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台灣現代劇場界中重要的導師—姚一葦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走過時代的沉痛與隱喻

試探姚一葦的劇作與時代的關係

台灣現代戲劇的精神導師姚一葦,離世已經十年了。同時是美學家、戲劇理論家與戲劇教育開創者,最重要的還是身為劇作家的他所留下的劇場作品遺產,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劇場後輩崇仰的經典。為了紀念大師,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今年五月將演出他的知名劇作《一口箱子》。本刊特邀曾執導過姚一葦作品《紅鼻子》的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洪祖玲(本名陳玲玲),為文剖析姚一葦劇作與大時代的關係。

文字|洪祖玲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不只是音樂家,也是「明星」和「流行品牌」

隨時ready的音符——郎朗

華裔音樂家於全球舞台,現在就屬大提琴家馬友友和郎朗知名度最高。郎朗的崛起,的確有他的本錢,在東方面孔下,能以流利的英文表達自我,以美式開朗的個性說服群眾,就算彈琴時使用過多的肢體語言,看在樂評人眼裡十分矯情,卻為一般樂迷營造出一種新鮮感,隨時「ready」的精神,也為他開創無限機會。

文字|林采韻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笑聲中 有強壯自己的力量

呂曼茵 在劇場找到回家的路

來自後山花蓮的呂曼茵,一路從劇場走到螢光幕前,從演員到編導,一貫用她溫暖如和煦陽光的笑聲,穿越層層生命中的低潮陰暗。雖然在螢幕的演出已獲肯定,但她仍覺得自己是屬於劇場的:「劇場是我最終要回來的地方,我覺得在劇場就跟在家裡一樣舒服!」這個月她將演出戲盒劇團的《攔截,公路》,愛樂劇工廠將搬演的《宅男的異想世界》也是出自她手,讓我們透過她爽朗的笑聲來認識她吧!

文字|廖俊逞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包法利夫人給現代名媛的五堂課

林奕華vs.郝譽翔

劇評家鴻鴻說:「我可以贊同或不贊同林奕華對包法利夫人的意見,但我以為,林奕華的可貴之處即在於他是一個永遠有意見的人。」 是的,不管你認不認同,從前幾年的張愛玲、班雅明,到去年底才剛在國家劇院上演的《水滸傳》,林奕華總擅長拆裝文學經典,從中延伸資本主義的消費論述,用最迎合商業市場和大眾品味的通俗娛樂手段,犀利而優雅地破解現代社會主流價值。 「當別人都相信這個東西的時候,還是需要有些人對這個東西,提出質疑、反抗或什麼的。」總喜歡在戲中拋出問題的林奕華說。 《水滸傳》顛覆男人神話,改編福樓拜名著《包法利夫人們》則要論述女人的名媛情結。這部福樓拜創作於一百五十年前的小說,沒有當今充滿物質慾望的社會背景,也無卡債、憂鬱症這些問題,但在林奕華看來,他筆下的包法利夫人對於愛情、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竟與現在社會需要名媛、八卦和名牌,一模一樣! 究竟,林奕華要如何透過《包法利夫人們》來詮釋現代名媛?女人如何透過《包法利夫人們》了解自己的愛情和慾望?男人又怎麼透過這部戲,更了解女人一點?本刊特別邀請氣質美女作家郝譽翔與導演林奕華對談,透視什麼是名媛?名媛為什麼總是不快樂?又為什麼「每個人都是包法利夫人」?

