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港澳兩地 多個表演藝術研討會陸續登場
九月開始,港澳兩地有多個研討會陸續登場:「2014澳門劇場研討會」將透過港台藝文團隊資助政策的深度觀察,反思當地資助制度:香港話劇團「劇場與文學」戲劇研討會,探索「劇本的文學性、以及劇場和文學結合的創意」;香港演藝學院卅周年也舉行「亞洲的蛻變:游觀創意與演藝教育」國際研討會;另香港的城市當代舞蹈團與小型舞團「多空間」亦有研討會活動。
九月開始,港澳兩地有多個研討會陸續登場:「2014澳門劇場研討會」將透過港台藝文團隊資助政策的深度觀察,反思當地資助制度:香港話劇團「劇場與文學」戲劇研討會,探索「劇本的文學性、以及劇場和文學結合的創意」;香港演藝學院卅周年也舉行「亞洲的蛻變:游觀創意與演藝教育」國際研討會;另香港的城市當代舞蹈團與小型舞團「多空間」亦有研討會活動。
希臘導演、編舞家迪米特里.帕派約安努應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之邀,在紐約水磨坊藝術中心一年一度的募款餐會中,呈現他最新作品Still Life的片段〈薛西佛斯Sisyphus〉。這位希臘當代最重要的導演,曾為雅典奧運打造開閉幕儀式,如畫卷般開展的希臘文化圖景令人驚嘆,透過身體、舞台裝置、物件所創造的畫面,他的作品就像一場動態的繪畫,不斷帶給觀者感官的刺激與驚奇。
以《搖滾芭比》拿下今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尼爾.派崔克.哈里斯,是百老匯屈指可數能唱能演、跨足影視與劇場的全能演員。更難得的是他是出櫃同志,打破「可做不可說」的好萊塢同志禁忌,《搖滾芭比》的演出證明哈里斯不必招搖、但也不需顧忌私人性向對他表演的影響。
現代戲劇史上聲名卓著的柏林劇團,最近發生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水災。因為正值暑假休戲,劇團所在的古蹟劇院趁此時整修,卻因工人失誤引發灑水系統噴灑,劇院頓時成為汪洋,這一來許多布景、器材真的「泡湯」,也讓劇團暑期後的演出計畫整個打亂!
作為戲劇之都,倫敦除了有各式各樣經典與創新製作可觀賞,更難得的是有不少影視巨星選擇在此登上舞台,也同時吸引了他們的電影粉絲踏入劇場。這些追星的「首觀族」興奮地享受與偶像在同一時空的時刻,觀賞態度與老劇迷當然不同。而如何讓這些新世代的粉絲們也能因此對其他劇場製作感興趣,絕對是劇場行銷人員的新考驗。
領導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近廿年的樂費福女士,將卸任交棒給編舞家米勒皮耶,接下來則將就任坎城舞蹈雙年展藝術總監。在法國芭蕾舞界擁有教母級地位的她,與巴黎歌劇院淵源深厚,也帶領舞團從傳統出發、與現代藝術結合創新。對接手的米勒皮耶表示要把歌劇院的舞蹈部門現代化,她不滿表示:「我無論是行事風格或作品,在遵循傳統與追求自由間為歌劇院帶來的現代化還不夠嗎?」
今年適逢創立卅周年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為慶生推出三齣戲:經典戲《五女拜壽》、新版《梁祝》,及新編戲《二泉映月》。團長兼主演茅威濤擔綱戲中主角瞎子阿炳,重塑了這個人物眾多劇種間以政治為主打的舞台形象,轉換成該團一貫的視覺唯美派。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業城市曼海姆舉辦,總監之一的李林塔爾表示「對真實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貫之的策展理念,這次結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參與,推出的兩個現地/限地製作:與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戲劇聯展「公司計畫」及公共空間臨時臥房建築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讓參與者得到非常獨特的觀演經驗,市民更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對當代音樂推展不遺餘力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吉伯特,今年規畫了「紐約愛樂雙年展」,多面向地探索今天的音樂,廣集五十多位作曲家、百多位音樂家、和紐約的十個文化機構的新作品表演。希望當代音樂亦能如藝術雙年展一樣,造成一股風尚,引來參觀的人潮。
台灣與德國的藝術交流一直保持友好關係,文化部長龍應台六月到柏林考察,關切柏林當地的表演藝術政策,並與德國藝文人士及在德發展的台灣藝術家進行對談。編舞家孫尚綺在龍應台訪柏林前夕推出新作《攝影師》,雖然演出成功,但申請到的當地文化補助緊繃,更顯困境。藝術家們非常樂見文化部在柏林這個表演藝術沸騰的城市成立重要單位,這對於他們的創作絕對有實質助益。
自二○○四年起擔任老維克劇團藝術總監的凱文.史貝西,即將在二○一五年卸任,由他獨挑大梁的《丹諾自述》,票券一開賣就秒殺。採用美國劇作家大衛.林投的劇本,由主角丹諾的獨白貫串全場,回顧他的一生。在硬底子的凱文.史貝西的演繹下,巧妙與觀眾互動演出,令人拍案叫絕。
法國近期鐵路局大罷工,表演藝術界人士也因失業保險問題引發罷工爭議,亞維儂藝術節是否會取消尚在未定之數。總理法樂斯承諾維護表藝人權益,但目前尚未立法依據,敏感時刻讓人更加懷疑是緩兵之計,官方及主辦單位只先求亞維儂藝術節能順利開幕,其他再說。
備受影視劇界青睞的張愛玲小說《半生緣》,在滬港台話劇界菁英合作下,共同打造出多媒體音樂劇新版,結合音樂、投影、評彈、老歌等,以拼貼形式呈現原著內容。然而在表演方式上,演員之間都是「無交流」式表演,整場戲疏離在評彈和歌聲中;有些戲,只能止於對話,掩於情節,演員對著影片中的人物說我們回不去了,編張愛玲有N種方法,這次張愛玲也回不去了嗎?
