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藝術與流行的作曲大師

李泰祥 浪漫情痴的音樂靈魂

說起李泰祥,大家都會想到〈橄欖樹〉,一首超越世代的歌,一首傳唱不輟的經典。聽著李泰祥的歌,你很難說是流行、民謠或藝術歌曲,就是這麼獨特地自成韻味,傳述著他對生活片斷的浪漫感受。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他,雖為病痛所苦,但仍堅持創作、仍抱著好多舞台演出的夢想

文字|林琬千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姬拉.艾瑪戈

不可能感到滿足的演員

「以色列電影場景裡最資深的女演員,卻年紀輕輕-姬拉.艾瑪戈(Gila Almagor)。她也是以色列影史裡,第一位攀升到電影明星地位的演員。原本所有人認為她只是當明星的料,但事實證明了,不管在舞台上、電影裡,她都是最傑出的表演者。」這段中肯的評論早早寫在一九六○年代,出於以色列權威影評歷夫.拉夫(Zeev Rav)之首。姬拉.艾瑪戈,今日被讚譽為「以色列影壇第一夫人」。在五十三年的表演生涯裡,她參與千次演出,包跨了四十餘部電影、上百部電視劇、無數齣大型舞台劇製作。作為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第二代,姬拉十五歲時即離開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母親,隻身前往特拉維夫。綁著長長的猶太人辮子,身無分文,她投靠以色列國家劇院,還因為只會回答「Yes!」,開始得到許多小角色的機會。在漫長的表演者生涯裡,她曾經在事業巔峰放下一切轉赴紐約學習,也曾渡過六年毫無演出機會、幾乎自殺的險境。在片場,她極力反對空洞的花瓶角色,執拗地向導演徵求為女性角色鋪陳深度的機會,她所主演的《芳心封鎖》Siege為以色列影史第一部以女演員為主角的電影。除此之外,她參與改善演員權益的工會運動,以及成立個人基金會促進兒童福利,為以色列文化領域的重要改革者。 姬拉的第一本自傳小說《阿維雅的夏天》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改編成電影,獲得一九八九年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西班牙瓦拉多里德電影節金穗獎、聖雷莫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一九九七年,姬拉.艾瑪戈獲得以色列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訪談中,姬拉多次提到自己是性格堅強的演員,七十歲的她宛若以色列電影的見證者,「以色列電影早已走出千篇一律的種族衝突或是軍人遇上女孩這類的故事,我和以色列電影一起成長,從綁著長辮子的猶太小女孩演起,到現在我是軍人、倖存者、每個人的奶奶。」作為世界影壇的重要演員,七十歲的她仍然晨起讀書,甚至為了鼓勵年輕導演,出演學生電影。一路走來,我們可見姬拉背後的表演者信仰與深度。 十月份,姬拉應邀訪台演出她的舞台版《阿維雅的夏天》,在台上展現她的精湛演技與人生經驗。本刊特別專訪這位偉大的女演員,為我們道來她的演藝人生與表演思考。 Q:是否可以跟台灣的讀者介紹一點你的成長背景?

文字|李靜怡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國光劇團當家老生

唐文華 撐住一口氣 精演半生戲

作為台灣數一數二的京劇演員,老生唐文華師承台灣四大鬚生之首胡少安,天賦才華早現,年紀輕輕就是各大劇團爭聘的角兒。年滿五十歲的他,將再度演出壓箱戲《未央天》,演出主角忠僕馬義,得在台上表演肉身滾釘板,「必須閉住氣,頂住。」《未央天》他演了三次,每次間隔十年,幾乎就是他京戲生涯不同時間點的註解也就像是撐著這口氣,唐文華度過了京劇的美好年代,也來到京劇衰微的當下

文字|萬金油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西班牙國家舞團藝術總監

納丘.杜亞托 讓慾望與想像奔馳如飛

即將率領西班牙國家舞團訪台的納丘.杜亞托(Nacho Duato),本身即為知名的舞者與編舞家。經歷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與荷蘭舞蹈劇場洗禮的他,從一九九○年起被母國邀請,接任西班牙國家舞團藝術總監一職,自此逐步將該團經營為國際級的重要舞團,匯集了季里安、威廉.佛塞、漢斯.范.曼恩、馬玆.艾克、溫.凡德吉帕斯等編舞大師的舞碼。這次訪台演出的《慾望之翼》,即是由杜亞托編創並親自擔綱演出。

