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幸秋 戲說女子 幽映古都鄉愁
曾是台南的小劇場核心人物,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在去國十年後,因放不下對古都台南的記憶,找回當年夥伴,另起「南島十八劇團」,把濃濃鄉愁,化為劇場幽微風景。
曾是台南的小劇場核心人物,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在去國十年後,因放不下對古都台南的記憶,找回當年夥伴,另起「南島十八劇團」,把濃濃鄉愁,化為劇場幽微風景。
當年正是看了雲門舞集的《九歌》,讓從小習舞的黃珮華有了當舞者的念頭。從二○○七年首度詮釋心愛的角色「湘夫人」,到將在今年的製作中擔綱高難度的角色「女巫」,黃珮華一路以個人生命歷程讓角色鮮活呈現,迎向舞台上最亮之處
本名張勝量的牛牛,是中國古典樂壇上新升起的一顆新星,九歲就與EMI唱片簽約,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簽約國際古典品牌的專屬鋼琴演奏家。今年已經十五歲的他,在奔波的巡迴演出行程中,仍保持著陽光男孩的爽朗真摯,台上台下都展露抓住眾人焦點的魅力。他說:「我看到觀眾就很開心,其實我的想法是我接收觀眾的能量。上舞台好像回家的感覺,觀眾的掌聲跟我是互相呼應的。」
希梅芬尼鄙棄傳統的直線式敘述,而以史詩式的敘事手法,巧妙地編結文字,將許多不相干的人事物串聯起來,亦常借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神話或童話,渲染題材,使現實與夢境交錯,營造蒙太奇的效果,超現實的情境,讓故事處處是撲朔迷離的轉折與出乎意料的驚奇。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
常常在黎煥雄執導的幾米音樂劇中、以聲音令人驚豔的梁小衛,是香港知名的聲音表演者,縱橫劇場、音樂會、舞蹈劇場等等舞台。即將再度扮演音樂劇《地下鐵》中媽媽一角的她,擅長即興演出,人生也過得即興,總是說:「我是不小心進入這個圈子,不小心喜歡上音樂的。」
「你大概覺得我不正經吧?」說這話的人是潘惠森,香港劇場界代表人物,知名的劇作家,他的戲通常帶著濃濃的庶民味道,內容大都刻劃市井小人物的小悲小喜,甚至被批評「無聊」、「荒誕」,像即將於六月在台演出的代表作《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劇情就是四位主角在大廈的頂樓上,不斷想盡各種辦法要「飛」到「對面」。潘惠森用荒誕奇想的筆觸解讀變動中的香港社會、鋪陳老百姓的無奈,面對現實的虛無,他就用無厘頭、笑謔、無聊、惡搞等手段予以回擊。
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耀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歸結音樂劇的表演核心:「就是溝通!」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明白一個外國人難以融入文化語境要求甚高的美國音樂劇界,他決心返台,透過耀演劇團的創立與製作,打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未來
將於六月份首度訪台演出的德國大提琴家丹尼爾.繆勒-修特,當年以十五歲之齡抱回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大賽第一獎,也奠定了他走上獨奏家之路的決心。跟隨大師羅斯托波維奇的教誨,他認真體驗各樣的生活,豐富自己的內涵,並轉化到自己的琴音裡。因為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結緣,兩人定下了訪台演出之約,這回他準備了華爾頓的《大提琴協奏曲》,希望能讓台灣樂迷藉由樂曲,感受到作曲家筆下的南義大利風情。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唱音樂會,係以歌者為中心,選曲主要為了一展歌喉,不同於此,費雪狄斯考在安排他的音樂會時,匠心獨具,以作曲家為主,安排一組組的歌曲,他更是第一位在音樂會中,將聯篇歌曲不間斷地完整演唱的歌者。他不僅唱德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如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也發掘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較不為人知的藝術歌曲。諸此種種,以一人之力,費雪狄斯考讓愛樂者得以一覽作曲家精心寫作的藝術歌曲全貌,擴大了古典音樂欣賞曲目的深度與廣度。
