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設計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失重、身歷其境 讓空間演戲的魔法師
德國劇場的豐富多元、創意奔放,除了有許多優秀導演、編劇,精采的舞台設計更是讓演出更加出色的關鍵。本文介紹四位當代德國劇場的重要舞台設計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他們各自有長期合作的導演,以最佳拍檔之姿造就令人驚豔的舞台風景,風格或講求極簡,或愛玩機關,或是看似寫實、卻寓意深遠。他們深掘戲劇內涵,透過舞台空間展示象徵、讓觀眾感知,他們的魔法就是「讓舞台空間也演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分工專業有保障 為創意打下堅實基底
談及當代世界劇場時,德國總會獨立一塊出來。實驗性的獨特演繹美學、次文化身體與空間、新文本與多元族群互映、機關繁複的壯觀舞台,在在讓德國成為觀眾聚焦之處。德國劇場為何發展至此?幕後又有哪些軟、硬體設備支撐他們不斷打破傳統疆界,創新劇場實驗?本文以舞台設計與技術為圓心,專訪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畢業的高豪杰及柏林工業大學畢業的陳成婷,由兩位舞台設計之眼,看德國劇場強盛之因。
-
特別企畫 Feature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員的玩興,這當然不應只是純粹的遊戲空間,而是,得給予演員一股演戲的衝動與原動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間緊密結合,進而彰顯人物性格,傳達導演所解讀的劇中意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失竊的時光》導演
克里根堡 轉輪之中 述說小人物的夢與失落
舞台上巨大的轉輪裝置,一幕又一幕地把劇中人物轉出又轉入,如同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向來關注底層人物的導演克里根堡,以舞台設計與黛亞.洛兒的劇本《失竊的時光》相互呼應,他說:「(劇中人物)從不引人側目,從不會肇事,不會上街頭示威遊行,也不會跟人爭論,他們是規規矩矩的老實人,總是希望一切都很好。所以,我想我需要一個舞台空間,能夠把他們帶向舞台。」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創作到現場 攪亂春水、活化春水
舞台設計(Scenic design)中的舞台Scenic一字最初來自拉丁文的scaenicus,其最早在歷史記錄中被用於與形容自然的美好景色,今日則意指與劇場,戲劇相關的景色製造。有趣的是,自然的景色風光原本就非人類所能製造出來,舞台設計師卻背負著創造美好風景(fine view)的責任為觀眾及戲劇做場景的打底。在這個意義下,舞台設計師必須依據細節與對內容的支撐去創造抽象的視覺元素,協助觀眾去指認與感受舞台上所編織的世界,舉凡服裝、聲音、燈光任何與感官相關的一切,都成為舞台設計者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這樣必須具備龐大的感性,對於劇/舞文本的敏感度、結構基礎,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都讓舞台設計成為戲劇製作中最需要專業學門知識背景的一個角色。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整個當代表演藝術的發展同樣地也將它的眼光延伸到固有的領域之外,藉由來自不同領域:如視覺藝術、建築的工作者所帶來的刺激去推展整個舞台設計在設計觀念上的進展。在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計畫,編舞家何曉玫與林文中不約而同,分別邀請了視覺藝術家吳耿禎與吳季璁來製作《假裝》與《空氣動力學》。 這兩位編舞家都不是第一次與這兩位視覺藝術家合作。何曉玫二○一二年舞作《親愛的》,便藉由吳耿禎之手,將舞台改裝成書頁一般的動態舞台,並且藉由吳耿禎的剪紙創作影像去疊構舞蹈動態與虛幻剪影的視覺層次;而吳季璁與林文中所合作的《小.結》,亦透過簡約的舞台讓光與身體彼此闡述。藉著這次兩位藝術家的對談,我們可以得知更多當視覺藝術家進入舞台後的觀念轉換,而吳耿禎與吳季璁如何將面對創作的態度與觀念傳遞到展演現場。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剖教室中重探角色 爵士即興裡精準聽戲
從《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到《理查三世》,王嘉明的舞台與音樂幾乎是「打掉重練」:舞台以中古歐洲特有的解剖教室為概念,U型觀眾席上群眾演員數十人跟觀眾對坐,搭配即時影像與複雜動線,多元演繹歷史角色;音樂部分則讓現場樂團上陣,玩盡「配」的概念,音樂和戲緊緊咬在一起,讓觀眾讚嘆多麼精準,鉅細靡遺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她把我們推到邊緣,面對深淵
在專業舞台設計師眼中,碧娜.鮑許的舞台,違背了舞作大多要求舞台空曠的原則,地面崎嶇,而且充滿各種現實中的物件,但絕非無意義的存在,充滿了符號,但意義要觀眾自己去尋找。舞台本身存在邊界,鮑許充滿障礙的空間,不只對觀者的視覺感產生壓迫侷促,也讓舞者窒礙難行,她透過身體的撞擊,讓觀者重新在安全、除菌的黑盒子裡,看見框架、體制。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德國舞台設計大師
彼得.帕布斯 好奇,打開舞台的無限可能
自一九八年之後就與碧娜.鮑許合作無間、長達近卅年的德國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為碧娜的舞作打造令觀眾驚異、讚嘆的舞台風景,曾訪台的《康乃馨》、《熱情馬祖卡》、《水》都是他的作品;而即將來台的《巴勒摩、巴勒摩》,更是其經典之作,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大師,一談他的劇場工作歷程及與碧娜.鮑許的合作經驗。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那堵高牆,如何倒下?!
