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 戲劇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孵育4年終誕生!
嚎哮排演首登大舞台 挑戰音樂劇嚎哮排演要演音樂劇了?! 從去(2023)年的上半場讀劇,到今(2024)年4月全本讀劇演唱會,這齣孵育了4年的喜鬧音樂劇《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下簡稱《別叫我成功》)終於要在8月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舞台。 「我們是一個沒有遠景的團隊,都是被deadline追著跑!」嚎哮排演金三角之一、負責編劇的王健任玩笑地說。一切的起點來自2020年臺中國家歌劇院期間限定「藝術孵育計畫」當時台灣表演藝術界面臨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在國外製作進不來、劇院也無法開門的情況下,場館選擇將資源投入在地題材的扶植與開發。正處起飛期的台灣音樂劇,逐漸有群專業創作者、表演者與觀眾成形,而嚎哮排演受到啟發,冒出了「想做台灣《Hamilton》(註1)!」的念頭,於是帶了兩首曲子〈成功還是不成功〉與〈台荷大戰〉投件,結果獲得場館方熱烈的喜愛與鼓勵,於是在劇院陪伴下,走著走著,走出了一齣屬於嚎哮排演獨有風格的音樂劇。
-
生活 專題 我心平靜之所在
我心平靜之所在
傳統藝術的綿延,其所仰賴的是現代創作者的推陳出新。且所謂的「新」,往往不是標新立異,而是身處現代,謹守初衷,卻無懼各種未知挑戰。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湧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靜的能量呢?本次企畫邀請當代歌仔戲藝術家孫翠鳳與陳亞蘭,從「我心中平靜之地」出發,討論作為一名傳統戲創作者,在紛擾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
專欄 看戲不忘電影
一場論壇 遇見台港舞蹈影像的風流人物
葉奕蕾先是舞者,後來才學習拍攝影片,呂威聯先是拍攝影片,後來才轉為舞者,黎宇文自始至終都是影像導演,這樣的差異讓他們面對舞蹈影像的主從與彼此相互服務的比重,有了多元的組合與解讀呂、黎兩人的創作積累與經驗,與葉奕蕾所帶來香港跳格20年的平台與國際經驗,相當值得我們學習參考與合作,這次的論壇分享,也許能成為台灣舞蹈影像發展更上層樓的契機。
-
國際 北京
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達標 營運模式成為特例
初至北京,總會被這個城市的大與大氣震懾。這種印象且不因你對這個城市的熟悉而減弱。 21世紀被預期是中國表演藝術的盛世,2007年12月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也被認為是中國劇院史的里程碑事件,而在全世界都算是獨一無二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構想、實踐與規模,使這事件仍未結束。 2018年9月,位於北京東邊的通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揭幕,這是為了北京國家大劇院節目製作與排練而設計的藝術中心,包含舞美創意、舞美工坊及舞美倉儲的功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裡還建了一棟內裝與國家大劇院一模一樣的分身,可以完整綵排將在大劇院演出的各種節目,為它節省了許多排練的檔期。而在營運策略上,這裡亦可視為這些節目的另一演出場地,形成獨立的表演藝術中心。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實現了69年前梁思成對北京市城市規劃的建議。同年,城市副中心的演藝中心開工。2023年12月,位於大運河邊,外觀設計靈感來自古糧倉而被稱為「文化糧倉」的北京藝術中心開幕,3座獨立群集的建築體,包括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小劇場和1個戶外露天劇場,總計5,610座觀眾席,規模與國家大劇院相當,並歸其管理。至此,國家大劇院「一院三址」的格局成形,在營運策略上,三者內容各有側重,大劇院注重綜合性,提供多種經典藝術門類;台湖舞美藝術中心則注重親民,打造市民喜愛的文化休閒娛樂;北京藝術中心注重現代性,堅持差異化,提供文化消費新選擇。
-
國際 東京
以「Transit Now」為主題 2024東京藝術節9月中起跑
