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形式豐富 導演觀點闕如
賽門.麥克伯尼《影像中的孩子》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新作《影像中的孩子》,改編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的同名傳記,麥克伯尼以多媒體劇場的形式,演繹好萊塢的影業生態,也呼應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如電影虛幻一場。但過多的影像,填滿了舞台,卻給人看圖說故事之感,剝奪了觀眾的想像參與;花了兩個半小時說了一個故事,卻似乎什麼都沒說,導演的觀點,淹沒在過多的形式中
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新作《影像中的孩子》,改編自好萊塢製片人羅伯.艾文斯的同名傳記,麥克伯尼以多媒體劇場的形式,演繹好萊塢的影業生態,也呼應艾文斯大起大落的人生,如電影虛幻一場。但過多的影像,填滿了舞台,卻給人看圖說故事之感,剝奪了觀眾的想像參與;花了兩個半小時說了一個故事,卻似乎什麼都沒說,導演的觀點,淹沒在過多的形式中
瑞士導演米羅.勞認為,現今人們每天接受新聞傳播「刺激反應」的制約,終致麻木,劇場創作者的工作就是要喚醒我們的感官,強化道德與智性的敏感神經。他的演出除了內容取材真實事件,所挑選合作的演員也和所要表達議題相關,如《五篇簡易小品》找來七個小孩演繹震驚比利時社會的連環殺童案,靈感來自帕索里尼電影的《索多瑪一百廿天》更與身心障礙的演員合作,將驚世駭俗的情色電影搬上舞台。
可說是當前美國最成功的古典音樂經理之一的黛博拉.博達,過去十七年擔任洛杉磯愛樂的總裁,把樂團帶領成業界楷模。而當年從紐約愛樂出走西岸的她,三月中又被紐愛迎回重任總裁,能否將連續幾年頹勢的樂團帶出新氣象?能否讓困窘財務重見光明?都是她接下來的重大挑戰,也讓紐約古典音樂圈充滿期待。
由知名指揮家巴倫波英推動,為巴倫波英-薩依德音樂學院而建的「皮耶.布列茲音樂廳」於三月四日於柏林盛大開幕。音樂廳由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設計,聲學大師豐田泰久負責音效聲學工程,為了巴倫波英這個以音樂追求和平為目標的音樂學院,分毫不收。他們一起催生音樂學院、音樂廳的落成,完全沒有商業考量,以人道主義為宗旨,讓柏林多了充滿人文氣息的全新音樂地標。
曾是「最年輕皇家芭蕾舞團首席」的瑟基.普魯尼,自二○一二年無預警辭去首席一職後,其動向依然讓舞迷關注,最近由導演Steven Cantor執導製作的紀錄片Dancer在英國上映,也揭露了普魯尼一路走來的成長歷程。因為母親才走上芭蕾之路的他,離開皇芭後並未高掛舞鞋,因認識了契合的愛侶、也是芭蕾舞者的奧西波娃,這位芭蕾叛逆男孩似乎也重新展開了人生旅程
在國家電影中心資助下,陽光劇團推出成名作《1789》高畫質修復版與藍光版DVD,此劇首演於一九七○年,是法國觀眾們心中不朽的劇場傳奇,通過廿五名演員「戲」說從頭,呈現大革命爆發後得種種社會動盪與政治混亂,乃至四處迸發、大破大立的能量。修復版《1789》套裝DVD共兩片,一是珍貴的演出紀錄,一是由義大利紀錄片導演密席歐攝製的《1789四十年後》,在後者的訪談中,莫虛金坦言她藉由劇場向社會不公抗爭到底的心志從未改變。
今年適逢中國話劇發展一百一十周年,國家話劇院以導演田沁鑫的新作《聆聽弘一》揭開周年慶序幕。因此節慶也啟動了中國各地國有劇團的活力,推出多檔製作,但劇目在主題、內容及製作上乏善可陳,只能以以量取勝壓境的態勢現身。這也突顯了國有劇團雖號稱轉企改制但仍不脫為黨國服務的狀態,而挾豐沛國家資源的國有院團製作,也相當程度地排擠了民間團隊的市場與生存空間。
