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威公司轉手 音樂家擔心好鋼琴不再
頂級鋼琴品牌「史坦威」,近期傳出被轉手給私營資產公司Kohlberg,引發陣陣討論回響。雖然史坦威公司早不屬於原來的史坦威家族,但公司被轉手頻頻,也讓音樂界擔心該公司的鋼琴製造傳統會因此流逝,造成日後鋼琴家沒有好琴可彈的窘境。
頂級鋼琴品牌「史坦威」,近期傳出被轉手給私營資產公司Kohlberg,引發陣陣討論回響。雖然史坦威公司早不屬於原來的史坦威家族,但公司被轉手頻頻,也讓音樂界擔心該公司的鋼琴製造傳統會因此流逝,造成日後鋼琴家沒有好琴可彈的窘境。
強調實驗性、表演性與前衛性的「外交事務」藝術節六月底至七月中舉行,這次活動聚焦旅德創作的美國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展現他的多面向創作能量。而開幕演出是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與新生代編舞家夏馬茲合作的《帕琵塔2號》,結合肢體、音樂與空間的實驗之作,令人驚豔。
在故事發生現場看相關歷史劇,感覺分外不同。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巡演,挑在莎翁描寫的玫瑰戰爭古戰場處,歷史記載傷亡最慘烈的陶頓、 蒂克斯伯里、巴內特及聖奧爾本斯四地演出。這樣的形式,不僅示範了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同時也更加地提高大眾對歷史的了解與參與。
上任一年的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近期推出人事變革政策,希望縮短各地戲劇中心總監續任可能及主張總監人選應儘可能達到男女各半。兩項政策都引發表演藝術界的批評爭議,前者從蒙帕黎耶市國立戲劇中心的十三風劇院總監貝司被換下一事引爆;後者則被認為很不可行,即便「性別平等」是目前法國左派政府的重要方向,但在實務上卻能難有足夠的適任人選來達成這個目標。
趙梁導演的舞劇《警幻絕》雖是取材《紅樓夢》的「太虛幻境」,表達人生如夢的禪意,但極盡奢華的視聽表現卻難免與此背道而馳。而在天橋劇場的觀賞過程,亦因觀眾的嘈雜言談進出與毫不忌憚的拍攝,令人難以體會藝術家意欲傳達的感動,如市場般的劇場,讓創作者與觀眾都成了受害者。
商務印書館剛在六月與香港話劇團合辦,並和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同窗文化合作的「書香戲魅2013戲劇藝術書展」,目的在於推廣戲劇藝術和閱讀文化,讓在香港書市位處邊緣的表演藝術出版品聚焦露臉,也透過講座等活動,讓作者與讀者交流。
曾經,好萊塢的星光大舉照亮紐約百老匯,甚至「喧賓奪主」,搶下好幾座東尼獎。但過去這個劇季落幕,卻讓人看到好萊塢明星光環失色掉漆,包括艾爾.帕西諾、黛博拉.溫姬、史嘉莉.喬韓森、湯姆.漢克斯等大牌影星,在百老匯的演出不再是票房保證,而在甫揭曉的東尼獎中,也慘遭滑鐵盧;而受到獎項肯定的,還是原本的劇場人。
聲名卓著的柏林劇團最近爆出與劇院房東的紛爭,陷入可能取消劇院租約、無劇院可演出甚而被迫熄燈關門的窘境。作為房東的劇作家霍赫乎特,在租約中要求柏林劇團要演出他當年的劇作《代理人》,但藝術總監克勞斯.派曼一再找藉口推託。這場戰爭上演了數年,今年夏天似乎抵達了臨界點。
適逢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也特地推出系列節目,當代編舞家新詮舞蹈經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備受矚目,他將斯氏原作品約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編作新曲,企圖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經驗,深掘原作中豐沛的能量背後的成因。
與文學、哲學關係密切的戲劇學科,除了在基礎義務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外,進一步的進修管道也所在多有:除了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大學戲劇系外,還有培育菁英戲劇人才、競爭相當激烈的國立高等戲劇學院,而私立學校中也包含多所或歷史悠久、或觀念創新的課程,提供有心於演員行業者進修學習。
因幅員遼闊市場廣大,中國的劇院經營也獨特地形成了「院線」模式,這個模式在中國也至少具備三種類型:一是劇院本身發展出來的院線,二是演出經紀公司自行成立的院線,三是比較鬆散的聯盟或院線。但表演藝術界的生態複雜,院線效益的顯現恐不是這幾年之內看得到的。
