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安娜.蒂斯摩被導演歐斯特麥耶形容為有劇場依存症的演員,舞台上的她所跟隨的,是只存在她雙眼的那道光。
藝號人物 People 給我戲演,其他免談!

劇場痴人 魅力女優—安娜.蒂斯摩

「我在劇場裡所呈現的,是現實人生中我不會去做的。在這裡面,只有我自己的堅持。」舞台下極其羞澀瘦弱的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上了舞台後卻爆發力十足,有如巨人。十月由她領銜演出的《點歌時間》與《玩偶之家娜拉》,迷倒了一拖拉庫的觀眾,說不定,她已經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有資格在台灣組織劇迷會的歐洲劇場演員。 與她攜手創作娜拉奇蹟的導演歐斯特麥耶形容安娜‧蒂斯摩是個有劇場依存症的演員,對劇場藝術有絕對的渴求,舞台上的她所跟隨的,是只存在她雙眼的那道光,觀眾的反應與其他事務都不會打擾或影響她的演出。劇場是她的烏托邦,在兩廳院十月的德國狂潮系列節目中,她與她的烏托邦震懾了全場的觀眾,在本篇專訪中,她將打開烏托邦的大門,讓喜愛她的台灣觀眾一探內中風景。

文字|莊珮瑤、周倩漪、林芳宜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聲音之外,渴望跨界的叛逆

走出錄音室,看見黑暗之光—雷光夏

她那低沉富有磁性、溫潤回甘的聲音,對很多來人來說,具備如美女般、難以抵抗的獨特吸引力。雷光夏說:「很多人聽我的聲音,以為我是那種喝著左岸咖啡、每天聽古典樂的文藝女生,但是其實我愛喝可樂,對搖滾、噪音聲響等另類音樂更感興趣。」自認骨子裡充滿叛逆因子的她,選擇走出錄音間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互動創作,或許「跨界」,算是她生命中少數的冒險之一,也滿足了她內心渴望的小小叛逆。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唯有從事藝術能讓人保持活力」

求仁得仁的古典樂章—泰密卡諾夫

指揮大師泰密卡諾夫又要帶領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訪台了!這位一派優雅的灰髮紳士,對音樂有著不改其志的堅持,一手提拔的指揮與音樂家不計其數,與之合作而能登上國際大舞台的獨奏家、歌者更如過江之鯽。他說:「唯有從事藝術能讓人保持活力、保持神志清明;我們每天為了生活到處奔波,終於有一天你想到:天啊!我忙了大半輩子,現在卻感覺似乎從來沒活過!」

文字|顏華容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導演

歐斯特麥耶:戲劇是去揭露潛伏在我們底下的攻擊性

這個月,歐陸劇壇最當紅的導演托馬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就要帶著他的力作《玩偶之家娜拉》與《點歌時間》親訪台北演出。在一睹他充滿爆發力的經典新詮之前,本刊特邀旅居德國柏林的戲劇研究者林冠吾,訪問這位歐陸劇場的旋風製造者,看他在狂暴的舞台之下有怎樣的創作思考。

文字|林冠吾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側寫當代鋼琴大師

永遠對世界好奇的男孩——齊瑪曼

宣傳照片上略顯憂鬱的齊瑪曼,與「鋼琴詩人」的封號相當吻合,但當他親臨台北,從記者會開始就給我們一連串驚奇原本予人他沉默寡言印象的齊瑪曼,其實是個無比聰穎、機智風趣、博古又通今的溫潤君子!從音樂可以談到政治學、物理學、聲響學、心理學,透過樂評人焦元溥的貼身觀察,更讓我們看見這位頂尖大師的赤子真性情。

文字|焦元溥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解開「裴帥」的英雄密碼

裴艷玲:可以什麼都不要,只要有戲演就成

「活鍾馗」、「活武松」、「活林沖」,縱横京、崑、梆子的女武生裴艷玲,曾經打造了多個在舞台上活靈活現的英雄形象,比男人還像男人,根本就是一則戲台上的活傳奇。 睽違台灣十二年,裴艷玲終於應邀來台與國光劇團合作演出她的拿手好戲,一解戲迷渴望。趁著她台排戲的空檔,本刊編輯專訪這位戲曲女「裴帥」,一探她扮演英雄的「終極密碼」。

