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碧端:長年的文化累積,造就兩廳院的競爭力
接下藝術總監,黃碧端除了延續既有的方向,繼續推動兩廳院各項業務外,更希望這個國家級場館可以充分發揮龍頭角色,積極培育人才,傳承兩廳院營運的專業經驗。她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就曾在文化部的組織法中提出組織法架構中,提出了「一法人多館所」的概念,期待兩廳院可以建構一套快速移轉與分享的機制,分享多年的經營經驗。
接下藝術總監,黃碧端除了延續既有的方向,繼續推動兩廳院各項業務外,更希望這個國家級場館可以充分發揮龍頭角色,積極培育人才,傳承兩廳院營運的專業經驗。她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就曾在文化部的組織法中提出組織法架構中,提出了「一法人多館所」的概念,期待兩廳院可以建構一套快速移轉與分享的機制,分享多年的經營經驗。
評選過程簡述 二○一○新年伊始,《PAR表演藝術》雜誌循往例籌辦「二○○九年十大表演藝術新聞事件」評選。但與過去不同的是,本屆工作時程提前,預計三月前完成全部選舉作業並公布。評選過程保留觀眾網路評選,同時較過去增加第二階段的評選流程,希望呈現不同觀點的評選面向。 第一階段評選準備工作,先由「表演藝術聯盟」整理二○○九年重要表演藝術相關新聞一百三十則。經過十五位表演藝術代表第一輪初評,選出重要新聞卅七則,以及推薦重要新聞事件六則。第一輪評選的標準包括:重要國外來台節目;國內團隊重要出訪行程;法令編修;表演藝術相關出版,以及其他項包括新政策、人事異動、重要獎項頒贈等。 一月八日,第二階段複選會議在中正文化中心董事會辦公室舉行,由《PAR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黎家齊主持,參與者包括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兼任主席)、高雄市政府台北辦公室主任范巽綠、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江宗鴻、戲劇工作者鴻鴻、舞蹈工作者金崇慧、廣藝基金會執行長楊忠衡、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陳錦誠、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秘書長于國華。經逐條討論後做成重要決議:為完整呈現「事件」的發生及影響,改以「藝文事件」取代「藝文新聞」。經過兩輪投票,最後依得票數選出二○○九年十大藝文事件。
與千禧年之前的熱鬧動態相較,南台灣近年劇壇脈動顯然趨於稀落、面向有限,進一步言之,處於傳播媒體日新月異、地方藝文補助機制貧血、公立民營大小劇場有限種種劣勢前提之下,劇烈地影響著劇場創作的多元性與原創性、人才新秀的斷層、小劇場的永續經營,確實長期存在著結構性的危機,前景堪慮。
過去,由於南台灣以重工業與勞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人口型態,長期忽略人文藝術的發展,被視為「文化沙漠」。二○○○年之後,愛河整治成功所帶動的流域文化活動、高雄國際鋼雕藝術節、城市閱讀運動、精心連結打造的文化資產及社區營造網絡、綠美化推動成果,讓鋼鐵之都搖身一變成為綠色都市,增添不少人文氣息。去年,世運在高雄盛大舉辦,開閉幕結合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創意演出,讓人驚覺高雄這十年來的蛻變。隨著「南部兩廳院」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的動土,高雄市將具體轉型為一個以藝術文化為主的現代化都會。在這個趨勢下,官方的文化單位將扮演怎樣的推手角色?本刊特別專訪高雄市文化局局長史哲,請他一談對高雄市表演藝術文化未來發展的思考。
當代的全球化現象由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挾國際經貿發展活絡之勢而起,再受到八○年代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推波助瀾,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替時達到巔峰。 人們以無遠弗屆的科技追趕時代、創造時代,讓世界變成「平的」,這樣的地球村卻沒有因此變為乏味的一致化,而是如同人類的大花園般處處丰姿招展,因為人們在便利的遷移或行旅中,領略到各種在地文化的美好,以及人類大家庭中異質性的珍貴之處。這種體驗和醒悟,為文化藝術的開展與創發帶來新契機。 