自2016年起在豐島區、池袋區舉辦的「東京藝術節」將邁入第9屆,近期並於官網上公開了今年參與作品。東京藝術節是都市型的綜合藝術節,期待以東京多樣且深厚的文化內容與世界接軌。今年度以「Transit Now」為主題,致力於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都能輕鬆參與的藝術平台。日前公布的重點節目如下: 由木之下歌舞伎重新演繹河竹默阿彌擅長的白浪物(以盜賊為主角的作品)經典劇作《三人吉三廓初買》。劇團作品首演於2014年,本次睽違10年重演,將由木之下裕一與導演杉原邦生,結合不同世代演員,全本演出這個在幕末時期的人氣劇作。 即將於明年接任東京藝術節藝術總監,並於2026年擔任東京藝術劇場表演藝術部門藝術總監的導演岡田利規,受「維也納藝術節」(Wiener Festwochen)委託初次與作曲家藤倉大合作的音樂劇《客廳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 of a Living Room),將在2023年5月首演後,首度於日本公開亮相。 以人才培育為主而成立的東京藝術劇場Farm,整合實驗室、學校、實習等機能,將與透過公開徵選的數位亞洲創作者,一起在東京進行為期兩週的「Asian Performing Arts Camp」,共同討論、分享彼此在東京所見與過往聚焦的問題意識。 曾與舞蹈空間合作的全男舞團「東京鷹」(CONDORS),預計在池袋西口公園戶外劇場「GLOBAL RING」,徵選50位一般大眾共同創作的互動式免費特別演出。本演出節目單更將提供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韓文等多語言版本,足見藝術節試圖包容更多不同觀眾族群的企圖心。同時,今年也推出數個可跨世代共同參與的活動,如以家族成員共同參與作業的「家庭藝術俱樂部」、兼具托嬰功能的「育兒工作坊兒童共玩劇場」等。 受到新冠疫情與日本國內經濟條件的影響,今年的藝術節相對於東京奧運前的那一屆,無論在規模及聲量上都明顯縮小了不少。對應藝術節提出的中長期目標,如解決社會問題、導入全球化視野,創造藝術文化未來的藝術節等,都仍有一段距
-
專欄 學習老人轉彎的隱喻
sari 在芋頭的夢裡說故事
我不太能在參與占據者和被占據者之間單向對話,這讓我想到神話中那些縫合世界的故事。神靈、土地、人類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固定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互動和交流來形成的。每個人都在這過程中扮演一個角色,無論這些角色多麼零碎。語言的文字如同神話中的符號,具有複雜的溝通方式,複雜並非複合,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從簡單的視角看世界,似乎總是讓事物更複雜,但同時也更清晰。從神話的創造片刻如何在身體與語言文字的視角,探索其內在的複雜性和相互影響。 說唱故事的人,被穀物發酵氣味撫摸的時候,才會把故事講出來、唱出來,時序就這麼被說出來。聽到故事的時候,銀合歡的葉子忘記伸展,動物靜靜舔著腳趾縫,小孩會忘記吃東西。 有一天,一個人從天空墜落。既不是神,也不是靈,只是個普通人。然而,那個人走路的姿態優靜得如同曾在月球上無重力漫步一般。當我看到時,我想起了那隻沿著懸崖峭壁下來喝水的長鬃山羊。臂膀到臀部的曲線,有某種熟悉的坡度,那人的靈魂似乎懂得如何飛向由神話創造的星體,引領我進入屬於彼此生命中最輕盈的瞬間。當我靠近,「咻、咻、咻」的警戒聲從那人的口中竄出,如同創生之初的古老聲音。我的內臟在懸崖和恐懼之間搖擺不定,頓時感到羞愧,因為我從未能找到合適的話語,將那位變成我的朋友,引領我到星星的旁邊。 故事在夜晚講述,神聖之物在黑暗中尤其活躍。講故事的人知道,每當他們提到事物的名字,便是在呼喚那個名字所代表的存在。 一隻紅嘴黑鵯緩慢旋轉著墜落,變成人後躲進別人看不到的地方,腳趾擦傷了。敏銳的眼睛發現葉斑和蚜蟲,他伸手拿起燧石,火花瞬間在空中飛舞,火苗在玉米田野上肆意跳動,燒出了我們深埋的種子。玉米是金黃色的,甜美而飽滿,但在那閃耀的粒子下,一片腐爛的葉子象徵著背叛,躺在我們腫脹的胃裡。沒有人能觸及被名字、年齡和部落隱藏的靈魂。神話就像是真實的鏡子,就像爬山時不小心勾到了陰毛。 玉米葉垂頭喪氣,青蛙在夜晚不停地歌唱,母雞展開翅膀,咯咯地私語。癩蛤蟆向上跳躍,小狗在舞動,蝸牛縮進殼裡,蛇蜿蜒爬出洞來,貓頭鷹悄然現身,老鷹在天空中盤旋,鯨豚從海中躍起。Dgyaq qpatur青蛙山和Dgyaq hqulan<

克服身體框架、打破性別限制
專訪奧亞運國家霹靂舞培訓隊選手楊加力
台灣首位霹靂舞國手孫振,跳進全球16強的秘訣

從街舞舞者、國家選手到文化劇場的養成計畫
專訪台灣奧運霹靂舞教練蘇志鵬
霹靂舞如何走入奧運殿堂?