文字|廖俊逞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魔戒三部曲》舞台版影像大師

湯姆.葛雷 為台北打造《記憶拼圖》

曾與英國DV8肢體劇場合作、擔綱今年三月劇場大製作《魔戒三部曲》舞台影像的湯姆.葛雷,不同於其他用電腦科技創作的影像設計家,堅持用自己的雙眼,透過相機或DV捕捉生活,然後再運用其所擅長的多重影像層疊、拼貼、扭曲,打造出舞台上的奇景妙境。 今年十一月,他將與古名伸舞團合作舞作《記憶拼圖》,為此他來台一個月採集素材,透過他不一樣的視角,捕捉屬於台灣人的記憶。

文字|鄭淑瑩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追念藏身在電影世界後的現代音樂巨擘

李給悌,您在色彩中做夢嗎?

美國電影導演庫柏力克的科幻經典《2001年太空漫遊》中,引領觀眾進入未來幻想世界的,除了穿越外太空的影像,還有空靈緲遠的樂音來自現代音樂大師李給悌的作品。 李給悌是二十世紀後半期現代音樂的大家,與史托克豪森等並列。今年六月十二日以八十三高齡辭世,本刊特邀作曲家林芳宜以專文介紹這位對國人來說或許陌生,卻是近代西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文字|林芳宜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舞台與電影的現代達文西

專訪影像劇場大師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

演員、劇場導演、電影導演、舞台設計這些角色都可以用來形容來自加拿大的羅伯.勒帕吉,但都不足以綜括他被視為當代少數「達文西式」的藝術家,未滿五十歲的勒帕吉,早就與彼得.布魯克、羅伯.威爾遜等世界劇場大師並列。作品以豐富與精妙影像著稱、常常演出「個人秀」的他,明年將首度訪台演出,今年則在台北電影節中先以電影作品與台北觀眾見面,本刊特邀資深劇場人耿一偉,越洋專訪這位自稱永遠像小孩一樣「好玩」、「好奇」的劇場魔法師。

文字|耿一偉
第163期 / 2006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鋼琴、指揮大師的驚異奇航

瓦薩里:我的人生,總是不按牌理出牌!

「彈」、「指」皆通的匈牙利音樂大師瓦薩里,其實有著比其音樂表現更精采、更妙不可言的驚奇人生:出身政治世家、音樂才華早被發掘的他,卻被匈國政府指派到綜藝表演班當起鋼琴樂師;一次趕鴨子上架的蘇聯演出之旅,卻讓他大受歡迎;而到比利時參加伊麗莎白女王大賽,竟也因此因緣讓比利時女王把他一家人救出鐵幕。

文字|焦元溥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東方DIVA,如何笑傲西方?

專訪韓裔女高音周淑美

四月十日,韓籍聲樂家周淑美(Sumi Jo),頂著指揮卡拉揚欽點、「亞洲第一花腔女高音」的盛名翩然抵台。實際見到周淑美本人,很難想像以往在唱片錄音中聽到那麼驚人、具有穿透力的剔透美聲,居然是出自眼前這樣一位體型嬌小、玲瓏有緻的東方女性,徹底打破我們對女高音身材都很雍容肥碩的印象。 音樂會前,本刊特別邀請國內知名女高音何康婷,與周淑美進行一次近距離的訪問,暢談身為一位東方人,如何立足於西方的歌劇舞台,以及與卡拉揚的合作經驗等等。當然,還有身為女高音最關心的,如何在維持每場演出所需龐大的體力和肺活量之餘,還能保持這麼好的身材。

文字|何康婷、廖俊逞、鄭雅蓮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他們的名字叫美麗 胡德夫vs.布拉瑞揚

