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范》劇壓低歷史的強音、革命的激情,回到人本位。
回想與回響 Echo

隱而辯:朝聞道,夕死可矣?

關於《范天寒與他的弟兄們》

如果鍾喬的劇場作品往往具有想像革命的意涵,《范天寒》則是在後革命氛圍,一方面調度差事慣常戲劇元素(歷史事件與人物、反抗意涵、大合唱等),一方面衡量創作者自身、演員群與主事團體、戲劇主題之間距離,進行更向演員開放的排練方法,以含納先於排除的創作意識回應差事及舞台上涉及的這些歷史、這些表演的人,從而再結構。

文字|吳思鋒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戲劇

古典悲劇的延續

評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葉瑪》

《葉瑪》以肢體取代語言,以能量取代情緒,以展現取代敘事,直觀地呈現出劇中的張力,也表露出劇中多種如生命與死亡、秩序與失序、神聖與褻瀆、規訓與自由等二元對立概念,一方面提煉出了此劇純粹的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可惜的是,整體下來不免因過度象徵而少了細微的人性糾葛,著實作淺了原著該有的層次和厚度。

文字|吳政翰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舞蹈

美化了的戰爭死亡場景

評黃翊《地平面以下》

雖然這支作品中的舞蹈動作有著後現代舞的極簡風格,但卻與後現代舞蹈追求理性的抽象非敘述性不同,反而是透過精煉的動作語彙,搭配豐富的劇場元素,創造強烈的情緒張力,表現出古典現代舞對感性美的重視,而這樣對完美的追求,也隱約讓人感覺到一絲不安,這個不安或許來自創作者神聖化、抑或「昇華」了戰爭成為劇場藝術元素的美學態度。

文字|張懿文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ARTalks

我們都是食譜的繼承人

《雲裡的女人》滇緬泰女性移民故事

這故事是為了和誰產生連結呢?是背著過去來到異鄉的移居者?是尋根者?還是一無所知的聽故事的人們?於是,我終究想到了那鍋散戲後人人有份的牛趴敷湯,想到了說不出泰緬滇的山啊河啊,卻能輕易喚起印象中泰緬滇料理酸辣滋味的大多數台灣人。在族譜的世界,以一翻兩瞪眼的血脈傳承;在食譜的世界,被我們消化的一切,讓我們也跟著成了記憶的繼承人。

文字|白斐嵐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物質作為情欲之表徵

評國立國光劇團、橫濱能樂堂《繡襦夢》

物質雖便於人憑寄情感,但也同時是最脆弱的存在象徵。繡襦化身的李亞仙,是李亞仙對於鄭元和的情感延伸,也是鄭元和對於李亞仙的理想想像,因此繡襦的變化,毋寧是李亞仙與鄭元和在五十年之間彼此思念的共同產物。而此物件的脆弱在於,「繡襦本是無情物,喜樂幸與亞仙同」,但當今生結束、人與物同時消亡之後,「來生再無有什麼鄭元和與李亞仙了」,因此物質憑寄的情感是既真且幻的存在,建構出人存在的無限悲哀。

文字|蘇恆毅、林韶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原住民跳舞給誰看?

從布拉瑞揚的舞蹈說起

布拉瑞揚在動作元素上從毛利人身上的挪借,不是一個「本質論」的問題,恰恰要呈現的是他寧願跳脫原住民身體與「自然」劃成等號的桎梏,而以異己認同的策略把文化身分理解為塑造與重新塑造,也是語境的延異與再延異,不僅顛覆集體記憶所形成的國民國家論,更要再造自身走進記憶地圖的路徑,重新找到以身體為中心的座標,畫出一幅自己的平面世界,並立身於其上。

文字|王墨林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是傳統領域,也是被剝奪的歷史

布拉瑞揚舞團的劇場提問與身體展演

正因為傳統歌謠與族群文化的密不可分,布拉瑞揚讓斯乃泱的歌聲因肉身的被壓迫而支離破碎、甚至強迫中斷。一方面呼應著凱道上的族人對傳統領域被剝奪與侵犯的控訴;另一方面要以這破碎的「在場」(presence)召喚那歷史中許多如鬼魅般盤據不去的「缺席」(spectral absence)皇民化政策下消失的樂舞儀式、民族舞蹈比賽與觀光園區中不斷被複製掏空的「山地舞」、國家慶典中原住民身體與聲音符號被拿來裝飾五族共和的「中國」或本土意識的「台灣」

文字|陳雅萍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資源有限,慾望更有限的社會實驗遊戲

評《金錢眾議院》

「自我」在慾望在公眾化的情況下,無限縮小至近乎消音,玩家在眾目睽睽下,更願意選擇更多人受益、更「均善」的選項,而非支持個人私慾滿足的玩家提議。即使在藝術自由的安全保護下,玩家們仍難以跳脫「眾好」的社會主流規訓,讓更多人受惠是否就等於較為公平?而公平真正的價值又是什麼?個人在民主社會追求更大利益的同時,是否真的如同演出般,願意放棄心中所欲,成全看似與己無涉的利益?