專訪2024巴黎奧運霹靂舞項目全球負責人陳柏均-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王榮裕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上)
王榮裕,金枝演社劇團藝術總監。 藝術,又是總監的他卻沒打算端坐,一派輕鬆,若坐若倚在三人座沙發上,先是黑狗靠過來撒嬌,然後是貓躺到身旁。這個居家空間在劇團一樓,隔了個廚房就是辦公室。 訪談過程中,他的兒子、也是演員王品果在旁邊的廚房熱起了王榮裕預先煮好的一大鍋羅宋湯,太太、也是劇團行政總監的游蕙芬輕聲邀我們喝點羅宋湯。問起王榮裕什麼時候開始喜歡做菜,他笑說:「b(無)啦,你看我的行程表都滿的,沒時間出去吃,就煮一鍋,如果要吃一碗,微波就好。」指了指牆上白板,也對兒子直接熱了一整鍋湯,露出驚訝表情。 家,與劇團,似乎疊合在一起,給他的浮浪貢(ph-lōng-kng)人生安放了點安穩這背後不只是歲月流淌,更在生命的每次選擇裡慢慢找到自己模樣。
-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王榮裕 在浮浪貢的背後,選擇自我的命定(下)
「阿才的《七彩溪水落地掃》,跟我媽的東西有種連接,演的故事也很通俗,化妝也自己亂化,衣服也是隨便去找。很粗。這種戲申請補助,就會被認為是藝術,但我媽媽的歌仔戲,我以前都不會說是藝術,因為藝術就是要上殿堂,要講國語,而路邊演出就是『民俗技藝』,有個『俗』。」王榮裕接著說:「我們從小就不認為歌仔戲是藝術。看到陳明才之後,我認為歌仔戲多棒,多精緻!」 那時的他認為:「以前的台灣都被貶抑到沒有自我認同,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所以,離開優劇場的王榮裕,成立了金枝演社(1993-)。他笑說「金枝」來自唸人類學的太太書架上的《金枝》一書,而「演社」是為了湊4個字跟「雲門舞集」對仗。這本探討巫術、宗教起源的人類學論著,也對應著戲劇的意義,並延伸到王榮裕成立劇團本就不只是為了演戲,而是找尋自己、乃至於台灣人的生存價值。 這場探索,先從自己開始。1996年,王榮裕用《台灣女俠白小蘭》向自己母親、還有歌仔戲致敬。《台灣女俠白小蘭》在路邊、夜市等非正式表演空間,搬演戲班故事的現代戲劇,並重新思考當時尚未被正式討論的「胡撇仔戲」(註2),化作金枝演社重要的形式與風格,讓「浮浪貢」陸續開花,成為系列作品。 浮浪貢的背後,是劉靜敏開啟王榮裕對於藝術的一扇門,但後來的他才發現,門後的路雖然坎坎坷坷,卻是母親早已替自己鋪好的路,然後有一群人,陪著他一起走過。
-
專欄 延長音
三體人
「識『食物』者為俊傑」,就因為名字中有俊傑兩字,常有朋友傳來令人會心一笑的餐廳照片。溯本追源,識時務者為俊傑,本喻認清時代潮流者,方可為英雄豪傑。而下一句「此間自有臥龍、鳳雛。」更是許多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寫照。面對自己的孩子,家長作為「識時務者」,肯定會由自身的歷練、閱歷替孩子選擇心中最好的職涯發展。這或許也是台灣音樂班招生愈益困難的原因。殊不知,物以稀為貴,這些天之驕子不僅是父母心中的掌上明珠,部分家長的各種要求及由學生評鑑老師的新制度,也使得教師們逐漸從「教育業」專業人員淪為「服務業」。 然而,由莫札特或貝多芬的例子來看,藝術的學習或許有一部分來自於父母的期望與相逼?但絕不僅於此。一位優秀的音樂家不僅要能夠洞悉未來,把握當下,更能要同時享受過去。在台上的任何瞬間,屏氣凝神都能是時間軸上任一點的永恆,而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演奏家不僅要已通曉整曲的聲音想像、結構脈絡,更要知道如何操控身體化想像為現實。當下身體的力學及肌肉記憶或許在有意識之前就已完結。但最難的則是在創造後的瞬間,不僅要以觀眾的角度檢視,還要能享受自身的實現而計畫未來的發展。若能在不偏離自身原始規劃的同時,注入舞台上乍現的靈感,那真的是有如神助! 簡而言之,一位音樂家是同時活在未來、現在與過去的。在演奏前即已看到(未來),感知,繼而聽到,內心的聲音,最後才是實際的演奏(當下),而驗證自己的理想,享受(過去)。這等思緒與時間的賦格,不斷地循環演繹一直到演奏終止。最近才在網飛(Netflix)上映的科幻小說《三體》,即討論同時存在3個太陽的星系,3太陽距離星球的遠近及出現與消失的時間是隨機的。當星球靠近兩個太陽時,氣候會被擾亂,導致混亂紀元。如果它靠近所有3個太陽,則會發生全球的火噬風暴。而遠離3個太陽時,則進入冰河時代。三體人的文明因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經歷了近兩百次的毀滅與新生,而進化出脫水休眠能力,以待溫和時期再浸泡復甦,以及心靈感應之腦電波交流,因此有了無法說謊的優點(缺陷?)。 就如音樂演奏是直接的心靈感應與腦波交流一般,無法說謊,心靈的廣闊與狹窄一聽便知。而如此心境不是童貞的赤子之心,便是經過刻苦銘心的磨難而保持善念的靈魂。巴赫在其清唱劇《哭泣、控訴、擔心、憂慮》(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中每個樂段的歌詞