第一次聽胡德夫的歌聲,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的九二一週年紀念音樂會裡,歌聲渾厚蒼茫,像一雙溫暖的大手,療傷止痛。如今近坐在眼前,目光炯炯,像一座山。 胡德夫和布拉瑞揚都有山的基因在血液裡,用山的不變來對應世間的常變,兩人都曾經歷過進入新社會的創痛,繞了一圈找到自己,也找到自己身後的山。胡德夫從七○年代所帶來的山的歌聲,影響了後來十年的民歌運動;布拉瑞揚在二十二歲時發表的《無顏》,簡單重複的肢體語彙,控訴力強烈;一生投入原住民人權運動的胡德夫說:「假如我早個十年碰到布拉瑞揚,我會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路程,早點從社會的心律不整中逃脫出來,因為只要歌和舞一起走,一定會有力量的。」 在雲門舞集下一季的演出裡,胡德夫的歌與布拉的舞將要走在一起,這一次, 他們的名字叫美麗。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寧靜致遠 淡泊中的不凡藝業

俄國鋼琴第一夫人─蕾昂絲卡雅的音樂人生

將於三月初來台的知名鋼琴家、有「俄國鋼琴第一夫人」美稱的蕾昂絲卡雅,以紮實的鋼琴功力與細膩的風格詮釋,遊刃於德奧與俄國曲目之間,曾是鋼琴大師李希特最推崇的雙鋼琴搭檔,不凡的室內樂功力,更是連鮑羅定四重奏與阿班.貝爾格四重奏都點名盛讚。曾訪問多位國際知名鋼琴家的樂評人焦元溥,也從他訪問蕾昂絲卡雅的經驗出發,專文介紹這位鋼琴夫人的不凡藝業與音樂人生。

文字|焦元溥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戲棚下 跨世代編劇的狂想對話

歌仔戲鬼才陳勝國vs.京劇美少女趙雪君

一個是長在戲棚下的歌仔戲說戲人,一個是學院派出身的京劇編劇,陳勝國和趙雪君第一次見面,兩個不習慣站在幕前的戲曲編劇,彼此都有些生澀靦腆。陳勝國是明華園當家編劇,歷經歌仔戲內台的風光鼎盛以及外台的浮沉滄桑,從早期的成名作《濟公活佛》、《紅塵菩提》,到去年底在國家劇院上演的《王子復仇記》,他的筆總能迎合時代的趨勢,以推陳出新的劇情和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抓住觀眾的脾胃。成就明華園這個歷久不衰的歌仔戲王國,能編善導的他堪稱是幕後重要的推手之一。趙雪君則是六年級的新新人類,長得像漫畫少女的她自小酷愛歷史、章回小說,在詩詞軼典裡流連忘返,台大戲研所課堂上寫的劇本《三個人兒兩盞燈》,竟讓在戲曲現代化扮演重要推手的教授王安祈「淚濕青衫袖」,看到京劇年輕化的無限可能。陳勝國沒看過趙雪君的作品,初聽她口述剛完成的亂倫版《白蛇傳》,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趙雪君被陳勝國的《韓湘子》深深打動,好奇天命之年的他竟能如此超脫。於是,在南台灣冬日艷陽曝曬的廟口戲棚上,嘈嘈切切的鑼鼓樂聲震天價響裡,我們瞥見了兩個年紀相差二十歲以上的跨世代創作者,對彼此的相知相惜。

文字|廖俊逞、鄭雅蓮、林育恩
第158期 / 2006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保持自我,才是人間最艱困的挑戰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與超級樂迷陳毓襄、焦元溥的台北七天音樂課

鋼琴家波哥雷里奇給人的印象常是驚世駭俗,離經叛道。與波哥雷里奇相處七天,樂評人焦元溥認為,他忠於音樂,忠於自己,他的叛逆正來自於他的忠實於音樂,他的駭俗則來自於他的忠實於自己。「他關懷的核心仍然是音樂,而且只有音樂。他對樂曲的深入研究,更讓人嘆為觀止。」

文字|劉名正
第156期 / 2005年1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喜劇.兩「國」論