文字|齊義維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ARTalks

科技即遠古——在《無人音樂會》的洞穴裡

那些清一色著白色防護衣的演員,低調地提著盛裝番茄的籃子出現,逐一遞給每一個觀眾。然後,又由一個防護人員用手機錄影功能拍攝觀眾手中的蕃茄,另一防護人員即時將之同步投影在牆上、在浮洲上、在觀眾身上這些默默進行中的儀式,帶有一種末世救贖感,這也許是導演在音樂基礎上延伸的劇場想像,而我想這想像是成功的,在聲音的基礎上,劇場賦予了畫面與儀式,不減損原來已存在的,而延展出新的。

文字|林靖傑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戲劇

「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評綠光劇團《再會吧北投》音樂劇

《再會吧北投》一如綠光劇團以往作品,以淺顯易懂的劇情、寫實復古的舞台、草根親民的語言,讓觀眾得以快速地進入故事情境,更巧妙地運用歌曲,讓表面上的演唱注入了不少敘事層面的試驗,讓歌不只是歌,讓此作不只是掛上「陳明章」這塊招牌而已,而是富饒底蘊地將其音樂的精神轉化、延伸,與戲的內容相互接續、呼應,甚可作為國內「點唱機音樂劇」的參考範例,以及「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文字|吳政翰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戲曲

唱完一首未完的「京歌」與《京歌》

評候青藝團《京歌》

與其評斷《京歌》形式實驗出什麼,或說意圖完成什麼,不如認為其以類似《莎姆雷特》(屏風表演班,1992)的效果與結構,進一步透過創作本身來重新思考形式實驗的過程。就如開場不久後,阿仁便提出對「跨界」的質疑,卻又用混搭的方式七零八落地完成《京歌之真假薛平貴》,反過來履行自身質疑,形成詭譎的反諷。

文字|吳岳霖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光的反面

評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光年紀事》用詩意與純度極高的美感,一開始就取消了隱喻的線,讓我們的回憶與意識可以是宇宙,是海洋裡的探險。避免哲學與宇宙觀的論述陷阱,可以安心去訴說關於一個人內心私密的話語。動用整個劇場的「光」,亦借喻了指涉到「黑」。我們看到的,是個提煉出來,甚至有點過度潔亮的光之劇場,記憶的劇場。只是終究借喻出來的,是無邊的黑暗與遺忘。也許是為了看見黑暗,才召喚了光;為了面對遺忘,才召喚回憶。

文字|朱嘉漢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新銳藝評 Review

翻動舞蹈的本質

評傑宏.貝爾《歡聚今宵》

結構上有趣的轉折,是中間穿插了一段「謝幕」演出,這讓觀眾得以重新觀看每位表演者「謝幕的身體」同時,也讓我們將已知的舞蹈系統重新翻轉,從共同的訓練系統中的身體回歸到單一個體,像是個橋梁,巧妙地連結概念主軸,而在謝幕後的服裝變換,更斷層與擦拭了我們的印象,像是重新啟動另一套模式,重新呼吸。

文字|蔡侑霖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ARTalks

織一張黑色光暈,撫觸經驗,傳遞時間

關於《Tjakudayi我愛你怎麼說》二○一八年版本

深黑色,在排灣部落社會中是屬於貴族的顏色,平民不可越級。然而在階級制度分明卻已漸受現代社會異化的部落社會中,身為當代原住民的TAI對於部落與傳統的愛該如何說?他們集體一身黑,似乎有意讓神聖的黑色光暈撫觸群體中的每個個體,以歌聲、腳步、眼神、身體滿溢著群體也是個體的愛與矛盾,反覆運動、震盪,開啟交接傳統與未來的節點。

文字|樊香君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音樂

沒有難懂的音樂,只有不夠精采的演出

評第一屆TC國際室內樂系列 I—布拉姆斯的內心風景

這是一場罕見的絃樂六重奏音樂會,且是單一作曲家的演出。這樣的曲目,在過去能有六成以上的觀眾,都已經算是不錯的,而TC以精采的黃金組合演奏這樣的室內樂曲目,帶給觀眾嚴謹、深度與熱情兼具的演出,將青年布拉姆斯的美麗與哀愁,詮釋得淋漓盡致,打破大家對室內樂無趣、深奧的刻板印象,再次證明只要演出精采,深奧難懂的音樂,一樣可以撼動人心。

文字|賴家鑫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

我們該如何定義「當代」?