文字|俞秀青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百變劇場「女王」

姚坤君 以理工精神 求證表演之路

可以亮麗、可以憂鬱,可以豪放也可以溫柔賢淑這就是姚坤君,劇場中的百變女王,卻也是學生眼中教學卓越的表演老師。從理工科轉到舞台表演,姚坤君Follow her heart堅持自己的選擇,但理工科的分析訓練,也讓她在表演的實踐與教學上找到系統性的方法,一路走來,證明了自己的選擇

文字|李晏如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韓裔小提琴家

張莎拉 在矛盾之中,依舊單純專一

Sarah Chang

從八歲時與祖賓.梅塔及紐約愛樂合作演出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後,美籍韓裔小提琴家張莎拉就走上了職業演奏家的路途,與其他亞裔音樂神童一樣,度過馬不停蹄的演奏兼顧課業的巡迴演奏童年。即便有過疑問,但她也依順地走著音樂的路途,也衷心喜愛古典音樂的世界,甚至視歐陸為她音樂生命的源頭。「一天到晚飛來飛去,在不同的城市演出,當然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我的秘訣是,只要你真心享受表演這件事,那就值得了!」張莎拉說。

文字|白斐嵐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首度與NSO合作

史拉特金 改造樂團的神奇魔法師

被美國《洛杉磯時報》盛讚為「全美音樂總監」的史特拉金,是一位真正的orchestra builder(樂團打造者)。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名氣,而在於有能力拓展樂團的彈性、開拓更多不為人重視的曲目。這個月底,他將首度與NSO合作,演出兩場跨年音樂會,讓台灣樂迷領略他堅實的指揮功力。

文字|李秋玫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牛仔心靈.吉普賽歌

專訪作曲家哥倫.布雷高維契(Goran Bregovic)

「對不起,Mr. Bregovic,你可不可以替我們拚唸一下你的大名,到底該怎麼唸才標準?」六月四日下午二點四十分,我在巴爾幹半島音樂家Goran Bregovic的訪華音樂會上,問了他第一個問題。 Goran Bregovic在南斯拉夫的塞拉耶佛出生,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是塞爾維亞人,當地人對於govic的唸法是唸做高維「契」,並不是叫做高維「克」,會唸錯,是台灣唱片公司當年的失誤,他的電影原聲帶從《流浪者之歌》開始就暢銷全世界,在台灣賣得也極好,只是,台灣的唱片公司就用英語拼音法翻譯他的名字,於是Goran Bregovic的中文譯名從一九九○年開始就叫做布雷高維克。 聽完我的問題,Goran Bregovic眉毛一挑,很簡單地回答我:「我的名字要唸布列高維契哦。」也解開了十多年的譯名迷思。 布雷高維契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態度也很隨和,雖然不喜歡人家以電影配樂家稱呼他,也不願意多提他和老友庫斯杜力卡的分合恩怨,但是也坦承他所有的音樂作品中,就屬電影音樂唱片賣得最好,所以總是不厭其煩地請大家多聆聽他的其他類型音樂創作,「你一定要來聽我的音樂會,」訪談結束前,他總是不忘叮嚀說:「那會是一場不一樣的音樂會。」 面對這位追求不一樣生活與音樂情境的音樂家,我選擇了另外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作為訪談的開場:

文字|藍祖蔚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東方DIVA,如何笑傲西方?

