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一本藝術經

Janet 瘋玩樂、瘋旅遊,更瘋拉琴

總是以一段獨一無二的小提琴演奏為旅遊節目「瘋台灣」開場的主持人Janet,可不是做做樣子,擁有近廿年的古典小提琴訓練資歷,也曾開過獨奏會、參加過管絃樂團的她,手上的功夫不是蓋的。這回,她將與國內四位首席同台,登上國家音樂廳演奏,讓大家看到她除了帶大家上山下海玩耍之外,更有精湛的音樂展演。

文字|李秋玫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藝@書

傾頹的堡壘

陳德政《給所有明日的聚會》書摘

如果說,尼克.宏比的《失戀排行榜》、卡麥隆.克羅的《成名在望》、羅伯.薛菲德的《我的愛情是一卷自製混音帶》曾經召喚出你那混合著青春挫敗與甜蜜的音樂回憶,那麼創作路數堪稱一脈相承的陳德政,儼然可視為台灣音樂青春書寫系的新一代教主。《給所有明日的聚會》為陳德政第一本散文集,而其部落格「音速青春」早在國內樂迷間口碑相傳。本書為陳德政在廿一個月間執筆寫成的全新創作,以時間為樞紐,娓娓道出紐約生活四年半的音樂記事。讀此書時,不妨點燃一根蠟燭,播放專屬自己的青春專輯,在音樂和文字中,和往昔的美好重逢。

文字|陳德政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藝@CD

齊柏斯坦 神奇小手的鋼琴傳奇

每回來台演出總掀起旋風的俄羅斯鋼琴名家莉莉亞.齊柏斯坦,將於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中再次登台,與NSO及指揮呂紹嘉合作演出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個令人感到熱血沸騰的消息!齊柏斯坦以四手聯彈的原始版本,灌錄了世界首錄發燒碟,忠實呈現布拉姆斯這首作品的原貌,更將在這回與樂團協奏的方式做毫無修飾的現場演出,這實在太讓人迫不及待想親臨現場,感受不同於錄音的絕妙演奏。

文字|湯婉君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談畫說樂

高更 從音樂中研創繪畫之美

高更比德布西大十多歲,兩人雖於一八九○年代曾在馬拉美家中的象徵派聚會中曾碰面,稍後由於高更的「出走」南太平洋,使得兩位大師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成為不可能,但兩人在「世紀末」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研創出來的繪畫與音樂格調,無疑是相當類似的。在這兩位大師所處的時代,並不是繪畫影響音樂創作,而是音樂影響繪畫創作;無論是塞尚、高更、秀拉的畫作,或是馬拉美的詩,都嚮往、憧憬著一種難以言喻、神秘而抽象的音樂性。

文字|陳漢金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藝@CD

路易斯與路西耶 讓貝多芬也瘋狂!

樂聖貝多芬的經典作品,在新世紀依然受演奏家喜愛,不斷推陳出新灌錄新輯。由英國鋼琴家保羅.路易斯與BBC交響樂團合作灌錄的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全集,細膩的鋼琴與溫暖的管絃令人驚豔;而以爵士風演奏巴赫聞名的鋼琴家賈克.路西耶,這回則選擇挑戰貝多芬,《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主題與變奏》中以第二樂章的主題創作了十種不同的變奏,面貌多樣動人。

文字|林仁斌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藝@展覽

攝影之眼 凝視「庶民」的真實

即使在數位攝影已成主流、電腦修片無所不在的今日,影像記錄真實的功能仍然存在,且也是攝影藝術家期待的方向。在由十二組藝術家/團隊參與的「出社會:一九九○年代之後的台灣批判寫實攝影聯展」與林盟山「流動攝影棚」個展中,即以「庶民」為鏡頭主題,或呈現社會真實透露批判觀點,或回復單純攝像的原點,皆著眼於攝影的本質來發揮。

文字|吳垠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幕後群像

王希文 一把吉他 岔路開花

曾以電視配樂作品《曬棉被的好天氣》榮獲金鐘獎的新生代配樂工作者王希文,其實並非音樂科班出身,因高中開始學吉他而與音樂結緣,原本念政治系的他,也因此走上人生規劃外的「岔路」。在美國念了電影配樂後,返台成立了「瘋戲樂工作室」,將以音樂劇《木蘭少女》的重製,展開新事業的起步。

