戲劇進入寓言和比喻的層次,以達到與世界相對應的效果。魏瑛娟有感於已經太過沈重的現狀,她反而試圖在一個極簡的舞台上,讓演員以華麗與輕盈的表演,去詮釋一種無力的狀態。

    文字|黃淑綾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以創作意念的自我辨識而言,《眼球愛地球》的確徹底執行了「品牌建立」的任務。
    劇場思考

    僅此一步,你想跨到哪裡? 服裝品牌、劇場與跨類型演出

    當類型與類型間的區隔逐漸模糊,「跨越」的動作如果不是帶著極具批判意義的姿態,所謂「跨類」也只是便於被報導的名詞而已,畢竟一個作品先行於理論的邏輯,雖然不再是唯一的真理,卻是面對作品不能逃避的問題。

    文字|吳小分、白水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簡文彬將《托斯卡》定調為「歌劇音樂會」,導演林懷民誓言要打造一個讓台北人像「看完一場電影」般舒暢愉快的歌劇。
    樂響思考

    歌劇新勢力,怎麼走? 從林懷民、簡文彬攜手《托斯卡》說起

    新世紀看歌劇演出,簡約與娛樂二股勢力已大致底定。因此不管你喜不喜歡,歌劇所面臨的競爭已經不是「與另一部歌劇」或者與「世界」共步的競爭。台灣的歌劇必須嚴肅地找到與李安、與果陀綠光、與《哈利波特》同台競爭的優勢,才有新的希望。

    文字|黃俊銘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舞蹈

    舞蹈空間重塑形象

    《跳房子》作品之中舞蹈與戲劇的編排雖然仍不夠融洽,但在此次的公演節目,已不同於過去多年來搞怪而令多數觀衆怯步的演出型態。

    文字|胡民山、白水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在台灣,改編文學作品為戲劇文本早有前例,圖為林博秋改編張文環同名小說演出的《閹雞》(1943)。
    回想與回響 Echo

    繆斯女神漫步在劇場 看「台灣文學劇場」系列談文學作品的戲劇改編

    隨著戲劇觀念的改變,由文學改編而成的戲劇作品,部分改編者嘗試跳脫寫實主義舞台語言形式的束縛,企圖在劇場中藉由大量的肢體及各種語言形式,呈現出「在劇場中表演文學」、將氣質濃厚的「敘述語言」融入劇場的可能性。這種將文學語言在劇場中的變奏嘗試,在「台灣文學劇場」系列演出中,似乎成為一種共同努力的趨勢。

    文字|王友輝、石婉舜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舞蹈空間舞團《跳房子》由鴻鴻編導、古名伸編舞。
    台前幕後

    探向舞蹈邊界

    舞蹈空間舞團「在邊界前後左右」裡的三支舞作生成時間從六〇邁向兩千年,橫跨近四十個年頭,不僅呈現了不同世代編舞者的作品面貌,亦考驗著舞者適應不同舞蹈技巧的功力。

    文字|陳品秀、舞蹈空間舞團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 從田啓元到陸愛玲,許多導演在語言編寫及聲音表達上苦心經營、大膽實驗,並不多讓於肢體的探索發展。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讀過你的《跳舞之後,天亮以前》中,關於小劇場的風格走向通常皆是趨向於個人化的特色,且大多捨棄以語言爲媒體來傳達劇義:而在小劇場日漸不重視語言的今天,小劇場的所謂「戲劇」與「舞劇」最大的不同點在哪裡呢?且今日的小劇場觀衆仍屬少數,要如何才能使一般民衆更易於接受小劇場所帶來的衝擊呢?而現今的小劇場該爲誰做戲,導演?或是觀衆? (南投 吳聖峯) 答:小劇場風格趨向個人化是眞的,導致不少無助的觀衆會發出「該爲誰作戲」的疑問,你不是第一個這麼問的人(但願是最後一個)。請想想那些令我們感動神往的作家、畫家、音樂家,哪一位不是因爲他們獨樹一幟、無法模仿的個人印記,而受到大衆歡迎?不知劇場是中了什麼魔咒,「個人化」竟成爲令人敬而遠之的罪名? 由於產業機制的限制,劇場和電影的發表,都要求在短期內聚集一批觀衆,達到回收的效應,而無法像一本書,流入茫茫人海中去碰撞、去遭遇它的知音。因此,也產生一種從「投資報酬率」出發的生意經:這兩種創作,應當比其他類型的創作「更」考慮觀衆一些,「更」一目了然一些,「更」娛樂一些,甚至「更」「不創作」一些然而,這些考量能促進作品的多少品質?我認爲,這些要求都是倒果爲因。藝術的輻射能量和當初創作的假想對象,絕不成正比。卡夫卡爲誰而創作? 然而誰比他對二十世紀文學藝術的影響力更大?就我所見,一心爲自己創作的人,因其眞誠、大膽,不低估讀者/觀衆的能力,經常更能深入人心。而口口聲聲「爲觀衆創作」的人,反倒想的是自己的荷包哩。當然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像我最佩服的希區考克,就一口咬定他是爲觀衆而拍電影的。重點在於,這根本不是重點。接下來你當然要問,一般民衆又如何面對「小劇場所帶來的衝擊」呢?謝謝你用了「衝擊」這兩個字,彷彿小劇場眞有這麼大能耐。事實之一是:美感人皆有之,事實之二是:藝術欣賞卻非不學而能的。讀懂秋興八首要經文字訓練,瞭解畢卡索要有美術修養,「一般民衆」又如何面對這些「衝擊」呢?我想,經由美感敎育的普及,我們會更欣然接受這些「衝擊」,也不會看到不對胃口的戲就開始打退堂鼓(就像我們不會因爲看到一本劣作就再也不看書一樣)。這是敎育家的責任,不該變成創作者的使命。 至於你提到小劇場「日漸不重視語言

