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遊樂場中,給我天真落淚與相愛的權利
法國導演尚.貝洛里尼的《利里歐姆》法國劇場界的新星導演尚.貝洛里尼是法國最年輕的公立劇院院長,最近他的作品《利里歐姆》在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這齣一九○九年由匈牙利作家費倫克.莫爾納寫成的劇本,故事背景是廿世紀初即將邁入高速工業化的歐洲,劇情融合寫實與幻想筆法,描寫小市民的生活樣貌與真摯情感,在貝洛里尼手中,舞台以遊樂場場景呈現,體現笑淚交織的「人生如遊戲,遊戲如人生」況味。
法國劇場界的新星導演尚.貝洛里尼是法國最年輕的公立劇院院長,最近他的作品《利里歐姆》在巴黎奧德翁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這齣一九○九年由匈牙利作家費倫克.莫爾納寫成的劇本,故事背景是廿世紀初即將邁入高速工業化的歐洲,劇情融合寫實與幻想筆法,描寫小市民的生活樣貌與真摯情感,在貝洛里尼手中,舞台以遊樂場場景呈現,體現笑淚交織的「人生如遊戲,遊戲如人生」況味。
由德國名導歐斯特麥耶執導、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明星演員拉斯.艾丁格主演的《理查三世》,於今年二月初首演,備受媒體與劇評人矚目。濃縮為兩個半小時的《理查三世》,可說是艾丁格的獨角戲,他刻意改變身體形狀「扮演」這個邪惡的怪物,反而引發觀眾的認同,進而產生憐憫的情緒。歐斯特麥耶強調,「扮演」與「偽裝」正是莎劇中經常碰觸的核心:我是誰?人類又是什麼?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表演節目,在莉摩.托默接掌後,大幅擴充,尤其是所謂「特定場所」(Site specific)的表演成為新寵,幾乎整個博物館無一處不是舞台。托默表示,她不是為在大家想不到的地方演出而演出,標新立異不是其目的,她的目的是要把表演節目與博物館的收藏及展覽結合在一起,讓參觀者和展品有愈來愈直接的感應,這正是她的節目所提供的。
德語區的年度饗宴「戲劇盛會」在五月初登場,十齣精選製作在柏林演出,引發不少話題討論。這次的活動中,特別關注難民,除了有高爾基劇院《共同境地》由一群有難民、移民身分的演員敘說真實的戰爭傷痛,德意志劇院《等待果陀》也有呼應難民處境的段落,在每一場謝幕後,都會有人出來疾呼,請大家離開劇場時別忘了捐款支援難民。
如果「舞蹈」變成博物館中的「展品」,會是怎樣的樣貌?觀賞者又要如何「觀賞」呢?由泰德美術館與法國雷恩的「舞蹈博物館」合作、五月連續兩天的展演,九十位舞者與觀眾現場互動,透過空間、舞者、觀眾,重新詮釋「展示」的意義。而這次展演也屬BMW Live網路轉播計畫,觀眾可以選擇在電腦前觀賞,讓藝術家有機會挑戰觀眾參與的各種可能性。
知名法國劇作家拉高斯,生前創作了廿五齣舞台劇本、一齣歌劇腳本,以及多篇小說、散文等,並留下諸多個人雜感、日記等文字,但生前作品並不受劇院青睞,死後才被重視,甚至劇作進入法國教育體系,成為人人必讀的「國民劇作家」。其名作《只是世界末日》,除了由法蘭西戲劇院搬上舞台奠定經典地位,近期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加拿大新銳導演札維耶.多藍也宣布要開拍此劇,卡司聚集法國影壇大咖,備受矚目。
今年的「道略演藝產業年會」中,提出了中國演藝產業的七大趨勢,從其中三項:「三大消費勢力」帶動商業演出新增長、瞄準特定觀眾群體的「粉絲戲劇」異軍突起、演藝O2O正深刻改變融資營銷消費等產業鏈環節,可略見中國演藝市場的蓬勃現狀,是以市場化的概念在經營著作品與演出。但藝術與市場間如何平衡?市場化經營是否適合表演藝術產業的發展?都是值得觀察的。
