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7項教學策略,迎向未來的舞蹈與認識世界新途徑
「Ralph Buck 未來的舞蹈教育」教師研習營側記日前國家兩廳院與輔仁大學心理系合作的大師教師研習營,邀請到全球首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舞蹈與社會共融聯合主席、世界藝術教育聯盟的創始成員、現任奧克蘭大學舞蹈研究系主任長達17年的Ralph Buck教授,分享他對未來舞蹈教育的新想像。 Ralph Buck提醒舞蹈教育的初衷與使命:舞蹈是一種力量,試圖打破種族、文化與身分的界限,為更多人創造肢體表達的機會,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在廣度上為社會創造改變。 Ralph Buck於舞蹈教育所關注的重點是: 參與者如何透過舞蹈教育的途徑,在身心上獲得改善。教育成敗並不是在於比賽的成績表現上,而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過程、舞蹈於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成為連結社會的工具,達成培養21世紀核心技能,練習團隊協作、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舞蹈教育的理念:In╱About╱Through 三層次核心 舞蹈教育者的動機不能停留在理念層面,而是應透過實際的教學設計落地。Ralph Buck邀請參與者們透過舞蹈教學體驗課,於愛爾蘭的傳統民謠中,藉由簡易的肢體動作,引領教學方法搭配輕快的音樂節奏,循序漸進地與身旁的參與者一起設計雙人舞,讓參與者們融入舞蹈所經營的群體氛圍,培養舞蹈所帶來的創造力。 「不要輕易忽視傳統。」是Ralph Buck教授所傳遞的重點。教育核心在於連結過去與現在,舞蹈使動作與音樂形成溝通的橋梁,社交舞蹈是娛樂項目,更是一種社會連結的實踐形式,讓參與者們能在互動中,體驗彼此的文化與情感交流,感知身體的可能性和音樂的文化意義。 老師在教育中扮演重要的引導角色,以身體語言帶領學生理解舞蹈背後的故事與情感,藉由自身探索「什麼樣的感覺是有意義的」,而非僅僅完成動作本身,既能提醒學生們敏銳地感知當下,更能透過身體互動增近人與人的關係。 Ralph Buck指出,舞蹈教育的三層次核心包括: IN「何謂舞蹈」:強調身體的開發與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面對挑戰與學習過程。 ABOUT「關於舞蹈」:課程結合舞蹈文化與歷史,連結當代社會的背景意義。 THROUGH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連綿歌聲中即興 6位女舞者的勞動群像
法布里斯.馬兹利亞《Sheela》曾在法蘭克福芭蕾舞團及威廉.佛塞舞團擔任舞者近20年的法布里斯.馬兹利亞(Fabrice Mazliah),從當年佛塞舞團還在時就持續以編舞者身分發表作品至今,並長年受邀至許多歐陸知名舞團編舞。2021年,法國里昂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委託馬兹利亞製作新作《Sheela》,並與佛塞經典名作《重製一道平面》(One Flat Thing, reproduced)在同晚節目一起演出。2024年下半年,馬兹利亞應「萊茵.美茵舞蹈節」(Tanzfestival Rhein-Main)之邀,將《Sheela》重新編製為法蘭克福新版本,於舞蹈節期間在法蘭克福實驗劇場(Frankfurt LAB)首演。 歌聲不斷、接觸即興不斷 在此版本的《Sheela》中,全空的黑盒劇場裡除了牆邊少量椅子外,沒有規劃觀眾應該坐下的區域。