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一

從女性主義出發的溫情戲劇

評外表坊《春眠》

這次外表坊所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齣很傳統的戲,她們沒有過多地進行戲劇手法上的探索,也沒有強加現代劇場的元素,我們找不到任何的確實的理論來為她們加分,可是這齣戲確實很好地出現在視野中。從某種角度來看,她們身上恰好代表著一種成熟穩重的創作觀,這創作觀也是大陸戲劇人目前極度缺乏的。

文字|王沐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二

共眠於春,互暖於冬

評外表坊《春眠》

個人看戲的時候甚感壓抑,然而我以為這絕對要算作是導演和編劇的成功。《春眠》沒有講什麼意識形態或學術名詞,僅僅是人與人的相處和理解,背叛和原諒,就已能有如此綿厚的力量。主創者像在耕一塊地,來來回回翻弄人類感情的土壤,終於發掘出不一樣的寶藏。

文字|回形針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北京人看台灣戲之三

疲憊靈魂下的高貴夢想

評毛梯劇團《黑白過》

作為一齣小巧玲瓏的劇場實驗,《黑白過》不以劇情取勝,卻以幾個契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片斷敲打人心,雖不夠殘酷有力,卻也算手下留情,以女性之軀帶領觀眾穿越層層關卡,增了幾分同情,而以女性之心,獲得最後的勝利,也讓作品結尾以更柔軟的方式撫慰著台下觀眾那顆疲憊的靈魂。

文字|賈穎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金龍》應是一則奇異且突兀的童話!

德國編劇羅蘭.希梅芬尼巧妙地運用生理疾病,暗喻了當前全球跨文化衝擊下的創痛、荒謬和病態。同樣來自德國的導演提爾曼.寇勒則選擇了簡約、冷冽的呈現風格,由演員的肢體、情緒和不時疏離於自身角色的意志,來變換這謎樣般的寓言。然而,這樣的觀演風格,強調了導演概念先行的一種「態度」,這與編劇詭變多元的情節,同時挑戰著觀眾一面看戲、一面思辨的能力

文字|傅裕惠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什麼一定要吃早餐?

看崎動力舞蹈劇場《早餐時刻》

這個作品最有趣的並非一切可見,反倒是當我們的視線在來回追蹤影像和舞蹈的差異之際,意識到我們根本來不及看,我們的眼睛總是錯失了某些東西。我想,這裡碰觸到的視覺的弔詭,同時也是夢和現實的弔詭:舞台上愈多機器裝置幫助我們看見現場發生的一切,我們反而累積了愈多看不見的經驗;同樣的,現實中愈多技術管道幫助我們重現夢境,我們反而愈意識到,夢見的,醒來之後就慢慢閉上了眼睛。

文字|郭亮廷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演出評論 Review

雙身對照 更見興亡之慨

除了明清更迭,兩位小生楊汗如與李佩穎不斷以各自聲腔表述掙扎與質疑,清亮悠揚的崑曲與渾厚沙啞的歌仔,很輕易會將明朝的侯方域聯想成中國大陸,而清朝的侯方域代表台灣。本來只是不同聲腔的混搭,秦淮煙雨飄進了歌仔戲的挑戰,觀眾甚至忘了還有電子音樂,淡雅有緻的韻律也非常適時地點綴了表演。

文字|秦嘉嫄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易裝的指實與疏離

談《孫飛虎搶親》的創作及演出(註1)

在將近半個世紀之後,排演《孫飛虎搶親》,作為對姚先生九十周年冥誕的紀念,除了對作者表達敬意之外,弱化寫實與表現兩套語彙的矛盾,突出其舞台表現(尤其是陌生化效果)潛含的實驗意義,便顯得十分重要。僅僅將《孫飛虎搶親》處理成一齣好看好玩的通俗喜劇,就未免有點讓人失望。

文字|林克歡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一曲傳唱,一劇搬演

若說這三段演出就包含歌仔戲發展的百年變遷,就是對於歌仔戲歷史的還原,這樣以簡馭繁的方式,顯然是很難讓人認同的。筆者反倒認為撇開大時代、大歷史的企圖,這三場折子戲的戲文內容,經過挪移和套用,竟能扣緊劇中人物的處境與命運,使全劇的戲裡戲外兩個層次產生呼應與對話,而有了時而疏離、時而貼近的美感。

文字|楊馥菱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灣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從近半年國外舞團訪台演出看台灣現代舞現況

從近半年在本地看到國外舞團類型相異、風格殊異的演出,我們不能逃避了一個我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舞蹈所展示的身姿之美,其實已經包含著一個世界的存在,正如太極拳包含著一個宇宙的存在一樣,我們也可以從舞蹈中特定的身體行為,不僅看到民族對待身體/文化的態度,更看到身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所以要問:「到底看到了什麼?」,也是「有沒有看到身體/政治/文化這種連鎖關係」的問題。

文字|王墨林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新藝見/新銳藝評

當西方「魔笛」遇上東方「一桌二椅」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一棒敲落,點化出東西方戲劇隔空交映之美。然而回過頭來審視兩岸新編戲曲走過的坎坷顛簸,這一路行來有多少華而不實只是為了新而新的作品。我不禁有個大哉問:當西方改編歌劇趨向簡約寫意虛擬,以虛代實,許多新編戲曲卻背道而馳,走向繁複寫實具體,以實代虛,還有比這更弔詭的流變嗎?

文字|黃香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等待久久酒一次的醇釀--評「吳蠻與原住民朋友」

原住民歌樂細緻的線條、敘事的文化底蘊,對應琵琶顆粒感的彈撥樂器特性、中原文化的強烈色彩,在「吳蠻與原住民朋友」演出中媒合,舞台上的表演者不論賓主,都展現專業精采的演藝實力,透過保留各自特色為核心思考的拼貼手法,交互呈現各自的音樂特質,可謂一場雙方謹守分際的「行禮如儀」與簡練精采的「自我介紹」。

文字|陳鄭港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