香港的表演藝術活動相當蓬勃,相關資料的整理及保存日漸顯得重要。舞蹈、戲劇、戲曲的年鑑這幾年陸續出版,唯獨音樂年鑑尚未完成,因為如何定義「音樂」這範疇是很讓人煩惱的,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去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推出了《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的計畫書,先以「古典」為範疇作記錄,期望整理中樂和西洋音樂會的資料,預計明年出版。
《舞》從鄧肯、葛蘭姆所拓展出的現代舞傳統中出走,擺脫形式化的表達與戲劇性的慣例,專注於還原肢體的簡單元素,剝離了舞蹈的官能性與功能性要求,透過身體所延展出的空間感與音樂感,在一個小時之中,建構出一個輪迴不止的宇宙。這個作品極其單純,卻有著令人懾服的嚴謹形式融合感官的寧靜,顯而易見地,「重複」是解讀《舞》的關鍵字。
看表演或聽音樂會時,通常都會忽略收票帶位的服務人員,他們如同無名英雄,細心奉獻,讓演出得以順利進行。在倫敦查令十字小劇場演出的《服務員─前台音樂劇》則以前台服務人員為主角,讓觀眾好好地認識前台人員在「歡迎光臨」和「晚安再見」之間的忙碌工作、青春心事及遠大夢想。
為了吸引年輕人進入表演殿堂欣賞演出,美國出現了兩個相當不尋常的做法。紐約市芭蕾舞團邀請不是編舞家的街頭藝術家JR來編舞,只因看上JR廣大的社群網路追隨者。科羅拉多交響樂團在畫廊舉辦音樂會,還可抽吸大麻,被暱稱為「大麻音樂會」,引起全國矚目。開發新觀眾,很多時候就要面對行之有年的基本表演方式,能否從根改變,而這正是最大的難題。
劇場菁英聚集的柏林戲劇盛會猶如德語劇場的年度奧斯卡,精選十齣各具特色的戲劇作品輪番上演,名導與新秀同台競演,熱鬧非凡。然而竟爆出抄襲醜聞,戲劇盛會評審之一的丹尼耶拉.慕斯奇歐尼可針對《茫茫黑夜漫遊》所寫的推薦文字,竟然跟劇團當初演出時的本事文宣幾乎相同,引起劇場界譁然,最後這位評審只好退出。
查爾斯王子是英國史上最久的王儲,劇作家Mike Bartlett的《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Ⅲ,以「未來劇」方式,想像女王駕崩後的英國政局,這齣深刻處理政治議題,演出後頗獲好評。藉由新聞自由引發的憲政爭議,《查理三世》讓觀眾藉此反思君主立憲制度的功能,和民主價值等課題,也重新思考人民對國家元首的期待。
天津大劇院將二○一四年定位為戲劇年,主辦單位從歐洲引進了幾齣在國際上口碑極佳且具前衛性的戲劇作品,如《假面.瑪麗蓮》、《朱莉小姐》和《耶德曼》,在北京藝文圈引起一陣騷動。其中《朱莉小姐》還應邀到北京演出。但其以電影的拍攝場景結合獨特的音效呈現,創新形式也引起質疑聲浪,就傳統觀賞習慣而言,觀眾確實沒看到一場「戲」,而是紮紮實實地看了一場表演。
由資深編劇張飛帆創作的《棋廿三》以棋理觀察戰爭形勢,把棋藝手段用於軍事戰略上,在香港演出時頗獲好評。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協助下獲邀至上海演出。然而演出前突然接獲政府緊急通知,取消演出。懷疑是因內容牽涉中日歷史,而兩國關係又剛好緊張所致。
華格納《指環》裡影射的社會性、經濟性,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實早就被蕭伯納道出。在葉利尼克筆下,布倫希德面對佛旦不再唯唯諾諾地認罪,而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佛旦在這個資本主義體系中所犯的一連串錯誤。葉利尼克的《純金》在導演斯泰曼與指揮Markus Poschner合作下,三月初搬上柏林邦立歌劇院舞台,以演員、歌劇歌手,和舞台上的管絃樂團、聲響合成器等,用簡潔形式和貼近一般人生活方式的場景和語調,有力地表達華格納《指環》隱射的批判。
在政治及音樂上皆頗有主見的華裔音樂家侯維翰小就對藝術和黑人文化很有興趣,東岸的爵士音樂圈成了他音樂的搖籃,並期待透過藝術,人民可以找到自我定位和解放自我意識。雖然他因病辭世,但他反不公不義、為弱勢族群發聲、致力追求美國亞裔獨立的音樂風格,也是後代音樂家的一個榜樣。
戰爭的傷痕令人難忘,倫敦表演藝術界不約而同地以戲劇和舞蹈,讓觀者體悟並省思戰爭所帶來的苦痛。丹瑪倉庫劇院的《凡爾賽》,透過主角與戰死沙場的幽魂間的對話,深刻剖析了主角身處外交折衝的心境和理想。英格蘭國家芭蕾的《永誌不忘》包含四支新作品,藉由四位編舞家各自對於戰爭的敘述和不同的舞蹈語彙,也讓觀眾看到英格蘭芭蕾的新突破。
橫跨電影、電視及劇場界的美國現代劇作家霍洛維茲,從小就聽廣播劇,培養出豐富的想像力及敏銳觀察力,也讓他不斷思考如何塑造角色才能抓住人心,因此寫出的劇作廣受好評。法國文化電台在四月上旬推出了他一系列作品的廣播劇演出,聽眾反應相當熱烈。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