觀眾被告知可以在任何位置停留,也可以隨時自由移動,坐或躺成不同的形貌。演出時間一到,一名舞者從觀眾群裡站起,向遠處大聲唱出一個迴轉的單音。她的歌聲在麥克風收音並即時混音後,自音箱傳出極大的回音,彷彿是從山谷中對著另一座山頭呼喊。接著,另一名舞者從遙遠的黑幕後方以同樣的方式應對回唱,而其他4名舞者也從黑暗中逐漸加入和音,同時向劇場中央靠攏。 隨後,6名女舞者互相詢問彼此「妳希望怎麼觸碰我」及「妳希望我怎麼觸碰妳」,作為接觸即興的開端。一段時間後,其中一位舞者開始唱歌,其他舞者則依次加進。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她們不只唱1首歌,而是1首接著1首唱完13首歌,一直唱到演出結束為止,每首歌皆為西方女性流行歌手耳熟能詳的名作。隨著歌曲的轉換,接觸即興也逐漸發展出不同的主題,歌詞時而忠實原曲,時而改編成舞者自身的經驗寫照。舞者們在觀眾之間流暢穿梭,舞蹈動作和群體間互動的能量則遙遙呼應著每首歌詞帶出的語意。
-
國際 巴黎
撙節政策下文化預算遭大刪 藝文界面臨生存危機
文化終究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今年初,台灣立法院在野黨提案刪除中央政府總預算,掀起哀鴻遍野的文化浩劫。從去年開始,法國內閣與地方政府也力行撙節政策,造成藝文界的生存危機。文化預算的刪減並非是開源節流的最佳對策,反而突顯政客對藝文產業的冷漠無知及慣性霸凌。
-
專欄 紐約,我準備收行李了
條條大路可能攏會當去
大伯公被我們砍半了。 在這篇文章刊出時間點,我們應該已經人在美國,正在與紐約觀眾直球對決,而台灣的觀眾也應該在1月的遊心劇場看過全新的外百老匯版本。我們預期大家會有些不一樣的感受,卻還不知道這些差異是好是壞。無論如何,這些回饋都將成為我們面對國際舞台的珍貴經驗。 在文化轉譯的過程中,有很多選擇要做,再不忍心也要下手。我們在和美國製作團隊一次一次的討論中,重新釐清了劇本還可能讓人迷糊的地方,特別是當遇到需要解釋的文化橋段,若一次、兩次無法說明清楚,那我們就會開始思考可能那是一道壁壘。不管是大家族裡的人物紐帶關係,甚至「靈魂過橋」對我們來說這麼簡單一個概念,可能都會讓國外觀眾產生更多與情節無關的疑問。 來自百老匯製作人丁墾有很清晰的訴求:「故事情節如果讓觀眾停下來思考為什麼,背後更大的隱憂是出戲。」 每一次的開會,都會感受到他並非在挑戰創作者的創作意圖或世界觀,而是將自己放在最直接的觀眾視角、提出一道又一道的各種疑問「周文王和彭祖」這個符號有必要嗎,有沒有其他說法?這段卡拉OK的戲,要交代什麼?台灣的鬼怕不怕日光,美國的鬼會在意這個嗎?角色口中的「時辰到了」又是指什麼時辰? 討論到大伯公這個角色,非鬼非人的彌留狀態,和已經成鬼的角色產生了不同狀態的疊加,再加上這次需要有個英文說書人來協助串接劇情,原本大伯公在一旁說書講古的功能也會被取代,因此幾經討論,最後忍痛降低了這個重要角色的台詞量,也希望這樣的決定能更幫助我們更聚焦在女主角與父親的關係上。 我看著下半場開頭的劇本,宋國珍、宋家姊妹和大伯公在半夜惡闖街里的一段華麗冒險,歌隊精采的演出搭配著華麗的詞曲:「獻紙來你也燒錢去呀,獻紙燒錢是要買路去喔!」突然莞爾一笑,真的是燒錢買路!當初寫出這段精采歌曲就已十分銷神,但就因為這樣一個決定,可能即將會面臨不小的調整,除了感謝創作夥伴,也好在我們都依然為了創作這件事而感動不已。 我只願這樣的開發環境和溝通方式有一天在台灣也能成為日常:一位經驗豐富的製作人,敏銳地從觀眾角度發現創作中的盲點,準確地提出挑戰,但卻不刻意指引方向,給予創作者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們在創作中裡恣意揮灑,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作品。並且投資方與團隊都能有共識將作品打造

