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的副刊編輯余林在評郭寶崑的劇作時,特別捻出「邊緣人」的心態作爲郭作的特色。郭寶崑也自稱爲「文化孤兒」。台灣曾經被「祖國」所拋棄,所割捨,不怪有「孤兒情節」;新加坡的華人是自願離棄唐山,投奔一個新的「樂園」,怎會也有「孤兒情節」?
面對地理性的社區意識的缺席,文建會如果還以地理的觀念來思考、營造社區意識,失敗是必然的:以空中架樓的思考模式來解決空中架樓的現象,無異自我解構。
公共電視在台灣的發展只有一年多,眞正能做什麼?才能將來自西方這個「公共領域」的觀念徹底「台灣化」、並且爲觀衆所接受,還在實驗和嘗試階段。這次的九二一災變,給了商業媒體許多即時展現機動能力的時機,同樣也給了公共電視進一步思索本身功能和定位的機會。
........台灣的文化景象相對黯淡,野火的蔓延也許可以燒出一片紅通通的天色,卻不免最後還是慘遭撲減。多燒幾口好灶,或許反而可以烹煮許多小菜和佳餚,讓大家可以溫飽,也有機會得以體驗文化的美食。
大陸、美國、日本可以依賴其強勢的明星地位吸引國際注意,而台灣在文化上得要靠其整合最佳的資源、發揮高度的創造力、展現最佳的演技,才能轉移別人的眼光,進而得到別人的尊重。今年七月十七到二十二日在宜蘭舉辦的國際兒童民俗藝術敎育會議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結合,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因此,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領域的工作者,相互認知與學習就更形重要;瞭解現代劇場才能運用現代劇場、認知傳統戲曲才能爲傳統戲曲「服務」。
在沒有「兩廳院」的時代,「今日世界」的「七廳院」裡所曾演出的戲劇、曲藝團體不計其數,從當時的文化環境來看,這類表演場所本來就是國家應該支持的。「今日世界」密集、長期的表演活動堪稱大手筆,大概也只有上海幫的魄力,才能不計利害,在沒有官方支持的情形下維持一個表演藝術中心、戲曲保存中心與遊樂場所的規模與營運。
豫劇和國劇的表演藝術就像夕陽的光輝一樣,深具令人難捨的魅力,但是少年人,有幾個懂得憂愁的滋味,有幾個像小王子似地愛看夕陽呢?
不稱「表演著作」者,因係「指對旣有著作以演技、舞蹈、歌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加以詮釋。」由於不同之表演人對著作有不同之詮釋,亦具創意,故「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規定應保護表演人之表演
抛棄世俗化的美感,直接探求生命的內涵,可以有多種方式,可是先要抛棄習慣上傳達美感的形式。沒有了固定的形式,就是不再有媒介,藝術家所能傳達的是一種觀點,希望觀衆打開自己的心眼,在現實世界、眞實生活中去捕捉生命的意義。
從音樂會的角度來看,一個音樂會從聽眾開始進場、演奏會開始、到終場結束,無論在音樂、氣氛方面都有其連慣性。而且無論是演奏家或演奏團體,在曲目的設計上都曾經過一番考慮。也就是說,每一場「認眞的」音樂會,在曲目上都有獨具的特點。因此音樂會開始出現的第一個樂聲,就揭開了這場音樂會的序幕。而「國歌」在音樂會前的出現,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場音樂會的「序樂」!有時候是搭調的,但是,與絕大多數的音樂會卻是不搭調的。
說到近代劇場設計,早期具突破性的觀念實在是來自歐洲,揚棄繪畫佈景,要讓舞台空間產生意義,而非僅是裝飾,開始講求光影、音樂、造型,掀起了二十世紀的舞台設計革命,而羅夫.可泰正是在英國沿襲這條路,經過近四十年的時光,創出他自樹一幟的設計。
媒體是社會公器,公共電視不只是一個媒體,還是一個文化機構,公視的節目不只是電視節目,還是一個以節目形式來進行觀念傳遞、觀念互動,提供公共議題討論空間的場域。
文字有其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和穿透力,當樂譜無法對一般大衆構成意義的時候,文字還是一種比較貼近的詮釋。客廳的電視即使三十九吋,也無法框住音樂廳的舞台;手上一份精心編寫的音樂雜誌儘管只是菊八開,卻可能開向一個無限寛廣的音樂世界。
「內台戲」的出現是台灣戲劇史的重要發展階段,起始於日治時期的一九二〇年代末,到七〇年代逐漸銷聲匿跡,在最鼎盛的五〇與六〇年代,全台灣從大城小鎭到窮鄕僻野到處都有職業劇團在戲院長年演出
抱著被迫的喜悅的心情,我經常會有一些意外的發現,有些發現還能澄淸自己的錯覺。一個硏討會的成功,不是只求答案,而是能夠激發辯論,提出値得深討的問題、分享經驗和「英雄所見略同」的發現,或是因挑戰而互相認識。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當西方在大談戲劇的政治性時,台灣近幾年來的政治越來越具戲劇性;尤其是選舉的時候,原本的「政治秀」已經變成「政治秀場」。平常看一齣戲要花錢買票,政治秀場不但免費還強迫中奬。選舉搞出來的秀場雖然免錢,但是很花錢
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際,對於著作權之尊重顯得無比之重要,但欲確保著作權之尊重,卻不得不以著作人格權之正確認知爲前提,否則極易罹於侵權而不知,易言之,認識著作人格權實係尊重著作權的第一步!
媒體應該是文化藝術活動的最佳推動者和層次的提升者。因爲,「傳播訊息」本來就是媒體的天職,而文化藝術的氣息、或是活動,都是最需傳播和推動的。公視文化類型的節目占一半以上;有些是本土的民情展現、有的是精緻藝術的展演、更有先進國家的文化藝術影片,形成一個豐富的、多元的、前衛的、傳統的、底層的、尖端的、本土的、世界的文化國際村。
《紐約時報》經營的WQXR,跟網路唱片行N2K Music Boulevard合作,將廣播放在N2K的網站,讓全球網友透過RealAudio的網路傳輸技術,可以聽到世界表演藝術中心──紐約──的古典音樂電台。
去年十一月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華文戲劇節」包括了學術硏討會和各地劇團的演出。這四場演出,三齣是香港本地劇團的作品,一齣來自新加坡。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過去幾十年來不願被討論的傳統與現代之結合,總是受到傳統主義者與現代主義者夾擊,但觀衆才是最後的裁判,誰能得到他們的心,誰就掌握了先機。事實上雲門在國際上的重要成就,也正是因爲外國的觀衆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體會到中國傳統精神的所在,而且是通過他們自己所能理解的語言而體會到的。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