專訪韓裔女高音周淑美

四月十日,韓籍聲樂家周淑美(Sumi Jo),頂著指揮卡拉揚欽點、「亞洲第一花腔女高音」的盛名翩然抵台。實際見到周淑美本人,很難想像以往在唱片錄音中聽到那麼驚人、具有穿透力的剔透美聲,居然是出自眼前這樣一位體型嬌小、玲瓏有緻的東方女性,徹底打破我們對女高音身材都很雍容肥碩的印象。 音樂會前,本刊特別邀請國內知名女高音何康婷,與周淑美進行一次近距離的訪問,暢談身為一位東方人,如何立足於西方的歌劇舞台,以及與卡拉揚的合作經驗等等。當然,還有身為女高音最關心的,如何在維持每場演出所需龐大的體力和肺活量之餘,還能保持這麼好的身材。

文字|何康婷、廖俊逞、鄭雅蓮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永遠發亮的音符

專訪鋼琴家陳必先

她是第一位獲得教育部資賦優異獎學金赴德學琴的鋼琴家,十歲出國,二十出頭便陸續贏得幾個國際大獎。 她是很多人從小心目中的偶像,有多少人因為小時後聽到她彈琴、讀到她的故事,因此也讓自己的小孩學鋼琴的?看看音樂會之後等著與她握手的長龍裡,多少牽著小孩的大人就知道了。 每年春天她回台灣客席,希望多多發掘可造之材,她在長年德國嚴謹的訓練下,仍保有東方的韌性,這尤其讓她在現代音樂界之中,奠定下一片天地。 她,就是那永遠讓人矚目的身影,陳必先。

文字|林芳宜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自信與愉悅的耀眼光芒

慕特接班人─小提琴家希拉蕊.韓

Hilary Hahn

說是慕特的接班人,好像有點預言過早;但說起早熟的音樂事業與亮麗的外型,希拉蕊.韓的確與慕特有幾分神似。知名樂評Terry Teachout在《時代》雜誌中讚揚:「希拉蕊.韓是當今美國最傑出的新生代古典音樂演奏家」的確,希拉蕊.韓的演奏有著細微的音色變化,纖細的音樂特質,演奏中彷彿有著一股神秘感,有時候聆賞音樂時的感動,往往來自一種說不出的氛圍,希拉蕊.韓身上似乎正具備這種藝術特質。

文字|趙靜瑜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導演

歐斯特麥耶:戲劇是去揭露潛伏在我們底下的攻擊性

這個月,歐陸劇壇最當紅的導演托馬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就要帶著他的力作《玩偶之家娜拉》與《點歌時間》親訪台北演出。在一睹他充滿爆發力的經典新詮之前,本刊特邀旅居德國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訪問這位歐陸劇場的旋風製造者,看他在狂暴的舞台之下有怎樣的創作思考。

文字|林冠吾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場導演

法蘭克.索恩樂 與偶共舞詩意劇場

台上以骨頭、骷髏、骨架所組成的嶙峋軀體,輕盈地舞動著,一旁的操偶師,也與之翩然共舞操偶的正是法蘭克.索恩樂,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場創辦人與導演,承襲德國文學傳統《浮士德》的主題,與魔鬼交手進而觸碰存在的慾望與脆弱,死亡意象總是圍繞著索恩樂的創作。五月,他將首度訪台,演出他的單人偶戲《飛跳.詠嘆調》,展現暨黑暗又充滿詩意的獨特美學。

文字|周伶芝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英國舞蹈金童 以卡達克的眼睛觀看世界

時空流轉中,那個說故事的人—阿喀郎.汗

阿喀郎.汗又來了!這回不是帶著自己的舞團來展現精準俐落、融合卡達克舞與現代舞肢體的舞作,而是為雲門的春季公演編作全新舞碼《迷失之影》。繼2002、2004兩度造訪台灣,阿喀郎的舞令台灣舞迷留下深刻印象,這回與雲門合作,會把一身太極、武術的雲門舞者打造成新的樣貌嗎?這位英國舞蹈界的金童,近來已見大師之風,本刊特邀舞蹈戲劇研究者、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魏淑美,專訪這位從傳統浸潤到現代發光的少年大師,一談其創作的思考與脈絡。

文字|魏淑美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多角人生 從容演奏

小提琴家蘇顯達

身兼小提琴家、樂團首席、電台主持人,還有音樂系教授、主任、所長等各種角色,蘇顯達卻從來不曾為了過度忙碌而慌亂,似乎總能在緊湊的行程中游刃有餘,甚至時時掌握時間練琴,一手精湛琴藝永遠令人折服。從法國學成返台已經廿五年,回顧這一年來的人事滄桑,蘇顯達感觸良多,因此更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機會,盡力地讓自己的演出趨近於完美,因為那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交代!