不同一般人對藝術家焚膏繼晷、搜索枯腸創作的印象,作曲家游昌發其實是個樂於享受生活的人,種花、畫畫、寫專欄、寫小說,興趣多到數不完,還當過麵包店老闆「我這一生唯一的長處就是亂來!」即使如此,創作與著作都分量可觀,作曲包括歌劇、管絃樂、獨奏及協奏、合唱等各種演出型態都有。他希望自己的曲子:「有點像寫小說的人寫了很棒的偵探小說,因為精采,文學家也不得不承認他手法高明。」
可以亮麗、可以憂鬱,可以豪放也可以溫柔賢淑這就是姚坤君,劇場中的百變女王,卻也是學生眼中教學卓越的表演老師。從理工科轉到舞台表演,姚坤君Follow her heart堅持自己的選擇,但理工科的分析訓練,也讓她在表演的實踐與教學上找到系統性的方法,一路走來,證明了自己的選擇
她曾經名叫「吳小分」,現在叫「吳洛纓」,她是拿金鐘獎的知名編劇,也是執著創作的劇場人。她的人生際遇,起伏曲折就如同《慾望街車》中的主角白蘭琪,但她卻是從創作的火熱慾望中浴火重生。新作《慾望 佐 耽奴》把公主病的白蘭琪轉化為穿褲裝、時尚的肖查某白玉蘭,毀滅的力量就像創作的慾望,燃燒不止
曾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的上原彩子,身形雖然嬌小,但演奏起來卻有強大的爆發力和幅度寬廣的力度變化,而在她冷靜沉著的外表下,卻又流瀉出濃烈纖細的情感和婉轉的歌唱性。非出自日本學院派教育體系,也沒出國到歐美名校拿學位,她的技巧和詮釋直接師承自俄籍名師,顯得更有創造力而不拘泥。
溫文和善,是資深戲劇人王友輝給人的第一印象,而身兼編劇、導演、演員、劇評人與教育工作者的他,多面向的才華與卅年不歇的劇場耕耘,也讓人敬佩他的創作力與毅力。去年他替秀琴歌劇團打造的《安平追想曲》,剛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肯定,也即將在五月初登上國家劇院殿堂他花了九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對秀琴的許諾。他說,他的作品或許沒有強烈的爭議性、不夠驚天動地,但他堅信,戲劇不管再怎麼實驗,情感,是不能拋捨的。
作為台灣唯一「全男班」舞團,驫舞劇場的獨特風格始終引人注目,擔任舞團總監的陳武康,笑稱這群男人是一群「芭蕾流氓」,強調:「男人跳芭蕾真的很屌,我不懂為什麼說它是娘娘腔活動?它要很多力量、耗費很多體力,跳舞的過程很man、很帥」這回,他要與好哥們蘇威嘉跳兩男雙人舞,在香港導演林奕華的引導下,不談同志議題也不賣弄man power,他們會擦出怎樣的兩男關係?
三月上旬在高雄、臨時替突然不適的指揮家羅許德茲特溫斯基代打上陣,並贏得滿堂彩的NSO助理指揮張尹芳,其實已經在多場NSO的跨界音樂會中展現令人印象深刻實力。從中提琴手轉拿起指揮棒,張尹芳在每一個抉擇點上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讓自己全力以赴。對張尹芳來說,學習,是永無止盡的,但不變的是,她享受著與音樂為伍的樂趣。
生於同樣的年代,羅許德茲特溫斯基是少數與幾位廿世紀俄國作曲家親身接觸者,他的名望讓知名的作曲家如浦羅柯菲夫、蕭斯塔可維奇等,都曾題獻多首作品給他。許多樂迷們不但透過他認識豐富的俄羅斯音樂,藉由他在各地的演奏,更能讓觀眾體會原汁原味的樂曲風貌,超越一甲子的指揮生涯裡,羅許德茲特溫斯基可說是一位名符其實的俄國音樂大使。
從十七歲被賽門.拉圖爵士拔擢為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助理指揮開始,丹尼爾.哈丁就此展開他的樂壇傳奇。除了有拉圖與阿巴多兩位樂壇大師傳承經驗外,他自己也積極累積樂團經驗與曲目,讓他在這個迅速變遷的世界樂壇能夠游刃自如。哈丁曾在受訪時表示,他的職業指揮生涯目前已經邁入第二階段,而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怎麼去把它做得更好!
