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歌德的「浮士德」與眾音樂家們(三之一)

浮士德精神

就完整鋪陳浮士德精神而言,李斯特比起舒伯特、白遼士、古諾,是完備太多了。浮士德的性格在李斯特的音樂中,至少呈現了四種,包括以增三度和弦為主的,懷疑、絕望、煩悶的年老浮士德;快速遊走短促音符呈現出來的渴望經歷生命、積極躁動的浮士德;還有旋律溫柔充滿愛意、所表現出來的在愛情中的浮士德;最後是輝煌以銅管樂器為主樂器的、完成大我理想的浮士德。

文字|陳韻琳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從文學到音樂劇

《鐘樓怪人》中 看人性的暗與光

當時代交錯,中古靈肉二分觀點、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人本人性觀,勢必會生發思想撞擊的混亂。整個《鐘樓怪人》悲劇的發生,便奠基於這混亂時期。雨果為了對襯思想對衝時期的混亂局勢,他描述堆砌了時間歷史的巴黎聖母院,兼具美,卻也隱藏了許多陰暗角落的神秘、顫慄、陳舊與冰冷。

文字|陳韻琳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演員的庫藏記憶 打綁腿的中國軍vs.帶刺刀的日本軍(下)

戰場上,不是每一個傷口都值得驕傲

橋的兩邊,靜了十幾分鐘,日軍又從夜幕中嘶嚎著衝過來,這一次是零散開來,衝得更快,衝到一定距離,中國軍依舊機槍點放,日軍又死了一片,迅速地退回對岸。那一個晚上,就沒有再攻了。其實,日軍聽到中國軍隊只有機槍,而且都是點放,心裡大概已經知道,這回是踢到鐵板了。

文字|李立群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歐洲人文筆記

鼓掌人的藝術

只有高明的鼓掌人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大叫bravo,什麼時候該連續呼叫,如果呼叫和鼓掌的時間點不巧妙的話,明眼的觀眾馬上會看出破綻。還有,鼓掌人如此精通歌劇,不但對歌唱家的好壞看得清楚,也知道他們的弱點和優勢,最厲害的鼓掌人看得出來演出者什麼時候安全上壘,什麼時候漏失,他們在安全上壘時大聲呼叫,肯定能使演出者再加分。

文字|陳玉慧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演員的庫藏記憶

好想借他們的「史」,成為自己的「歷」

常楓常爸爸,孫越孫大哥,在表演領域裡,早就經驗豐富,弓馬嫻熟。他們的做人處世,又聰又明,對世俗的認知和寬容力,我根本無能揣測。我想多拜望一下他們的基本願望,是想去細細地聆聽他們的沉靜,從而得知當年的喧嘩;去慢慢咀嚼他們曾有的虛空,卻可讓我自己飽餐一頓。

文字|李立群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演員的庫藏記憶

上一代的那種眼神,沒機會演了……

談起他們自己,眼神又亮了起來就是他們那種人的眼神,一個經過了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多災多難的動盪環境裡,才有的一種「情緒記憶」的眼神。如今雖然時光已舊,但是在我心裡記憶猶新,那一張張來自大江南北不同的臉,卻有著相同的一種眼神,反映著那個不知道要怎麼過、可是又得過的時代,一樣的迷茫。我大概還能演得出來,但是沒人寫這種劇本了

文字|李立群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歐洲人文筆記

西邊來的男人

七年前德國文化部決定把柏林劇院讓三位新銳出來執掌,今年卅八歲的歐斯特麥耶是其中一位,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在西邊長大,從小在軍人家庭是個平凡小孩,他哥哥是演員,他們喜歡玩傀儡戲,他從小經營家庭小劇場,從來就是一個自己創造世界的人。他一直覺得社會不公正,他反對全球化運動,他從西柏林望向東柏林,捲著草煙,不疾不徐。

文字|陳玉慧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兩廳院達人

今年亞維儂的喬瑟夫.納許

邁入第六十屆的亞維儂藝術節今年由南斯拉夫籍的旅法編舞家喬瑟夫.納許主力策展。從一九九二年迄今,納許已在亞維儂藝術節發表過七支重要作品,每次都會選擇命題做跨界嘗試。新作《嬉戲》Asobu運用俄國作曲家塔拉索夫的音樂與他自己的編舞對話,以音樂為色彩,舞蹈為畫筆,在想像的畫布上編織了一幅北方大地的人文風景。

文字|李惠美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歐洲人文筆記

不妨再去看一場雲門

字是載具也是意象,在舞台上不太碰觸,他們超越性別,跨過愛欲是非,他們排列,延長,呈現,組合。他們各自呼吸,各自伸展自己的生命,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在書寫的國度,你寫故你在,舞者讓我們明白,無論是書寫或者運動只因紀律而生,美便是武器,美學成為對無聊及貪腐的最高抗議。

文字|陳玉慧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四)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在我們心中

去了一個月的喜馬拉亞山,回到台北,很清楚地覺得自己內心中有一份空前的寧靜,過去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就真的不再影響我了,像得到過一次大山的恩寵,看什麼都是好的,看到自己有個家,房子還是自己買的,還能有一輛燒汽油的車,哇!我太幸福了,我太滿足了。

文字|李立群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