紅遍兩岸的《小時代》系列電影,在導演郭敬明的策劃下,發展出舞台版音樂劇,並於五月初在上海文化廣場劇院公演。演員找來多位選秀節目出身的清嫩歌手,唱功完全贏得歌迷振奮的尖叫與讚賞;而猶似法式甜點馬卡龍粉潤透亮的舞台感,運用了立體書翻閱的3D投影效果,似乎宣告這是小說延伸而來的創作,換景神速,毫不冷場。
第三次受邀在當代藝術第一線的美術館演出,編舞家姬爾美可在比利時的WIELS藝術中心,於九週內演出新作《工作》,從三月下旬至五月中「展出」。姬爾美可改編了二○一三年的舞台作品《時間漩渦》,演出時一群舞者和手持樂器的音樂家在空間中不停地移動,像按著地上漩渦的螺紋圖形旋轉,同時相互牽引轉圈,她將原作解構後再重組延展開來,更細緻簡約地呈現一個工作的過程,藉此重新思考和定義舞蹈最根本的時空和身體的物質特性。
四月初多倫多交響樂團宣布取消與烏克蘭裔鋼琴家莉西特莎的合約,不讓她彈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聲明中的原因是她對當前的俄烏戰事發表的言論,引起某些烏克蘭媒體的關切,但莉西特莎在網路上反擊是多交畏於壓力,逼得多交出面澄清,原來是莉西特莎在推特和臉書上的言論有些近乎人身攻擊,讓多交覺得已經逾越了加拿大的言論自由尺度
復活節前的週五耶穌受難日是演出黃金檔期的開始,但為了讓訴求受到更多注目,原訂在柏林德意志歌劇院演出舞劇《睡美人》的柏林邦立芭蕾舞團,舞者們就選在這一天進行罷工,歌劇院來不及發出取消演出通知,以至於發生觀眾全部到場之後才得知罷工的事件。當晚芭蕾舞者高掛舞鞋舞衣,在歌劇院外發放罷工文宣,要求更好的工作保障。
近幾年在創新上企圖心旺盛的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最近與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合作,推出新作《不可碰觸》。曾來台演出《政治媽媽》的謝克特以重心下沉的肢體及震耳欲聾的節奏為特色,與強調向上跳耀、輕盈優雅的芭蕾如何結合?讓人十分期待。
法國國立吉美亞洲博物館從四月中展開「從能劇到瑪塔哈理:亞洲戲劇兩千年」文物特展,內容主要涵蓋印度、東南亞、中華、日本等四個文化圈,藏品類型包括考古文物、實際穿用的戲服行頭、野台或室內巡演使用的道具、舞台模型,乃至戲劇主題的刺繡、繪畫等。豐富精采的展品中,知名舞台劇《蝴蝶君》的人物原型時佩璞的京劇行頭,也因主人翁的傳奇色彩,特別引人注目。
由崑劇藝術家張軍創立的崑曲推廣中心,繼園林版《牡丹亭》之後,再推新作《春江花月夜》,從張若虛的唐詩發想,演繹了一個由愛萌發、感懷生死的故事,橫跨了盛唐朝的半個世紀,穿越仙、人、鬼三界。製作班底集結兩岸劇場好手,張軍親自出演主角張若虛,黃金組合讓該製作已成崑劇迷心中的新春盛事。
今年的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舞蹈平台」,讓年輕的獨立編舞家站出來「說自己的話」,實驗自己的想法,除了四個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的中篇作品外,首次推出七個十分鐘的短篇「舞鬥」,挖掘發展中的潛質。香港藝術節副節目總監蘇國雲表示,香港的藝術家「得先打開,打開是一個過程。每一個創作者都應該用自己的方式說話。」
二○○九接掌紐約愛樂的艾倫.吉伯特,二月初宣布將於二○一七樂季離開紐愛,因為事前未見徵兆,著實震驚了樂壇人士。他表示離職時間的設定是要讓新任總監趕在樂團駐在點費雪廳整修前「與樂團和紐約觀眾建立關係」,但對他個人而言,此時離職只是將在紐愛的工作完成了一半,而離開紐愛能否更上層樓?於他也是一場冒險。
新近出版的《柏林劇場》一書,透過對柏林劇場建築的介紹,讓戲迷們透過文字、攝影、繪畫,更認識柏林這個「歐洲劇場之都」的前世今生。書中著墨最多的是柏林此刻最受歡迎的劇場建築,如許多劇團的駐地劇場,因為有固定場地,也就可大展身手,盡情發展劇團美學。