文字|廖俊逞、嚴壽山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有眼神 才有意境

郭小莊 談台灣文藝精神導師俞大綱

對台灣戲曲發展有涉獵的讀者,都知道「俞大綱」這個名字,可是卻未必知道就是他,一九七○年代台灣文藝青年的精神導師,帶出像林懷民、郭小莊、邱坤良等當代文化界這些響亮的名字。 今年適逢俞大綱百歲冥誕暨逝世三十週年,文建會等單位策劃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含經典作品演出與研討會,將於四月底登場。為了讓讀者更了解俞大綱的行誼風範,本刊特邀知名戲曲學者、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訪問俞大綱的得意門生、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回憶大師生前的點點滴滴。

文字|王安祈、廖俊逞、蔡靜薇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英國舞蹈金童 以卡達克的眼睛觀看世界

時空流轉中,那個說故事的人—阿喀郎.汗

阿喀郎.汗又來了!這回不是帶著自己的舞團來展現精準俐落、融合卡達克舞與現代舞肢體的舞作,而是為雲門的春季公演編作全新舞碼《迷失之影》。繼2002、2004兩度造訪台灣,阿喀郎的舞令台灣舞迷留下深刻印象,這回與雲門合作,會把一身太極、武術的雲門舞者打造成新的樣貌嗎?這位英國舞蹈界的金童,近來已見大師之風,本刊特邀舞蹈戲劇研究者、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魏淑美,專訪這位從傳統浸潤到現代發光的少年大師,一談其創作的思考與脈絡。

文字|魏淑美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害怕孤獨,所以擁抱舞蹈

張曉雄 漂泊旅人 與記憶共舞

張曉雄的作品,經常碰觸不同的「記憶」,像是《天堂鳥》以東南亞最常見的植物象徵母親的形象,其中一段曼菲、鄭淑姬和楊玉琳母女三人舞,令人動容;《Bevy》重新拼貼旅人在不斷地被放逐、到自我放逐的過程中,一段又一段逝去的時光之間,過往旅程的記憶片段;《支離破碎》則處理舞者和逝去的父親之間的對話。「『記憶』或許是我舞作中永恆的主題」張曉雄如是說。

文字|廖俊逞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讓音樂自然引領「風格」的大提琴家

王健 用琴音傾訴對巴赫的尊崇

王健,一位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十歲就在奧斯卡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藝,更是百年古典音樂廠牌DG簽下的首位華裔專屬藝人。三月初即將來台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訪問,在遙遠的瑞典為我們暢談他對音樂、對巴赫的思考與詮釋想法。

文字|李秋玫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京劇到R&B 藝術三口之家

王復蓉×陶大偉×陶喆

要不是為了睽違舞台十幾年的王復蓉重登京劇舞台,要把王復蓉、陶大偉、陶喆,這平常分居上海、台灣和美國的一家三口湊在一起,可不容易。 王復蓉和陶大偉,一個是紅透半邊天京劇名角,一個是縱橫影視才華洋溢的喜劇泰斗;前者深受戲曲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影響,後者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信仰者,當年兩個人的結合不但不被看好,還鬧上社會版,轟動一時。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三十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從小聽貓王和京劇混血長大的陶喆,居然也走上演藝這條路,還是當今流行樂壇最火紅的RB天王,走出父母親的名人光環,青出於藍。 他們仨對談,就像三個愛鬥嘴的大小頑童,對於老婆復出唱戲,陶大偉笑說:「我對她的嗓子完全不擔心,她也沒什麼好緊張的,因為平常罵人時就很有力。」陶喆補上一句:「有次聽她唱戲唱到破音,我和老爸都當是音響出問題。」王復蓉則笑著反擊:「我這次唱戲,千萬要安排他們往後面坐,要不然我在台上賣力唱,陶大偉卻在台下打呼,陶喆則滿臉嚴肅,拼命挑我的毛病。」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對彼此表達關心的方式也異於一般人,表面上互相輕鬆吐嘈爆料,但親匿的家人情感和默契,卻早已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文字|廖俊逞、鄭尹真、劉昌漢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致力彈奏當代作品的鋼琴家

林佳靜:要與作曲家共同寫下歷史

她十歲即為了拜師學琴而遠赴維也納,再歷經美國、瑞士等三地不同的文化薰陶與人生階段,在甜美外表下,林佳靜有著青年音樂家們少見的開闊格局。台灣觀眾幾乎每年都可聽到她的演出,但在這些音樂會曲目中,觀眾們又看到多少她豐富的面貌呢?去年年底走馬代打由史耐德指揮的理查.史特勞斯《戲謔曲》,今年一開春又將與國家交響樂團越洋至星馬演出馬水龍的《關渡隨想曲》,林佳靜在繁忙的演出中,與讀者分享她的音樂與生活。