文字|李秋玫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越洋獨家專訪創意作曲家

卡爾.戴維斯 默片配樂中獨特自在

頂著一頭鬆捲銀髮,滿臉笑容,看起來活力十足的作曲家兼指揮家卡爾.戴維斯,就要帶著他的指揮棒與精采的默片配樂來到台灣了!多年來縱橫於古典音樂與影劇表演配樂領域,戴維斯多元的音樂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本刊特地透過越洋電話,專訪到這位創意活潑的作曲大師,一談他對音樂創作的想法。

文字|桑慧芬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旅義豎笛演奏家

李逸寧 笛音環繞的亮彩精靈

一頭捲曲飄逸的長髮,亮麗的外型與優雅的氣質,是豎笛演奏家李逸寧給人的深刻印象。自年少即負笈義大利研習音樂的她,以精湛的技巧與動人的詮釋,讓世人入迷。本月她將返國與NSO攜手,在簡文彬的指揮下演出;除了再次有機會聆聽她的迷人演奏,本刊也趁此機會告訴你,認真、執著的李逸寧,如何以醇美的豎笛聲感動了無數樂迷的心,也以果敢、自信的勇氣寫下了精采的生命。

文字|李秋玫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笑聲中 有強壯自己的力量

呂曼茵 在劇場找到回家的路

來自後山花蓮的呂曼茵,一路從劇場走到螢光幕前,從演員到編導,一貫用她溫暖如和煦陽光的笑聲,穿越層層生命中的低潮陰暗。雖然在螢幕的演出已獲肯定,但她仍覺得自己是屬於劇場的:「劇場是我最終要回來的地方,我覺得在劇場就跟在家裡一樣舒服!」這個月她將演出戲盒劇團的《攔截,公路》,愛樂劇工廠將搬演的《宅男的異想世界》也是出自她手,讓我們透過她爽朗的笑聲來認識她吧!

文字|廖俊逞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好自己,成就舞台

「藝」界人生,「霞」女精神──小咪

台前不管戲份多或少,不管紅花還是綠葉,不管戲本身好或不好,小咪都有辦法透過表演,讓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台下,在流長蜚短的排練場上,她從不無遲到早退,也不道人是非,她只專注於戲。而這一切,就只為了證明在「藝霞」講究紀律的嚴苛訓練下,那股深植小咪骨子裡的「霞女」精神。

文字|廖俊逞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

細川俊夫 傳統為根 綻放耀眼世界の花

Toshio Hosokawa

去年十一月的雲門舞作《屋漏痕》,水墨暈染流動的投影中,白衣舞者翩然起舞,襯托的空靈之音,令觀者印象深刻這些動人的音樂,正出自旅居德國的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之手。今年十一月,台灣樂迷藉著柏林愛樂的訪台音樂會,與細川俊夫再度相遇,聆賞到他的新作法國號協奏曲《開花の時》。作為一個浸潤在西方古典音樂環境中,卻根植日本傳統音樂創作的作曲家,細川俊夫說:「對自己傳統的愛,及對外來文化的尊重,是自我藝術創造力的開始!」

文字|沈雕龍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出入劇場影視皆自得的優雅女優

蕭艾 認真過日子 就是為角色做好功課

舞台上,蕭艾扮演過各式各樣的角色,體驗過千奇百怪的人生,下了台,她卻異常低調,不抽菸不喝酒,早睡早起的規律作息,既不浪漫也不瘋狂,簡直理性到了極點,完全顛覆了一般人對劇場工作者的想像。婚後選擇以家庭為重心,回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實生活,蕭艾卻更能體會「戲劇是用人生經驗醞釀出來的藝術形式」這句話。蕭艾說,因此認真過日子,就是為角色做功課的最好方式。

文字|廖俊逞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