一九七七年成立的「香港話劇團」今年慶祝創團四十周年,當年的創立,可說是為日後香港劇壇奠定後續發展的基礎,並展開專業性的發展。四十周年的這一年劇季節目,以「凝聚戲劇力量」為題,將推出十三個節目,包含新創劇作與翻譯劇作,也在黑盒劇場推出新進創作者作品,創作光譜的多元化,顯見香港話劇團力求平衡不同年齡和期望的觀眾。
從二○一○年起,由中國戲劇大師林兆華以個人名義發起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今年已然來到了第七屆,以「每個人和它的命運」為主題,邀請了列夫.朵金、克里斯蒂安.陸帕、歐斯特麥耶等歐陸名導參演,推出六大單元、十四齣大戲,分別在北京、天津、哈爾濱三地演出,可說是中國劇界一大盛事。
倫敦的莎劇演出可說是各色各樣、菜色豐富,這個春天在倫敦,就有賽門.戈德溫讓女演員演要角的《第十二夜》,被希爾-吉本斯演繹成愛情惡夢的《仲夏夜之夢》,被劇界喻為天才型人物的導演羅伯特.艾克執導、明星安德魯.史考特主演的《哈姆雷特》,還有比利時導演伊沃.凡.霍夫組合三齣莎劇的《羅馬悲劇》等,各有特色的舞台呈現,讓人看到莎翁劇作歷久不衰、與時俱進的魅力。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從競選期到上任後,爭議不斷,與其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藝術界更是反應激烈,除了影劇界拒絕在就職大典表演,視覺藝術界也號召博物館藝廊就職當天關門,而禁止七國穆斯林入境的禁令更是引爆抗議熱潮,公開發言反對,或故意演出這七國的樂曲創作或展出這七國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如今抗議者從個人升級到團體,愈演愈烈,藝術家與川普的衝突可能愈升愈高。
二○一七的柏林戲劇盛會入選名單於二月初公布,除了有德國、瑞士等大城的大劇院外,令人驚喜的是也有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劇院如萊比錫劇院、多特蒙德劇院、美茵茲邦立劇院入選,可見獨立評審團的多元品味,這次入選的十強製作裡有許多年輕新進導演,每一齣都飽含文學文本、政治指涉,瘋癲的德式劇場舞台上,用力針貶現世。
比照「歐洲文化首都」概念,英國從二○一三年起首辦「英國文化之都」活動,期待能為入選城市的社經發展帶來正面影響。第二屆入選城市為位在倫敦北方兩百五十公里的古城赫爾,一整年的活動從一月展開,四季各分四項主題進行,從節目內容與主旨來看,主辦單位不僅向內探索城市歷史,亦有向外宣揚城市形象的企圖心。
法國對文化藝術的保存與發揚向來不遺餘力,擁有悠久歷史與豐富傳統的偶戲,,自是法國政府致力的重點,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成立「國際偶戲學園」與「國立偶戲藝術高等學院」,為偶戲傳承培育人才。二月初文化部長阿祖雷女士更宣布偶戲將獲得文化部「國家標章」殊榮,未來除可享有更多預算,且學位認證與教育制度的層級都有所提昇,讓偶戲在國家殿堂的地位再上層樓。
年初是回顧與總結過往一年成績的時候,也藉此觀望可能的未來,除了傳統與新興媒體,線上網紅也不缺席,提出個人的觀察與喜好排比。而整體來看去年的中國演藝市場,政治因素造成審批愈趨嚴格,讓創作者在取材上不知所措,而國家資源又偏於國有院團,民間團體生存更難。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二○一七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一九一七年開幕的「大世界」,是上海知名的綜藝遊樂場,曾有「不到大世界,枉來大上海」的威名,裡面曾有十多個功能不一的劇場,演出遊藝雜耍和南北戲曲、相聲曲藝,是上海人娛樂回憶中的重要部分。在休息了十多年後,在適逢百歲的二○一七年重新營運,轉型後的大世界將重點圍繞非遺表演、展示、傳授等內容,原本生猛民間文化的展現地,翻轉成清雅的高大上風格。