文字|林芳宜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放牛班的春天》《白色大地》配樂家

從光影思考的聲音打造者—布魯諾.寇萊

他以音符來觀賞振羽疾飛的鵬鳥,以聲響描述顯微鏡下的世界,他讓觀眾在影像之外,「聽到」光影。 法國作曲家布魯諾.寇萊(Bruno Coulais),從事電視電影配樂二十多年、創作了一百二十多部配樂,不僅善用專業的作曲訓練,也讓音樂成為影片的一大助力。此次為新片《白色大地》首次來台訪問,為台灣觀眾再次展現他的配樂功力,也分享他的經驗與感動。

文字|黃楓皓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源自劇場的電影「蔡氏家族」

因為真實存在,所以表演更難

蔡明亮vs.陳湘琪

談起陳湘琪,我們不太會記得她出身劇場,只會想起她拍過不少電影,而且導演都是蔡明亮。 和同一個導演合作這麼久,不膩嗎?她說:「我們平常就像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一樣,生活在一起,吃飯在一起,可能聊一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但是就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我們會慢慢的好像有了同樣的血統,長得越來越像,好像有了蔡家人的臉型一樣。」 陳湘琪與蔡明亮,這對像家人般的工作夥伴,前後合作六部電影,而且往後也會繼續合作下去,如果再加上李康生,電影圈就會有一個獨屬於蔡明亮的電影家族。 找回蔡明亮的根,我們會發現,這個「家族」竟也是來自於劇場。蔡明亮在文化大學畢業後,從事了多年劇場工作,《房間裡的衣櫃》等作品,也都是當時十分重量級的創作。看過這些作品的人,或許會知道,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已經在不斷處理他創作的母題:寂寞和愛情,不同的只是表現的形式與方式。最近電影《黑眼圈》的馬來西亞籍女演員蔡寶珠想重演這部戲,蔡明亮回顧自己的舊作,笑說當年寫的這些戲「哭太多」,用了太多外在的戲劇元素去表達內心的情感,「現在做的話就不會是這個劇本了。」 對比《房》劇和蔡明亮的電影,正好是兩個極端,即將上映的《黑眼圈》,沒有幾句對白,也沒有幾場哭戲,卻讓人反覆體驗愛情的甜美與失去愛情的苦楚。他認為,在電影裡是燈光、場景、演員等不同狀態醞釀出不同的氣氛,不該去討論演員的演技好或不好,因為他電影裡的演員是真實存在在那裡的。 就因為真實存在,所以表演更難。 蔡明亮說,在學校學的莎士比亞還是在他的作品當中出現,但是對於角色的刻劃,他已經藏到演員的底層,那是觀眾不需要看到的。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在蔡氏少有戲劇動作的影像片段中,想起「戲劇」,更常想起真實人生。 陳湘琪為了這部戲演馬來西亞看護,學會怎麼幫植物人擦澡、換藥,還要融入當地生活,快速拾起當地人的各種生活片段,進入她的「角色」之中。她不再需要為劇中角色思考「從哪裡來,去哪裡」,但是如何真實地存在在這裡?就是她身為「蔡氏家族」一分子,最大的功課。

文字|黃一平、廖俊逞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以人文素養折服歐洲的台灣指揮

呂紹嘉:音樂會後,盼你我抱著滿滿充實的心回家

編按: 這個樂季,蒞臨台北的國際巨星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歐洲大樂團外,更有揚名國際舞台的亞裔音樂大師。今井信子與鄭明勳的舞台丰采,相信留給台灣觀眾很深的印象;每年固定回台演出的「台灣之光」──呂紹嘉,今年更將與陳必先──被歐洲樂壇譽為「中國奇蹟」的鋼琴家──攜手打造亮眼的曲目。經由專訪,我們發現這些大師們的共同特色:亞洲的嚴謹思維、世界村的國際觀、深研典籍、關懷當代,當然,也看到舞台下,大師們深厚的人文光采。 我總是期許自己,每次演出能讓聽眾在不需事先作功課的情況下,自然地被曲子吸引,跟我們一起經歷全新的音樂旅程──這也是音樂藝術所以特別之處。 ──呂紹嘉