-
國際 倫敦
工黨發布大選政策宣言 支持年輕人接觸文化藝術
本月初為英國大選,表演藝術產業對兩黨的藝文政策也特別關注。就廣泛產業發展的計畫而言,工黨堅定地表示創意藝術產業將是該黨產業戰略的一個焦點,他們也告訴選民,英國的藝術和文化發展仍有極大的潛力有待釋放,而工黨將成為釋放這個潛力的關鍵。 選舉之前3週,工黨發布其政策宣言,宣言內容著重在「稅收」調整,關於文化藝術發展,工黨宣言將焦點放在教育的「一站式服務」(one-stop shop),將為家長、老師和學生提供音樂課程相關訊息;工黨也計畫為公立學校再招聘 6,500 名教師,而此計畫部分經費將來自對私立學校提高稅收。許多專家與表演藝術學校都表示,壓縮私立學校對文化長遠發展有負面影響,因為私立學校往往更有機會專注於音樂、戲劇與藝術等項目,一旦遭受壓縮,藝術項目將最易被刪減,而全國未來的文化生活則可能變得更貧困。 宣言裡引用演員絲湯頓(Imelda Staunton,在影集《王冠》第5、6季中飾演女王)的話:「我讚許工黨黨主席斯塔默(Keir Starmer)增加並確保所有年輕人都有機會接觸藝術的建議。在學校開拓接觸藝術與創作的途徑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好的機會進入藝術產業,這途徑也是藝術產業成長的關鍵藝術產業是影響未來經濟成長的重要元素,因為它為社會各角落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
-
國際 紐約
氣候危機抗議者 藉打斷演出表達訴求
對有些人來說,氣候改變地球暖化是當前地球最大的危機,但是人類沒有採取應有的行動來改善,所以他們願意用各種方式來喚醒人們的注意,包括毀損價值連城的藝術品。視覺藝術觀眾在過去幾年來已經非常熟悉向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潑漆的抗議行動(從過去的反毛草行動者學來的),但在過去幾個月以來,氣候抗議的行為也發生在表演藝術的場域內,分別是在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和百老匯劇院裡。 去年11月,在大都會歌劇院一場華格納歌劇《唐懷瑟》的演出進行大約兩小時時,從兩側邊最高的觀眾席間,突然有人大叫「死的地球沒有歌劇」,然後垂掛下寫著同字樣的長布條。當這些抗議者被警衛帶離後,一位坐在一樓最好區的觀眾又站起來喊同樣的口號,直到被警衛帶離。這個抗議行動讓演出中斷近30分鐘,本來就已經很長的演出拖到近午夜才結束。 百老匯的抗議則是發生在《人民公敵》裡,這齣易卜生的名作是講一個小鎮醫生發現水源受污染而呼籲鎮民解決問題,這個製作有因電視劇《繼承之戰》(Succession)而竄紅的傑瑞米.史壯(Jeremy Strong)飾演醫生一角而票房滿堂紅(他也因此拿下東尼獎)。戲中最關鍵的一場戲是醫生在公聽會上舌戰鎮民,在3月的一場演出裡,一連有3位觀眾起身陳述氣候暖化的危機,因為這個製作是在一個觀眾環繞舞台的劇場裡,而且台上也有觀眾席,這場戲又有演員在台下,所以一開始很多觀眾都以為這是預先安排的橋段,直到劇院經理出面將發言者帶離,大家才知道這是抗議。
-
人物 藝術家請回答
張軍 永恆,是珍惜跟觀眾見面的美好相遇 (上)
張軍,被戲迷暱稱為「崑曲王子」,現在不僅有演員身分,同時也是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校長,肩負教學、行政等重責,將生命與生活都全面投身於崑曲藝術裡頭。本次的「藝術家請回答」活動,也是張軍來台演出《凱撒大帝》的前夕,暫且抽離劇中卜拓思(Brutus)等人物,一字一句用錄音的方式回答了戲迷提問。他溫柔且深情的嗓音,如話語、也如吟唱,清晰且堅定地講述了關於人物詮釋、戲曲傳承、藝術思考等面向的問題,如他所珍惜的每次與觀眾見面的相遇,不管是聲音、演出,抑或是文字。
-
人物 藝術家請回答
張軍 永恆,是珍惜跟觀眾見面的美好相遇 (下)
Q:演《春江花月夜》時,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借鑑了多少傳統程式?創新部分主要體現在哪裡? 對於《春江花月夜》這樣的新戲,在塑造人物上,我大約會不自覺地先找到行當的歸類,畢竟這是我身上幾十年積累下來的下意識,而且我跟隨蔡正仁老師、岳美緹老師兩位恩師學戲,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都學過。張若虛這個人物,我比較把他定位為小官生,飛揚一點的時候,會再更靠向巾生一些。聲音、身形、舞蹈動作,都是從傳統程式來的,這樣創作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依託,也是一種對傳統的再運用。 至於創新,我覺得是感知張若虛對於時間的思考。他永遠停留在27歲,但是和辛夷的三次見面,辛夷分別是16歲、26歲和66歲。