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黑洞》裡的逆流
九月二十四日那最後一場《黑洞》,差點夭折。根據目擊二十三日現場者的說法來解讀事件,可能是王墨林腦子裡,許多人欲去之而後快的完美意識,再度作祟。幸好,言者無心;戲,也順利收場。 王墨林大槪老了,不單是髮鬢飛霜的老,白髮底下那皺紋滿面的腦袋瓜兒才真衰老得厲害,癡呆得可怕。 不食現實煙火的王老先生,顯然缺少寬厚的心。王墨林何不動個換心手術。如果怕痛,多吃些基因改造食物,徹底消滅不良因子,該是不錯的選擇。 有問題的王墨林,導出來的戲當然會有問題。每次排戲,都陪著王老用地板按摩身子的演員,別在乎執著完美的劇評怎麼說。畢竟,完美不是唯一選項。何況,劇評哪有「921」的分量,哪能了解你們已打過一場美好的仗!
-
愛丁堡
開拓視野,放眼未來
愛丁堡藝術節今年將觸角外延至美國的SITI劇團,並介紹南美草根社會行動劇場之外的小劇場實驗走向。在成為歐洲舞蹈首都的自我期許下,本屆藝術節也搬演德國舞蹈劇場自碧娜.鮑許以降的分身變型,以及法國的槪念舞蹈新意。
-
愛丁堡
沒有明星的愛丁堡藝術節
通常論及邊緣與主流,總是凸顯兩者的拉鋸抗衡。談小劇場和主流戲劇,吾人也慣以前者對後者的挑釁顚覆撥撩為論述重點。然而,在此時的大西洋彼岸,這似乎並非恆常不變。事實上,當實驗性質的演出和主流戲劇的主要區別在於彼此資源不同,而非風格企圖的迥異時,筆者反而看到一個飽滿充實的戲劇/表演文化的存在與滋生。
-
雪梨
人我裡外,各抒心境
除了DV8與澳洲火種舞團的作品是由藝術節委託編排,其他多為各舞團這兩年的巡迴作品,就節目的新鮮與創意度而言,實在有點炒大鍋菜的感覺。不過,能夠讓舞迷在一週内觀賞歐、亞、美、澳四大家的風格,也算是功德一樁。
-
紐約
傳統與創新的交匯
每二年舉辦一次的紐約「漢森國際偶戲藝術節」(Henson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Puppet Theater)於今年九月六日正式開始,一直持續到九月二十六日。本屆藝術節共有來自十四個國家的偶劇團、二十六齣精采劇碼、一百四十六位偶戲藝術家、二百一十六場演出及六百三十八個製作精良的戲偶,在曼哈頓區十個著名劇場中演出。
-
環球舞台
「無」中生「有」
一個木偶在天然生命上的「無」,恰好就是方便成就「腳色」上的各種「有」的機緣;而人在天然生命上的「有」,也因此而成為他難以擺脫的重擔。
-
焦點 馬林巴木琴的魔法師
安倍圭子
我對馬林巴木琴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感覺,當我在演奏時,我有一種強烈的渴望,希望找尋馬林巴木琴在音樂表現上的最大可能。我知道這個最美麗的木頭,曾經來自森林的某一棵活生生的樹,有著它自身的歷史與經歷。這琴鍵是有生的,就好像樹木般呼吸著,而當我演奏音樂時,我也跟著它一起呼吸。 ──安倍圭子
-
焦點
詩歌,小而珍貴的
沃爾夫的旋律很少為了美麗的旋律而多寫一個音,因此在他大部分的歌曲中,我們聽不到像舒伯特那樣美麗動聽、易唱、易記的旋律。沃爾夫的歌曲是濃縮的戲劇,歌者必須有「說唱」的技巧,才能引領聽衆進入更精緻、更接近詩的世界。
-
焦點
嬌嬈嫵媚差可擬
即將來台的宋長榮,其嫵媚動人全靠摹擬形塑。嗓音寬潤,有酥、嗲之味,卻因有渾厚之底而不至流於輕飄甜膩,所謂「酥軟有骨」是也。
-
台前幕後
肢體寫下的閱讀筆記
小說充滿視覺意象的想像世界,一再引發編舞家以肢體敘述與文本對話。「不完整的寓言」亦將與古今文學作品,進行一場遊走在語言、影像、文字與肢體之間的辯證。
-
台前幕後
建構一座詩的意象劇場
面對三百年前劇作的「古戲今演」,意義何在?導演陸愛玲認為,一味企圖原戲重現是沒有意義的,她要走美感、象徵的路線,給現代人一個階梯去了解。詩的感受,是她意欲建立的基調。符號化的手勢、姿態化的動作、詩化的語言,是她所採用的手段。
-
愛戲一族
懷夢歌舞的少年維特們
因為以年輕人為取向,新世代劇團的歌舞劇強調的是流行性的音樂和街舞;這次《帶我飛翔》的歌舞份量要比創團作增加許多,於是,練習歌舞成了每天行程的重頭戲。
-
異人館
我的身體,我的劇場
在小劇場十多年,阿忠歷經、見證了台灣小劇場發展中許多重要的事件,或者也可以說,其實他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表演書房
關於精神醫學的自我合理化
「天才與瘋狂往往有著某種程度的關連。」奧斯華以精神醫學教授與業餘小提琴家的身分探究藝術、天才與瘋狂之間的關連,而表現在舒曼等藝術家傳記裡。藉著精神醫學之便,奧斯華名正言順地闖入天才的神聖殿堂,窺探大藝術家的心靈活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下一場百年大計
表演藝術是一門多元且多變的藝術,對於課程的彈性、教學的靈活都有一定程度的助益。在培養國民美學内涵的前題下,藝術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應由藝術槪念、美學觀察而基本技術培養等方向,分齡循序漸進。學校除了軟硬體兼備外,也應嘗試靈活調度教學空間與環境,直接親近藝術才能真正認識藝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牛步化的摸索階段
在九年一貫制國民教育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裡,加入了戲劇方面的課程,此舉固然令表演藝術界欣喜,但由於師資缺乏,加上政府並未提出有系統的師資培訓計畫,使得這套課程被打了一個大問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空氣中學習
近十年來在民間多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推動下,以迥異於政府的體制外觀點興學,開創出一股新的教學觀念和力量。教育部在研擬九年一貫課程時,也曾借助其教學及課程規畫的經驗。在這些學校裡,藝術教育不是一門單獨的課,而是如空氣般隨處存在且自然。
-
回想與回響 Echo
扒開一道裂縫,顯現「肉體」
在這個作品當中,Kanoko要觀衆穿越社會、文化賦予在人的「身體」上的想像,將視線停留在「肉體」上面。Kanoko的舞台是以蟲子的眼光看出去的世界。
-
音樂
在山水之間,在桃源之境
若說這次海洋四重奏整體的演出是非常成功的,那麼凱特爾的功勞實是要佔另一大部分。他的演奏時而恬靜的鄕村風格,時而又冷凝如冰雪天地裡的滴露,晶瑩而透明;更重要的是,凱特爾總是適時地知道,在襯托其他團員時收斂表現,該自己獨當一面時,更不會有任何遲疑地傾神投入。
-
音樂
沒有對焦的貝多芬「獨白」
陳必先的演奏有著太多彈性速度的變化,我們可從音樂聲中,明白了解這是一位看重音色美感,更在意樂句表情的演奏家。這種演奏風格彈奏起浪漫樂派作品自有引人入勝之處;但是拿來用在古典樂派的協奏曲上,卻會顯得相當地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