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專欄 Columns

少些起高樓,多些造橋鋪路吧!

最近,北市文化局開始加緊擬定台北市表演藝術團體管理自治條例,希望給團隊清楚的定位;文建會也擬召集各縣市文化局,匯聚共識,釐清模糊定義。終於團隊渾沌的身分認定問題,露出一線曙光。真的殷切期盼橋造好了,路鋪好了,團隊先有安身立命的生態環境,再談如何建構文化產業起飛的機制。

文字|溫慧玟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別叫現代舞太沉重!

從渡海的身體到「身心靈」的身體,台灣現代舞似乎有了自己的「品牌」;但除了這些,現代舞存在於台灣還能具有其他怎樣的意義呢?而這三十年來,台灣現代舞經過雲門形象學的形成,儼然已建構了一套「文化工業」的生產機制,正是詹明信說的:「一切都成了形象,都成了文本,沒有涉指物,沒有外在的客觀世界。」

文字|王墨林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麥克風與紀念冊

台灣劇場的兩項陋習

麥克風的使用,能把一場「現場」表演硬生生變成了「轉播」;而我們的節目單,總是不脫畢業紀念冊的格局。大家都能理解,「專業化」不等於「商業化」,「商業化」也不等於「粗俗幼稚」。但是在耳朵飽受麥克風轟炸、眼睛看著同樂會般的節目單時,我實在不曉得我們講究的劇場專業到底反映出什麼。

文字|鴻鴻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專欄 Columns

南台灣要建音樂廳,還有呢?

高雄正在轉型成工商綜合城市,一切文化與藝術施政都該設定為這轉型過程中的一環。對高市的藝術文化而言,除獲得新硬體外,首要的是獲得更多文化藝術的常設性活動經費,大幅增加對人的投資,以帶動文藝欣賞人口的成長,吸引更多藝術家定居在南台灣工作,長年地帶動並改變風氣,使之能夠逐步順利地轉型。

文字|陳樹熙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樂觀其成」的文化單位

文化單位習慣於「樂觀其成」,不習慣「主動研發」,這種心態或許是因這些單位中行政人員多、研發人員少的關係。主動去了解民間文化生態、察看民間需要、研究如何協助,這對文化單位該是何等重要的事!如果只習慣當出錢的「主辦單位」、喜歡當沒有責任的「協辦單位」,不免枉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字|劉南芳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劇場,能否多一分對人性的關照?

九十一年度觀戲有感

總結去年的劇場經驗,無論一般觀眾或評論者的反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和他們在艱困的條件下掙扎尋求一條出路的勇氣。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過去一年當中,除了幾個演出當中部分的片段,在劇場中受到感動的經驗已經十分難得。此時此刻加以回想反思,人文關懷、或某種理想性格的失落,似乎也不是筆者個人的無端自擾。

文字|陳正熙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專欄 Columns

願在歷史洪流中與郭寶崑重逢

「傳奇未了──向郭寶崑致敬」演出後記

「傳奇未了」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順利演出,票房爆滿。在「良性競爭」下每一齣戲都亮麗精采。「傳奇未了」不僅是郭寶崑個人的傳奇,更是兩岸三地、五位著名導演的傳奇。他們不要酬勞、不爭排名、不計辛苦。他們的創作因真情而感人、藝術因熟練而發光。

文字|辜懷群
第123期 / 2003年03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是愛好藝術還是做凱子?

尋求文化交流的合理效益

古典音樂引進多年,都是單向的不公平貿易。好比我們和先進國家交易,沒有技術提昇。人家賣我們高科技,我們只能賣香蕉鳳梨。最後不耐煩了,說我們乾脆不要高科技。是啊,沒有多明哥、沒有維也納愛樂,我們日子當然過得下去,可是這只是消極、負面的對待方式。積極的方式是:檢討自己產業為何不能升級?

文字|楊忠衡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專欄 Columns

國家劇院生日快樂與挑戰

我個人一生從事劇場專業,也一路伴隨著我們的技術劇場艱苦成長。早年一直夢想有一座專業劇場出現,而在十五年前這個夢想實現了。這當然是我也是個人人生中一件大事。從國家劇院開幕迄今,我曾在裡面做過不少演出設計,遇過不少挑戰,也經歷過許許多多興奮快樂的時光。今天在國家劇院慶生之際,我要誠懇地向她說聲謝謝。

文字|聶光炎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