評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悟空》

當代的觀眾們對於「馬戲」的理解是什麼?等同於雜耍?雜技?還是馴獸?在這些無限可能的問號中,馬戲二字前頭又被加上「當代」二字,或許會使觀眾更加頭痛。筆者認為,事實上《悟空》這部作品並不難理解,但的確有難以「定義」的問題。只是,我們需要即刻對《悟空》具有的「當代性」定義嗎?又,我們該如何定義作品中的「當代性」?

文字|林立雄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細賞馬勒名作的良機

評大地之歌「樂興之時」二十周年系列

實際聆聽演出,馬勒的音樂線條的確更為鮮明,尤其像是法國號一些裝飾音都更有畫龍點睛之效;當然相較於原始版,樂手也必須面對更大的挑戰,因為每一聲部的重責大任都要由各個樂手獨力挑起,尤其在面對長線條時,沒了可相互替換的同聲部樂手,更要仔細計算,以免顯露破綻。比較令我意外的是,這場演出中樂團音色並未變得更為明澈,各個聲部在線條明顯之餘仍不乏音量

文字|緊緻圓滑奏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ARTalks

口音政治的懺情錄

論「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現實絕對永遠是藝術的指涉對象,但前者猝不及防,是冷血殘酷的對手,總握有致命的最後一擊。這點恐怕是藝術尚難追上,且亟需想辦法超克的。而家庭備忘展總算向這個難纏敵手做出了初步挑戰,並以其混雜著口音的影像與裝置部署在女性新住民的論題上,展現了至關重要的政治省思。

文字|孫松榮
第309期 / 2018年09月號
戲劇

溫情路線的障礙與轉機

評四喜坊劇集《撲克臉》

這些關乎生死、家庭、殘疾的主題,為此戲訴諸於情感的劇作策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一步步地塑造了簡單而通俗的劇情,漸漸注入了溫情和感動,即便角色建構未臻完全,但全戲勵志、樂觀、溫馨、關懷弱勢的初衷明顯,演員們賣力演出,觀演距離親近,使整場所散發出來的熱力不斷。

文字|吳政翰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新銳藝評 Review

死掉的女孩們與玩性

評頑劇場《她們》

在許多橋段中,黃凱臨對於身體的掌握,已經透露出許多故事的細節,其中多穿插的對白,都顯得多餘尷尬,如此一來便破壞了我們對故事及表演的想像,尤其在黃凱臨擅長的操偶表演一出現時,魔幻的瞬間常常因不夠留白,而喪失了給觀眾產生視覺錯覺與想像,導致偶的形體斷續,降低了與觀眾共同說故事的機會。

文字|蔡侑霖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ARTalks

裂縫中長出脆弱的力量

從周書毅在《自由步—身體的眾生相》獨舞到《Break&Break!無用之地》的身體錄像展

周書毅花了四年時間,走了香港、中國、韓國、台灣各處邊緣、具爭議地帶,思考人與環境的問題,在這裡交纏著他的現場身體、影像身體、無用之地的身體,以及觀眾的游移身體,給了我們脆弱、無用卻依舊奮力靠近、奮力呼吸的精神肌理,這正是周書毅將Break的力量如藤蔓深植於脆弱與柔韌之中,無限蔓延而去。

文字|樊香君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戲劇

「青少年劇場」青春宣言的虛張聲勢

評兩廳院2018新點子劇展三檔演出

究竟要吸引觀眾關注的「青少年劇場」定義為何?所預設觀眾群到底是青少年,還是關心青少年議題的觀眾?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與青少年有所相關,即可稱作「青少年劇場」嗎?這屆新點子劇展並未提供明晰的答案,也讓這樣的命題成為一個假議題,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最後卻彰顯出這樣的青春宣言,僅停留在啦啦隊口號似的虛張聲勢。

文字|葉根泉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戲劇

單一論述的試題機器

評明日和合製作所《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

從一開始的選擇題到後半部答案只有是否兩項的是非題,整場「試題」中絲毫沒有模糊地帶,答案亦無雙重可能,儼然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標準化生產過程的工廠。不論是考場還是工廠,的確不難看出創作者反對現行考試制度的鮮明立場,表面上輕輕嘲諷,骨子裡是重重抨擊,相當有層次地以各種考試方法來呈現,但整場下來,一言壟斷,少了抗衡聲音,因而缺乏辯證。

文字|吳政翰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