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夏日藝術節 寶萊塢風演出揭幕
在大多數劇院都放暑假的巴黎,藝文愛好者最期待的就是「巴黎夏日藝術節」了。藝術節今年從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日開跑直到八月九日,為期廿七天、廿七個節目、在卅二個不同的場地演出,同時還有許多展覽及工作坊。今年開場戲是來自印度的《孟加尼亞誘惑》,是導演Roysten Abel為○六年德里電影節的開幕所作,五光十色、熱鬧非凡,頗有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排場。
在大多數劇院都放暑假的巴黎,藝文愛好者最期待的就是「巴黎夏日藝術節」了。藝術節今年從七月十四日法國國慶日開跑直到八月九日,為期廿七天、廿七個節目、在卅二個不同的場地演出,同時還有許多展覽及工作坊。今年開場戲是來自印度的《孟加尼亞誘惑》,是導演Roysten Abel為○六年德里電影節的開幕所作,五光十色、熱鬧非凡,頗有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排場。
德國劇場的年度盛事「戲劇盛會」於今年五月六日至廿三日在柏林舉行。今年入選的十齣作品,都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讓觀眾在劇場裡觀看嚴肅剛烈的德語劇場,凝視當代社會的對峙。劇場的衝突,就是你我的碰撞,這的確是個不安的場域,這個美學架構讓德語劇場獨樹一格。
雖然向來是紐約最國際化的藝術節,但今年的林肯中心藝術節排出的十檔節目,卻只有來自日本與巴西的兩檔算得上「國際化」,節目主軸分別是俄國馬林斯基芭蕾舞團、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和克利夫蘭交響樂團,內容不能說不好但不算新鮮,紐約客也因此少了一覽異國表演文化的機會。
「世界文化之屋」的「過渡」表演藝術節在六月中登場,今年的主題是「觀者」,所有表演都跨越觀眾與表演之間的疆界,觀眾必須窺視、參與、評論,不再被動凝視。台上的行為藝術挑釁的不單單只是考驗觀眾忍受瘋狂的能力,而是與社會無止盡對話,表演者把激烈的嘲諷交棒給觀眾,劇場裡的革命還是需要觀眾走進社會裡去完成。
由英國國家劇院製作的舞台劇《戰馬》,跨到大西洋彼岸,一舉奪得本年度東尼獎最佳舞台劇獎,更囊括最佳導演、舞台設計、燈光設計及音效設計等大獎。載譽歸國之際,也引發劇評討論,認為保守黨政府大舉刪減藝文預算之舉,恐有害未來藝術發展活水,期待政府要正視栽培基層劇場的創意生力軍。
五月上旬在北京東城區揭幕的「南鑼鼓巷戲劇節」,不過是第二屆,規模就從第一屆的四齣戲發展到四十齣戲,整整擴大了十倍,而且具備國際性的視野,參演品質重量均叫人刮目相看,讓戲迷除了看到世界級的經典,也同時看到青壯輩編導演的新作。這也是近年東城區大舉投入資金,戮力發展戲劇產業的成績之一。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來自比利時的劇場導演伊佛.凡荷夫,自二○○一年起就擔任荷蘭劇場第一把交椅阿姆斯特丹劇團的藝術總監,執導過多齣舞台劇,也導過數齣音樂劇與歌劇,甚至拍攝電影。擅長在劇場中運用多媒體科技的他,曾提過,他對於科技在劇場裡不排斥也不濫用,要用就要用對地方:「我從不只是為了美學上的需求使用這些技術,而是為了使戲更臻完整的必要需求。」在《安東尼奧尼計畫》一劇中也如實驗證了他的話。
凡荷夫認為,劇中角色的人際網絡,沒有父母、兄弟姊妹,也沒有家族血緣,就如同生活在液態社會的現代人,看似交流密切實則關係疏離,兩人關係的崩解,漸次開展至家庭、城市、社群,再到國家,直至全球化下的世界。因此,凡荷夫把全劇搬到當下時空,阿爾塞斯特與塞莉曼娜之間對愛的辯證貫穿全場,液態社會中愛的不可能,也成了導演詮釋該劇的嶄新觀點。
「巴黎之西劇院」推出了第一屆女性戲劇節「她們獨自演出」,推出七個由女性創作及單人演出的作品,展現女性劇場創作者的才華與演出魅力。第一齣戲《烈焰求生》取材自俄國女詩人Marina Tsvetaeva一輩子不斷在寫的隨身手稿,女演員Natacha Rgnier的演出精采,導演也十分用心,整個演出不斷地呼應著寫實、非寫實之間的零距離。
全球的經濟雖然逐步復甦,但美國表演藝術界的寒冬似乎還未過去。開春以來,費城管絃樂團的宣告破產震撼,還有紐約市立歌劇團因財務狀況不明而無法推出新樂季節目讓美國樂壇仍籠罩在財務陰霾之下,但觀眾參與度的下降,更是隱憂重重。
波茨坦重要的現代舞蹈中心「波茨坦工廠」每年都舉辦的「波茨坦舞蹈日」,也是德國舞壇的年度盛事,今年活動於五月底到六月初舉行,將由法國編舞家瑪姬.瑪漢的經典作品May B揭開序幕,節目中經典作品與前衛舞作並列。而且今年也邀來台灣舞蹈人參與,旅歐舞者孫尚綺與蘇文琪都應邀發表作品。