這部分的創新,其實在傳統舞台上也有可借鑑的,比如說杜麗娘就是生生死死,超越生死,張若虛也是生生死死,超越生死。這種內心的、深度的,對於生命的、時間的感受感知感應,我覺得這是創新的部分。雖然這部戲是古典的題材,服裝也是古典的,總體呈現還是規規矩矩的,但內心在體驗這些非常深度的哲思時,我覺得是一種全新的探索和呈現。 Q: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小眾與大眾是否合流或是分流?當您專注固有藝術成就,對於創新與創作有什麼看法? 我一直覺得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小眾與大眾,並沒有那麼涇渭分明。 從明代中葉到清代中葉,崑曲主宰中華民族的集體審美達兩百年之久,在那時,崑曲其實也是流行藝術、流行文化。隨著我們的推廣和創作,崑曲觀眾正在大幅度的增長。我說不上到底有多少崑曲的觀眾,但我經歷過崑曲的窘迫階段。1990年代中期左右,當我畢業的時候,幾乎沒有人看崑曲,一個劇場只有幾十個人是常有的現象,但是經過了這20、30年的努力,好的崑曲演出都是一票難求。無可置疑,崑曲肯定是小眾藝術,這跟它的藝術質地和本質有關,但小眾也可以擁有大量的觀眾,看似對立的觀念其實並沒有那麼絕對。 就像在這些年間,我一直在創作的音樂形式,叫「水磨新調」,就是崑曲水磨調的新演繹方式。從錄音棚製作開始,一直走到了萬人演唱會,走到像小巨蛋這樣的場合,像周杰倫、蔡依林一樣地做崑曲搖滾音樂會,這種嘗試非常受到大家追捧,讓這樣的音
-
演出 音樂
第5屆JPG擊樂實驗室來了! 3組團隊展現多樣可能
由朱宗慶打擊樂團所推出的「JPG擊樂實驗室」提供平台給35歲以下的擊樂家發揮創意,將各式各樣的想像藉由擊樂發揮出來。計畫從2016啟動,到現在已歷經8年,累積共21組團隊獲得團隊的陪伴與實踐。今年已達第5屆,共有3個團隊將於今年8月進行正式的成果發表。 計畫主持人朱宗慶回想自己創團時,也才30幾歲,年輕人有機會憑著想像創作,那種衝動、期待、挫折等等,都是真實而有意義的!他說「JPG實驗室」的重點在於「陪伴」,提供這個平台是讓年輕人自由作夢。過程中他常勉勵參與的團隊:「『不要怕失敗!』害怕失敗的話,過程就會保守、就不會成長。探索的過程都不容易,不累、不放棄,人生往前走就是!」看到以往參加過的團隊逐漸成長,他也欣慰表示:「這就是為何我們繼續這個計畫的原因。」

阿圖羅.奧法里爾 無所畏懼,在音樂裡誠實做自己

阿圖羅.奧法里爾三重奏 從經典出發 揮灑非洲拉丁爵士

節慶樂團齊聚各國好手 台味爵士讓你輕鬆自在

泰倫斯.布藍查 以音樂直面社會議題
-
演出 戲劇 童趣濾鏡下的末日地球
《最後一個星期天》 殘酷日常召喚環保意識
台灣的夏季炎熱已成為發燒話題,當我們一邊高聲呼喊拯救北極熊與生態圈,一邊卻忍不住按下冷氣開關避免中暑的同時,是否曾感到過一絲不安:假如北極熊或瀕危生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還會有勇氣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由比利時夏綠瓦蒂劇團(Chaliwat Company)、焦點劇團(Focus Company)合製作品《最後一個星期天》(Dimanche)(編按)將氣候失控後的極端災變以童趣充滿、創意無限的形式搬上舞台,描繪地球暖化走向極端時,各類物種所面臨的處境,以及無法自外於災難的人類,如何盡力卻失效的抵抗自然變遷,上演一則荒謬中帶著殘酷的警世寓言。
-
專欄 寫在沒有主義的年代
創造性矛盾
洪席耶的美學架構於21世紀廣受重視後,出現了一些嚴重誤解。首先,很多學者評家紛紛為作品下標籤,例如A作品屬於美感體制,因此層次較高,而B作品屬於倫理或典範體制,因此層次偏低。 嚴格來說,事情不是這麼看的。 皆屬美感體制 自19世紀「藝術」(Art)的概念確立後,所有禀持這個概念而創作的人都是藝術家,不再是工匠;他們為受眾提供無立即倫理或道德效應的美感經驗,因此他們的成果是「藝術品」,而不是具有實用意義的工具。在此前提下,創作藝術的就是藝術家,創作文學的就是文學作家,無論其作品之藝術成就是高或低。鄭愁予是詩人,平常寫詩的阿貓阿狗也是詩人,因為兩者所依據的藝術概念出於同源。 然而,為何有些作品既是美感體制的產物,實際上卻和倫理或典範體制掛勾?洪席耶認為這是因為美感體制到了20世紀初期出現了路線之爭。一方面有人認為藝術應貼近生活、反映人生,應對現存體制提出質疑。我們可以通稱這一派為「批判藝術」:藝術的價值在於批判精神。有激進型的批判藝術,如政治藝術、控訴文學、抗議歌曲;有溫和派的批判藝術,例如旨在促進社會和諧的關係藝術(relations art),或如帶著強烈倫理訴求的沉浸式劇場(環保!人權!司改!宛如花錢買一堂公民課)。 然而無論激進或溫和,這些作品仍舊屬於美感體制。但是,差別在於這一派的創作者偏離了「無用之用」的初衷,倒過來採取了倫理與典範體制所遵循的「教化模式」。也就是說,藝術家創作時心裡想的是如何喚醒受眾、改變受眾,而這些意圖和原來的美感體制是背道而馳的。 美感體制可貴之處在於讓受眾心裡產生「異識」,讓他們感受有別於日常的「共識」,而且異識模式不帶說教意味,更無色彩鮮明的立場或斬釘截鐵的結論:一切始於what if,也只於what if。因此,一旦美感體制和教化模式掛勾之後,自然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其中,最奇怪的當然是對於藝術效應過高的期望,彷彿意味作品頌揚真善美,人們自然受其感化,社會自然真善美。 藝術與人生 近日,台灣電影《白衣蒼狗》榮獲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特別提及獎」,導演曾威量表示:「&