    文字|鴻鴻、白水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鴻鴻導演的《洪堡親王》。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我個人非常崇拜您的詩,也經 常看您的劇評,但是看您的戲總有種無法感動的隔閡。不知道是不是因爲語言的緣故?台詞太長太深了?還是您總是挑選歐洲經典作品?您在作戲時是否曾經考慮過觀衆的想法和感受呢? (台北 許如眞) 答:寫詩是挖掘自己;導戲是挖掘對面那個讓我深感興趣的劇作家。但是因爲排戲的每一刻,其實都在各種可能性之間做判斷,不管是十選一或二選一,這些往往依賴直覺的判斷,無可避免地,會組合成一個我也不盡熟悉的結果,所以最終也是在挖掘自己。想來導戲和寫詩其實很像,只是工作方式不同,但最後都會一步步變成心理分析。導戲或許更深入,因爲在處理一大堆外在難題(包括語言)時,更容易不自覺地把自己流露出來。我堅信導演也是一種創作。或許這是主因,不知道是否因此,我才偏愛在開始排練前讓我感到蒙昧難明的文本。 但是劇場也有更多掩護:情節、人物、舞台我盡力保持演出的複雜度,不將所有線索收攏爲一,希望觀衆也能在自由出入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脈絡。這是我唯一爲觀衆設想的部分。但是觀衆的想法和感受很抱歉,我無法想像兩名一樣的觀衆,當然也無法爲任何概念化的「觀衆」預設感受。 再者,劇場的雜質比詩多得多,我傾向利用這些雜質製造疏離效果(布萊希特留給我們的最重要遺產和最大陷阱),而不是選擇過濾。(要純粹我會回到書桌前寫詩。) 當然有時可能弄巧成拙。所以我激賞那種能在劇場中貫徹潔癖的導演,如羅伯.威爾森,或魏瑛娟。不過語言確是我導戲迄今最困難的迷宮。除了流暢口語化的《課堂驚魂》,我始終未曾放棄在不合中文思考邏輯的台詞間隙,尋找更多詮釋和表演的空間,卻總不盡滿意。 我的下一齣戲《危險關係四重奏》用簡短的文本、更少的演員,希望能針對此點做更徹底的實驗。

    文字|鴻鴻、白水
    第69期 / 1998年09月號
  • 布魯塞爾的海鮮街,爭奇鬥艷。
    特別企畫 Feature

    悄悄摸過比、法的背脊 戲迷鴻鴻的即興之旅

    這個藝術節的觀衆,不止來自本地,也有遠客。不止來自布魯塞爾,也有人從巴黎開兩個小時車上來看戲;各報劇評人都到齊了。巴黎的報刊不時有倫敦或布魯塞爾的藝評:三個小時之內的車程,看來不構成任何心理距離。

    文字|鴻鴻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 鴻鴻喜歡處理作品元素之間不直接的關聯,以表達一種無法被定義的狀態。圖爲鴻鴻爲密獵者劇團所導的《夜長夢多》。
    特別企畫 Feature

    遨遊創意天空的滑翔翼 一輩子的功課,一輩子的劇場人

    十年前的解嚴,社會風氣大開,大環境的改變,提供他們多元發展的時機;三十多歲這一代的創作者,一心一意馳騁於想像與創意的舞台。

    文字|傅裕惠、許斌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雖以十八世紀末葉的「騎士劇」爲本,《海布龍的凱西》並未凸顯正義神聖主題,反而以王子公主的愛情爲基調。
    台前幕後

