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鋼琴廝殺大會」中的新音樂對決。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琴音與柏林 在城市生活中相遇

柏林「鋼琴城市節」 打造輕鬆愉悅的音符饗宴

音樂藝術可以在演藝廳裡洗滌我們的心靈,也經常扮演自家琴房自娛娛人的角色,這回更在柏林各區的公寓客廳裡,變身為接待陌生同好的庶民藝術。同樣具有鋼琴家身分的策展主辦人安德烈亞斯.柯恩(AndreasKern)想像著:「漫步於柏林巷弄間,讓不時傳來的琴聲,透過敞開的窗台,分享給街角上的行人;如果此時有機會乘著熱汽球緩緩升天眺望柏林,看到一幅叮叮咚咚敲打出城市鋼琴色彩的浪漫畫作,該會如何呢?」就這樣,在獲得經費資助後,經過半年籌劃,一個專屬於柏林的「鋼琴城市節」(Piano CityBerlin 2010)就此展開

文字|邱映潔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老陶說起英語,在紐約陷入《暗戀》…

泰瑞.歐萊利執導英文版《暗戀桃花源》

馳名華人劇壇的《暗戀桃花源》,在華人地區有過多次製作上演,但去年十一月時,首度出現了英文版,由紐約導演泰瑞.歐萊利(Terry O'Reilly)指導紐約新學院大學(The NewSchool)的Eugene Lang College藝術部學生演出。他根據賴聲川本人翻譯的英語版劇本執導,儘量讓劇本說話,不擅加自己的主觀,所以人物的中文名都保留。

文字|謝朝宗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澳門:澳門城市藝穗節 另類空間展活力

創辦迄今已經第十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特色即在城市中以各種不同的空間找尋展演的可能性,多年來也累積了很多創作環境劇場、特定空間劇場和發掘另類劇場空間的經驗,加上面對城市的發展和轉變,令這些作品充滿特色。今年的活動從十一月十二日至廿八日舉行,其中即有不少可堪玩味的演出。

文字|陳國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 延燒世博熱情魅力

雖然上海世博會已經於十月底落幕,但十一月初展開的「2010上海國際當代戲劇季」仍是以「精采世博,戲劇無限」為主題,邀集丹麥、以色列、愛爾蘭、韓國、日本、台灣、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區的戲劇團體和戲劇工作者參與演出,劇目則包括了話劇、默劇、肢體劇場、音樂劇、音樂劇場等多種表演形式。

文字|李翠芝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羅伯.威爾森與路克.邦迪 演繹荒謬劇名作

巴黎劇場每年的上演劇目,永遠少不了荒謬主義劇作家的作品。而本檔期的巴黎劇場,也出現了荒謬劇場之聯合國大戰的有趣場面:美國的羅伯.威爾森帶領義大利知名女演員Adriana Asti,演出愛爾蘭貝克特的《美好的時光》;瑞士名導路克.邦迪(Luc Bondy),挑戰羅馬尼亞尤涅斯柯的《椅子》。

文字|謝東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財政緊縮時代來臨 藝文界褲帶勒緊面對未來

英國財政「緊縮時代」正式來臨,英政府近日公佈「公共開支評估」(Spending Review〉將大幅刪減公共預算,不僅因政府削減大學補助可能讓學費爆漲,文化預算也刪減三成,而掌管文化補助的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England)本身就必須砍掉一半預算,地方政府為了響應中央政策,也拿文化補助開刀,英國西南方的薩默塞特郡(Somerset County)甚至刪光全部的文化預算。

文字|劉郁青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在劇場裡 唸完《大亨小傳》

由實驗劇團「電梯維修公司」演出的《蓋茲》Gatz,是本季紐約最特殊最熱門的一部戲,演出的腳本就是《大亨小傳》全文,一字不漏,一字不多。以一個無聊的辦公室為場景,主角演員如同小說中的敘述者拿著書從頭唸到尾,七小時後唸完;演出當中,同個辦公室的同事不時入戲演出書中角色,可說是把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投入的狀態具像化。

文字|謝朝宗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越宗教與國界的大愛

記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知名史學家史景遷的著作《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由香港「進念.二十面體」改編為九十分鐘的歌劇,十一月初於香港聖依納爵小堂演出,由許敖山作曲、廖端麗編劇,知名華裔男低音田浩江擔綱飾唱主角利瑪竇。導演胡恩威邀請台灣的無獨有偶劇團參與創作,以戲偶、面具、投影與電子音樂,鋪陳出豐富而多層次的內容,編劇廖端麗從反戰觀點出發,藉著利瑪竇的人生,彰顯跨文化、跨宗教、跨國界的無私大愛。