由南京大學學生溫方伊編劇,將一則流傳校園七十年的傳說改寫成的劇本《蔣公的面子》,上演之後頗受好評。該劇成功的原因是讓戲劇重新回歸了文學,也讓人省思目前中國劇壇花大把錢在一流設計、二流導演、三流劇情的怪現象。
法國編舞家夏維.雷.洛伊在《潛藏空間》演出前,不要觀眾看到節目單,因為演出時你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就是他演出的目的,「我不決定觀眾要看到什麼。」洛伊如此宣稱,將觀看的主體性完全交給觀眾,同時全然專注於自我身體的探索、呈現。
由兩位以色列藝術家舞台導演兼燈光設計尤然.摩勒與編舞家約南.卡爾米聯手打造的《同床異夢》,多種燈光變化加上豐富的肢體動作、音樂,並結合影像及舞者、操偶等元素,呈現錯綜複雜的男女關係。兩位創作者表示,最大的挑戰就是不能因為技術問題而影響動作、氛圍,一定要找到平衡點,絕對不可妥協!所以整個製作非常耗時,過程中舞者們也極為艱辛。
此次澳門藝術節中「台」味濃厚,不是台灣表演團隊應邀呈現在台灣的製作,而是邀請台灣導演與演員,與在地劇場工作者合作,共同鋪展一場互相撞擊激盪的劇場之旅。包含王墨林與澳門演員的《長夜漫漫路迢迢》,高俊耀、鄭尹真、王肇陽參與的《大世界娛樂場》與馬汀尼執導澳門青年劇團的莎劇《冬天的故事》,這樣的過程,為兩地劇場工作者帶來怎樣的體驗與思索,後續效應值得觀察。
三月在香港藝術節首演、六月下旬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的舞台劇《青蛇》,是中國中生代導演田沁鑫繼《紅玫瑰與白玫瑰》之後又一探討女性意識的作品。修佛多年的田沁鑫,在李碧華原著架構上發揮,但除了原文探討的情慾糾葛,也加入佛教思想,讓作品成為一部具有東方禪意精神的戲劇。
由美國慈善家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創辦的「亞洲文化協會」,今年已屆五十年,該會藉由在台北、香港、東京和馬尼拉的四個分會,提供超過六千個贊助款項給在亞洲廿五個國家的藝術工作者和團體。紐約本會挑選了四位曾獲獎助的台灣編舞家許芳宜、周書毅、鄭宗龍、黃翊,在五月初演出三場的「台北舞蹈」,並將最後一場演出,定為周年慶晚會。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再度與柏林知名夜店Berghain合作,在店內空間演出新舞作《群》,吸引許多年輕族群觀賞。《群》由三齣獨立的全新芭蕾舞作所組成,在畫家比斯基設計的末世場景中,探討群體與個人之間的拉鋸與戰鬥,充滿青春叛逆氣息。
日前由英格蘭藝術理事會委託經濟及商業研究中心所進行的研究報告,具體呈現了文化藝術帶來的產值,印證「文化是門好生意」非虛,文化觀光媒體大臣瑪麗亞.米勒也表示:在政府撙節的艱困環境下,補助也勢必減少。日後,政府將更著眼於文化和藝術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個說法,也招致「文化商品化」批評。為探問未來文化發展,文化界領袖發起「然後呢?」運動,邀請各界加入關心。
巴黎的私立劇院雖然演出的藝術性不高,但在花都的晚間活動中占有一席之地。原本多是熱中戲劇的業界大老經營,但最近包含房地產大亨、別針工廠老闆、娛樂界大亨、電子商務業者也加入經營,為劇院「顧客」服務。
上海戲劇谷自二○一一年開始推動「市民劇場」,吸引了各區縣的戲劇愛好者踴躍參與,今年更舉辦首屆「市民話劇大賽」,鼓勵市民以發生在滬的身邊人事為素材進行創作,反映當代社會和現實生活。而配合比賽,「市民劇場」觀摩展演也擴大邀請香港、台北、北京的演出參與,使市民足不出「滬」,便可盡收四城五劇的混搭藝術盛會。
四、五月間,正是檢視過去一年成績、頒發各式獎項肯定的季節!香港多個演藝獎項都在此時舉行頒獎典禮:「香港舞台劇獎」、「香港舞蹈年獎」、「香港藝術發展獎」、「香港小劇場獎」紛紛出爐!
由張藝謀、王潮歌與樊躍一手打造的「印象」系列演出,從「山水實景」演出狂潮的鼻祖《印象.劉三姐》迄今,恰恰十年。十年來群起仿效者甚眾,但也有不少悄悄熄燈,留下了不少「蚊子館」、「蚊子園」。但今年二月「印象」團隊與山西平遙市政府合作推出了新演出《又見平遙》,打著中國第一個「情境劇場」的名號登場,走進室內劇場,貼近觀眾演出,可謂中國大型旅遊演藝的「分水嶺」。
德語劇壇最盛大的戲劇節柏林「戲劇盛會」今年歡慶五十周年,這個每年五月舉辦的活動,精選重現上一季的十齣精采劇作,入選者莫不視為無上光榮,如同豐年祭一般呈現當代德語劇場的豐沛活力。今年活動也擴大舉辦,並以柏林「戲劇盛會」執導的希臘悲劇《米蒂亞》作為開幕演出。
紐約光害嚴重,抬頭也很難看到星星,不過三月份的兩檔演出,卻是透過炫目的音樂燈光秀,讓人體會遙想宇宙之遼遠無垠。選自前衛作曲家史塔克豪森歌劇《光》的《八聲道》,透過音響與光線的變換引導人去沉思冥想;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演出的《天象館》則以五彩燈光搭配音樂,讓聽者如置身流行演唱會。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