台北的兩廳院於政治解嚴的一九八七年創立,二○○七年歡度二十歲成年禮的同時,我接任機構董事長職務,除了期許兩廳院能成為展現台灣文化藝術特質的一對「靈魂之窗」,也以呼應上述趨勢的「原鄉時尚」為理念,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在原鄉土地上挖寶、創作,一方面不忘打開視野進行時尚前衛之作。原鄉元素固然豐富精采,透過國際合作更能對比其高度及能見度是否到位。 這段期間,兩廳院因為節目製作企劃而先後與活躍於一九六○、七○的國際重要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和鈴木忠志結緣,邀請他們來到台灣創作,我們有幸旁觀其工作,特別能感受到這兩位受人尊崇的劇場大師在全球化現象下對於藝術表現的理念與實踐。 威爾森的學經歷很特別,他是美國德州人,青少年時期有說話困難的狀況,後來由舞蹈家Byrd Hoffman治癒,因此進入舞蹈世界;德州大學商學院修習經濟與管理畢業後,又到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建築系就讀;一九六四年,遠赴巴黎跟George McNeil學繪畫,並深受當時舞蹈界先驅喬治.巴蘭欽、模斯.康寧漢、瑪莎.葛蘭姆等人的舞作所吸引,一九六五年開始學習編舞。他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推出自己的戲劇作品《西班牙國王》,一九七六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一九九三年以裝置藝術《床上的愛麗絲》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劇場的亮眼成就,讓他至今獲獎無數,其後現代主義風格最被人津津樂道,跨界的養成背景所發展出來的舞台意像,也是特色。 威爾森身處於普世價值丕變並熱切打破舊時代框限的狂飆一九六年代,這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於建築領域開啟先河之後、發展至其他各領域最蓬勃的年代。由於現代主義伴隨的工業文明帶來嚴肅的環境問題,讓世人開始對「進步」的迷思產生反省,也渴望找回歷史的、傳統的、曾經有過的一切;一九
我和兩廳院有很深的淵源。 一九八七年秋天,兩廳院隆重開幕,策劃了一系列特別節目以茲慶祝;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受邀於演奏廳舉辦一場鋼琴獨奏會,成為和兩廳院第一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緣起始。後來又先後在兩廳院有不同演出,例如於國家音樂廳和呂紹嘉、NSO合作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也和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日本大阪愛樂、中國上海交響樂團、薩爾斯堡莫札特大會堂管絃樂團等知名團體合作演出。 一九九七年,我於台灣師大藝術學院院長任內,開始連續三屆擔任NSO諮詢委員會委員暨主席;兩廳院在行政法人化轉型期間,因為擔任文建會主委,再以政府代表的角色參與其中,並擔任第一屆董事;卸下文建會主委工作後,教育部邀我擔任兩廳院績效評鑑委員會召集人;到了二○○七年三月,被行政院長任命為兩廳院第二屆董事長。 順著這份因緣,我對兩廳院有很深的情感與期待,記得上任之初,就自許要帶著一貫的使命感,盡最大努力把兩廳院營造成一對通往國際最美麗的台灣藝術之窗。這些年來,所作所為都以心中的既定目標為準則,很清楚自己所為何來?所行何事?也欣慰於主持董事會會務所達成的決議,能在藝術總監劉瓊淑教授帶領全體同仁勇於求新求變之下,讓各界看到二十歲之後兩廳院的成長。這心中的四大目標是: 一、推動兩廳院成為展現台灣藝文特質的「靈魂之窗」及與國際接軌的交流平台。 二、為國家交響樂團找到最好的音樂總監。 三、讓行政法人化的兩廳院運作更健全順暢。 四、讓更廣大的民眾親近並進入兩廳院。 有關第一項,因思及世界著名劇院或音樂廳無不以出色的表演團體和節目軟體而非堂皇的建築硬體見長,所以兩廳院若要見賢思齊,就必須從這方面努力;如果將兩廳院定位為展現台灣文化氣質與表演藝術成就的一對「靈魂之窗」,可以很快為我們找到著力點。 因此以「原鄉時尚」為規劃理念,亦即以台灣土地上長養出來的所有元素為根本,以當代國際風潮為技術及途徑,在傳統與前衛之間進行對話並創作好的作品;首先以「藝像台灣」節目系列為基底,接著以自製節目旗艦計畫和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為標竿,三者成為互不可缺的節目企劃「鐵三角」;為此,我們的節目規劃會議於演出前一年半至二年前即展開方向及內容之討論定案。三年的經驗累積,藉由優異且具備藝術
由舞蹈家林麗珍編舞、無垢舞蹈劇場演出、兩廳院旗艦節目的《觀》,於二○○九年十二月台北演出後,引發許多回響和思考。兩廳院為了深化及延伸節目意涵,在二○一○年一月七日特別舉辦一場「讓旗艦航向深遠從兩廳院旗艦節目《觀》談起」座談會,由陳郁秀董事長主持,邀集專家學者分別從宗教意涵、哲學意涵、舞蹈美學、電影美學、美術概念、音樂氛圍等各領域抒論見地。陳郁秀表示,兩廳院自二○○三年起推出旗艦製作節目,在此過程中,兩廳院實與傑出藝術家們共同成長。
