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攀峰樂嶺」呈現出指揮與團員之間的心領神會,以及歐巡前的兵飽馬壯與躍躍欲試,堪稱是NSO迎來呂紹嘉之後,演出效果最燦爛的開季演出。不論是為本樂季、或是相隔十六年的歐洲巡演鳴鑼開道,本場「攀峰樂嶺」的滿堂喝采,對於NSO與呂紹嘉而言,既是擂鼓助威,亦如沙橋餞別。
「攀峰樂嶺」呈現出指揮與團員之間的心領神會,以及歐巡前的兵飽馬壯與躍躍欲試,堪稱是NSO迎來呂紹嘉之後,演出效果最燦爛的開季演出。不論是為本樂季、或是相隔十六年的歐洲巡演鳴鑼開道,本場「攀峰樂嶺」的滿堂喝采,對於NSO與呂紹嘉而言,既是擂鼓助威,亦如沙橋餞別。
面對孟加拉血淚斑斑的國族抗爭史,阿喀郎的認同與其說是透過血緣,不如說更接近對自由與人性等普世價值的擁抱;換個角度來看,或許正是這些歷史的發現讓他得以跨越自我和故土間無可迴避的差異與隔閡,進而能在心靈上擁抱斯土與斯人,重新找到自我和家族根源可能的連結。
《如夢之夢》在失卻名字的同時,也被刻意地安插了一個固定的名字(沒有名字有何不可,我們可知五號病人的名字?)。湖裡的自己逐漸模糊,觀看過後的人們不再能夠去塑造、去凝練,不管給與不給這個名字,《如夢之夢》的重演可能就此被僵化,作為史詩的也僅有形式。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今年推出三作品各有其獨特風味,編舞者若能藉此確立方向持續琢磨,可期待激發煥赫光彩,亦唯有精進,風味方有令人回味無窮之處。
這也是為什麼,九○年代以降,Kuso會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因為嘲諷讓我們和一切的團體、信仰、價值,都維持一道安全距離,可是它的代價,就是令人覺得一切都事不關己,不必認真,毋須負責。我認為,這正好也是極盡嘲諷之能事的這齣戲,所付出的代價。
也許在追尋的過程中,說故事(不論是他人的或自身的)總比赤裸裸地揭露內心容易得多。夾雜在演員施冬麟與真實人生的施冬麟之間,創作者施冬麟相較之下沒了那種說故事時的自在。每一次吶喊著梅菲斯特,卻都帶著同樣質感的歇斯底里,讓戲劇結構的流動每每在此停滯,而觀眾也陷入了和創作者一般的焦慮中。
這次《大兵的故事》,看熱鬧的觀眾或許會眩惑於Blenchman在動畫上的強大渲染力,而忽略了音樂家們的努力表現。但未來我們腦中閃過《大兵的故事》時,你絕對不會忘記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與旋律。此時我們才會知道,原來本場音樂家的努力,其實並沒有白費。
我認為平田掌握了「時間感」,使得封閉的九十分鐘成為一個可獨立運作的有機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實地活著。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讓人物真實到這種地步,每一個人物不相干的生活細節都增添了他們的真實,卻不會讓戲拖沓灌水。說白一點講就是他非常會「鋪陳故事」、「鋪陳角色」,但又不僅如此,他讓好萊塢式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角色設計笨拙可笑,平田的劇場是真正的人類陳列室。
戲劇本體與文宣之間斷裂不是問題,真正重要的,反而是如何處理歷史經驗「真空」及其帶來的問題:在一個沒有大規模馬列主義抗爭、更從未因此出現恐怖主義支派的台灣社會,創作者如何跟其中成員談論「恐怖分子的事後哀愁」?這難道不是跟一個涉世未深的毛頭小子宣告笑傲江湖嗎?
久居國外的賴翠霜在音樂選用上有其新意,群體在地板上快速地掃腿,將心中的激越搭配著音樂裡的情緒,表現得很好!一段眾人在表面和樂的合照之後,消融在沙發上的神來之筆,更是突破了家庭的偽飾,一針見血,刀刃猶在滴血般!
