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0 電子報
惦記著誠實,是否就遺忘了慾望
改編自川端康成小說《睡美人》,將於4月底登台的《誠實浴池》,光是名字似乎就縈繞各種慾望的想像,本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再次牽起台日共製的緣分,與日本庭劇團PANINO合作,是為谷野九郎與王嘉明導演二人雙雙編劇、導演的作品。浴池的空間概念,結合台日共生的日常,融入童話氛圍與不言自明的慾望在其中。本次對談,邀請兩位導演從創作想法、空間元素,以及核心理念,抽絲剝繭地為讀者揭開一個窗口,打探《誠實浴池》是一個怎麼樣的作品?
-
2024.04.03 電子報
「挖掘」木魚與鑼 探索各事物間的「拍頻」
賴奇霞與林煒傑兩位主創者回憶:最初看到做木魚的影片,兩人隨即抱著熱情前往拜訪。身為擊樂家與作曲家的他們,體驗的全是西洋音樂的視角,直到了工廠才真正發現,原來一向被視為法器的木魚,竟然有那麼豐富的聲音美感。對他們來說,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識音高,然而工藝師一邊敲一邊調整木魚,那個聲音的悶響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鑼也是,敲完之後的尾音長度、泛音、嗡嗡聲等,都能夠經由師傅的手藝調整。
-
2024.03.27 電子報
登一座山,拜訪彼此的想像力
春麵樂隊的編制,是台灣樂團中相當特別的一個存在,由單簧管楊蕙瑄、低音單簧管高承胤、吉他葉超及主唱賴予喬4人組成,作品將客語入詞,曲調溫柔中帶有暴風的兇猛,在近年來引發不小的討論。而今,他們將在國家兩廳院演出「後現代登高指南」音樂會,並且邀請編導全才的戲劇女伶徐堰鈴擔任導演。葉超說,整個排練過程「就像是小小登山團,大家一起呼吸、調息節奏,一同經過岔路、迎向未知,每一刻都是一場冒險。」
-
2024.03.20 電子報
傳遞和諧、吶喊與關懷的琴聲
從小跟隨父親習樂的阿傑德大師,是邦加煦音樂世家第六代傳人,音樂資歷超過半世紀,早從1960年代之初,他便受邀至各國演出,並開始發行唱片。承接家族榮光的阿傑德,巡迴演出之餘也致力傳承,在他的教導下,兒子阿曼與阿亞安亦成為沙洛德琴演奏者,並已成為國際矚目的新生代藝術家;阿亞安的兩名兒子阿貝爾與左哈安也開始向祖父學習,並已透過視訊初試啼聲。本次2024TIFA的專場音樂會,將由阿傑德、阿曼、阿亞安父子3人連袂演出。
-
2024.03.13 電子報
工具,還是對手?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1920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中,「機器人」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如果我們把人類到底多不該存在先放一邊,這類故事原型正好讓我們一窺大眾對 AI 的終極想像。
-
2024.03.06 電子報
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表演藝術
從1992年創刊以來,《PAR表演藝術》致力於搭建表演藝術與觀眾間的橋梁,藉由閱讀開拓劇場的疆界。「數位轉型」確實是個變革,卻不只是不得不的轉變,更在展現我們的態度:《PAR表演藝術》從未將自身定位於一本雜誌。自始至終,我們都在嘗試開發雜誌的多元閱讀,然後去接受更多閱讀習慣與群眾,甚至能引導讀者的閱讀方式與視角。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回應國家兩廳院「不只是一座場館」的策略,如何在雜誌的編輯、發行與營運中實踐。
-
2024.02.28 電子報
野村萬齋狂言劇場
狂言劇目種類中有以僕人為主角的「小名狂言」,《附子》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即將出遠門的主人喚來僕人吩咐他們看家,尤其不可靠近裝有劇毒「附子」的桶子以免喪命,交代完主人便出門了。留守在家的太郎冠者對裝有附子的桶子充滿好奇心,不但說服次郎冠者幫助自己一探究竟,甚至還在闖禍之後想出妙計來圓謊,整個過程令人捧腹大笑。這個作品藉由機智的語言與詼諧的動作,呈現出人性中的小奸小惡,將狂言滑稽詼諧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
2024.02.21 電子報
追尋真實與虛構的魔幻瞬間
奧文文本與肢體雙線進行的創作形式,也令人好奇他是如何和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表演者工作。「我想我一定是被寵壞了,一直以來都是和最優秀的舞者工作,也包括好幾位來自台灣的舞者,他們細膩的動作質地讓人印象深刻!我的舞者不只是舞者,也都是好演員。」奧文說:「不管是哪個領域出身,其實到頭來都是一樣的,你得花時間認識他們,而我更在意的是人性與真誠,是否願意全然投入,讓我們看見動作內在的那個『人』」。至於如何讓作品與表演者切身相關,傳遞他們以語言、動作表現的自我聲音,「這就是我作為編舞家的責任」。
-
2024.02.14 電子報
創造讓音樂和舞蹈自由的世界
