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群眾》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打破時空至我感同身受

評王世偉《群眾》

《群眾》完整呈現個人在運動中的起承轉合,我分為「自我檢視的心靈」與「實踐的肉身」兩部分來看,每段結尾不僅只是個人運動狀態的停止,更是狀態後自我調適與社會情境的展現。社會運動也是小型社會,充斥各種可能、聲音與結果,《群眾》對這「結果」處理得很好,不說死也沒說白,靠觀眾經驗投射讓過程充滿想像,加上當日的天氣,使後續現實感更重。

文字|張徨裕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5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成為命運共同體

評王世偉《群眾》

這絕對不是一個歌頌群眾運動的作品,它根本直接讓觀眾體驗置身其中的感覺!我不曉得其他人感受到什麼,但對我來說,我彷彿不停地被群眾的盲目、激情與力量所推進,即使刻意退開,但總會有某個時刻,發現自己又被捲入人流命運共同體,在這個現場之中,誰都不能逃離。

文字|Sophie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5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神」仍舊在這座你我所居的小鎮

評《神不在的小鎮》

人終究無法擺脫肉身存於真實世界的現實,人的存在本身就伴隨框架。而虛擬世界似乎是擺脫肉體的一種方法,提供神不在,或者說去中心化而自由的可能性。只是《神不在的小鎮》並不相信這種可能,因而最後的結局仍是由神支配小鎮。

文字|宋柏成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4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美學再現,或是再現剝削?

評河床劇團《被遺忘的》

在昭示「礦工是『被遺忘的』一群」的宣言同時,本劇以超現實手法構造的記憶機制,因為脫除了死難的前因後果、硬接了對「特權階級」或「為愛犧牲」的批判,諷刺地使得真實的礦工與現實的勞動,在馬格利特式(Ren Magritte)的巨石山腳雙雙隕滅、徒留星塵。

文字|張宗坤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3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為慾望服務的分身有術

評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

人類一邊偵錯檢測的同時,人工智慧的分身也映照了我們所拋出的慾望,想要人工智慧聽話、乖順、一如人類終究渴望平靜安穩的生活,所以依賴機器帶來的穩定恆常。目前我們還處在「都是真人」的世界,未來,機器人取代真實示人的比例愈來愈高,從微整形到整出一個人,真實崩壞的速度遠遠超過於有限的想像。

文字|孫玉軒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2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2021秋天藝術節評論

另一種真實,仍是虛擬化的真實?

評《暗黑珍妮》

《暗黑珍妮》為科技時代的真實拓展提出支持的論調,認為虛擬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仔細檢視其演出,卻隱隱可見與這樣論調相左的論述,此劇也揭示真實也終究是虛擬真實化的結果。「暗黑珍妮」突破了故事中虛擬真實與社會現實的界線,但是突破界線的嘗試也就說明那道界線存在。

文字|宋柏成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2/21
ARTalks

詩化奇觀災變安魂曲:《被遺忘的》被遺忘的美學與道德學探問

為跨足表演與視覺領域的河床劇團首登國家劇院之作,從1984年多次死傷慘重的礦災出發,試圖回探這些推動著台灣經濟奇蹟卻不曾被關注的人們的故事。作品以豐富意象呈現,創作團隊如是介紹:「是為不被看見的勞動者所作的安魂曲,為犧牲生命的奉獻者所低吟的悼詞。」

文字|王寶祥
第343期 / 2021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縱身一躍 才知音樂已給你翅膀

從低音管演奏家簡凱玉獨奏會「Get It!」談起

「純粹就是我好奇,我想學」簡凱玉俐落地為返國後十多場獨奏會的選曲做出總結。 即便曾在2005年中國第一屆FOX大管大賽勇奪青年組首獎,也已過了四處征戰參加比賽的年紀,簡凱玉的眼光依然時常落在國際比賽的曲目上「世界的潮流是什麼?大家在吹的比賽曲是什麼?這些自己也都要會!」然而仔細爬梳她的音樂生涯,又不只如此

文字|李時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1/01
戲劇

跨越劇場虛實的情緒勒索語錄

無論在劇場與否,職場總在權力結構之中。然而健康的結構中,人與人即便偶有磨合還是能找到平衡點。「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以下簡稱情勒)(註1)則是一種失衡。許多人所熟知的情緒勒索來自家庭,若是在現實生活其他情景遇上情勒的話語控制,往往不是無力抵抗,而是被勒索了卻渾然不知。受勒索者其實有3種共通的感覺恐懼、責任、罪惡感,在這樣負面的壟罩之下,會使人困惑、孤獨並壓抑自我,於是不斷上演被勒索的循環。本文將提出劇場作品與表演藝術職場中的情勒話語案例,供讀者趨吉避凶。

