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臺北市立國樂團新任團長鄭立彬
藝號人物 People 臺北市立國樂團新任團長

鄭立彬 為人生的每個階段全力以赴

從小提琴到指揮,從西樂到國樂,指揮家鄭立彬的人生中有好些不同階段的角色轉換,面對每次的轉換,他都一貫正面以對、戮力以赴。而最新的一個身分,就是五月一日才接任的「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轉入行政工作對講究感性藝術家通常是一大挑戰,鄭立彬笑說:「指揮的訓練也是要求精準的,我可以很理性、也可以感性。」

文字|李秋玫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創作到現場 攪亂春水、活化春水

吳耿禎 ╳ 吳季璁

舞台設計(Scenic design)中的舞台Scenic一字最初來自拉丁文的scaenicus,其最早在歷史記錄中被用於與形容自然的美好景色,今日則意指與劇場,戲劇相關的景色製造。有趣的是,自然的景色風光原本就非人類所能製造出來,舞台設計師卻背負著創造美好風景(fine view)的責任為觀眾及戲劇做場景的打底。在這個意義下,舞台設計師必須依據細節與對內容的支撐去創造抽象的視覺元素,協助觀眾去指認與感受舞台上所編織的世界,舉凡服裝、聲音、燈光任何與感官相關的一切,都成為舞台設計者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這樣必須具備龐大的感性,對於劇/舞文本的敏感度、結構基礎,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都讓舞台設計成為戲劇製作中最需要專業學門知識背景的一個角色。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整個當代表演藝術的發展同樣地也將它的眼光延伸到固有的領域之外,藉由來自不同領域:如視覺藝術、建築的工作者所帶來的刺激去推展整個舞台設計在設計觀念上的進展。在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計畫,編舞家何曉玫與林文中不約而同,分別邀請了視覺藝術家吳耿禎與吳季璁來製作《假裝》與《空氣動力學》。 這兩位編舞家都不是第一次與這兩位視覺藝術家合作。何曉玫二○一二年舞作《親愛的》,便藉由吳耿禎之手,將舞台改裝成書頁一般的動態舞台,並且藉由吳耿禎的剪紙創作影像去疊構舞蹈動態與虛幻剪影的視覺層次;而吳季璁與林文中所合作的《小.結》,亦透過簡約的舞台讓光與身體彼此闡述。藉著這次兩位藝術家的對談,我們可以得知更多當視覺藝術家進入舞台後的觀念轉換,而吳耿禎與吳季璁如何將面對創作的態度與觀念傳遞到展演現場。

文字|王咏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讓世界長笛一家親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從四月底展開,每一屆都讓國內外的長笛名家、年輕好手齊聚一堂,如同國際長笛界的大型聚會,一起交流、學習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有「台灣長笛教母」美譽的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桃李滿天下的她,多年來用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打開視野的藝術演出,在長笛的推廣教育上更是著力甚深,透過「國際長笛藝術節」的舉辦,她讓國際長笛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讓更多人了解長笛之美

文字|李秋玫、林仁斌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笑的力量 知性交鋒

紀蔚然 ╳ 弗諾

一個是專長研究義大利即興喜劇的導演,一個是人稱「冷伯」,擅長諷刺與黑色幽默的編劇,來自義大利的導演弗諾(Raffaele Furno)和台灣當代最具分量的劇作家紀蔚然,他們對喜劇及創作喜劇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台式幽默與義式幽默又有什麼不同呢? 臺大戲劇系今年邀請弗諾至學校客座、同時執導義大利喜劇《謎鹿國王》。本刊特別邀請弗諾與紀蔚然交流對話,訪談當天,兩人充分發揮各自的幽默風趣,使這場知性的交流充滿笑聲。

文字|王顥燁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工作者

張吉米 與人相聚 就是劇場

他行走江湖時的名字眾多,作劇場時是「張吉米」,作採訪時是「張輯米」,最近要幫台大藝術季導演《異境祕旅》,宣傳網頁上寫的是「張鞊米」很多「ㄐㄧˊ」,就像他在劇場裡扮演的多重角色導演、演員、寫劇評,還會修電腦,當Crew,如他自己說的「不把劇場當工作。不當工作,就什麼都可以嘗試。」重點在於,張吉米重視在劇場裡與人的相遇,打造有趣的相遇,劇場就成立了

文字|鄒欣寧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與影視編劇

馮勃棣 對神提問 凝視人性

以《我為你押韻情歌》廣為小劇場觀眾熟悉的編劇馮勃棣,向來以精妙的語言策略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但在這次新作《Dear God》,是從小擁有信仰但又有諸多疑問的他,把他「我和神的碎碎念」,以「苦難」和「罪惡」為核心思想寫成。從劇場寫到電影再寫回劇場,馮勃棣自陳「審美觀有所改變」,除了掌握對文字的敏感度,保有對情感溫度的靈光,更透過跨足不同領域的探索,深入挖掘內心探問,展現對人性更為宏觀的凝視目光。