《界》又回到了基根-多藍擅長且享譽舞壇的形式:敘事性舞蹈。或許這7、8年以來的深度文化根源的追溯,以及追溯之下所凝結出的作品《界》,已經讓基根-多藍感到滿足。未來呢?基根-多藍顯得務實而不忘初衷:「我不喜歡嘗試預測未來。 如果我夠專注於當下,我大致可以看清目前周遭發生的一切,這就夠了。我更感興趣的是活在當下,盡可能清晰、溫和地與我每天遇到的人交流。」
-
2024.02.07 電子報
鍾長宏參與皮歇.克朗淳新作
本次合作,也讓鍾長宏對舞蹈的理解產生巨大衝擊。他回憶象劇場舞者給的一堂暖身課,做了箜舞相關練習,「他們對於下盤的穩定、末梢的掌控、手指線條路徑的乾淨度要求非常高,跟我所學的系統有非常大的差異,比如芭蕾的Plié(蹲)是動態,但我在那次暖身練習中,認識到他們的身體像是『種』在那裡,這跟我習慣的動態非常不一樣。」
-
2024.01.31 電子報
演出檔期拉長、重演、重製
在COVID-19疫情趨緩後的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演出過量」成為屢次出現的關鍵詞。而「過量」的加成,更在於觀眾人數遠遠不及劇場演出數量的成長,再加上疫情後的購票、觀演習慣改變,造成票房未見起色。 在近乎爆量的演出中,同一場地多場次演出與重演、重製,占有2023年表演藝術市場的一定席次。值得思考的是,這類製作模式能否順應觀眾愈來愈依靠口碑的購票習慣?重演與重製能否增加製作的永續性,甚至降低、或是分攤製作成本?
-
2024.01.24 電子報
新世代崛起!
一座小島,無數人才,但也因為台灣太小,所以還要更好。台灣古典樂壇近年被雅稱為「指揮之島」,許多年輕指揮勇於離開台灣,在國際上闖蕩,或持續參加大賽,或在小樂團擔任要職,或在大型樂團擔任助理指揮,都能勇敢前行,找到立足的第一座堡壘。 這些台灣青年指揮大都在40歲之下,在歐美及亞洲樂壇努力向上,他們不像韓國音樂人才有政府與財團全力支持,沒有歐美超過百年的師承與音樂網絡,全靠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再加上台灣人的拚勁,持續在國際樂壇大步前進。
-
2024.01.17 電子報
國家語言發展法推行
2023年1月3日,文化部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及民間團體推廣國家語言」,訂定《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作業要點》,為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增加學習管道與使用機會。 在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中,將優先推動5項語言,分別是由原民會主責的台灣原住民族語、由客委會主責的台灣客語,以及由文化部主責的台灣台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至於教育部,則負責推動整體國家語言的教育相關業務。
-
2024.01.10 電子報
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
《PAR表演藝術》舉辦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票選活動,感謝讀者們熱情的參與,選出心目中最喜歡的演出作品,肯定這些精采的節目!讓我們劇場再相見囉!
-
2024.01.03 電子報
回應2023
PAR帶您回顧2023台灣表演藝術的現況-劇場演出總量持續爆量,新作與舊作交錯;音樂劇成績傲人,也逐漸發展成熟;戲曲現場突發意外,卻看到青年演員的亮相;國際音樂大團,把台灣列為重要的巡演地點。在國內現場之外,台灣藝術家也在國際間嶄露頭角,像是VR、MR、XR等劇場體驗、旅外年輕指揮家、表演藝術的亞洲連結等都看見台灣獨占鰲頭的趨勢。在國家政策方面,也包含文化內容的投資與資源分配轉變、母語創作的支持等。
-
2023.12.27 電子報
傳承,就是把當下的任務做好
張秀琴,被戲迷暱稱為「阿牛」,為秀琴歌劇團創團團長。張心怡,是她的女兒,同樣是名歌仔戲小生演員。被譽為「小天王」的張心怡,也被視為劇團、歌仔戲的接班人,仿若所有戲迷的眼睛都看著她,不管戲演得好、還是演得不夠好,都被注視著——家族的戲班,是助力,也是壓力。今(2023)年,張秀琴在旗艦製作《鳳凰變》演出前夕,因腹部手術確定無法全程演出,便由張心怡擔綱完成該角色的多數段落。傳承,成為不言而喻的證明。
-
2023.12.20 電子報
提防名為「亞洲」的標籤陷阱
我們不可否認亞洲各國文化也存在著某些共通處,如法魯克舉例說明的「身體智慧」,深植於亞洲文化中的身體傳統,流動之中帶有種沉靜,自然而然也會表現在舞蹈語彙中。「以古典芭蕾為例,美式芭蕾急促、英式莊重,法式世故、義式浪漫、俄式華麗,而日本、中國呈現的芭蕾身體,則是沉著而精準。」法魯克說:「或如我多年合作的舞蹈家阿喀郎.汗,你當然可以清楚看見他來自何方,他的身體又帶著什麼樣的文化影響。」
-
2023.12.13 電子報
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
《PAR表演藝術》特別舉辦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票選活動,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表演藝術界歲末年終盛事,請你投下神聖的一票,選出心目中最喜歡的演出作品,以此肯定這些精采的節目!感恩賜票,PAR回饋好禮OPENTIX點數,讓我們劇場再相見囉!