吃掉赤鬼的三人又被大海沖回家鄉岸上,異己被自己消化,海的對面消失,只剩下笨蛋獨坐岸邊,感覺吸一口氣,海的對面就更接近海這邊,吐一口氣,海的對面就回到海面上。所以海的對面就在我們的身體裡,外來者就困在我們的體內,而劇場應該是他得到釋放的地方。
《斷袖》美化了同性戀情的諸多障礙及歷史觀點,讓雙小生在舞台上的「談情說愛」可以比較不去考量現實層面的問題,舞台劇的敘事手法,使整部戲自然流暢,一氣呵成。
舞作《有機體》乃是一種褶疊;羊毛從繭化線、舞者破繭成個體,是變態、褶轉後的新生。然,末尾,並列舞者們赤手為緯,穿織羊毛線衣與線幕間,成了一種褶曲動態平面。於是,後繭時代的生命體,乃推皺效應的結成,此時,完整明確的不是生命體,而是不斷變動皺褶的世界。
即便表面的現代與突破的企圖,作品的鋪陳、推進,其實還是非常芭蕾舞劇的作法。舞者以手勢表達著語意,角色有著分配,在龐大的編制裡,陳婷玉顯得鎮定、掌控自在。在不斷流動的變換組合中,呼應到每一篇章的鬆緊、氛圍。於是我們看到王國權所飾的編舞家與排練指導一角無聲地指示著舞者,舞者有條不紊地上下、組合,隨著音樂的章節,畫面顯得優雅、不著痕跡。
以卡夫卡寫於廿世紀初的小說為開端,延伸關於當今社會人們處境的省思,應該才是這支舞作最主要的目的。地板上充滿象徵意味的長條形燈光投射,暗喻囚禁人們的各種無形牢籠;從天而降的床形裝置,既是卡夫卡故事裡施加酷刑的機器,但同時又暗指現實世界中引誘人們棲息耽溺的事物。
這個作品可視為《呼吸》的再發展版,相較起來,《呼吸》中拿掉了較多因為情感連結而產生的努力呼吸或是被強迫呼吸這件事,似乎是較為邏輯思考下的作品,但或許因為理性,也失去了清晰的主題與有話直說、將內心情感一路到底、直覺、流暢的陳述與發展;但新作中的理性也不見得完全阻礙作品,因為理性的再檢視讓編舞者能夠回顧過去,細細剝絲、重組整理,其實是提供了更多思考空間。
這齣戲的力道,來自於它總是耐著性子,硬是不將壓迫感推向爆點,不將語意模糊說破,就連換場都可以長時間處在視線不佳的昏暗中,可惜當它終於忍不住大聲表露情感的時候就露餡了
在這樣的潛在性情境下,我們直視了《你用不上那玩意》這部戲的劇場社會學。感官的抵抗是這部戲的潛台詞,這在某個方面表述了青年世代的社會抵抗感覺。我們從這樣的角度,找到了這部戲的核心命題。
最終導演表現出的是一種「去事件化」的態度與策略,或說,學運在作品裡是次要的,參與其中的人究竟面臨甚麼處境,才是她關切的。但這樣的視角,在劇中卻不夠篤定,有些時候感覺導演拋不開學運那一條軸線,受制於人物與學運的攪和,人物的現實處境因而不夠立體。
易卜生所投射的索爾尼斯卻不顧現實晚年的局限,他的過去反成為防衛的武器,奮力一搏獨自爬上高塔,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這也是黃建業的最後詮釋,透過底下眾人之口,交相實況報導索爾尼斯從高處摔落的景況,卻用一盞投射燈將他的身影,放在舞台的最高處,化做一尊雕像。
比戈哲堤發展出個人獨有的動作特色,解放了自宮廷舞蹈演繹而來的芭蕾舞,講求挺拔對稱而相對拘謹的上身姿態,帶來屬於當代芭蕾較為流動、曲線豐富的肢體表現。
無論椅子上坐的是誰,無論演員沒說的話如何解,重點是,演員細膩的動作指引我們反覆閱讀記憶裡的片段,然後讀著讀著,發現這些關於死刑的片段,連結的不只是藝術和政治,更精確的說,是美學和法學。
這是一齣用俚俗的表相,來探索深刻認同問題的戲碼。雖然,敘事的節奏總是壓過情境的鋪排,但也因此加深了戲的荒謬感。因此,《死亡紀事》表現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存。又或說,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細瑣雜碎中有一種生命的韌性。
戲不是好哭就好,更何況感動落淚等於小孩真實,會這樣說的八成是個大人。人一長大很容易變成感傷主義的孩子,動不動就要回顧童年撫慰心裡的傷,忘了自己當年也很傷人。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小孩不撒野,沒有傷人的破壞力,他要如何掙脫成人世界訂下的那麼多死板的規矩,活下來繼續遊戲呢?
相對於創意落實與舞台技術的缺失,本次的演出卻掌握住觀眾共鳴的關鍵:音樂的感動。殊不知成功的文本有如景陽崗的猛虎,成功的改編讓你當武松,失敗的改編就是盤中飧。至於「瘋搖滾.硬台灣」,呃,姑且稱做「老虎與我」吧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