-
國際 首爾
從朴槿惠到尹錫悅政權 藝文界思想審查爭議仍層出不窮
韓國創作音樂人李瀧(Lang Lee)在其歌曲〈狼來了〉(늑대가 나타났다)中唱道:「這塊土地上需要衝擊/我們不是無用之人」。這首歌原定於 2022 年釜馬民主抗爭 43周年紀念儀式時演出,卻在預定出演日前3週,李瀧及紀念儀式總導演接獲行政安全部通知,以該活動期望「在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氣氛下進行」為由,單方面取消李瀧和總導演的委任工作。因質疑政府單位有不合理的內容審查之嫌,李瀧和總導演於去年 11 月底根據《藝術人權利保障法》中規定國家機關不得審查藝術內容的相關條款,針對行政安全部、釜馬民主抗爭紀念財團及該活動承包業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訴訟,今年 3 月正式進入訴訟程序,預計於 7 月中旬進行一審宣判。 李瀧表示:「政府單位臨時撤換活動總導演,並且不支付準備期間所產生的所有費用,這部分也有損藝術人權利。導演為這場演出策劃了數個月,我也為此組織了演出工作團隊,但因最終沒能登台,所以沒有拿到演出費。」針對此爭議,行政安全部於答辯狀中表明「沒有進行審查,也沒有賠償責任」。究竟政府單位拒絕特定歌曲於公家機關活動中公開,此舉屬於主辦方的正當參與還是思想審查,已成為這次訴訟的最大焦點。日前李瀧在仁川 Asian Pop Festival 的公開演出中也向所有現場觀眾呼籲關注本次事件走向,並鼓勵發起民眾請願,一起監督政府。
-
國際 曼谷
泰國LGBTQ社群的驕傲 以繽紛活動慶賀權益里程碑
6月是全球的「同志驕傲月」,泰國的LGBTQ社群也同步在6月盛大舉辦泰國同志驕傲月活動,以曼谷為例,由多個LGBTQ民間組織舉辦的「曼谷驕傲月」(Bangkok Pride),包含遊行、展覽和講座等多項活動,而且除了曼谷,泰國共有30多個府舉辦了同志驕傲遊行。 曼谷驕傲月最盛大的活動莫過於6月2日的同志驕傲大遊行,上千遊行民眾擠滿曼谷最熱鬧的暹羅區(Siam),人人手舉著象徵多元的彩虹旗幟或是小物,最吸睛的則是一幅長達百公尺、寬及一個車道的大面彩虹旗,變裝皇后們更是爭奇鬥豔,以最誇張亮眼的妝髮和服飾登場,遊行氣氛熱鬧非凡。 在浮誇的表演背後,今年的同志驕傲月對泰國LGBTQ社群來說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因為泰國國會在6月中通過民事與商事法修正草案,修改法案中關於夫妻的文字,讓同性伴侶也可以依法結婚,享有和異性戀婚姻一樣的權利,一旦等泰國王室公告正式發布後120天法律生效,預估今年底泰國的同性伴侶就可以登記結婚。
-
演出 音樂
世界合唱美聲齊聚 2024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繽紛開展
由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年度盛事「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Festival,簡稱TICF)將於7月底到8月初盛大舉行。本屆除了台北愛樂合唱團之外,更將邀請來自印尼、挪威、西班牙與台灣本地的10餘個團隊共襄盛舉。除了開幕及閉幕音樂會外,更將舉行巡迴全台的系列音樂會。除了表演外,台北國際合唱大賽(Taipei International Choral Competition,簡稱TICC)也將如期展開。 今年的團隊不可小覷,由全世界最具分量的「世界合唱大會」去年精選出的10個團隊中,即有來自印尼、西班牙巴斯克及台北愛樂共3組團隊將在台北亮相。台北愛樂合唱團音樂總監古育仲介紹,來自印尼的巴塔維亞合唱團(Batavia Madrigal Singers)團名取自雅加達的古地名,20年前才剛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他們就來過台北表演。之所以相隔20年未能再度訪台,是因為他們在各個不同比賽頻頻得獎、各地邀演應接不暇。該團最高的榮譽是得到歐洲合唱大獎賽總冠軍,這個獎項非同小可,因為是將其他不同比賽的冠軍集合起來再比一次所得到的,所以可說是「冠軍中的冠軍」。除了演唱西方宗教歌曲,該團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綜合印尼文化與流行歌曲,並且活潑地載歌載舞。