吳興國vs.李國修

當代傳奇劇場的小客廳,一雙吳興國練功的厚底靴站在樓梯間下。 青少年時的吳興國,穿過一雙雙李國修父親手工縫製、並謹慎地在鞋底內親手蓋上店章的戲靴;青少年時的李國修一次次隨父親走進荷花池畔的國立藝術館,看吳興國的師兄、姐們演《打漁殺家》、《釣金龜》,有時睡著了,有時把戲學著回家逗鄰居玩。 這雙靴子好像聯繫了兩個人命運中似有若無的緣分。 說也奇怪,這兩「國」,在台灣這許多年,就沒這樣開天闢地地談過。這一天,搬到金門街的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泡好老人茶等這個二十年來第一次的兩「國」論。 吳興國與李國修,七○年代的一開始,一個從嚴格坐科的京劇團裡被拉去跳現代舞;一個打小在京劇裡吸收語言趣味,而在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成為一炮而紅的喜劇演員;吳興國以當代傳劇場打開台灣京劇與西方經典接軌的里程碑,屏風表演班則以充滿城市寫實風格的作品首創台北商業劇場品牌,但在台北,兩人從沒有這樣談過喜劇、戲劇、京劇。 兩人都在彼此的劇場裡當過觀眾,擅喜劇的李國修在《慾望城國》的觀眾席裡,「戲沒開演就掉淚」,擅演英雄將相的吳興國則在屏風的《半里長城》裡捧腹大笑。過去三個月裡,戒煙戒酒的李國修一下子胖了十二公斤,於是兩個人一見面從養生、防老開始談起,「如果三十歲我們兩人就見面,當時就會談:『嘿!那邊那個女生長得真漂亮!』」 十月份,兩人的新戲將同一天開演,當代傳奇劇場挑戰《等待果陀》,屏風表演班則演繹兩代間的變調婚姻《昨夜星辰》。戲劇的道路上,一個人都演西方經典,一個人堅持原創,但卻在相反的路上,都與傳統相遇。 從京劇到戲劇的成長之路 李國修(以下簡稱李)你有沒有穿過我爸做的鞋子?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有!我經常去你家訂鞋子,不過從來沒有看過你。在復興劇校時我是練武生的,光是一齣《戰馬超》,練三個月靴子就磨得差不多了。但穿了那麼多靴子,後來證實你父親做的鞋子比大陸的師傅都好。後來畢了業,和周正榮老師磕頭學老生,只穿厚底靴,不穿薄底,成立當代傳奇之後,就更把厚底靴的功放進去。一九九八年《慾望城國》要去法國亞維儂之前,又跑去跟你哥訂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牛仔心靈.吉普賽歌

專訪作曲家哥倫.布雷高維契(Goran Bregovic)

「對不起,Mr. Bregovic,你可不可以替我們拚唸一下你的大名,到底該怎麼唸才標準?」六月四日下午二點四十分,我在巴爾幹半島音樂家Goran Bregovic的訪華音樂會上,問了他第一個問題。 Goran Bregovic在南斯拉夫的塞拉耶佛出生,父親是克羅埃西亞人,母親是塞爾維亞人,當地人對於govic的唸法是唸做高維「契」,並不是叫做高維「克」,會唸錯,是台灣唱片公司當年的失誤,他的電影原聲帶從《流浪者之歌》開始就暢銷全世界,在台灣賣得也極好,只是,台灣的唱片公司就用英語拼音法翻譯他的名字,於是Goran Bregovic的中文譯名從一九九○年開始就叫做布雷高維克。 聽完我的問題,Goran Bregovic眉毛一挑,很簡單地回答我:「我的名字要唸布列高維契哦。」也解開了十多年的譯名迷思。 布雷高維契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態度也很隨和,雖然不喜歡人家以電影配樂家稱呼他,也不願意多提他和老友庫斯杜力卡的分合恩怨,但是也坦承他所有的音樂作品中,就屬電影音樂唱片賣得最好,所以總是不厭其煩地請大家多聆聽他的其他類型音樂創作,「你一定要來聽我的音樂會,」訪談結束前,他總是不忘叮嚀說:「那會是一場不一樣的音樂會。」 面對這位追求不一樣生活與音樂情境的音樂家,我選擇了另外一個不一樣的問題作為訪談的開場:

文字|藍祖蔚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歐吉桑,安啦!