文字|朱安如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指揮家

江靖波 修正,讓人生沒有遺憾

歷經去年一場重大車禍,從鬼門關走了一遭、幸運復原的指揮家江靖波,說到這段過程,他說:「我將這件事情看成是『上天要在我生命當中、在這時間點發生的事』。」他因此體悟到原本的生命並沒有發揮到最大效能,但車禍之後,他很清楚應該要更聚焦在這上面,不管是在自己的專業,或者是人生。

文字|李秋玫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布拉瑞揚 回家,找回自己

出身台東嘉蘭部落的布拉瑞揚,今年展開了人生的嶄新階段他回家了!在台東糖廠租下場地,成立了「布拉瑞揚舞團B.D.C」,在家鄉打造一個真正的跳舞基地。布拉說:「我沒有退路,這是一個決心,註定是我要做的事。」從一九九五年恢復原名後,他發現:「自己的外殼是原住民,裡面是空的,太不清楚我是誰了。」於是溯源、回家、找回自己,也要把舞帶回家鄉,讓台東想跳舞的孩子,也有一個家。

文字|吳思鋒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生命譜寫台灣的浪漫—紀念蕭泰然

用生命譜寫台灣的浪漫—紀念蕭泰然

他的一生,只有愛, 愛家人,他遠渡重洋、旅居海外。 愛朋友,他掏心掏肺、至情至性。 但他最愛的,還是孕育他的家鄉, 在那噤聲的年代,他用音符訴說著一段段故事, 不對無理的脅迫控訴,他的回覆仍是無盡的愛。 即使哲人已遠,他的作品仍然留作後世傳頌, 無論身在何處,他的心永遠貼近台灣土地,用生命譜寫著浪漫與芬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生命譜寫台灣的浪漫—紀念蕭泰然/音樂成就

樂音走出荊棘路 自內而外的「台灣味」

關於蕭泰然的音樂

我們遍覽蕭泰然教授的作品,得到的感想是:掌握台灣的元素,與自身所擅長的音樂語言、風格,將之成功地結合,所以台灣味是可以具有多種風格的,只要他能夠引起共鳴。也可算是台灣的一種代表。 什麼是「台灣味」?在蕭老師的作品中,他所呈現的就是這一股台灣人特有的、腳踏實地的傻勁與誠懇,為了自己所愛的音樂、所愛的土地與堅誠的信仰,蕭泰然無怨無悔地面對自己生命中諸多挑戰與轉折,奮戰不懈,鞠躬盡瘁。

文字|顏華容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生命譜寫台灣的浪漫—紀念蕭泰然/行誼回顧

無私奉獻 幽默惜情

演奏家們眼中的蕭泰然

蕭泰然的感性與至情至性的個性,感染周遭所有人,讓人在音樂中感受到他對音樂的奉獻、對台灣的情感與宗教的虔誠。與蕭泰然相交近卅年的鋼琴家葉綠娜與小提琴家蘇顯達,回憶起蕭泰然的無私,及在演奏其作品時對演奏家的信任,皆銘感在心;而曾指揮樂團演出蕭泰然《福爾摩沙交響曲》的簡文彬,亦對蕭泰然作品中表現的幽默印象深刻。而蕭泰然惜情愛友的個性,更讓人懷念不捨

文字|賴家鑫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生命譜寫台灣的浪漫—紀念蕭泰然 知音憶知音之一

莊傳賢:希望教科書能完整介紹台灣作曲家

在訪問莊傳賢的過程裡,他常常陷入沉思,對我而言,他對蕭老師最深刻的情感和想法,都在這些沉默的片刻,這些回憶和過往,深藏在他的心裡,就像樂曲裡的休止符,沒有聲音,卻是千言萬語。 故事很多,再多的篇幅都寫不完,然而,莊傳賢的希望,蕭老師的希望又是什麼呢?「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教科書,能夠好好地將蕭老師的作品,完整地介紹給台灣學生,不只是蕭老師,包括其他台灣作曲家的作品,都讓台灣人認識。」

文字|林慈音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生命譜寫台灣的浪漫—紀念蕭泰然 知音憶知音之二

林衡哲:他最在乎的是台灣人要「出頭天」

「有人說《一九四七序曲》寫的是二二八這段歷史,其實他寫的是台灣四百多年來的歷史,他對台灣的願景都寫在其中。」談及那段在海外推展台灣文化的時光,林衡哲說:「蕭泰然是我所見過最謙卑、最和平的人,我幾乎沒見過他發脾氣。他最在乎的是台灣人要『出頭天』,他希望讓台灣出頭天的慾望很強。」

文字|鄭巧琪
第268期 / 2015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里奧.施羅德 讓過去與當下對話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由世紀當代舞團與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合作的演出,台灣現代舞與歐陸芭蕾傳統的對話,令人期待兩者間將碰撞出的火花。萊比錫芭蕾藝術總監暨首席編舞家馬里奧.施羅德,正是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除了會與該團舞者帶來現代芭蕾作品《愛的夢境》第三幕Corrente II外,他更為世紀當代舞團打造舞作《狂放的野蝶》,呈現他對台灣的印象。趁此機會,本刊特地採訪這位舞者出身的編舞家,請他一談如何在萊比錫芭蕾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舞蹈中,建構對話與創意。

