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音樂飛行

戶外演出,是我們要的藝術?

說真的,戶外演出需要景色佳絕的場地、風和日麗的天候、一套較為輕鬆應景的曲目,另一種購票模式、另一種將音樂與環境氛圍緊密結合的構思企畫。在雨中演出一點也不詩情畫意,樂器會受潮損壞,溼答答的環境也令演奏者分心,不可能呈現最佳演出狀態,趕工架好的音響也沒充裕時間調校,聲音往往破破的;既然這樣,又何必強求呢?

文字|陳樹熙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演出製作事二三

當「自由接案」碰上「專案管理」

對專案管理職位的自由接案者與雇用者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挑戰。本質上,每個專案一旦承接,就是一個全職責任制,只是不固定場所或時間。專案管理者必須要有高度積極主動的實踐力。在每個工作環節點上,都能夠拿出成績,甚至主動出擊。事情運作於無形,而成果有目共睹,是為成就。

文字|林家文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音樂飛行

永恆,往往只是令個人終生難忘的感動片刻

有時我覺得自己像是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三不五時把先聖先賢大師們的頭像拿出來,撢掉上面的灰塵,讓它看起來光鮮亮麗,有時在晚上當指揮舞動起他的指揮棒,鋼琴家舞動起他的十指,頓時就像施展起招魂術,先聖先賢們突然活了過來,魔法般地再次指引我們奏出那些經奏過、聽過千百次的樂音,有時好像真的活了過來,有時則半死不活。

文字|陳樹熙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平心而論

各有收穫的「雞婆」

如果在大學上課時碰到器材有問題的狀況,來自她學校的學生多半是第一個發現老師「求救」的哨兵,也常是第一個衝出來幫忙的救援。她的學生在團體演出中,也是很可靠的「核心」,他們懂得「眼觀四方」,對不意出現的「閃失」能立即補救、補位;遇上需要協助的後台活兒,他們也不會做壁上觀,總讓人感受到在「一條船」上的溫暖。這種以身教養成的「雞婆」,讓她成就了更有「人味」的藝術家。

文字|平珩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愛人,抑或被愛?

文化是集體對「我」的認同,藝術是「我」作為個體的提升,歷史烙印著多少由個人抹煞自我價值而產生的悲劇和教訓,所以,在沉重地提出反思的同時,《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可貴,難得在於,即便看似只有花前月下,兒女私情,沒有生靈塗炭,逼害殺戮,但我仍能在有意或無意地擦肩而過時感受到,自由和自我的掙扎與搏鬥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花在欲迎還拒欲拒還迎的時間,加上後悔的時間,比相聚的還要多。

文字|林奕華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為了懂得,抑或懷疑?

正是由於不能「一腳踢」,便必須借助各方有此才幹的藝術家們的幫忙,但統籌與導演是兩個崗位。前者是程序,後者是內容。所以,儘管我並不精於個別的藝術,但一定要認識它們在那方面能對作品發揮作用。由此百川入海,就是學習,也是決定要做一個怎樣的導演的必經之路。 從而體會,做導演,就是要做一個懷疑自己的人。

文字|林奕華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演出製作事二三

演出製作的幕後執行

舞台監督在跟隨著導演與演員,或是編舞與舞者排練過幾個月的過程中,記錄下來所有演員的走位、細小動作,或是舞者的一轉身、跳躍、成群、落單等等舞蹈身段,更有的時候是音樂其中。最後賦予整齣製作生命的就是無數巧思安排的技術提示(cue),引導觀眾專注方向引發最終感動!透過一次一次地跟排,舞台監督累積與演員的默契,將「期望」建立為「預期」,一氣呵成。

文字|林家文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平心而論

一個蘿蔔八個坑

有回演出前,行政經理好心想幫旅美的韓裔編舞家燙衣服,沒想到那小背心的質料遇熱就被熨斗黏住而馬上焦了一大塊,經理二話不說,立即抓起電話,聯絡服裝設計林璟如老師工作室的老師傅,擇要說明背心的式樣及顏色,然後殺上計程車,前後不到一小時,在開演前五分鐘帶回了一件剛出爐的新背心。這不但展現了行政人員平時累積的好人脈,更反映出她的機智和效率!

文字|平珩
第301期 / 2018年01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音樂飛行

讓音樂滲進生活,推廣音樂?

藝術欣賞應是脫離自我踏上朝聖之旅,而不是把它強拉到身邊,合我可用者留,無利者退,並名之為「市場機制」,實則完全不解藝術對人類的「無用之用」。若沒了藝術的層次別,不認知境界差距,不視其高於蜉蝣生命之上如同淨心仰望的「空氣稀薄」聖地,我常會想,以我們對「夜市文化」的推崇,把「橙汁鴨胸」賣到路邊攤上的日子,將會不遠了!

文字|陳樹熙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A Bigger Picture

華文現代劇場的現代,在那裡?

現代戲劇的精神如果不能應用在行動上,有多少因素,是源於我們的文化習慣把戲全部當成遊戲,無須當真? 現代戲劇再發展至當代戲劇,文化的脈絡就更不容忽略。就是觀劇文化,也因時間對有著不同生活體驗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以致製造不同的觀眾和期望。有多當代,或現代,不只是戲劇形式,是思維。

文字|林奕華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演出製作事二三

歸零——每一齣製作都是一個學習

表演藝術製作是一個團體工作,需要的工作技能可以規範與學習,但「人」卻是具備各式各樣的性格,及來自各不同社會層成長背景的養成。經過多年的種種不同製作的試煉,我一路以來每進一齣新製作,都會帶著自己的紀律,歸零的心態,啟動同理心,去理解未來要工作的團隊的需求,以及建立所需要的模式。而這模式每每都會不一樣。我也同樣地透過每次的進程,持續學習。

文字|林家文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專欄 Columns

取個好名字─藝術行政教我的第一件事

藝術行政到底和一般行政工作有何不同?藝術行政到底教了我什麼?回看種種,無非是一連串的自我思辨,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求最大的可能。取個名字是如此,「抗拒」老爸是如此,「出國演出」也是如此。藝術行政,重要的或許是「藝術」那兩個字,更重要的或許是藝術中的「創造」精神。

文字|平珩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