劉璧慈:生命轉過幾個彎,但沒有一次放下相機

關於攝影,劉璧慈還想說的是……

張震洲:準備好無限量的子彈,確保不錯過任何一刻

關於攝影,鄭達敬還想說的是……

關於攝影,張震洲還想說的是……

鄭達敬:懂音樂愛音樂,在怦然心動中按下快門

李佳曄:即便重來一次,我也會在漆黑中奔跑

林韶安:以照片留下真實,彌補失落的曾經

關於攝影,李佳曄還想說的是……

關於攝影,林韶安還想說的是……


以「分齡」重塑台灣劇場的「分眾市場」

從老牌舞團轉型,談現今扶植團隊面臨舞蹈創發環境之處境

當離島新蓋了一座大劇場,梅石演藝廳的展望與挑戰

機構、民間紛建舞蹈平台,是產製與生態的機會還是挑戰?

借桃太郎的組隊策略,打造長銷作品從創作到行銷的商業模型

聚焦「 」,揹著文化外交的國家大旗,然後呢?

在作品之外,我們還需要什麼形式的對話?

MUZIKids開創台灣兒童音樂體驗、教育的新時代

無關疫情?依舊疫情?台灣劇場面對成本、行銷與天災的多重考驗

我們與小劇場的距離
-
國際 清邁
「清邁設計週」邁入第10年 豐富活動為社區注入源源活力
泰國藝文界年度盛事「清邁設計週」(Chiangmai Design Week)自2024年12月7日到15日在清邁老城區內外登場,這個活動由泰國創意經濟局(Creative Economy Agency)主辦,是在地藝術家、設計師和創意工作者展現作品的重要平台,透過設計的力量,推動清邁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更吸引不少在地人才回鄉貢獻所學,為清邁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今年清邁設計週邁入了第10年,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創意經濟局清邁辦公室主任尹哈泰(Imhathai Kunjina)指出,設計週讓清邁在地的社群了解到創意和設計可以成為文化的資產,也讓各界了解到清邁除了傳統文化之外的其他面向。 設計週更成為「母艦」,許多清邁的文創活動會因此搭配設計週的時間舉行,鄰近的楠府(Nan)、素可泰府(Sukhothai)和南邦府(Lampang)也會有工藝師或設計師參加,形成群聚效應,讓本就是清邁旅遊旺季的12月充滿節慶氣氛,同時帶來更多觀光客與收入。
-
專欄 路邊的日本人
我們是否故意或不小心,扮演了生命的啟動者或毀滅者?
我們處在這個空間當中,故意或是不小心,常會交替扮演生命的啟動者或是毀滅者;而拍打著從高處落下的文字「雨、風、火、虹」來召喚出各種自然現象,又像是掌控了操縱大自然的神秘力量;有時停下腳步,放眼看著各種影像在他人不經意的行動中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都讓這個觀展過程充滿了未知數與獨屬於自己的特別體驗。
-
演出 音樂
男高音尤納斯.考夫曼 音樂與情感的極致共鳴
男高音風靡世界,不僅因為他們擁有卓越的演唱技術,更因他們能夠將音樂與情感完美融合,創造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相較於其他歌手,他們的音色有陽光般的光芒,無論是明亮穿透力,還是演繹中的戲劇性表現,都讓他們在舞台上熠熠生輝。 當今樂壇最受矚目的男高音之一,尤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以其高超的聲樂技藝和戲劇詮釋能力,征服了全球觀眾的心。他的演唱涵蓋德、法、義等多種語言的歌劇與藝術歌曲,展現出廣博的音樂內涵與深厚的情感力量。 考夫曼的音樂之旅 1969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的考夫曼,自幼接受鋼琴與聲樂的訓練,並在慕尼黑音樂與戲劇學院完成學業。他師從多位聲樂大師,如漢斯.霍特(Hans Hotter)、詹姆斯.金(James King)及約瑟夫.梅特尼希(Josef Metternich)。於1994年完成學業後,考夫曼成為薩爾布呂肯州立劇院(Saarlndisches Staatstheater)的固定成員,開始了他的職業歌劇生涯;作為年輕男高音,他在劇院演唱了許多不同類型的角色,涵蓋歌劇、輕歌劇和音樂會表演,進一步奠定了優異的表演基礎。 隨著演唱事業的水漲船高,考夫曼在各個頂尖劇院如倫敦皇家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及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等演出超過70個角色。除了表演數量外,他對角色的塑造深入且細膩,能夠將複雜的內心衝突透過聲音與肢體完美展現,讓觀眾感受到角色的靈魂,特別是華格納的《羅恩格林》、威爾第的《奧賽羅》及浦契尼的《托斯卡》等男主角的詮釋,因此《紐約時報》形容他擁有「清晰有力的高音、結合剛毅與溫柔的歌聲」,並讚賞他的「精緻音樂性」,法國重要文化刊物《Telerama》也指出:「他為每一個角色投入如此大的情感,讓觀眾覺得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出這部作品。」