-
2023.12.06 電子報
2023年12月357期
本期特刊以表演藝術為切面,重探冷戰後至今的東亞、東南亞至南島地緣政治中的文化生產。我們以「地緣」、「身體之間」、「機構現場」這3條路徑進入,嘗試在亞洲與台灣的複雜牽扯中抽絲剝繭,透過跨國、跨區域的參照視線,一窺劇場創作者、編舞家、編劇、製作人、策展人、機構等,是如何透過身體實踐、區域組織,重認自己;與此同時,我們也開展出「在南方」的感覺之道,以地理空間的重構,梳理不同族群和文化認同的身體感知與展演。
-
2023.11.29 電子報
成為「表演派」的3個階段
記得父親的一些論點,直到現在還受益匪淺。比如提到演員的「疊折換胎」,意思是演員要演很多不同角色人物,每個形象要像是扇子疊起來,看不出扇子打開來的模樣,看不出演員演上一齣戲角色的痕跡,所以對角色人物的分析要下功夫。父親創作的一個現代戲是《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因為是個窮人家,怎麼坐、怎麼拿筷子、怎麼拖著碗等小動作都要講究,「一個人的地位,與他的心態、性格都是聯繫在一起的。」他認為這就是父親作為演員的研究方法。
-
2023.11.22 電子報
楊書涵
回憶早期與樂團合作的時候,他花很多時間拿捏自己與音樂家們的距離,這也是諸多青年指揮家的面臨的困境——眼前全是功力深厚的資深演奏家,自己要以什麼姿態「指揮」他們呢? 對此,楊書涵深入說明,「你畢竟站在那麼多人面前,難免就是會受到一些攻擊,或許也不能說是攻擊啦,不過的確,隨時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朝你衝過來,而你又必須在當下得馬上處理,早期會遇到很多問題,更像是一種試探、或者是考驗,多的是你沒預料到的狀態。」
-
2023.11.15 電子報
30年時空映照,25年京劇奇緣
于魁智:我有時比較主觀,勝素性格跟梅派風格特別像,沉穩淡定,無論遇到什麼大問題,她都不慌不驚。排練時她可能不認同,但不會當下反駁,會給我留面子,讓我先發表,排完後再告訴我可能哪裡理解得不對。再來,我有時在台上會比較衝動。所謂衝動是指我在後台聽見鑼鼓聲響就興奮,手腳會發熱出汗。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聽到鑼鼓,我的手腳不出汗,那就是我的藝術生命要結束了。雖然我已經盡量控制自己保持穩定,但受現場氣氛影響難免波動,她會平和提醒我「別卯上,別猛」,把我的熱氣火氣降下來。不管台下有多大領導,多少觀眾,多麼熱烈的回應,她總是心靜如水。這麼多年下來,我受她影響也慢慢學會調節情緒。
-
2023.11.08 電子報
Audience
自由業/謝子晴:否。 若以「不要表演最永續」而認為是假議題,去同理所有的藝文活動,包含市集、展覽及藝術節等,也都會是不要舉辦最永續,但這是不可能的。只是在耗材(道具)層面因為各個表演的獨立、獨特性,能再利用的難度較高。或許可以設置類似「建材銀行」與「檔案中心」兩者之結合體的單位,在籌備演出時,可以先在此搜尋是否有可用的材料,更進一步在授權下促成另一形式的合作之可能。永續不只是減少耗損、低碳化,增加循環價值也是重要的一環。
-
2023.11.01 電子報
人性陷落中的療癒之光
詹傑聊起本次創作契機,是受記者胡慕情的報導影響。她長期關注各敏感議題,2016年曾經在《端傳媒》發表〈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以2012年湯姆熊殺人案為主軸;在2020年又於《鏡週刊》發表「台灣首起集體虐死兒少案——談調查日月明功」系列文章。詹傑說,在閱讀胡慕情的報導時:「那些犯下驚人案件的人,樣貌其實非常平凡,就好像日常生活中會出現在你我身邊的人一樣。」正是平凡的日常,挑起他向下探求的好奇,而非事件的獵奇性。
-
2023.10.25 電子報
唐文華
甫獲第34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的唐文華,是國光劇團首席文武老生,胡少安先生嫡傳弟子,擁有高亢圓潤的嗓音和細膩有緻的做表,曾被中研院院士王德威先生譽為「台灣鬚生第一人」。近年最被戲迷津津樂道的,是與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合作,演出《冥遊記——帝王之宴》裡的李世民、《臥龍:永遠的彼日》中的劉備,跨越京劇與歌仔戲間的疆界,未見任何扞格。大家好奇的跨界經驗、日常裡更多未曾曝光的趣味小事,在這次的回答裡一次滿足!
:::
E-paper
E-paper 電子報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