在力晶集團的鼎力贊助下,八百多名來自偏遠地區的清寒生、原住民生,首次踏進兩廳院,享受豐富的導聆與藝術饗宴。力晶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詹曼君表示:「我們希望以兩廳院圓夢計畫作為基礎,結合台北市其他藝文活動或景點,拓展成兩天一夜的圓夢trip!」
去年十二月中旬的午後,國家戲劇院大廳蒞臨多位嘉賓,有來自台灣表演藝術界的重量級人士,以及來自法國在台協會的朋友們。在香檳、鮮花與喜悅的氛圍中,要舉杯慶賀的,不僅是「蘭花圓舞曲」的揭幕,還有兩廳院的董事長陳郁秀獲頒法國文化藝術軍官勳章的殊榮。
一位領導者不僅應為一個組織帶入士氣,也必須帶入秩序。一位管理者不僅應統整組織中所有人力、物力及財力等資源,也必須妥當分配並善用這些資源。一位決策者不僅要公正,也要有智慧的獲得所有完整的資訊去作最正確決策,以便為組織牟取最佳的福利以及永續經營的最大可能。我在兩廳院一年多以來,一直將這些認知銘記於心,並努力付諸於行動。至於努力的成果有待各界公評,但在此藉由《PAR表演藝術》雜誌的版面一隅,將過去這一年多來兩廳院所做的各項努力與突破,與關心兩廳院的朋友們分享,並期盼大家能繼續給予兩廳院鞭策與鼓勵。 二○○九年兩廳院的重頭大戲,應屬第一屆台灣國際藝術節(Taiwan International Festival,TIF)。歐美及鄰近日港等地的藝術節行之有年,在國際間早已享有一定知名度與聲譽,面對才剛起步的兩廳院台灣國際藝術節,我們認為必須要能發展出獨有的特色才能建立起屬於兩廳院的品牌,因此在陳郁秀董事長的發想之下,選定以「未來之眼」為主題,策展理念強調「跨界」、「跨國」及「跨文化」,展現「原創」的精神,不僅自製旗艦節目(《歐蘭朵》),也邀請世界各國最優秀的節目來台首演(在十五檔節目裡,有二檔世界首演及七檔亞洲首演)。節目特色強調結合藝術與科技,讓表演藝術成為我們窺探未來大趨勢的靈魂之窗。 對於兩廳院製作及主辦的表演藝術節目,我們相信必定是最優質的,非常企盼能推廣讓更多人知道,並前來欣賞。因此在過去一年面對大環境的不景氣,直接衝擊藝文表演票房,我們體認到,不能再因循過去的行銷方法,被動等待觀眾購票欣賞演出,必須採取更靈活、主動出擊的行銷策略。過去這一年來,針對重點節目以及票房不理想的節目,要求節目宣傳同仁擬定推票的戰鬥計畫,更每週親自與行銷及節目宣傳同仁開會,視情況不斷調整行銷、宣傳策略,發想創意、突破性的推票計畫。另方面,我們注意到網路世界對於行銷的巨大影響力,特別運用目前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絡及網聚部落設置網路行銷平台,藉此增加節目曝光率及售票率,並帶動藝文討論之風氣。在一片經濟蕭條聲中,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最終開出高達九成的亮麗票房,以及逾十萬人次參與的紀錄。而全年各項主辦節目平均亦有八成以上票房,證明這些策略的確奏效。 透過旗艦節目建立屬於兩廳院的品牌之後,我們開始思考下一步如何將此一品牌推向國際,兩廳院不能僅自滿於
長期致力於台法文化交流工作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繼一九九六年獲得法國政府頒贈「國家典範騎士勳章」後,再度獲得法國國家級肯定,於十一月十日於法國參議院所在地盧森堡宮,獲頒法國總統致贈的「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以表彰她多年來促進台法邦誼的文化成就。緊接著陳郁秀董事長又將在十二月十日獲頒法國文化部的文化藝術軍官勳章,授勳儀式將在國家戲劇院一樓大廳舉行。陳董事長成為罕見獲得法國三項國家榮譽的人士。
二○○九年十一月十日在位於法國巴黎市盧森堡宮的國會大廳,法國前文化部長、也是現任國會副議長塔斯卡女士代表法國總統頒授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a Lgion d'honneur)給台灣表演藝術中心兩廳院的董事長陳郁秀女士,這是法國政府贈予國內外人士的最高榮譽之一。 本刊特邀法國在台協會學術合作暨文化處處長周子牧,撰文介紹「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淵源和意義。
國際劇評人協會的這十一條職業準則,雖然沒有更多執行細節,只能作為劇評家在寫作時,提醒自己的良心條款。但這些內容背後呈現了三個傾向,反映出當代劇場與劇評的時代條件。
與羅伯.威爾森共度暑假 台灣「河床劇團」成員,今年夏天應邀到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位於紐約長島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五星期,與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們藝術交流、激盪創意。現已返美的河床劇團美籍導演郭文泰,以本文呈現他們在這個充滿藝術靈感的「威爾森星球」所度過的時光,以及種種過程中的領悟。