王宇光:盛開的舞蹈新星,點亮國際、在地創作動能

王肇陽:用表演碰撞自由的真實與想像

賴俊諺:為自己、也為後輩尋找舞台

-
生活 PAR你不知道?!
關於《尤金.奧涅金》的10個不可不知
柴可夫斯基只要一出手,不管是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芭蕾舞劇等,都可輕易攻佔「名曲排行榜」Top 10。那麼,他的歌劇也同樣厲害嗎?如果老柴的歌劇只挑一部參加比賽,一定是由《尤金.奧涅金》做代表。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即將推出音樂馬拉松「瘋迷24柴可夫斯基」,前一夜的「外卡」賽事即是這齣歌劇傑作,讓我們先來好好了解尤金這位選手的能耐。 1. 男主角尤金是「多餘人」的典範 沙皇時代,一些受過教育的年輕貴族,擁有財富與特權,儘管對現實不滿,卻顯得眼高手低。他們憤世嫉俗,缺乏同理心,終日無所事事,沉迷於賭博、酗酒、甚至好與人決鬥,這種比躺平族更廢的青年,便被稱為「多餘人」(lshniy chelovk)。 最早把「多餘人」寫入文學作品,正是俄國大文豪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他1825年開始在雜誌上發表的《尤金.奧涅金》,男主角尤金正是典型的多餘人。接著1850年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的中篇小說,直接取名為《多餘人日記》,自此,多餘人就成為俄國文學的反英雄人物。 2. 尤金發生什麼事? 普希金以十四行詩模式(總共寫了5446行),寫下尤金.奧涅金的故事。他是來自聖彼得堡的公子哥兒,拜訪好友連斯基與其未婚妻奧爾嘉,結識了奧爾嘉的姐姐塔提亞娜。這女孩愛上了尤金,拋開矜持,主動寫信向他表達愛意,但尤金卻當面發好人卡給塔提亞娜。 尤金為了擺脫他人的閒言閒語,故意挑逗奧爾嘉,惹得連斯基大怒,要求決鬥,竟然被尤金一槍斃命。流亡海外數年後,尤金回到聖彼得堡,發現塔提亞娜已嫁給一位親王,悔恨不已,哀求她回心轉意,這下輪他收到好人卡。
-
國際 東京
坂本龍一大型個展「可視的聲音、可聽的時間」於東京登場
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於2024年12月21日至2025年3月30日,以「坂本龍一|可視的聲音、可聽的時間」(坂本龍一|音を視る 時を聴く)為主題,舉辦日本首次坂本龍一(1952-2023)的大規模展覽,結合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全面帶領觀眾探索其獨特的藝術世界。 坂本龍一在超過50年的藝術生涯中,以多元的表現形式不斷推動時代的前進。他在1990年代開始運用多媒體工具進行現場演出,並在2000年代後進一步與不同藝術家合作,致力於思考並實踐將聲音以立體形式融入空間的表現當中。本次展覽以坂本龍一生前為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設計的展覽構想為核心,聚焦於他長期關注的兩大主題:「聲音」與「時間」。展覽內容包含他未曾公開的新作品與過去的代表作,總計超過10件沉浸式與體驗型聲音裝置藝術作品,將在美術館內外的各式空間展示。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可以追溯坂本前衛且實驗性的創作軌跡。 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坂本龍一開創與實驗性創作歷程的回顧,也試圖向觀眾揭露他作為一名藝術家的另一個面向。藉由「可視的聲音、可聽的時間」的概念打開觀眾的視覺與聽覺,從內心的觸動開始帶來不同於傳統音樂表演或美術展覽的全新體驗。坂本龍一不斷追求將「聲音置入空間」的藝術性挑戰,並且不斷對「時間的本質為何」一問提出深刻的思考。這些探索跨越了時代與空間的界限,為我們帶來全新的視角,持續拓展創造與體驗的邊界,為藝術與感知開啟無限可能性。 此外,本次展覽特別邀請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家與坂本龍一合作,包括高谷史郎、真鍋大度、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Zakkubalan,以及岩井俊雄。藝術家中谷芙二子也以特別合作的形式參與展覽,為其增添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 相關網站:東京都現代美術館
-
國際 首爾
文化教育政策引爭議 戒嚴事件與藝術教育預算削減激化矛盾
韓國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近日引發多方質疑與抗議,包括緊急戒嚴事件的後續爭議,以及各級學校藝術講師聘雇預算的削減。文化體育觀光部(以下稱文體部)長官柳仁村就相關事件作出道歉和澄清,但文化藝術界與教育界對此仍表不滿。 在去年12月3日的緊急戒嚴事件後,韓國藝術綜合學校(以下稱韓藝綜)遭下令關閉,在校學生強制返家,引發外界質疑文體部是否參與決策。事後,柳仁村透過記者會針對戒嚴事件表示歉意,並解釋「當時政府總值班室建議『進行出入管制』,文體部值班人員因而通知包括韓藝綜在內的其他下屬機構」。此外,他強調戒嚴事件並非文體部所能掌控,自己事前未接獲通知,也未參與任何相關決策。他同時批評戒嚴政策不符合韓國作為國際文化強國的定位,並補充道:「所有國民都對戒嚴本能地排斥,剛開始甚至認為是假新聞。」 韓藝綜創校至今已滿30年,針對該校的未來發展方向,柳仁村表示應推動轉型為更具自主性的獨立藝術機構,並認為此舉有助於擺脫行政束縛,充分發揮其創新潛力。

