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失落於天地間的「走影者」

評《X小姐》

坊間論者一再提到X小姐在「尋找自我」,然而姚一葦寫的是個體喪失記憶的苦楚及其引發的社會焦慮。要說劇中涉及追尋的主題並無不可,不過那是社會衆人在尋找她的自我,而不是她本人在尋找。導演蔣維國邀請觀衆在人群中辨認X小姐的身影,恰如姚一葦請出不同的社會人士確認X小姐的身分。

文字|呂健忠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關於黎明前的擺盪與斷裂,種種

《早安夜車》的自我指渉(註1)與虛/實表演

穿過闃黑、隱現、透光、白亮的各個戲劇層次,從夢中的游泳到夢醒之際的現實面,藉著希望、恐懼、猶疑的各種情緒,交錯組合而成的每個情節段落,乍似無序地散置著,但不管是導演、演員或編劇,乃至角色的設定,都是依稀相仿地重述、描摹著類似的人生圖像──三十歲的而立夢魘或夢想。

文字|劉婉俐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看見太陽》驚鴻一瞥後的雜感

《看見太陽》就每一支歌曲而言,不管是作詞或作曲,都能充分發揮出該有的能量。然而,以作品整體的連貫性而言,卻有不足之處,這可能是這出歌舞劇較需努力的地方。劇場製作是一種合作發展的過程(collaborating process),要靠創作團隊其他成員的提醒、腦力激盪或是專業上的貢獻一齊配合,才能完成衆多細節的規畫。

文字|馬天宗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年輕」是新台灣人的身體像嗎?

從「歷史性」談創作風格與政治經濟學的關係

積澱一層又一層的身體觀,形塑了所謂的大師風格,而歷史與風格之間相互依附則形成大師風格的意義;在慶幸台灣社會還能支持得住雲門這樣的大型舞團之餘,舞蹈評論,包括新聞記者的報導式評論,到底為雲門,或為林懷民記錄下什麼樣的歷史,卻是不能不深切探討的問題。

文字|王墨麟
第93期 / 2000年09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各自各」的沈思空間

看香港「各自各千禧舞蹈系列」的「麥高利系列」

今年參與香港「麥高利系列」演出的團體/編舞者,由原來著重香港新生力量走向國際交流的層面,來自日本的松島誠、南群舞子及動藝等演出團體,各擁有各自的題材、風格與個性,但有一個共通點:沈鬱、深憂,叫人迷溺於淡然幽邃的況味之中。

文字|小棕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什麼樣的花開在春天裡?

萬花嬉春──第二屆女節聯演

第二屆女節活動,承繼了第一屆女節「女人們在春天逢場作戲」的原始宗旨,鼓勵女性創作,希冀建立一個提供優秀女性劇場工作者沒有限制的寬闊空間,展現女性藝術創作衆聲喧嘩、繁花盛開的繽紛面貌。目前來說,「可能性」是被看到了,但,要走的路還得繼續。

文字|楊美英
第92期 / 2000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