文字|李秋玫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CD

馬勒年瘋馬勒

今年是大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誕生一百五十週年,而明年二○一一年則是他逝世一百週年,這位在世以指揮聞名,一生致力交響曲與藝術歌曲創作的作曲巨匠,在樂壇的地位與日俱增。 因此接連兩個「馬勒年」,全球各地有許多馬勒相關活動,無論唱片出版、音樂會、研討會、或傳記出版,是大家一起瘋馬勒的絕佳時機。

文字|歐頭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藝@展覽

兼融傳統迸發的印度當代藝術新能量

「發現印度印度當代藝術特展」中,廿九組印度藝術家帶來六十三組雕塑、裝置、錄像、攝影等作品,主題涵蓋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貧富差距、政治、戰爭、生態浩劫等議題與現況。印度當代藝術家反芻豐厚的傳統底蘊,融合當代思維與美學手法,勾勒社會生活的梗概,多元的創作面向早已超越一般對印度的刻板印象。

文字|吳垠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藝妙人物事

巴塔斯維克 不可忽視的低音

「低音號」(tuba)是銅管樂器裡面音域最低,也是最大的樂器。低音號的音量飽滿、穩定,但是也因為發音管又粗又長,發音略顯遲鈍,吹奏時氣耗量又大,不僅少有作曲家為這件樂器創作曲目,要將這項樂器吹奏得駕輕就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任務。然而,巴塔斯維克卻不甘於如此,反倒是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文字|李秋玫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藝@書

「通俗教父」說故事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書摘

多年來,無論是電視廣告、電影和劇場腳本、甚至親自粉墨登場詮釋別人的人生,吳念真說故事的功力總是壓倒性地令人著迷。有時不免想像,這些曝光了的故事是否更可能僅為冰山一角,其餘的都還在吳念真腦中伺機突出水面這一次,睽違多年未出版著作的他,重新拾起文學創作的筆,任水面下的故事躍然拔出,新書《這些人,那些事》的故事,多數來自吳念真親臨現場的半生回憶。讀著這些生動且充滿戲劇張力的人與事,油然想起吳念真對推理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讚語:「通俗是一種功力。」在本書中,吳念真亦親自演示了「通俗」動人的不俗力量。本刊特地選摘精采篇章,以饗讀者。

文字|吳念真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藝妙人物事

劉季陵 讓你看見劇場裡的魔「幻」藝「術」

多才多藝的創作人劉季陵,除了是玩遍各式音樂的高手,也是下筆如花的詩人,而從十年前迷上幻術開始,他就愛上這種讓人體驗超現實的奇技。為了有更豐富的創造,他自創「魔浪超劇場」,將把幾米充滿魔幻感的畫作、結合音樂與幻術,在劇場中製造奇想的幻境,讓觀眾親自體驗幻術的藝術新境界。

文字|李秋玫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藝@書

巨人之殉

《西方音樂巨人─馬勒》書摘

費時三年時間撰寫、累積二十五年作為馬勒迷的經驗,人稱「文化醫生」的林衡哲醫師,在蒐集各地文獻及鑽研之後,終於趕在馬勒逝世一百五十週年及兩百年誕辰的此時完成了他嘔心瀝血的鉅作《西方音樂巨人─馬勒》。即使坊間馬勒的傳記甚多,但最特別的是,這一本是以一位台灣人的觀點撰寫而成,書中「馬勒在台灣」一章,將馬勒在台灣的影響足跡詳加記錄,也是本書可貴且獨到之處。為此,本刊特地轉載書中精采篇章,以饗讀者。

文字|林衡哲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藝@CD

喬安娜.麥葛瑞格 混搭得自然精采

英國當代鋼琴家喬安娜.麥葛瑞格,是擁有遼闊視野並樂於探索無限可能的混搭大師。她的《鋼琴大玩特玩》專輯,曲目從文藝復興、巴洛克、現代、探戈、爵士一直到世界音樂,卻能因創意而水乳交融,每個作品如獲新生。而她的《郭德堡變奏曲》,更被譽為「繼顧爾德之後最富有靈感創意的郭德堡」

文字|湯婉君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