古育仲回憶:「2004年來台時,他們邊唱還邊做大車輪的動作,非常震撼,台下觀眾是歡呼尖叫,難以置信。」 來自挪威的女生合唱團Cantus在歐洲女生合唱團隊中享有盛名,後來爆紅的原因是,動畫片《冰雪奇緣》第一、第二集開場的合唱,就是她們的歌。古育仲說:「這些是她們早年委託創作的招牌歌曲,靈感來自於北歐薩米民謠。之後《冰雪奇緣》團隊在製作配樂時,發現他們的歌曲很適合,於是請他們來重新錄製。」2006年來台時,她們就穿著華美的傳統服飾演唱過,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來自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的雷歐亞少年合唱團(Leioa Kantilka Koralsa),演唱的特點是同聲,同樣也是有歌有舞。自治區雖然屬於西班牙國土,但有自己的文化、語言與音樂,因此歌曲也相當具有民族風味。古育仲分享:「去年在土耳其參加世界合唱大會時,現場看過他們的表演。除了唱得好、動作棒之外,我感覺到他們的歌唱與動作都非常真誠,最後他們還是大會選出的10團中的第一名。」 <p
-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韋以丞 好好過活,征服劇場中的多重宇宙(下)
《沒有人想交作業》於2021年起亮相,從一開始就是韋以丞起心動念,與夥伴串連所完成的作品。過去曾經歷了讀劇、劇場版,今年又將在空總展開讀演版,集合13位演員,於不同場次中輪流分飾6個角色。「在這個版本中,幾乎每個演員都會在不同場次中、飾演到不同的角色。這也是讓大家『填志願』角色而成的,我自己反而沒有在這個層面上主導太多。」 韋以丞開玩笑說,自導自演的過程多是「痛並快樂著」,例如他現階段一人當多人用,只能先排順走位,顧全大局,使大家安心,餘下精力再慢慢釋放給自己的角色。但是辛苦擺一邊,多數時候一群志同道合之人的排練,仍是笑聲不斷,「我光是把走位拉出來,演員就能自行發散出那個角色的特質。」 導演工作是如此,那麼回到表演工作上呢?「若身為演員,我還是很在乎劇場倫理,當然該拿出來討論的東西還是會說,但最終當然仍以導演的想法為重。」韋以丞說,即便如此,演員也是會歷經多重視窗的無限開啟,以9月即將演出的《父親母親》來談,此戲的「視窗」在於多個不同角色的轉換。他從疫情之初便積極參與製作,且因過程中需執布袋戲,韋以丞回憶:「三級警戒的時候我們是透過宅配收到『練習偶』,透過視訊跟老師上課。」 既是偶身,也是彼身。該戲全場僅有6個演員,卻得分飾30多種不同的角色,韋以丞除了偶戲演出外,亦有其他角色扛在身上。他試著說明:「《父親母親》對我來說很像是一個台灣公路電影,隨著一位計程車司機的尋親之路,從北台灣沿途下繞,想要參透自己的身世。」 隨著地理位置的轉變,時間軸也在場上時時變化,韋以丞說:「我所飾演的角色會出現在許多人的回憶之中,時而年少時而年老,當初排練的時候我們光是抓那個時間點就花了很多心力。」言而總之,無論在哪個領域之中,他的思考方向都得多方發散。
-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導演、演員
韋以丞 好好過活,征服劇場中的多重宇宙(上)
能導、能演的韋以丞,其實在戲劇系主修的是燈光組。許多人對此感到震驚,但若真正懂他之人,或許根本不該意外,畢竟這人處處充滿驚喜怎麼白天看他還在南部,晚上就現身台北的排練場?又或者,怎麼前幾天還見他帶著豬鼻子,飾演小朋友的偶像「豬探長」、接著又在明華園的戲台上唱戲,過沒幾天,還能看到他以導演的身分被放在節目單上。 重考之後,找回選擇的自由意志 如果說每個人的學生時期都有一個核心記憶為往後的性格定錨,組成韋以丞之核的記憶,恐怕離不開「重考」。他曾多次提及高中的迷惘,以及升學的挫敗,乃至考上北藝大以後,一度質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或許因為曾有如此經歷,曾被困住、被剝奪過選擇的能力,使他在大學裡卯起來學習。 那幾年,他向尚派武生李柏君老師拜師,奠定日後與京劇、歌仔戲等傳統戲曲的緣分,也跟著班導羅北安到校外演出,但是到了大三,簽主修的時候依然猶豫不決,「我後來選燈光設計。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它的必修跟很多課都撞堂的話,我也會想去學舞台的繪景課。」 他學習的動力不光是來自外在稱讚,而是從知識本身獲得的成就,更具體地說是走到這裡,他發現將原有選擇權奪回來了。韋以丞不再是被升學體制牽著鼻子走的人,既知此事,他就得將過去失落的逐一補齊。 「你說,我後來之所以會選擇表演,是因為想要被看見嗎?其實每個人應該都希望有某個部分被看見,但我當時的思考狀態更近似於:『哇,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知道前方有好多好多的選擇,只要彼此不會衝突,我都想試試看。』所以,真的是後來才慢慢、慢慢才走到表演創作的路上。」韋以丞笑著說。
-
生活 PAR你不知道?!