倫敦劇場大獎「奧立佛獎」日前揭曉提名名單,楊維克劇院獲得七項提名,獨占鰲頭,而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則是亞瑟.米勒的《橋上風景》,由去年底來台演出《奧塞羅》的荷蘭導演凡.霍夫執導,獲最佳導演與最佳男主角提名;而同為楊維克製作的《慾望街車》,由「X檔案」影集女主角姬蓮.安德森擔綱白蘭琪,亦讓她獲得最佳女主角提名。
為了推廣藝術教育,巴黎的國立奧德翁劇院為「奧德翁世代」計畫發起群眾募資,期能讓較為缺乏教育資源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認識並親近表演藝術,是以政府預算為主的公立劇院中,第一所進行群眾募資的劇院。雖然企業贊助或群眾募資只占公立劇院財源的一小部分,從文化部也在所屬網站上建置專門的群眾募資平台來看,群眾募資似乎已成為法國文化部解決經費短缺的一劑良藥。
北京三月的戲劇主題藝術節為數眾多,預估演出的劇目會超過一百部,演出場次將超過三百場,相關的活動也近兩百場。從展演劇碼觀察,中國國家話劇院首屆「原創劇目邀請展」邀的廿齣中國各地公有院團的大型話劇,都是形式保守,內容強調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很令人懷疑有多少觀眾會買票進場。而「第二屆曹禺國際戲劇節」集合中外大師作品,期能在資源整合下,舒緩經濟壓力並吸引觀眾入場。
去年開始醞釀,今年三月終於成立的「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由一群資深戲劇工作者成立,鑑於香港劇場界的發展出現瓶頸,他們期待透過組織運作,化被動為主動,以改變目前困境。三月中「同盟」舉辦第一次會員大會,設立章程與「專業」如何認定等議題,都在諸多問號中展開討論。
將於五月一日起跑的第廿六屆澳門藝術節,以「此時.彼語」為主題,揭示藝術的本意是讓我們聽見另一個世界的開端,通往彼處的指南針。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共計卅檔的演出及展覽,超過一百場次的活動,在面積小人口密度高的澳門城區,可說是全城啟動。除了多齣亞洲首演的西方節目,本地劇團也積極參與,多樣多元的類型,澳門藝術節讓世人看到了澳門此時蓬勃迸發的表演風景!
最近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作了一項調查,以了解美國人欣賞藝術的習慣與態度,以便在藝術參與度低迷的現下,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調查結果顯示,「社交」仍是重要的參與原因,而不參與的原因除了票價貴、地點遠,另有「找不到伴」這個理由。說不定以後可企畫讓觀眾透過約會公司或社群網站「揪伴」看表演,以提升觀眾進場意願?!
在當代歌劇殿堂不那麼受歡迎的音樂劇種「輕歌劇」,最近在柏林的喜歌劇院推動下,讓觀眾看到嶄新面貌!由喜歌劇院總監巴瑞.柯斯基在一月下旬推出的「輕歌劇藝術節」,呈現六場輕歌劇演出,熱鬧繽紛的場面、荒謬的劇情,卻帶著諷刺針砭社會的意涵,連挑剔的劇評都開口喊讚。
每年一月登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是倫敦最悠久的劇場藝術節,今年邀來美國、法國、比利時、紐西蘭等地藝術家參與,更有許多從未在英國或倫敦演出過的作品登場。演出散見於倫敦不同場地,舞台多元,不僅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搭配場館原有的行銷管道,成功吸引喜歡這類型節目、卻不曾接觸過默劇節的新觀眾踏進劇場。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