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專欄 Columns

它和它的冤親債主

舞蹈人首先學著依附音樂起舞,然後學著與它並行,再又獨立地拉出彼此的空間來。所以音樂對資深舞蹈人來說,就像是他舞蹈中的另一層皮膚一樣,因為對大局的了解,所以他可以選擇自由進出音樂,和音樂起舞、狂飆,進而帶領音樂,等待音樂,遠離音樂,對抗音樂、甚至忽視音樂;所有的反應都在音樂一發生時就已經開始。

文字|古名伸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頭髮不會騙人? 那不是真的!

每個看過《CSI犯罪現場》影集的人都知道,一根頭髮就可以揭開一個人的死亡線索。這兩位美國的貝多芬狂熱分子顯然看過這個影集,因為在他們買了頭髮後不久,就把頭髮送去做分析。這下子,狂放不羈的貝多芬頭髮終於在他逝世兩百多年後讓真相大白,原來他是死於慢性鉛中毒。 法醫總是會說:「頭髮不會騙人。」但是,只有我是受害者,所以我知道,那不是真的!!

文字|范德騰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道生一,一分 ,上天下地,上面的圓弧為天,下面短短的橫線,為指「地」的指事符號,意思是往下、朝地的方向。下,是讓飛在天上的概念、有深度的理論或很有感覺的心理詞彙落地,天上飛久了會自以為客觀地鳥瞰、一目了然的錯覺,或有不被眾人理解,獨愴然而涕下的封閉孤絕感。劇場導演即是如何具體地勞動,將其平安地降落地面,才是關鍵。

文字|王嘉明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雞的日子

我們永遠不會宰了哪一隻,可也沒當寵物在養,就是養大之後,看牠們隨意生活著,生活在我們好像都可以看得到的環境中。可惜了,語言不通。天險依舊在,日子也在過,牠們只在清晨或黃昏會叫一叫,盡顧著生活了,徘徊古今,迷惘天地的事兒,交給人類了。雞與人之間,雖熟悉,但又好像在一種曾經互動過的回憶中,夢幻一般、逝而不住地,保持著一種神秘關係。

文字|李立群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專欄 Columns

我,無處不在

我們忍受著因為鍛鍊而帶來的所有痛楚,在人外有人的現實下,我們可能超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一點一滴地超越自己,然後身體在不知不覺中似乎也變得聰明些。它可以很快地處理自己的重心,很快地反映突來的變化,對處境的耐受力也變大了。然後呢?如果有幸地我們沒有被強大的肌肉收編,或在技巧的領域裡沉醉,身體就會幻化為無所不在的世界。

文字|古名伸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如果大黃蜂與蒼蠅寫了日記

學生問我,為何《大黃蜂的飛行》聽起來會這麼瘋狂。這是個好問題,因為,如果有隻蜜蜂有著每天寫日記的習慣,牠的日記上頭,可能就會有著像這樣的字眼:「今天好熱,外面的花都快枯了,我流了滿身汗,都採不到花蜜。」或是「沒事就是要出門溜達,這樣的好處是,我遇到了一位性感的小姐,牠盯著滿是花蜜的我,讓我好害羞。」但是,這些字眼並沒辦法說明這首樂曲的感覺。結果學生問我:「是因為有人想把蜂窩打下來嗎?」

文字|范德騰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專欄 Columns

「小夜曲」的失敗與成功

但公孔雀並沒有放棄,直接走向其中一個女孩,又開始噴發牠的魅力。這次,這女孩的確是有瞧了牠幾眼。我摒住呼吸,希望她會答應牠的追求。但是,女孩最後還是意興闌珊地轉頭去找地上的蟲子吃。站在那裡看著這個可憐的傢伙不斷被拒絕,我實在為牠感到難過。當牠終於收起羽毛走人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我不用替牠傷心,這並不意味著牠和德布西〈中斷的小夜曲〉裡的男孩一樣都失敗了,而只是他們還沒有成功!

文字|范德騰
第296期 / 2017年08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追憶風華(下)

演出當下觀眾如遊魂般四處閒晃,這天,出現都會受到矚目的李銘盛當下覺得演出太悶,需要一點衝擊,拉了摩托車就往那冰塊直直撞去,瞬間冰水橫流入侵那片白白的雪地悲劇就這樣發生了!那個空間自此半年無法運作。想來如此荒唐的事件現在絕對不會發生,但也真的懷念那個大家都充滿熱情又沒太多經驗的純真年代。

文字|古名伸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專欄 Columns

是夜貓子,還是早睡早起乖寶寶?

我問他,通常都什麼時間睡覺,他一臉困惑,就像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一樣。他想了想才說:「我黎明帶著牠們到市場,如果早點賣完,我就早上睡覺,如果晚一點才賣完,我就下午才睡。」我往旅館的方向邊走邊笑,並告訴他:「別擔心,你這種時間才睡,我不會告訴你媽媽的。」這位先生,半夜也沒睡,早上又早起(因為根本還沒睡),到底他是屬於哪種類型?

文字|范德騰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專欄 Columns

選擇前行的方向,也是選擇需要剪開的阻礙,而所謂往前,不一定是直線,沿路還是不斷會有路口出現,左轉或右轉都是往前的概念,難道你出門從來不轉彎的嗎?(雖然迷路也是自以為沒錯一直往前所造成),當然也有可能彎來彎去最後居然回到原點,但請放心,即使回到原點,這原點也不會是當初的原點,時間總會想盡辦法留下前行過的痕跡,只是不知是傷痕還是累積。

文字|王嘉明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專欄 Columns

水滸的精神支柱與涅槃(上)

長大了,甚至中年以後了,剎時間,似乎明白了生命本身,果真有一種從驚天動地而歸於寂天寞地的悲慨。這種強烈的效果,固然是由於水滸故事情節發展的「陡峭之勢」所造成,但從含意上來說,恐怕還是足以從驚天動地而致寂天寞地的「逆轉」與「對照」,才產生了水滸英雄的生命觀,和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命態度的一種負責。

文字|李立群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專欄 Columns

追憶風華(中)

那時我們都對創作充滿好奇,這個好奇的程度大過作品要如何地被完整呈現,所以一個個非正式的呈現就像創作者的實驗發表一樣,簡單、純粹,沒有燈光,沒有門票。現在回想起來,到底以前都有些什麼作品被呈現已經不太記得,但印象最深的是那表演區與觀眾的距離。由於小,每一寸空間都要被斤斤計較;也由於近,所有的細節都無法躲藏。

文字|古名伸
第294期 / 2017年06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追憶風華(上)

關於台灣小劇場舞蹈的濫觴,這時人、事、時、地都齊了。一批想要在這片土地發展自己的舞蹈的年輕人,有了一個小小的劇場空間,走出去是大環境的允諾和好奇,於是他們在這裡開始了摸索與探險。我說那是一個「good old day」,因為所有想嘗試的事好像都充滿了被鼓勵的支持,而年輕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切都輸得起,就這樣這一批人就開始上路了。

文字|古名伸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