一場恍惚的島嶼漂流

《島嶼恍惚》 與島共身:肉身與音場的多重交匯

窮劇場《暗夜.腹語.鬼托邦》青銀有約工作坊側記

高俊耀的港片小宇宙

「因為我愛演」:生活透過劇場身體的「道成肉身」


有機的創作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

讓我們一起吃飯吧──在相遇的背(幕)後
-
專欄 雕蟲演技
演技怪招(續)
前次文章講到監製下令廠房停止拍攝,把我召喚到廠房外,同時,劉紹銘老師亦靜靜地飄出來,跟在我們附近假裝抽菸。可能他見我身型高大,監製身型矮小,又擔心我性格衝動,不知會發生什麼意外吧。 一開始我已心知不妙,當年,監製停止拍攝,召喚演員談話是嚴重的事情,我們稱之為「照肺」,我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要冷靜。 到了門外,監製便像機槍發射一樣連珠砲發,我完全沒有插嘴的餘地。可能我早有心理準備,或是擁有某種性格特質,平常遇到小事情會情緒激動,一但發生嚴重事情,便出奇地冷靜。我輕輕地靠在門邊,看著監製青筋暴現,但忽然有種神遊物外的感覺,像有另外一個我,觀察著事情的發生。原來,這是演員的本能,每個演員都應該有的第3隻眼,戲劇術語叫作「超我」,不斷監察著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特別在情緒激動或遇上異常事件的時候,這超我便把所有狀態記錄下來,像畫家的掃描一樣,留待日後作為創作的素材。 看著他頸部跳動的青筋血管,嘴巴一張一合,我又偶爾瞄一眼明仔(劉老師喜歡别人叫他明仔),看他在我們左近不太自在地來回遊走,裝作若無其事,然後我又把注意力拉回監製身上,這時他大概已經一口氣講了5分鐘,其實在這段時段中我真的沒有留意他在說什麼,只是斷續地聽進兩三個字:我早跟你說過我看了片不可以繼續這樣演呵呵 老實說,我真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麽激動,臉上的充血讓我開始擔心他會爆血管。可能他見我沉默無言,又沒有什麼表情,加上他往前直衝了5分鐘,以他的年紀來說已是極為難得,他剛想停下來呼吸換氣,我的頑皮人格便跑了出來,心想,不可讓他停下來,於是用手輕輕按著他的肩膀,親切地,温柔地說:我不可以。 這句話對他來說簡直是魔咒,話音剛落,他便像受了電擊一樣繼續往前跑,不斷提高音量,青筋爆裂地又說了5分鐘。在他下一次的停頓喘氣時,我用了另一種方法。 那時電視台的廠房建在郊外的一個山上,除了古裝外景
-
生活 藝@展覽
蜻蜓振翅的夢鳴之聲
林彥君個展「洄鳴」探索眠醒之間的溟濛記憶在視覺主導的當代環境裡,如果剝除觀看的元素,人們可否透過其他感官聽見或感認到非視之界的事物存在?藝術家林彥君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洄鳴」個展,將她與蜻蜓共伴牠生命最後半天的真實經驗,轉化為聲音雕塑裝置《夢鳴》的敘事文脈,繼而於另一件空間聲響裝置《洄道》中,深掘聲音與記憶的關係。
-
專欄 那些女子那些戲
女子1──女主角
我喜歡看戲,每次看戲都會有好多不同的得到,可以讓我思想許久,「人生如戲」這樣的觀後感更是常常。但那個瞬間,我既是觀眾,也是演出者,我馬上要演出的,就是幾分鐘前身為觀眾的時候所感受到的。這對我來說是很奇特的一個經驗,因此無法忘記。每次想起來都感覺自己還是當時那個坐在側台樓梯上,抱著水瓶等待上台的我。台上燈暗,換景。當燈再亮起,就是我的場子了,不管準備好了沒有,不管你再不想,就是得要開演。
-
國際 紐約
黃翊《墨》巡迴美國 林肯中心演出受矚目
