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相對於西方,中國的表演形式對場地的要求就極爲簡單。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野台與殿堂 「南方露天藝術節」之後的一些思考

去年十月,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廣場上,由民間團體主辦了別開生面的「露天藝術節」,吸引了近兩萬名的市民前往參加,蔚爲盛況。本文作者做爲參與演出的一份子,從劇場的角度思考「露天」和「室內」表演的差異性;並談及藝術節活動對南部文化生態的意義及影響。

文字|劉克華
第15期 / 1994年0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送舊迎新,非關曹禺

姚樹華導演的《北京人》,意欲將寫實主義形式的曹禺原作改頭換面,把主題從四〇年代的北京人原始主義,轉換爲九〇年代的台北文化評論;在形式上則轉換成後布萊希特的風格。然而,由於導演無法在中國/台灣文化落差中,尋找到眞正內在的共同核心議題,使得演員的夾議夾敍成爲說書人的扯談,無法推展眞正布萊希特式的辯證效果。

文字|黃建業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滄桑的歷史,痛苦的呼聲 佛拉明哥音樂

西班牙克莉絲汀娜.歐亞絲舞團(Ballet Christina Hoyos)於九月底來舍表演。第十一期的《表演藝術》雜誌刊出賴秀峯和許金仙女的兩篇專文,並於國家演奏廳舉辦一場演講。然而,所有的焦點都集中於舞蹈方面,忽略了佛拉明哥(flamenco)的另外三分之二:歌唱與吉他音樂。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爲其音樂作一簡介。

文字|韓國鐄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是藝術問題,更是權力問題 從一個宗敎活動談起

今年的「台北縣中元普渡宗敎藝術節」,由地方政府主辦,民間文敎基金會執行;活動地點遍及土城、板橋、中永和等地重要街道(主要表演區爲永和中正橋下),參加民衆超過十萬。這樣熱鬧滾滾的地方活動,究竟背後有什麼樣的意義?都市邊陲的民間藝術與都市中心菁英藝術的差距,又顯示了什麼樣的權力關係?

文字|劉佩修
第13期 / 1993年11月號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現實」:雲門的無奈、困惑與調整

「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雲門舞集,是一個緣起於七〇年代台灣知識份子理想燃燒的夢──以文化創作喚醒民族靈魂。而今,雲門迤邐行來,走過二十個年頭之後的《九歌》,宣傳空前盛大,社會熱烈期待,而果然掌聲也不絕於耳──只是,觀衆似乎已不復《薪傳》時的激情;甚至還夾雜著一絲「今非昔比」的蒼涼和不忍。有心人不禁要問:雲門,何以致此呢!?

文字|林谷芳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