文字|莊彗彗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北京國際音樂節 歌劇《塞魅麗》《白蛇傳》備受矚目

這次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兩部英文歌劇《塞魅麗》與《白蛇傳》的中國首演備受矚目。前者由當紅的中國視覺藝術家張洹擔任導演與視覺設計,把一座有四百五十年歷史的明朝祠堂搬上舞台作為原故事中的希臘神話場景;後者則是融入京劇概念,還讓青蛇一角由西方「乾旦」Male Soprano來詮釋。

文字|郭耿甫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下河迷倉「秋收」起藝 上海劇壇的非主流風景

上海劇壇的前衛劇場藝術基地「下河迷倉」,不但堅持免費為上海本土的原創劇團提供排練和演出場地,更強調上演的均是「非主流戲劇」。在這裡舉辦的「秋收季節.迷倉2010當代藝術年度交流展演」即日起開演到十二月中旬,此次主題是「從身體出發」,包括十三部表演劇碼、五項視覺展覽、八次主題論壇,在每個週末逐項呈現。

文字|李翠芝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傑宏.貝爾《三次送別》 讓姬爾美可「不跳舞」

今年姬爾美可的新作《三次送別》邀請了「不跳舞」創始者之一傑宏.貝爾來共同編舞,由她本人擔任獨舞,並有現場樂團伴奏,主題是馬勒晚期交響曲《大地之歌》中的最後一樂章〈送別〉。傑宏.貝爾讓舞者腳穿厚重登山鞋、親自控制場上及觀眾席燈光、開口對觀眾講話、傑宏.貝爾上場要樂團樂手邊演奏邊離開、或者邊死在舞台、姬爾美可開口唱起聲樂。

文字|謝東寧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卡夫卡小說化身歌劇 格拉斯音樂極簡演繹

在英國傳統歌劇聖地科芬園的皇家歌劇院中,也有一方實驗創新的園地,而這齣由現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作曲、卡夫卡小說改編的歌劇《在流刑地》,就是在這個Linbury StudioTheatre演出。這齣歌劇僅八十分鐘,卡夫卡的原著小說篇幅也不長,但卻寓意無窮,有人說這不僅是探討刑罰與罪惡,也表現無止盡重複工作與勞力的枷鎖。

文字|劉郁青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明華園《濟公活佛:雪狐情》 開展歐洲表演新路

明華園在第一夫人周美青擔任榮譽團長的領軍下,十月中以柏林為起站,展開首度的歐洲巡迴演出。這次在柏林演出的《濟公活佛:雪狐情》,讓德國觀眾有了台灣歌仔戲的初體驗,即便不熟悉聲腔身段,但在現場流暢的德文翻譯輔助,與演員與演出的親民特色下,觀眾仍能體驗到歌仔戲的豐富精采。

文字|陳思宏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舞台奇幻動人 豈在科技高低、預算大小?

勒帕吉為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萊茵黃金》及Gotham Chamber Opera在New Victory兒童劇場演出的《穿靴子的貓》,以不同的手法及天差地遠的預算,巧妙展現了劇場化現實為想像的魔力。前者創造了大都會史上最大的佈景The Machine,歌手還要吊鋼絲唱歌,演得戰戰兢兢;後者則是以傀儡上陣,操偶者與歌者同台,卻依然展現奇幻魅力。

文字|謝朝宗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朱家角課植園 敷演賞心樂事

記實景園林版崑曲《夢回.牡丹亭》

原上海崑劇團的副團長張軍成立了「張軍崑曲工作室」,朱家角實景園林版崑曲《夢回.牡丹亭》是其團隊製作的第二齣作品。此版本由各界精英跨界組成,中國音樂領軍人物譚盾、舞蹈家黃豆豆、著名學者于丹等,本劇以實景園林回歸明代傳奇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走入當時士大夫家班賞曲的娛悅生活情境,從而了解崑曲在此閑情逸致的氛圍中,鍛造出更為精緻及華美。