吳念真vs.李立群

從歐式風格的咖啡雅座裡拔起來,兩個歐吉桑一溜煙地跑出去,就蹲在落地玻璃窗外,窄窄的景觀廊裡,兩個人聯手掩著風,點著了煙。 在國片最低潮的時候 ,兩人就認識了。一是台灣最真情的電影廣告導演,一個是台灣說話速度最快的演員,兩個人都從村子裡出身,一個是九份山上的礦村,一個是台北都會裡的眷村。 礦村與眷村,都是台灣社會發展史上漸漸消失的兩種聚落,但霧裡山城的貧困歲月,竹籬笆裡的南腔北調,讓這兩個人在上一代的困頓裡立志要讓村子更好,在下一代的幸福裡自勉盡己力讓安身立命繼續延續。 兩個人都是說故事的好手,當然,來自不同村子的兩個人,帶來了不同的故事。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清晰,是演奏巴洛克音樂的第一要素

專訪德國聖樂指揮大師海慕特.瑞霖

享譽合唱界,海慕特.瑞霖是世界樂壇公認的巴赫權威,四月應台北愛樂合唱團之邀首度來台指揮全本布拉姆斯《安魂曲》音樂會。 身為德國斯圖加特巴赫學院創辦人暨藝術總監、美國俄勒岡巴赫音樂節藝術總監,海慕特.瑞霖曾以十四年的時間完成全套巴赫清唱劇錄音,是史上第一套完整巴赫清唱劇錄音;二○○○年,由他指導國際巴赫學院所完成的巴赫作品全集一百七十二張錄音計畫,奠定其在古典音樂界的威望。 在海慕特.瑞霖下禢的台北西華飯店,本刊特邀樂評人陳國修進行了一場如沐春風的訪談,表情豐富的海慕特也提出一般人如何循序漸進地聽巴赫聖樂作品的建議。訪談前他正研讀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總譜,因為七月份他將赴委內瑞拉卡拉卡斯演出,由女兒擔任小提琴獨奏。

文字|陳國修
第150期 / 2005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永遠發亮的音符

專訪鋼琴家陳必先

她是第一位獲得教育部資賦優異獎學金赴德學琴的鋼琴家,十歲出國,二十出頭便陸續贏得幾個國際大獎。 她是很多人從小心目中的偶像,有多少人因為小時後聽到她彈琴、讀到她的故事,因此也讓自己的小孩學鋼琴的?看看音樂會之後等著與她握手的長龍裡,多少牽著小孩的大人就知道了。 每年春天她回台灣客席,希望多多發掘可造之材,她在長年德國嚴謹的訓練下,仍保有東方的韌性,這尤其讓她在現代音樂界之中,奠定下一片天地。 她,就是那永遠讓人矚目的身影,陳必先。

文字|林芳宜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地球生氣了!」

客家歌手陳永淘為淨湖而唱

公共電視幾齣精緻的本土劇作,例如《曾經》、《寒夜》,主題曲裡那帶著滄桑卻又清新的嗓音,就是客家歌手陳永淘的歌聲。 陳永淘,新竹縣關西人,童年浸淫在農村的田野生活,十三歲舉家北上求學工作,後來祖父也北上,聽到祖父經常提起「頭擺」(客家話,從前的意思)的事情,讓他懷念起童年在客家農庄的生活,最著名的〈老頭擺的故事〉這首歌,就是這麼來的。音樂是他工作之餘,拿著吉他自彈自唱的興趣。 一九九七年夏天,他隻身到新竹縣北埔落腳,阿淘在客家庄,真真實實地生活、創作。把所寫的客家歌,在北埔廟口廟埕前活生生的唱給客家庄的大人小孩聽。這幾年落腳峨眉,聽到鄉人說原來清清河水的峨眉湖,混了、淆了,因而以湖水不清不再唱歌立誓,投入淨湖工作。

文字|潘國正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