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專欄 Columns

「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當出錢的「主辦單位」、喜歡當沒有責任的「協辦單位」,不免枉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字|劉南芳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專欄 Columns

劇場,能否多一分對人性的關照?

九十一年度觀戲有感

總結去年的劇場經驗,無論一般觀眾或評論者的反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和他們在艱困的條件下掙扎尋求一條出路的勇氣。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過去一年當中,除了幾個演出當中部分的片段,在劇場中受到感動的經驗已經十分難得。此時此刻加以回想反思,人文關懷、或某種理想性格的失落,似乎也不是筆者個人的無端自擾。

文字|陳正熙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專欄 Columns

願在歷史洪流中與郭寶崑重逢

「傳奇未了──向郭寶崑致敬」演出後記

「傳奇未了」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順利演出,票房爆滿。在「良性競爭」下每一齣戲都亮麗精采。「傳奇未了」不僅是郭寶崑個人的傳奇,更是兩岸三地、五位著名導演的傳奇。他們不要酬勞、不爭排名、不計辛苦。他們的創作因真情而感人、藝術因熟練而發光。

文字|辜懷群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專欄 Columns

是愛好藝術還是做凱子?

尋求文化交流的合理效益

古典音樂引進多年,都是單向的不公平貿易。好比我們和先進國家交易,沒有技術提昇。人家賣我們高科技,我們只能賣香蕉鳳梨。最後不耐煩了,說我們乾脆不要高科技。是啊,沒有多明哥、沒有維也納愛樂,我們日子當然過得下去,可是這只是消極、負面的對待方式。積極的方式是:檢討自己產業為何不能升級?

文字|楊忠衡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專欄 Columns

國家劇院生日快樂與挑戰

我個人一生從事劇場專業,也一路伴隨著我們的技術劇場艱苦成長。早年一直夢想有一座專業劇場出現,而在十五年前這個夢想實現了。這當然是我也是個人人生中一件大事。從國家劇院開幕迄今,我曾在裡面做過不少演出設計,遇過不少挑戰,也經歷過許許多多興奮快樂的時光。今天在國家劇院慶生之際,我要誠懇地向她說聲謝謝。

文字|聶光炎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專欄 Columns

台灣有樂評荒嗎?

更宏觀的觀察台灣的樂評風氣

新階段樂評人朝不同專業發展,或邁向更前瞻、跨領域的文化課題,媒體管道也更見活潑多元。這樣,樂評就算不再以傳統大眾媒體為曝光點,但專業媒體一邊透過篩檢機制,維持指標角色;另一方面也成為維續樂評風氣的鼓風爐。電子報發行量動轍上數萬,更別說那些天文數字的「素人寫手」了。這樣的情況,還能說台灣有「樂評荒」嗎?

文字|楊忠衡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專欄 Columns 專欄

我們需要一塊雅各的石頭枕

我們需要一個像雅各枕這樣的舞蹈節,來刺激、催生自己的舞蹈發展。就像六〇年代「傑德遜教堂」,催生了美國的後現代舞蹈,無論哪種藝術流派,從來都不是因為哪個天才出世而產生的,而是因為有一群氣味相投不安分子,在不斷的相互影響之下,讓靈光一閃的藝術創意,淬練成蚌殼裡的珍珠。

文字|陳品秀
第117期 / 2002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