今年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五十週年的團慶,慶祝活動從去年底就開始,除了演出莎翁經典,也不忘推出實驗新作,五月即與擅長實驗聲音與音樂的Filter劇團合作,演出情節跨越時空的新作品《靜默》,透過極簡舞台與各種聲音裝置,探討「說與不說」的選擇之難。
章子怡、李冰冰、王曉鷹、孟京輝、田沁鑫等明星級的藝人編導的「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直沒有專屬的劇場,終於在歷時四年的興建後,有了位於廣安門外大街二七七號的「家」,並於五月中開幕啟用。這個新家包括一大一小兩個專為「話劇」演出而設計的劇場,「國話」並演出《四世同堂》與中、法合作的《打造藍色》作為開幕慶祝。
對台灣人來說,印度是個「又近又遠」的國家,它是對台灣影響深遠的佛教的源頭,但因境內民族眾多也呈現了非常多元特別的文化景觀。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在藝術上傳統的部分仍是最大主流,對表演的欣賞,則是聽到喜歡的音樂常會載歌載舞、搖頭晃腦,喜歡的段落會隨時鼓掌,但不喜歡時,則毫不留情地直接走人。
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標榜自己是「現代劇場實驗室」的藝術活動「怪異貨品節」,今年的壓軸演出是由導演諾基希勒執導的貝克特作品Limage,這齣戲全文不到十頁的內容裡是一個長長的句子,從頭到尾沒有標點符號,諾基希勒在這個創作裡稱自己是概念設計,他用影像、音樂、台詞、身體分別重現同一個時刻曾經發生的「各自事實」。
劇場中性別轉換的演出所在多有,而且是源遠流長:如十六世紀莎翁時代的戲劇、中國清代的京劇乾旦,而現在正在紐約演出的熱門劇碼,從歌劇、舞台劇、音樂劇等等表演形式,都可見精采多樣的跨性別演出。
第三屆的「歌劇與戲劇長夜」在四月十六日舉行,這個活動中,幾乎所有柏林的劇院都推出當季菁華劇目,以卅分鐘的長度為基準,表演藝術迷買一張票,就可以從晚上六點半到午夜,一直在各個劇院之間趕場。今年有兩萬劇迷出籠,六十個劇場加入長夜的行列。
是什麼原因,能讓一齣芭蕾舞劇的首演票房在一週內售罄?答案就是「寵物店男孩」!這個當紅的電音樂團,為改編自安徒生童話的舞劇《不可思議的事》擔綱編曲,加上演出的是皇家芭蕾舞團的知名舞星,陣容之堅強,也讓這齣舞劇成為難得的吸票機。
當行道樹枝椏的新葉陸續點綠綻放後,代表上海市花的白玉蘭也漸次開放迎向春風,預示了上海官方的「白玉蘭表演藝術家獎」,即日產生新一輪戲劇界領軍的風雲人物,與此同時,靜安區主辦的「壹戲劇商業大賞」也將公佈第二屆的獲勝名單,雙星映輝前後展示著這座城市、上年度戲劇工作者的文藝丰采,並且再度受到傳媒和公眾的關注與肯定。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於四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香港式離婚》、《動物農莊》等劇都奪得多項大獎,而最大獎項「最佳整體演出」則由香港藝術節製作的《香港式離婚》獲得。雖然此獎的評審過程透明度和評審委員看戲是否「夠多夠廣」一直為人所詬病,也有人因此表明不再參與,但作為香港目前最有歷史的劇場獎項,由此觀察劇場現況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暢遊者」藝術節是德語地區很重要的自由獨立劇場藝術節,年輕的劇團在此發表創作,由資深劇場人擔任「教練」,給予適切的專業指導。今年的藝術節自三月十日於柏林起跑,七齣來自不同都市的嶄新製作參與演出。這七齣製作都展現了年輕人跨界的野心,偶戲、多媒體、裝置藝術、行動藝術都可在這些創作裡看到。
Comic Relief是個自一九八五年由知名喜劇演員編劇家Richard Curtis和Alexander Mendis發起的慈善活動,目的是希望所有倫敦人做一些有趣的小事或小小的改變,然後能夠有所貢獻、幫助他人的生活,尤其是幫助英國以外或非洲國家為主的慈善活動。自那時起,每年三月英國頂尖的喜劇演員便齊聚一堂表演,由英國國家廣播電視BBC轉播。而今年除了喜劇表演,還有其他許多活動不斷電地接力,就連時尚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也加入設計T恤義賣的行列,使其成為全倫敦入夏前最活躍的活動。
發生於一八七一年春天的「巴黎公社事件」(la Commune)(註1)是法國歷史中知名的革命事件,人民自發地組成自衛軍的武裝部隊,並成立自治委員會,企圖實現民主、無階級的理想,但卻遭到政府軍血洗「平定」。今年適逢事件一百四十週年,除了巴黎市政府推出紀念活動(註2),劇場也有相關演出,讓觀眾在參與演出中體驗當年歷史。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