文字|李翠芝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北京

慶曹禺大師百歲

北京人藝演出四大經典

為了紀念中國戲劇大師曹禺的百歲誕辰,由他一手創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特地搬演曹禺的四大經典:《日出》、《雷雨》、《北京人》和《原野》。當中的《日出》和《原野》為新排劇碼,後者五十年內從未被人藝搬上大劇場舞台,這次突破困難,邀來著名導演陳薪伊,並由人藝實力明星濮存昕、胡軍、徐帆、呂中連袂出演,令人期待。

文字|郭耿甫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

慶祝曹禺百年誕辰 大型專題戲劇節揭幕

大型專題戲劇節揭幕

今年適逢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劇作家曹禺百年誕辰,不常為特定劇作家舉辦專題藝術節的香港,也特地在今年十月至十二月舉辦「曹禺戲劇節」慶祝紀念,透過演出與書寫,引領香港年輕世代認識曹禺的不朽和當代性。除了演出與講座,「曹禺戲劇節研討會」也會同步進行。

文字|陳國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三齣大河劇 劇迷頂禮膜拜

巴黎劇場新季開始,就有三齣紮實的「大河劇」吸引劇迷入場,分別是波蘭導演魯帕的Factory 2、加籍黎巴嫩裔導演瓦吉‧穆阿瓦德的《濱海、焦土、森林》三部曲與德國導演彼得.胥坦的《附魔者》,演出長度分別是七個半小時、十一個小時與十二個小時,透過不尋常的演出長度,讓我們繼續確認,「劇場」仍然是一塊人類無可取代的精神溝通聖地。

文字|謝東寧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

泰德美術館變舞廳 麥可.克拉克駐團新發表

麥可.克拉克駐團新發表

泰德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廳,首次邀請舞團駐團,由英國編舞家麥可.克拉克領導的駐團計畫,於八月底發表了第一階段的成果展現;舞作由七十五個業餘舞者與八個舞團舞者共同排練,舞者帶有稜角的動作與地板佈景的幾何圖案發展出有趣的關係,而業餘舞者略帶笨拙、且帶有機器人感覺的步伐則讓觀者覺得新鮮。

文字|劉郁青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

史林根希夫辭世 世紀鬼才殞落

德國的鬼才導演克里斯多福.史林根希夫,於八月下旬因肺癌辭世,享年僅四十九歲。這個當代藝術的叛逆之子,創作從電影、劇場到視覺藝術,創作風格大膽挑釁,面對自己的癌細胞也直視不諱,持續以日記、劇場、影像等方式記錄自己對抗病魔的過程,活躍的程度讓人忘了他是個癌症末期的病人,以至於他的死訊仍震驚了世人。

文字|陳思宏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

《蜘蛛人》音樂劇 歷經波折終於要起飛

百老匯最新的話題製作,莫過於六千萬資本的音樂劇《蜘蛛人》,由U2的Bono和Edge作曲作詞,加上《獅子王》音樂劇的導演茱莉.泰摩,令人頗為期待。但在製作過程中卻負面新聞不斷,又是傳言經費不足可能胎死腹中,又是演員檔期問題只好換角,現在終於定下了十一月十四日預演、十二月廿一日開演的日期,宣傳也已上路,波折多多的《蜘蛛人》終於要起飛了!

文字|謝朝宗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成吉思汗》 磅礡氣勢展豪情

香港中樂團開季音樂會大器演出

去年才剛登上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被《紐約時報》讚譽為「眼看與耳聞同樣精采」的香港中樂團,今年新樂季的開季音樂會,就演出意義非凡展現豪情壯志的大型史詩交響樂《成吉思汗》。原曲演出用上一整個樂團,再加上六十多人的合唱團,並將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馬頭琴、呼麥、長調,以及短曲、嘲爾合唱、四胡等團體運用在曲中,形成近兩百人的龐大陣容。而改編成國樂版本,更突顯了蒙古族音樂的風味。

文字|李秋玫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展技不分舞台 精湛贏得掌聲!

德國「柏林雜耍節」與歐洲街頭表演藝術

「柏林雜耍節」主辦至今已超過十五萬人次造訪,筆者多年來陸續走訪這個藝術節,但每年仍有新的驚豔,可見主辦單位的用心。它和一般街頭表演仍有差異,這裡少有站立不動的雕像,來此演出的藝人都是經過特技、雜耍或藝術學校訓練出來的專業表演者。尤其是可以在藝術節或特別場所演出等,絕不會僅有三腳貓功夫!

文字|俞秀青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