文字|陳盈帆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戲曲

人性揭露,與真相選擇

評一心戲劇團《當時月有淚》

全劇真正的尾聲不是最後老靜善與老韋后的對話,而是前一場戲中,柔福說出:「為了宋金議和,死了一個真將軍、一個假公主。岳將軍!你的是非曲直不出百年必定會還你清白,而本宮,恐怕千秋萬世都要背負著罪名了。」而後兩人在運命的辯證裡一同離開人世。此處的編寫已顯現出《當時月有淚》的思維所謂真相任人去說,並無真正的真偽,只是被選擇的。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05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 2021TIFA評論

致那些在時間裡褪色,復興無望的「芭樂」

評《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

導演與劇作家雖然正視愛情故事與華語情歌的淺薄和庸俗,高度後設地將庸俗內容加以串起,試圖借助情歌的音符使其流動。但本戲場面調度對大劇場的適應不良,加上劇本中的流行情歌只能存在於特定時代同輩⼈的集體記憶裡,使得創作者試圖在「芭樂」中尋找光影、增添厚度的努力顯得徒勞。

文字|鐘煒翔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01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 2021TIFA評論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宮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我們並沒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個人生選擇背後所負載的歷史限制、所獲賜的獨立自主,我們也不能鳥瞰迷宮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會的迷宮出口。這樣一座困鎖觀眾的敘事空間,不正是戒嚴體制本身的重製嗎?終場耀眼地刺向觀眾席的熾白色燈光中,並沒有讓我感覺自己成為魏海敏版台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卻是錯愕地想起:這部劇不是要讓魏海敏演活自己嗎?縱使在劇中把誰都活過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裡去了呢?

文字|張宗坤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01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 2021TIFA評論

海邊的孩子,巴卡路耐

評《沒有害怕太陽與下雨》

當一開始的巴卡路耐依序聽從叫喚而來,傳統舞的步伐踩踏在投影的沙灘上進行訓練,大量重複的吟唱與低重心如同拓荒的肢體就此展開,布拉瑞揚用這樣的方式,呈現了巴卡路耐在海上抓溪蝦、捕月光螺的光景,而這般樸實的文化傳承隨時間的推演,舞者消耗的體力也逐漸反映在他們的歌聲之中,在每一個人都身心俱疲的前提下,群體中彼此聲音的包容與支援,至此,或許我們看見了「沒有害怕」的根源,自我突破的勇氣與互相聲援的愛。

文字|01舞蹈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6/01
戲劇

後現代「懸浮」邏輯下,所製造的千年幻象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魏海敏置身於一個複雜時代中的一段艱難歷史,但王景生卻獨斷地把魏的生命語境壓縮在「人生如戲」的古典「虛化」陷阱,永遠在她角色扮演的記憶中尋找她的生命歷史,而對自己的愛與恨似乎缺少判斷,記憶與現存之間也失去連繫的共同脈絡,並終歸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少了多層次的理解,使得她像是對現實始終充滿迷惑之人。於是魏海敏在《千年舞臺》的存在性,就被王景生借她的文化身分,推入後現代「懸浮」邏輯下,任新生命政治擺布之人。

文字|王墨林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5/10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戲劇

打破參與式戲劇觀演關係

《好事清單》的歷史傳承與轉化

若把「參與式戲劇」、「沉浸式戲劇」、「環境劇場」等表演類型共同視為光譜中的一區,則其藝術手法主要訴求或可大致分為兩點:第一,對非典型空間的轉化與利用;第二,打破傳統觀演關係,製造觀眾更主動、獨特、或者私密的觀看經驗。本文接著將以後者為重點,簡述該價值在歷史中的流變與轉化,以及《好事清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與錨定的位置。

文字|張敦智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戲劇

從劇場IP改編說起的挑戰與困境

我是很討厭IP這兩個詞的,不知從何時起,又是從哪處莫名的中文世界誕生(也或許是未盡考證之責,找到IP此字初現的源頭),被拿來套用在各種文學圈、動漫圈、劇場圈、影視圈的交互創作上。但隨著IP成為文策院的重點發展項目,甚至也是《PAR表演藝術》列舉的2020年十大現象之一(註1),我似乎也得來面對自己的心魔。

文字|白斐嵐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戲劇

從《未來相談室》思考參與的美感經驗

在參與式劇場成為顯學的現下,於2010年開始運作的原型樂園,已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創作團隊。其創作極重視表演、空間、媒材、觀演互動的探索與實驗,以公眾參與及關係美學為主要關注,不斷引介策劃新型態展演計畫,並連結藝術創作者與常民共同創作。尤其各種在夜市、街邊、機車行、洗衣場等生活領域發生的展演,不僅在生活中發動戲劇場景、讓藝術成為探索社會的方式,更因著主動靠近人群的過程,深化人與人之間、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交流可能。

文字|黃馨儀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ARTalks

「表面」之愛:劉玗個展《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編按:「2020問問題計畫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劉玗個展」中,藝術家從「大洪水」創世神話出發,在神話、意識與當代影像三者之間捕捉共通特徵,整合成一「意識狀」劇本,透過當代影像來詮釋古老神話的敘事結構,重新編輯觀者對創世的認知,挑戰現代社會由「知識訊息」建構的世界秩序。

文字|蔡佩桂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