    公主騎士與巫婆的三角戀愛 國立藝術學院學期製作《巫山雲(靠左行駛)》

    德國劇作家克萊思特的劇作將於國內演出,中古世紀的浪漫色彩塑造了什麼愛情樣貌。

    文字|潘弘輝
    第65期 / 1998年05月號
  • 樊光耀說:「我說相聲、演舞台劇、接廣告、拍電視,都是在盡一個演員的責任,演好每一個角色。」
    藝號人物 People

    樊光耀 理性,創造藝術中的秩序

    金牛座的樊光耀,言行舉止老成,說話前會皺眉思考,加上正經嚴肅的長相與低沉穩厚嗓音,跟刻板印象中演員的情感豐沛大不相同,倒像個老派學者。不管在生活中或在舞台上都頭腦都十分清楚的他認為,好的藝術就是感性和理性交織的產物,就像一種秩序;而一位好的演員除了敏銳的感受能力之外,更需要理性的頭腦來結構。他強調,「想像」是演員最好的工具,而「專業」和「敬業」就是實踐「想像」最好的方法。

    文字|廖俊逞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接觸即興工作室再度開張 「接觸即興」是源自美國六〇年代,用來開發身體之潛能與動作可能的一項身體訓練。藉由接觸即興的方式嚐試去探索存在自身未被發覺的能力。進而利用我們的身體傳達及接收訊息,與舞伴共舞。 由古名伸主持的接觸即興工作室沈息年餘之後,又將再度展開。此次工作室開有免費接觸即興訓練課程及Jam(開放參加的即興活動),歡迎各個不同領域、不同肢體訓練程度的非舞者及舞者參加。 此期活動自三月一日起至五月三十一日止爲期三個月,歡迎隨時加入。上課時間爲每週六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五時。上課地點在中山北路三段32號3F,果陀劇場敎室。每月第一、二、三個週六由古名伸及蘇安莉授課,第四個週六開放Jam活動。 (編輯室) 〔日本〕 首屆國際戲劇藝術祭 由日本現代戲劇協會所主辦的第一屆國際戲劇藝術祭,將於三月七日起至二十日在東京三百人劇場舉行。演出團體及劇目分別爲:日本沖繩實驗劇團《回來吧!親愛的》、韓國自由劇團《名叫母親的女人》和美國《Parent》(雙親)及中國大陸北京話劇院的《夫妻夜話》等。 四齣戲均以「家族」爲主軸,娓娓道出當今女性所面臨的惶恐及不可逃逸的牽絆,探索存在於現代社會中女性的懊惱、憂慮、迷失和找尋自我。 有執著於和已死的丈夫延續愛戀的母親;抱著孩子與其相依爲命的韓國女星;試管受精長大的美國孩子,對自己身世的質疑;以及中國快速轉變的社會中,在工作、家庭兩者間矛盾的女性。 此次戲劇藝術季繼東京演出後,將陸續在橫濱、名古屋、兵庫及沖繩等地巡迴。現代戲劇協會表示,下一年度的國際戲劇祭,擬邀請台灣的劇團參與演出。 (襲加) 白桃房舞踏東京、紐約同歩演出 巴靜嶺與白桃房舞踏團將於三月八、九日,於東京銀座舉行一項超越時間與空間的'97 Telepresence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襲加、蕭勇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 鴻鴻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鴻鴻 零碎中拼出的詩

    身兼劇場和電影導演,詩人,老師,同時也是多個影展或活動的策劃人。鴻鴻的一天很難談得上規律。因為牽涉範圍廣,行程也彈性十足。突發性的會議或訪談擠滿密麻行事曆,從臺北市北區到南區,精準嚴厲社會批判到排練自己的導演作品。鴻鴻的一天,有點像小時候聽電台廣播節目,雖然放的歌一首都沒聽過,但點歌的人想講的話大都相同。

    文字|陶維均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陸弈靜本來只是個咖啡人,導演蔡明亮是她店裡的常客,她才因此接觸演戲,從客串洗頭婦人,一路演到影后。
    藝妙人物事

    陸弈靜 咖啡與演戲之必然與偶然

    她本來只是個咖啡人,開了好多年咖啡店,導演蔡明亮是她店裡的常客,她才因此接觸演戲,從客串洗頭婦人,一路演到影后陸弈靜,這回還要走入劇場上台演出,在導演鴻鴻的《跳舞吧!胖女孩》演出一名無法戒煙、卻要擔任戒煙大使、到處散播愛的種子的中年女子。

    文字|周倩漪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華湘如(中坐者)在法國演出《任性薔薇》。
    台北

    「密獵者」周歲擺秋宴

    今年十月,密獵者劇團滿周歲,大擺秋宴,準備舉辦「密獵者皇冠劇展」。推出前菜《任性薔薇》、佐餐酒《咫尺天涯》及主菜《等待果陀》,分別由華湘如、林維、陸愛玲執導。

    文字|史玉琪
    第36期 / 1995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