眞正的智慧要自悠閒中產生。大家都忙來忙去,怎能創造眞正源自生命的奇蹟?
打撃樂日形重要,已是世界性潮流,成立傳統打撃樂中心正顯示台灣表演藝術的多元化和順應樂潮。
在一股蒙古熱潮的展演中,我們對蒙古文化、歌舞、樂器的認識有多少?對於引介少數民族樂舞,我們如何轉好奇爲尊重,變喜愛爲認知?
根是不是只能以土地作爲象徵?原鄕的意義可能由土地延伸到文化,由自身所延伸的理想,有時亦可與土地或文化同値。
高科技廠商拚命在硬體、軟體上出奇制勝,務必要把孩子們拴在電視螢幕前,讓他們忘掉聖誕老公公和他的鹿車,把節日消磨在電子遊樂器上。
大陸和港、台三地的當代戲劇,本來是各自爲政的,如今有了交流,在同一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今後的相互影響恐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有些人是爲欣賞而來,有些人是爲學習欣賞而來,有很多人是爲開眼界而來,可能有更多的人是爲了看熱鬧而來。
趙元任是著名語言學者,音樂創作雖是他的「業餘」嗜好,但已足以爲他在中國近代音樂史掙得一個重要的席位。從他的作品和生平中,我們不難了解,重要絕非偶然。
藝術的創作越走地方化的路,越具國際性。
以台灣這麼小的地方,能在一年之內如此密集地爲一個文化傳統全方位付出這樣龐大的精力與物力,的確令人肅然。
同是用納稅人的錢,沒有理由只爲台北一地的觀衆服務,而視其他城市居民應享的文化福利爲無物!
合唱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和極自由的發展性,其音樂的創作日新月異,其呈現的方式更非一成不變,比起交響樂,它更容易普及和深入民間。
任何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遭遇到二元背離的矛盾,一方面企圖建立規矩,另一方面又嘗試突破規矩。戲劇便在這種「破」與「立」的辯證關係中發展著。
壞的制度會產生好的藝術,好的制度也會產生壞的藝術。要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呢?
爲了並未證明的犀牛角交易,要以貿易制裁來懲罰台灣,而歐美國家人士大量收藏各地古物,鼓勵貧窮國家不斷地大量破壞考古遺址,這些先進國家竟然不說一句話。
如果純粹以藝術成就加上鄕土情懷而言,中國作曲家不見得有此幸運被選爲音樂節的主題。事實上,泰半是由於他們有其他原因才受到重視。
追求純粹戲劇的演出效果自然無可厚非,但立意拋棄供人閱讀的價値,怕只會使戲劇越來越遠離了文學的一切可貴質素。
兒童演劇娛樂成人,代表的是成人視兒童爲財產;成人演劇娛樂兒童,卻代表了現代人平等的思想。兒童劇的出現,在人類文明的進展上跨躍了重要的一步。
國人對藝術尙沒有足夠的體會,當然談不上宗敎式的狂熱,即使是雲門這樣家喩戶曉的藝術團體,也沒法激發大家奉獻的精神。
藝術的產生不可能超越人類當時當地的思維。現代民族樂團的形成正反映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份子除舊迎新的思潮。
以往音樂的硏究只針對「產品」,即已經定型的傳統;現在的硏究則側重於其「過程」,即一個樂種是如何因時代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形成的。
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而專屬台灣了。「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用「台灣國語」寫成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
高大的樓房,數以里計的水泥,甚至花崗岩片貼成的牆壁,不過顯現了人類自我膨脹的自私與愚昧而已,人只有擁有自然的精神才是可愛的。
文化的產物常常就是以人類的意念來創造虛幻世界,而眞中有假,假中有眞,正是文化產品的特質。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