關於音樂劇《芝加哥》的10個不可不知
音樂劇《芝加哥》(Chicago)睽違7年即將訪台,雖然我曾在紐約一週內看了兩次這齣經典名劇,還是十分期待這次的台灣巡演!此劇的魅力究竟為何,可以讓人一看再看?一起來認識這齣在百老匯歷久彌新、長演不衰的黑色喜劇! 1. 百老匯目前在線最久劇碼 有在關注音樂劇消息的人應該都知道,百老匯演出最久的劇碼是《歌劇魅影》,但它也不敵疫情,在2023年4月下檔,紀錄止於1萬3981場。這也讓原本排名第二的《芝加哥》,成為目前仍在「線上」的最長壽劇碼:本製作在1996年10月23日進行預演、11月14日進行首演,至今已接近1萬1千場,並且持續上演中,依照目前一週8場、一年約420場的速度算下去,再連演7年就有機會超過《歌劇魅影》,成為百老匯之冠。 2. 也是百老匯最長壽的「美國」音樂劇 雖然要追上《歌劇魅影》還有一陣子,但若說到「美國」土生土長的音樂劇,《芝加哥》當然就是第一把交椅,領先晚其一年首演的《獅子王》大概400場。另外,由於1996年的製作是「重演版」,它也自然是百老匯重演最久的劇碼,而且持續刷新紀錄中。 3. 你一定聽過他們的作品:詞曲拍檔坎德與艾伯 美國音樂劇的特色之一,就是出了不少長年合作的詞曲拍檔,譬如寫出《真善美》等名作的羅傑斯與漢默斯坦二世(Rodgers Hammerstein II)、蓋希文兄弟(George Ira Gershwin)等,創作《芝加哥》的作曲家坎德與作詞家艾伯(Kander Ebb),也是名流青史的佼佼者,他們音樂劇代表作還有同樣翻拍成知名電影的《酒店》(Cabaret)與《蜘蛛女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等,但大家必定聽過的經典作品,是法蘭克.辛納區(Frank Sinatra)的代表歌曲《紐約紐約》(New York, New York),歌詞中寫道「若我能在此成功,就到處都能成功!」道盡了至紐約追夢、渴望成名的眾人心聲。
-
人物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偉大功業,業已完成
我所認識的詹益昌今年端午節剛過,便聽聞詹益昌醫師辭世的消息。除震驚外,更多的是不捨與感傷。回想起這幾年與詹醫師一起工作、研究音樂的時光仍歷歷在目,許多回憶也隨之湧上心頭。 還記得是2006年的時候吧,當時剛到台中教書的我聽聞有一位號稱台灣頭號華格納樂迷的狂熱樂迷在台中創立了一間私人性質的「華格納圖書館」。好奇心使然,某日我造訪了這間位於民權路巷弄內的神奇圖書館。事實上圖書館內的陳設我已印象模糊,但還在門外就聽到一陣滔滔不絕的講課聲,進了門才知道原來這位華格納狂竟然還自己開班授課,傳授聆聽華格納歌劇的秘訣。當天來聽課的人不少,室內幾乎坐滿,但我因為沒有事先報名所以只能站在後場聆聽。上課內容是什麼坦白說我早忘了,但授課者壯碩的身材與宏亮的嗓音讓我印象深刻,而這正是我與詹醫師的第一次相遇。 將近10年後,2015年某日,我的粉專捎來一封訊息,正是詹醫師想要邀請我到他新成立的「夜鶯講堂」進行一場演講。不過講題與華格納無關,而是針對他的旅行團的音樂行程為團員介紹百老匯音樂劇。就是這場演講開啟了我與詹醫師10年的緣分,在此之後幾年間,我成了夜鶯講堂的固定講師,從貝多芬、華格納、馬勒到百老匯音樂劇,幾乎每套系列講座都是我與他在不停地交流音樂思想、交換意見下孕育而生,而我也由此見識到了詹醫師對於古典音樂廣泛而專精的見識與涉獵。 2016年初,詹醫師在夜鶯基金會成立前夕邀請我擔任副執行長一職,我還記得那天中午他邀請了我與內人在台中的一間高級餐廳用餐,席間他告訴我,基金會成立的宗旨除了要推廣華格納的音樂與藝術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樂迷與樂團、音樂家之交流的平台,同時也積極向國內各大樂團爭取延長音樂會演前導聆時間至45分鐘的規格。這樣的理念放在今日來看都屬創新,更別說將近10年前了,但他卻憑藉著一股熱情認為這件事非做不可,當然我也因為他的這股熱情而被感召。基金會成立之初諸事如麻,無論是網站的建置、基金會形象的露出、與各大樂團間就演前導聆形式的溝通交流,還有號召國內各知名音樂講師共襄盛舉等任務,幾乎每一件事都在他的運籌帷幄中,每每有任何難以決斷的事項,只要他稍加思索,很快就能理出精準且正確的判斷。在我眼中,詹醫師不僅僅是一位感性熱情的音樂愛好者,更是一位擁有極端精明頭腦、思緒極為清晰的企業家。 在與詹醫師工作的這段時間,雖然因各項基金會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