去年秋末,編舞家黃翊帶著新舊舞作在加州、德州、紐約市、北卡羅萊納州和邁阿密等地7個場館進行了11場演出,這是近年來除雲門舞集外僅有的台灣舞蹈在美國的大規模商演。黃翊和美國經紀公司SOZO合作10年,終於促成了這次巡演,這其中還包括了Covid-19造成的延遲,顯示了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即使是要打進非營利的表演藝術市場,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 但Covid-19的影響也不完全是負面的。黃翊得以完成新作《墨》並列入巡演(另一半的演出是他的招牌《黃翊與庫卡》)。《墨》在紐約被規劃入林肯中心的秋季節目,而林肯中心在新藝術總監的提倡下,Covid-19後重開以來,所有節目都採用依購買者意願付費的價位,所以有1000多個座位的劇院,兩場包括週日晚場都賣得滿場,看來紐約人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好交易!
-
專欄 紐約,我準備收行李了
好花得時
在音樂劇《勸世三姊妹》中,編劇詹傑與作曲康和祥攜手創作了一首動人心弦的歌曲。這首歌巧妙地結合了傳統牽亡儀式中的〈遊花園〉,以及劇中主角多年來無法找到生活與愛情重心的心境,成為一首關於含苞待放卻未被重視、在靜默中訴說心聲的非典型情歌。歌詞是這樣寫的: 「花長在土裡等待春天開,等待一個有緣人來。」 這段歌詞,不僅深刻反映角色內心的掙扎與盼望,也彷彿道出了我們作為創作者和劇團在面對作品時的戰戰兢兢。 這次到紐約進行演出,對我們來說是一項嶄新的挑戰,希望透過這次的測試,為進軍國際音樂劇商業市場邁出第一步。在這消息出去前,我始終擔憂外界誤解我們此行的目的,認為我們只是去進行文化交流,或者單純試圖將原本的版本推出去。因此每次受訪時,我也不由得反覆強調:「我們幾乎是要打掉重練!」 為了讓作品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步,我們不僅需要提煉原本故事的核心,還得調整敘事節奏,讓它更符合國際觀眾的期待。同時,我們也試圖從中學習更大規模商業製作的運作邏輯。這樣的轉變,或許與重新打造一部全新且成功的作品同樣艱難。 好在在這次在創作團隊的共識下,作品再次經過精心調整,濃縮為時長110分鐘的外百匯版,並加入了一位英文說書人,不僅是為了串聯故事,還希望這個角色能使劇情更貼近美國觀眾的文化背景。 在與製作人討論的過程中,我們也重新審視了劇中多種文化元素的定位。例如,牽亡儀式不僅僅是人鬼之間的溝通媒介,更是一場深層撫慰家屬心靈的旅程這段台灣傳統應該如何以最有力的方式傳達給國際觀眾?此外,台語依然是劇中的重要特色,但我們也在思考,如何讓更多外國人體驗到這種語言的美感?是否應在適當的位置更強調台語的吟唱韻律?還有那首串聯起台灣人情感的經典歌曲〈天天想你〉,我們試圖思考:外國觀眾該如何理解這首歌在台灣心目中的地位? 這些來回的討論,既充滿趣味,也讓人備感忐忑,彷彿是第一次約會前的緊張與期待。我們深知,這樣的首次亮相,攸關留下怎樣的第一印象。 《勸世三姊妹》在台灣市場迎來它的花期,卻也開得不易。我們自疫情前便開始創作,經歷無數次修訂、讀劇和演唱會,若非團隊的堅持與眾志一心,以及各式機緣運氣,這部作品或許無法被有緣人看見。 然而,我始終相信,是

2023年6月,印尼梭羅,設計團隊田調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2022 年,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臺灣舞蹈平台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2023年12月,日本城崎國際藝術中心,駐村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
2023年10月,倫敦The Place當代舞蹈中心,駐村
此時此刻,已經在這邊等你了,等你走過來──王宇光《人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