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東尼獎提名揭曉 好萊塢明星有看頭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柏林愛樂戶外森林音樂會 為樂季劃上美麗句點 柏林愛樂每年總是以一場萬人同歡的戶外森林音樂會,為樂季劃上句點。今年也不例外,於六月廿七日當晚,柏林愛樂精銳盡出,邀來知名人氣女高音芮妮.弗萊明主唱,讓現場二萬多位觀眾沈浸在音樂打造的「愛之夜」裡。
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中國國家話劇院六月中旬首演了大型「音樂話劇」《蕭邦》,以紀念波蘭鋼琴詩人蕭邦的二百週年冥誕,不但有中國青壯派導演王曉鷹帶領的創意團隊,還有知名的鋼琴家李雲迪現場演奏,以戲劇與音樂交錯的形式,鋪陳蕭邦這位傑出音樂家豐富而熱情的一生。
巴黎奧德翁國立劇院邀請前東德導演馬堤亞斯.朗侯夫,連演三十三場雷霆萬鈞、符碼支解亂竄,長達四個半小時的《哈姆雷特夜總會》。這個去年製作上演的作品,初期被法國媒體、劇評罵得體無完膚,此番進軍巴黎依舊掀起一陣論戰,只不過一年後,漸漸有人看出端倪,開始讚嘆朗候夫如何苦心帶著昔日逝去戰友的精神,繼續在今日的劇場中匍匐前進。
經濟蕭條對表演藝術首當其衝的影響是捐款與贊助,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每年年度經費的主要來源由三十億美元銳減剩下三分之一,立即的應變措施是緊急開會要求員工減薪,由總經理開始,員工從上到下減少百分之十的薪資。面對明年度新製作計畫,董事會決定刪除四個比較昂貴的製作;同時,面對全球性的經濟壓力,取消調漲票券的提議,希望留住既有的觀眾之外更希望維持售票的收入。
今年適逢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城市裡到處都有活動,紀念這個象徵冷戰結束的重大歷史事件。而為了讓歷史與音樂融合,今年的柏林音樂節主焦點便是前蘇聯俄國作曲家蕭斯塔可維奇,以呼應圍牆倒塌。
巴黎夏日藝術節今年昂然邁入第十九屆,依然菜色豐富多元,在劇院關門休息的暑假,巴黎人依舊可以在戶外與非正式表演場所享受藝文饗宴。像「到皮耶.昂立家待一小時」這樣的節目,讓觀眾到作曲家皮耶.昂立的家聆賞他的音樂作品,像是進入創作的殿堂膜拜,令人更有不同的感受。
英國皇家歌劇院夏日的同步轉播頗具口碑,今年繼歌劇《卡門》後,又推出串連年輕編舞家韋恩.麥奎格、克里斯多佛.威爾頓和已故編舞家喬治.巴蘭欽三齣短舞碼的演出。吸引不少民眾帶著保暖外套、毛毯與野餐墊前往欣賞。
懷爾德的經典劇作《小鎮》是一九三八年普立茲戲劇獎劇本,感於寫實劇場的是學刺激反而讓觀眾隔在舞台之外,他以簡單素樸的手法,透過講述二十世紀初新英格蘭小鎮的故事,讓人體悟「珍惜生命中每一刻」。懷爾德用文字和極簡的舞台設計在七十年前帶給觀眾新的官能感動;七十年之後,克羅莫藉由空間、服裝和聲腔的調度,模糊觀眾與角色的距離,打通了現代觀眾與這部經典舊作的連結,讓懷爾德的主張再次被聽見!
本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以「藝術走路,四圍開道」(Where you go, Where art grows)為標語(slogan),藝穗節的發起人,也是主辦人許國權打著「全城舞台」為號召,將整個澳門城市當成一座劇場,更試著將藝穗節上演的所有節目,成為一場以藝術表現城市文化的總體演出,這個概念來自有著劇場導演背景的主辦人,也將一個官辦活動,展現出屬於藝術層次的靈活創意。
紐約寒冷的天氣與慘澹的經濟並沒有阻擋觀眾駐足劇場的慾望,紐約的聖安倉庫在一月中發表了他們駐劇場偶戲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發表演出。演出場場爆滿,有許多跨領域的藝術家及多層次觀眾,包括定居紐約的偶戲工作者鄭淑芸,她特地為台灣的觀眾做了詳盡的偶戲節報導。
今年在紐約百老匯一舉拿下六座東尼獎的英國戲劇《戰馬》,演出中最令人驚豔的就是其中維妙維肖的大型馬偶與靈活如真的操作,這些吸睛的偶全出自南非的「掌中乾坤偶劇團」之手。這個精采的偶戲創作團隊,也在九月時在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演出自家的精采舊作《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樸拙的原色木偶,配上炭筆畫的黑白動畫,搬演以南非社會為背景的畢希納劇作《沃伊采克》,述說社會底層的悲哀。
由阿根廷導演Lola Arias與德國導演Stefan Kaegi共同策劃的《平行城市》演出計畫,邀請來自各國的八位藝術家在包括旅館、圖書館、工廠、法院、購物中心、車站、住家、大樓屋頂等空間創作演出。目前已到過布宜諾斯艾利斯、華沙、蘇黎世。在不同城市,這些創作者都是與當地表演者合作,在同一概念下發展出不同的作品,其中多數表演者都是在人生中第一次參與表演。換言之,這是一種如假包換的「真人實境秀」。