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新作《你現代了嗎?》,與大利作曲家孟卡與法國策展人維弗雷特共同創作,由法蘭克福「現代樂集」的音樂家、行政及技術團隊共同演出。這是一個展覽作品,在長達六小時的展覽裡,各種事件行動之間,觀眾遭遇一個樂團被解構的過程,而透過揭露一的樂團內部運作系統,藝術家更想提問的是藝術工作者與觀眾之間各種或近或遠、或與藝術相關無關、與生活與生存相互依賴的社會情境。
平平都在表演舞台上,殘酷的是,聲樂家與舞蹈家的舞台生命受到相當限制,到了一定年齡,無法再如當年歌聲高亢或敏捷舞動,通常都得告別輝煌。但也不是沒有轉型成功的例子,如芭蕾舞星巴瑞辛尼可夫近年與名導羅伯.威爾森合作,演出風格化的劇場作品;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不能再飆高音就改唱男中音角色,亦受好評。
跨入二○一七年,柏林劇壇迎來人事變動巨浪。說是巨浪並不為過,因為動的是兩大老牌劇院的藝術總監:柏林劇團的克勞斯.派曼與人民劇院的法蘭克.卡斯多夫,兩人即將卸任道別,但過程並不平順:派曼酸繼任者不夠叛逆,不是一流藝術家;而人民劇院的繼任者德爾孔,以藝術策展人身分空降令劇院工作人員質疑,而其言語又冒犯整個城市以上種種,讓這場人事風波,看來還有好戲可瞧!
今年適逢英國性別平權歷史的兩個重要里程碑:一是六十年前《沃爾芬登報告》主張保護同志私人權利與性行為除罪化,二是五十年前英國政府通過性犯罪法案,將英格蘭及威爾斯年滿廿一歲以上的男同性戀性行為除罪化。於是今年各地博物館等藝文組織紛紛在今年推出相關活動,探索及反思歷史上的同志與酷兒文化,皇家國家劇院也將推出廿世紀同志經典《美國天使》,意義深遠。
創立於一八六二年,在總監夏普蘭手下成功轉型為巴黎音樂劇地標的夏特雷劇院,將自今年三月起展開封館維修,預計為期兩年半。這次工程主要為了翻修老舊的電力、空調系統及舞台機械設備等,使其符合最新的安全規範,同時也將改善櫃檯與內部空間動線。期間,原本已排定的演出計畫將移至其他場館,原總監夏普蘭也將轉任「樂之塞納」音樂廳總監。
去年歲末的最後一票好戲「第二屆小劇場戲曲節」,匯集了京、崑、梨園戲、河北梆子、川、楚、粵等七個劇種,共有十一場演出。泉州梨園劇團復排的《劉智遠》、《朱文》、《朱買臣》三齣南戲殘本,即便有語言上的隔閡,但也找到上海知音。而上崑的《傷逝》、《四聲猿.翠鄉夢》,老生王珮瑜製作、京崑合演的《春水渡》,從體裁主旨和舞台樣態來看,最能接近小劇場的意念。
「天邊外劇場」主辦的「西九外劇場節2017」於一月初至二月中旬舉行,主題為「被消失後的城市」,徵選三組本地新進團隊並邀請來自澳門與台灣的兩個團隊參與。選在「西九」尚在動工時於「未來文化核心外圍」舉行一個「隨時會被消失的劇場節」,「去中心化」的意圖鮮明,試著讓劇場工作者和觀眾思考本土劇場發展的不同形態,挑戰實踐的多元方式和找尋城市「在地」議題。
奧菲斯與尤麗狄絲之間穿越陰陽、至死不渝的生死愛戀,是希臘神話中常被搬演的素材,但奧地利作家葉利尼克則以女性觀點重新詮釋,從尤麗狄絲的角度發聲,寫成《陰影(尤麗迪絲說)》一劇,並由英國導演凱蒂.米契爾執導、於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延續米契爾即時錄像的電影劇場手法,影像成了尤麗狄絲的主觀鏡頭,帶領我們深入她的內在與思維。
曾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泰國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受韓國光州藝術中心之邀,首次嘗試跨領域創作,在劇場中開展自己的影像實驗,呈現作品《熱房》。與他的電影作品《華麗之墓》呼應,但《熱房》跳脫了線性結構,變得更抽象化、更具感官性,阿比查邦企圖運用光的變化追溯人類起源的記憶,延伸出真實與虛構之間的曖昧地帶。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