文字|林芳宜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是一個處理「人」的所在

林懷民V.S.李名覺:給新生代劇場設計的10道Q&A

對談時間:2006年12月9日下午1:30~3:00 對談地點: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 記錄整理: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我滿心期待再回到這裡。摘自《李名覺.台灣.1997》 一九九七年,李名覺因為他在台灣第一次的舞台設計回顧展,踏上寶島。在離開近十年後的二○○六年終,李名覺終於再回來了。 雖然,這次李名覺大師原本是受邀為高雄衛武營的競圖評審而返台,但是在這短短的一週內,他仍不辭辛勞地南北奔波,在公幹之餘,仍抽空和本地的莘莘學子們見面,並且親自指導他們的作品。 「我們是極盡所能,非榨乾Ming(李名覺)不可。」主辦單位之一、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的王孟超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是的確,李名覺飛機剛落地,接著就踏進了華山藝文中心,開啟了「李名覺舞台設計大師班」的序幕。他從中午十二點整開始一直授課到五點,連茶點時間他也不放過,還偷偷地溜回會場,與學生們繼續討論。五點一到,李名覺又上飛機下高雄,在衛武營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中度過兩天,十二月九日,我們又在台北見到李名覺,眼前這位臉上總是掛著兩彎笑咪咪眼睛的舞台設計大師,再次用行動證明,他對劇場及教育的認真態度與無比地熱誠。 從一九八○年代,經由編舞家林懷民的引薦,帶領台灣的觀眾認識了李名覺大師的設計,也讓台灣許多的劇場工作者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耶魯大學,接受李大師的薰陶,將所學帶回台灣。這次兩位大師的對談,就是希望藉由林懷民精準而貼切的提問,盼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李名覺的創作。 在此次對談中,李名覺不斷強調,歷史對我們今日有著決定性的衝擊,而「劇場」,就是處理「人」最重要的一個「再現」的場所。因此,他在在提醒我們,身為劇場人應隨時留意世界的脈動,劇場設計者,更不應只為工作,或是光注重形式想一味地追求突破,而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

文字|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第169期 / 2007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給我戲演,其他免談!

劇場痴人 魅力女優—安娜.蒂斯摩

「我在劇場裡所呈現的,是現實人生中我不會去做的。在這裡面,只有我自己的堅持。」舞台下極其羞澀瘦弱的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上了舞台後卻爆發力十足,有如巨人。十月由她領銜演出的《點歌時間》與《玩偶之家娜拉》,迷倒了一拖拉庫的觀眾,說不定,她已經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有資格在台灣組織劇迷會的歐洲劇場演員。 與她攜手創作娜拉奇蹟的導演歐斯特麥耶形容安娜‧蒂斯摩是個有劇場依存症的演員,對劇場藝術有絕對的渴求,舞台上的她所跟隨的,是只存在她雙眼的那道光,觀眾的反應與其他事務都不會打擾或影響她的演出。劇場是她的烏托邦,在兩廳院十月的德國狂潮系列節目中,她與她的烏托邦震懾了全場的觀眾,在本篇專訪中,她將打開烏托邦的大門,讓喜愛她的台灣觀眾一探內中風景。