文字|李海燕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

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文字|李玉玲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華裔指揮暨作曲家

譚盾 心中懷抱未來 超越沒有界線

以作曲的豐沛成就揚名於世,卻也以指揮專業風靡世界樂壇這就是譚盾,在創作上屢屢打造新視野的他,說自己:「我做任何演出,並沒有想到過東方與西方,也沒有太想過去,我想的是未來。我對世界未來的興趣遠遠大於過去。」他的未來沒有界線,沒有常規,隨心而行,處處可能是創作素材,他說:「我並沒有刻意追求新的作品素材,而是想誠實地去反映自己的生活態度。我的音樂就是我的生活。」

文字|李秋玫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劇場演員暨編導

流山兒 祥 自由作戲 與世界相遇

被譽為「亞洲地下劇場的帝王」,日本劇場編導流山兒 祥以追求「戲劇的自由度」為目的,已經在劇壇走過四十五個年頭。他說他是以「新的同樣的」事情為宗旨來創作,也就是說,把各式各樣的劇本(文本)從「演員的角度」來創作,找出各種形式來展現。而他認為戲劇最有魅力之處,就是「能夠與擁有多樣的才能,不同領域的人相遇,熱熱鬧鬧地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作品!」

文字|李建隆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銳劇場導演

陳仕瑛 給文本新觀點 就是導演最愛的挑戰

新銳劇場導演陳仕瑛去年因入圍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五項作品決選,而備受矚目,對哈洛.品特劇本《山地話》的獨到詮釋,令人讚賞。一直關注於既有文本詮釋的她,將挑戰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的《費德拉之愛》,她說:「在既有的文本上提供新的觀點,才是導演的樂趣和挑戰,因為我必須找到一種『詮釋』的方式。」

文字|朱安如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溫煦之光 照亮音樂杏壇

悼念恩師陳裕剛教授

十一月廿六日晚間,敬愛的陳裕剛教授因急性腦中風猝逝。在眾人萬般不捨中,痛失了一位國樂界的明燈。 陳教授一生為台灣國樂界的發展默默耕耘,印象中的他永遠是精神奕奕、和藹可親。他的個性極為爽朗、修養與氣度更是令人敬佩,即使行事低調,然而只要有任何國樂的活動,無論從大小比賽到音樂廳的演出,都能夠見到他的身影。不但親自到場支持,更常在會後給予後輩寶貴意見,並且,從不忘毫無保留地稱讚一聲「好極了」! 這段日子以來,演奏家們紛紛在觀眾席中保留一席座位、獻上鮮花向他致意。未來即使笑聲不再,相信他的典範,仍將永遠在人們心中,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

文字|施德玉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舞蹈大師

馬克.莫里斯 讓音樂「活生生」起舞

所有的創作都源起於音樂,是美國舞蹈大師馬克.莫里斯一直以來的堅持,只要是讓他百聽不厭、覺得「很有畫面」的音樂,不拘任何類型,都可能成為他創作新舞的契機。而他也堅持台上除了活生生的舞者外,還要有活生生的樂手,以活生生的現場音樂抗拒無生命的預錄音樂,為此他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樂團,從排練到演出,始終與舞團一起起舞。這一年來兩度造訪台灣,這次是為美國國務院DanceMotion USA文化外交計畫而來,本刊趁此機會專訪馬克.莫里斯,一談其創作思索。

文字|白斐嵐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記馬克.莫里斯舞團「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文字|白斐嵐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

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從二○○六年的《水滸傳》,一路走過《西遊記》、《三國》,導演林奕華終於來到了「四大名著」最終章《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林奕華說:「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於是透過提問,林奕華將經典解構,換上時裝,成了摩登的都會男女,他說:「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

文字|李玉玲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帶頭的首席,也是背後的靠山

李宜錦╳姜智譯╳薛志璋

採訪完畢,攝影師想捕捉他們拉琴的樣子。有人提議莫札特小夜曲,其他兩位都同意。音樂一開始,悠揚的齊奏立刻飄揚在空氣中,但說完開場白,進到主旋律時,三人卻不約而同地跳伴奏的部分,讓大夥兒笑成一團。 薛志璋、姜智譯、李宜錦,三位小提琴家分屬高雄市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台前他們是樂團的首席,在台下卻是認識很久的好朋友。雖然一個外冷內熱,一個陽光型男,加上一個高EQ美女,無論個性外型都很不一樣,但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年輕就當上首席。即使三人面對這個頭銜都相當謙虛,但聊到工作卻是欲罷不能。在一個回答、又有另一個補充後,我終於可以了解,他們要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領軍、還要隨時救援,而他們的存在,就是教人安心。

文字|李秋玫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