原本是個國小的數學老師,卻因為校長交付的一箱扯鈴,讓他走上了一條意外的藝術之路這就是劉樂群,舞鈴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一步步走來,無心插柳柳成蔭,自稱沒有藝術專業背景的他,說自己「是從觀眾席留學回來的」,總是土法煉鋼地解決一切難題。帶著舞鈴劇場走遍世界,讓傳統技藝展現新風貌,勇於做夢的劉樂群,現在還想登上更大的舞台,打造更奇妙的舞台幻境
知名琵琶演奏家吳蠻,是少數能以東方樂器征服國際樂壇的音樂家,在她手中,琵琶早已走出古典傳統,成為現代音樂家眼中筆下揮灑豐富的樂器。帶著琵琶,吳蠻也以「吳蠻與朋友們」為名,進入鄉野山林中挖掘珍貴又不為人知的音樂,讓這些素人音樂家們成為音樂會主角。今年,吳蠻找到台灣的原住民朋友,讓山林之聲與錚鏦之音,愉快唱和
身為被外界看好的新生代京劇接班人,主工老生的盛鑑,卻是在兜了一大圈後,才更確立自己想演出傳統京劇的方向。這幾年來他參與了不少跨界演出,從現代戲劇、舞蹈到電影,但在中國知名京梆演員裴艷玲的教導下,盛鑑懂得了欣賞傳統的真美,也對傳統梨園訓練對自己演員功力的深厚扎根找回信心。但他也說:「現在的我,想做很多事,演電影、電視,甚至有興趣的現代劇場,也願意接。我想把自己放大一些,告訴自己:我是一個演員,不是某一種演員。」
前捷克總統、劇作家哈維爾於去年十二月十八日逝世,享年七十五歲。從「布拉格之春」的異議分子、被捕入監的政治犯、「天鵝絨革命」的領導者到被選為捷克總統,哈維爾的政治角色雖鮮明,但我們更不能忘記他的劇作家身分,而且是以犀利的筆鋒,作為革命的利器。本刊特邀熟悉捷克劇壇的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以此文介紹哈維爾的劇作特色與成就。
從八歲時與祖賓.梅塔及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後,美籍韓裔小提琴家張莎拉就走上了職業演奏家的路途,與其他亞裔音樂神童一樣,度過馬不停蹄的演奏兼顧課業的巡迴演奏童年。即便有過疑問,但她也依順地走著音樂的路途,也衷心喜愛古典音樂的世界,甚至視歐陸為她音樂生命的源頭。「一天到晚飛來飛去,在不同的城市演出,當然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我的秘訣是,只要你真心享受表演這件事,那就值得了!」張莎拉說。
去年十一月的雲門舞作《屋漏痕》,水墨暈染流動的投影中,白衣舞者翩然起舞,襯托的空靈之音,令觀者印象深刻這些動人的音樂,正出自旅居德國的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之手。今年十一月,台灣樂迷藉著柏林愛樂的訪台音樂會,與細川俊夫再度相遇,聆賞到他的新作法國號協奏曲《開花の時》。作為一個浸潤在西方古典音樂環境中,卻根植日本傳統音樂創作的作曲家,細川俊夫說:「對自己傳統的愛,及對外來文化的尊重,是自我藝術創造力的開始!」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