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專欄 Columns

見微知著談對號

也許不對號、可於任何時間內自由進出劇場的表演,更為草根,更接近人民的生活,更有娛樂性、聯誼性。但售票、定時、且對號入座的演出顯然注重表演的完整呈現,強調藝術的莊嚴。前者在親民,後者在止於至善。追求不同,票務結構也有所不同。然而對所有觀眾而言,一旦是售票演出,適度的公德心和自制力就被期待;前者是教育,後者是修養,合起來是文化。

文字|辜懷群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專欄 Columns

真實素材與藝術作品之間

談屏風表演班《女兒紅》

《女兒紅》的編導太在乎觀眾直接的反應,太在乎他個人的悲歡際遇能否讓觀眾「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其結果卻是如角色一樣的沈溺與自憐?《女兒紅》最為一偏私密的告白,創作者的勇氣可嘉,最為一個應該被評論的作品,卻表現出一種不對等的關係:面對創作者毫不保留的自曝隱私,觀看者該如何自處。

文字|陳正熙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專欄 Columns

又要蓋「房子」了!

在這樣經濟還不景氣、預算赤字高漲的時刻,政府能再大手筆投資,以幾百億的經費,在未來興建幾座所謂國家級的劇院與音樂廳,在我們劇場工作者聽來,確實令人興奮,也為之喝采;不過相對的,也有些隱憂。因為這種計畫的執行,一下子搞不好,就會演變成蓋「房子」,而非真正在建實用的劇場或音樂廳。

文字|聶光炎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專欄 Columns

莫做音樂舞台的雞肋

重新思考「大交響樂團」的社會定位

從西方古典音樂世界出走,絕非音樂風氣衰敗,而是表示這個社會醞釀了自主的音樂能量。交響樂團的形成,源自西方音樂演進階段需求,非一成不變。它本該為社會所用,而不是為社會所供奉。如果市交事件能促成對樂團的社會定位重新思考,也許能因禍得福。如果淪為權力與職位的鬥爭,那就爭如不要也罷。

文字|楊忠衡
第131期 / 2003年1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少些起高樓,多些造橋鋪路吧!

最近,北市文化局開始加緊擬定台北市表演藝術團體管理自治條例,希望給團隊清楚的定位;文建會也擬召集各縣市文化局,匯聚共識,釐清模糊定義。終於團隊渾沌的身分認定問題,露出一線曙光。真的殷切期盼橋造好了,路鋪好了,團隊先有安身立命的生態環境,再談如何建構文化產業起飛的機制。

文字|溫慧玟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別叫現代舞太沉重!

從渡海的身體到「身心靈」的身體,台灣現代舞似乎有了自己的「品牌」;但除了這些,現代舞存在於台灣還能具有其他怎樣的意義呢?而這三十年來,台灣現代舞經過雲門形象學的形成,儼然已建構了一套「文化工業」的生產機制,正是詹明信說的:「一切都成了形象,都成了文本,沒有涉指物,沒有外在的客觀世界。」

文字|王墨林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麥克風與紀念冊

台灣劇場的兩項陋習

麥克風的使用,能把一場「現場」表演硬生生變成了「轉播」;而我們的節目單,總是不脫畢業紀念冊的格局。大家都能理解,「專業化」不等於「商業化」,「商業化」也不等於「粗俗幼稚」。但是在耳朵飽受麥克風轟炸、眼睛看著同樂會般的節目單時,我實在不曉得我們講究的劇場專業到底反映出什麼。

文字|鴻鴻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南台灣要建音樂廳,還有呢?

高雄正在轉型成工商綜合城市,一切文化與藝術施政都該設定為這轉型過程中的一環。對高市的藝術文化而言,除獲得新硬體外,首要的是獲得更多文化藝術的常設性活動經費,大幅增加對人的投資,以帶動文藝欣賞人口的成長,吸引更多藝術家定居在南台灣工作,長年地帶動並改變風氣,使之能夠逐步順利地轉型。

文字|陳樹熙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當出錢的「主辦單位」、喜歡當沒有責任的「協辦單位」,不免枉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字|劉南芳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劇場,能否多一分對人性的關照?

九十一年度觀戲有感

總結去年的劇場經驗,無論一般觀眾或評論者的反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和他們在艱困的條件下掙扎尋求一條出路的勇氣。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過去一年當中,除了幾個演出當中部分的片段,在劇場中受到感動的經驗已經十分難得。此時此刻加以回想反思,人文關懷、或某種理想性格的失落,似乎也不是筆者個人的無端自擾。

文字|陳正熙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專欄 Columns

願在歷史洪流中與郭寶崑重逢

「傳奇未了──向郭寶崑致敬」演出後記

「傳奇未了」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順利演出,票房爆滿。在「良性競爭」下每一齣戲都亮麗精采。「傳奇未了」不僅是郭寶崑個人的傳奇,更是兩岸三地、五位著名導演的傳奇。他們不要酬勞、不爭排名、不計辛苦。他們的創作因真情而感人、藝術因熟練而發光。

文字|辜懷群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