一開場就倒下的一整面高牆,是看過《巴勒摩、巴勒摩》觀眾深深印在腦海的一幕,但要打造這驚世駭人的一幕,背後是如何發想,又如何實現?而這次邀請這支舞作訪台的國家兩廳院,又如何應對其中的技術挑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保持好奇不設限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風景
舞台決定戲的命運 「空」的空間「演」出力道
舞台空間對一齣戲的成功與否經常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除了身兼舞台設計的導演外,幾乎每位當代知名導演都有自己「御用」的舞台設計,兩者間儼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近年空間純淨派之所以崛起,不僅在於他們創造的視覺震撼十分直接,也跟其搭檔導演的表現手法有密切關係。因為,有什麼舞台空間,還能比「空」的空間更能讓人看出演員的能耐與功夫,更能讓人感受到戲劇原始而單純的魅力呢?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劇場設計老師李國修
為什麼我說他是我的設計老師?他只是不會畫設計圖而已,但他很天才,在劇本出來後,對每個場景空間都有想法和畫面,我就負責把他的天馬行空具體化,當然也是很大的挑戰。好處是很多我想像不到的概念,就從他那邊學到。
-
專欄 Columns
劇場設計16答問
作為劇場設計者,我的原則是「我作設計不做設計」,因為我設計的是戲,是舞,是音樂,是詞曲,是詩歌,是動作,是表演的動作空間──心理及生理空間, 不是「設計」。換句話說:就是「不為設計而設計」,當然也不「過於設計(over design)」。
-
戲劇
舞台對位的視覺印象
這場製作的藝術造境不至於淪為肢解哈辛,關鍵在於導演開發出一種以節奏定調的聲情語彙和視覺意象,以新詩的節奏,呈現當代演員與法國新古典主義作品所進行的一場感性的辯證。
-
焦點
鍾情一眼,寂寞一生
就像當年梅蘭芳看到一幅「散花圖」而創作《天女散花》這齣戲碼一樣,韓再芬強烈地被這些安徽版畫中意境吸引,她亟欲想透過這些版畫激發出來的情感,說一則動人的故事。這齣戲特別融合安徽民居的建築特色,並以黃梅戲為類型,
-
音樂
一次「導演」觀點的歌劇演出
當北市交的歌劇製作頻頻啓用外國聲樂家之時,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留給華人聲樂家一片表演空間的做法確實彌足珍貴。整體而言,吳淨蓮導演的手法有點新潮但又不至於太顚覆,《塞維里亞的理髮師》稱得上是該團近年來最成功的歌劇演出。
-
舞蹈
唯美與狂野
善用道具是林麗珍的特長之一,加上張鶴金的舞台設計與鄭國陽的燈光設計,既寫實又抽象的自然界景象應運而生,在意境的營造上可圈可點。
-
戲劇
被框住的英雄人物 評《商鞅》
商鞅精神一如雷鋒精神,無比銳利地刺中中國國家體制,是這樣地切合實際,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才讓中國總理朱鎔基觀劇落淚吧!
-
德國
迴盪於阿爾卑斯山谷的不絕餘音
當年揮霍國庫在建造新天鵝堡上的路易二世,其傳奇一生在今年夏天於新天鵝堡所在地──福森重新上演,不僅具有華麗的音樂外衣及驚人的舞台設計,更是一次藝術表演與觀光活動的成功結合。
-
表演賦比興
「炫.白」的啓示與隨想
作為一個劇場設計者,我進出劇場不僅僅只是觀賞到幾次表演,同時也豐富地領受到創作者的藝術智慧,嚴謹執著的創作態度,實驗創新的勇氣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