描述中世紀人心慾望的清唱劇經典《布蘭詩歌》,在現代舞蹈劇場的演繹下會展現怎樣的新風貌?旅德編舞家暨導演林美虹,以現代場景進行顛覆,卻從中描繪古今互通的人性愛慾糾葛,令人耳目一新。本刊德國特派員俞秀青與三月份觀賞了這個新製作,特以本文介紹,並專訪林美虹一談其編導理念。
「里昂雙年舞蹈節」是國際舞壇的重要盛會,每次的舉辦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舞蹈工作者與舞迷到場,一探最新的舞蹈趨勢。今年的雙年舞蹈節以「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將許多久未搬上舞台的經典大師舞作改編與重演,不但是要找回昔日的經典,更企圖要為它們在今日找到新的定位。本文除了介紹本屆雙年舞蹈節概況,更專訪藝術總監基.達梅,一談雙年舞蹈節的發展近況。
每年春天的藝術饗宴香港藝術節,今年依例將在二月廿五日登場,適逢廣東粵劇在去年底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八和會館「傾館而出」,擔綱開幕的「百年回顧八和鳴」,搬演已經中斷六十年的「例戲配搭正本戲」模式,完整復現原整的粵劇傳統。此外戲劇類的《老舍五則》、《碼頭風雲》,音樂類的古斯塔沃.桑陶拉利亞與薩頂頂,舞蹈的兩大天團荷蘭國家芭蕾舞團與馬林斯基(基洛夫)芭蕾舞團,都是藝術節中的重量級菜色。
出身阿根廷首都貧民窟、定居於馬德里,身兼劇作家、導演和舞台設計的羅德里哥.賈西亞,成立了名為「屠宰攤」的劇團,這個團名也說明了他對劇場形式的一種美學途徑:對當代社會的血肉攻擊。賈西亞的每部作品都像一枚炸彈,扔擲向高度資本主義的恐怖世界。充滿挑釁、喧鬧、狂暴的文本,也以西方社會文明為脈絡,進行自省式的批判。
由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的「想像藝術節」已邁入第十四屆,為期整個三、四月的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儀式與美術展覽。今年主題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軸線,邀請來自中南美洲、歐亞及俄羅斯的十七個表演團隊,包含了來自台灣的三檔演出與一檔展覽。
英國官方為倫敦奧運所策劃的大型活動「文化奧林匹亞」,期待各行政區域的民眾都能參與,能透過奧運的舉辦推廣英國文化特色,讓奧運除了是運動的舞台,也是呈現英國藝文活動與創意產業的舞台,因此文化奧林匹亞將這次的徵選命名為「讓藝術家作主」,共有兩千多個企畫報名,最後選出十二個具代表性的企畫案。
從二○○三年起,「舞動舞蹈節」就在福斯「汽車城」主題樂園旁的一個廢棄發電廠裡的劇場開辦,曾邀請無垢舞蹈劇場與雲門舞集演出,還頒了「終身成就獎」給林懷民。今年四月底到六月中,「舞動舞蹈節」以「勇氣與謙卑」為主題,舉辦了包含演出、朗讀、戲劇、演講、音樂會、工作坊、展覽,以多層次的藝術類別,展現精緻表演藝術的創新勇氣及謙卑。
臺灣國家國樂團(NCO)今年十月中旬至中國巡演,參與「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首度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演出。音樂會以「印象台灣」為主題,在指揮蘇文慶的帶領下,一首首的樂曲以各種不同的姿態打動了觀眾的心。
倫敦西區向來被暱稱為Theatreland,三五步便是一家劇院,不論是愛德華時代建立的百年老店,或是近年落成的新穎場地,各自上演口碑戲碼,再怎麼迷路都有戲看。近來「倫敦劇院協會」巧思推出Theatreland Walking Tour活動,號召戲迷跟著專業導遊穿梭巷弄,藉由參觀各家劇院建築及解說軼事,以瞭解倫敦戲劇百年近代史。
原上海崑劇團的副團長張軍成立了「張軍崑曲工作室」,朱家角實景園林版崑曲《夢回.牡丹亭》是其團隊製作的第二齣作品。此版本由各界精英跨界組成,中國音樂領軍人物譚盾、舞蹈家黃豆豆、著名學者于丹等,本劇以實景園林回歸明代傳奇湯顯祖的劇作《牡丹亭》,走入當時士大夫家班賞曲的娛悅生活情境,從而了解崑曲在此閑情逸致的氛圍中,鍛造出更為精緻及華美。
在金融風暴以及不景氣的雙重打擊下,多個香港劇團以小劇場為試驗場,探索下一階段的創作方向。近期展演的「超連結─牛棚實驗劇場節2009」與「香港有戲」小劇場戲劇節,即為顯例。這兩個分別由「影話戲」與「前進進」推動的劇場活動,分別在舊廠廈改建的創意藝術中心,與藝術家跟政府爭取來的牛棚劇場展演。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