走進國家戲劇院地下樓,從表演藝術圖書館推門進去,「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裡迎面而來的是溫馨的空間、舒適的沙發椅及滿室的藝術馨香。典雅的氣氛不僅讓人心情平靜,更不知不覺地放輕了腳步。這裡是全台唯一一間擁有超過兩萬張以上黑膠唱片的典藏館,CD更預估高達五萬張,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此豐富又珍貴的寶物,將在十月底隨著兩廳院的週年慶,免費開放給民眾使用!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與模斯.康寧漢接連辭世,也引發現代舞大師作品與舞團的存續問題討論。鑑於葛蘭姆舞團之前長達十年的舞作版權爭議,高齡九十的康寧漢早在生前就做好了安排,為舞團與舞作安排好了未來。但驟然辭世的鮑許,雖然舞團未來三年演出計畫已定,但其舞作的特殊性,使其重演的可能性更顯困難。
鮑許與康寧漢兩位舞蹈巨擘的辭世其實是現代舞的警鐘,英國蘭伯特舞團藝術總監包德溫就指出,現在是現代舞編舞家開始重視歷史使命的時刻,舞蹈跟繪畫一樣,新的作品在跟舊的作品不斷地激盪下才能發展地更好,如果經典的現代舞作無法持續演出跟保存,新作的未來也讓人憂心。
近年亞洲國家音樂教育興起室內樂熱潮,韓國中小學推動週末室內樂營,室內樂音樂會在日本則呈倍速成長。「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現任藝術總監吳菡,應兩廳院之邀返台推動為期三年的室內樂工作坊,以培養優秀室內樂演出人才及推動室內樂多元化發展。
應沙丁龐客劇團之邀,於九月份來台開設「戲劇小丑工作坊」的法國知名小丑演員季.拉馮斯(Guy Lafrance),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戲劇工作者,除了是小丑與手風琴師,也是戲劇演員、劇本作家、戲劇老師,但他說他一生最大的熱情就是「小丑」,他所創造出的小丑角色Gustave Reblochon,是個平凡不過小人物,總是為生活所苦,正也透露出他對小丑表演的體悟:「小丑之所以惹人發笑,是因為他的笑點來自於生活,來自於人性。」透過本次專訪,讀者可以更瞭解小丑藝術的奧妙!
兩廳院的屋瓦工程歷經二十一個月,終於全面更新;而同時位於音樂廳外生活廣場上、由建築師呂理煌主導設計的公共藝術「三重奏」也已竣工。兩廳院以更新穎美好的面貌,邀全民輕鬆共享文化的樂趣。
似乎突然之間,歐美所有具規模的表演藝術機構,都開始了、或正在籌劃網上欣賞的服務。像歐洲藝術電視台Arte、柏林愛樂的數位音樂廳、一票難求的拜魯特音樂節、美國紐約的大都會歌劇院,都讓樂迷可以不出家門,在家中欣賞精采演出。科技的進步可能改變了觀眾的欣賞習慣,但是否會影響進音樂廳或劇場看表演的意願?仍未可知。
由世界上最重要的舞蹈研究學會之一「舞蹈史學者學會」(Society of Dance History Scholar)舉辦的「地誌:場所、身體與科技」(Topographies:Sites, Bodies, Technologies)研討會,於六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在美國的史丹佛大學舉行。這次研討會希望學者、評論者、作家、編舞家和舞者能透過不同舞蹈領域間的互動,發展多元可能性,而為了擴大舞蹈研究的範疇,主辦單位也企圖利用演出、示範和專題討論等不同方式,重新定義觀賞者在舞蹈中所扮演的角色。
由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發想,讓曾到訪兩廳院的藝術大師簽名留跡的陶盤,將在六月底的「Salute!向大師致敬-藝術大師簽名陶盤展」結束後,贈予委由鶯歌陶瓷博物館接手保管、典藏,未來將不定期在兩廳院和大家見面。
兩廳院去年暑假開辦了第一次的爵士音樂營,由小號演奏家魏廣晧擔任教學總監,集結國內爵士樂界的「大腕」擔綱講師,豐富多元的課程與老師們傾囊相授的熱誠,讓參與的學員們大呼收穫滿滿!透過師生課裡課外的密切互動,也讓學員們開拓了音樂演奏與思考的視野,認為參加音樂營非常值得。
於六月七日頒獎的美國東尼獎,今年的大獎得主都是舶來品,如獲得最佳音樂劇等十項獎的《舞動奇蹟》,最佳話劇得主是由法文劇本改編的God of Carnage。但頒獎典禮的設計卻更引人非議:為了提升收視率,硬是把早已下檔、卻有電影知名度的戲湊進典禮中演出。雖然東尼獎獎勵的範圍只是在紐約曼哈坦中城四十二街到五十四街和第六大道到第八大道之間的約四十間戲院上演的戲,但基於「更長遠的利益」,當然要愈多人看見愈好!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