文字|莊珮瑤、周倩漪、林芳宜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聲音之外,渴望跨界的叛逆

走出錄音室,看見黑暗之光—雷光夏

她那低沉富有磁性、溫潤回甘的聲音,對很多來人來說,具備如美女般、難以抵抗的獨特吸引力。雷光夏說:「很多人聽我的聲音,以為我是那種喝著左岸咖啡、每天聽古典樂的文藝女生,但是其實我愛喝可樂,對搖滾、噪音聲響等另類音樂更感興趣。」自認骨子裡充滿叛逆因子的她,選擇走出錄音間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互動創作,或許「跨界」,算是她生命中少數的冒險之一,也滿足了她內心渴望的小小叛逆。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唯有從事藝術能讓人保持活力」

求仁得仁的古典樂章—泰密卡諾夫

指揮大師泰密卡諾夫又要帶領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訪台了!這位一派優雅的灰髮紳士,對音樂有著不改其志的堅持,一手提拔的指揮與音樂家不計其數,與之合作而能登上國際大舞台的獨奏家、歌者更如過江之鯽。他說:「唯有從事藝術能讓人保持活力、保持神志清明;我們每天為了生活到處奔波,終於有一天你想到:天啊!我忙了大半輩子,現在卻感覺似乎從來沒活過!」

文字|顏華容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導演

歐斯特麥耶:戲劇是去揭露潛伏在我們底下的攻擊性

這個月,歐陸劇壇最當紅的導演托馬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就要帶著他的力作《玩偶之家娜拉》與《點歌時間》親訪台北演出。在一睹他充滿爆發力的經典新詮之前,本刊特邀旅居德國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訪問這位歐陸劇場的旋風製造者,看他在狂暴的舞台之下有怎樣的創作思考。

文字|林冠吾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側寫當代鋼琴大師

永遠對世界好奇的男孩——齊瑪曼

宣傳照片上略顯憂鬱的齊瑪曼,與「鋼琴詩人」的封號相當吻合,但當他親臨台北,從記者會開始就給我們一連串驚奇原本予人他沉默寡言印象的齊瑪曼,其實是個無比聰穎、機智風趣、博古又通今的溫潤君子!從音樂可以談到政治學、物理學、聲響學、心理學,透過樂評人焦元溥的貼身觀察,更讓我們看見這位頂尖大師的赤子真性情。

文字|焦元溥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解開「裴帥」的英雄密碼

裴艷玲:可以什麼都不要,只要有戲演就成

「活鍾馗」、「活武松」、「活林沖」,縱横京、崑、梆子的女武生裴艷玲,曾經打造了多個在舞台上活靈活現的英雄形象,比男人還像男人,根本就是一則戲台上的活傳奇。 睽違台灣十二年,裴艷玲終於應邀來台與國光劇團合作演出她的拿手好戲,一解戲迷渴望。趁著她台排戲的空檔,本刊編輯專訪這位戲曲女「裴帥」,一探她扮演英雄的「終極密碼」。

文字|廖俊逞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魔戒三部曲》舞台版影像大師

湯姆.葛雷 為台北打造《記憶拼圖》

曾與英國DV8肢體劇場合作、擔綱今年三月劇場大製作《魔戒三部曲》舞台影像的湯姆.葛雷,不同於其他用電腦科技創作的影像設計家,堅持用自己的雙眼,透過相機或DV捕捉生活,然後再運用其所擅長的多重影像層疊、拼貼、扭曲,打造出舞台上的奇景妙境。 今年十一月,他將與古名伸舞團合作舞作《記憶拼圖》,為此他來台一個月採集素材,透過他不一樣的視角,捕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

文字|鄭淑瑩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追念藏身在電影世界後的現代音樂巨擘

李給悌,您在色彩中做夢嗎?

美國電影導演庫柏力克的科幻經典《2001年太空漫遊》中,引領觀眾進入未來幻想世界的,除了穿越外太空的影像,還有空靈緲遠的樂音來自現代音樂大師李給悌的作品。 李給悌是二十世紀後半期現代音樂的大家,與史托克豪森等並列。今年六月十二日以八十三高齡辭世,本刊特邀作曲家林芳宜以專文介紹這位對國人來說或許陌生,卻是近代西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文字|林芳宜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