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當音樂遷徙落在文化版圖上

流浪之歌音樂節

與其說這種被迫移民反映在音樂上,而呈現出強烈的面貌,不如說整個因世代遷徙產生的民族性,形成了格外吸引人的文化性格。這些因不斷遷徙而產生的音樂文本,幾乎都存在著相同的基底,一些悲劇的音符,加上訴諸天地(而非城市)的生存祈求,以及遼闊與堅忍的生命力量。

文字|李茶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怎一個「理」字了得?

試探海峽兩岸歌仔戲研究的十個問題(上)

歌仔戲發展不過百年,一九四九年後被隔絶在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中達三十多年之久,因而分別在兩岸發生了型態、風格上的明顯變異。在多年的交流與研討中,有關歌仔戲發生發展的實證性問題,兩岸學者達成了共識,然而,在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上,則仍然存在著深刻的分歧。

文字|陳世雄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父權扣帽,浣紗女情歸何處?

新創中文歌劇《西施》

劉克清所飾演的夫差,一個笑咪咪、胖墩墩的君王,卻對傳統中亡國之君與昏君的形象提出挑戰。夫差半生兵馬倥傯,如今外無強敵,内有賢相,享享福又何妨?向來總把亡國之君視為荒淫無道,縱情聲色,但是身為一國之君,有沒有可能真心愛上了一個人,終於不必以淫亂視之?

文字|吳家恆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中提琴的狂歡

六月中提琴音樂會的省思

中提琴在獨奏、樂團與室内樂中常處於尷尬的角色,沒有小提琴炫麗、似女高音的亮麗耀眼,也無大提琴低沉而令人再三回味的本錢,音樂史上專為中提琴寫的獨奏曲更是少得可憐;它常處於配角,犧牲自己照亮別人,但是當樂團或室内樂失去它時,卻會失去原有的色彩;在六月時,中提琴終於成為主角,綻放了它少見的光芒。

文字|何君恆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餘音與新聲

從漢陽歌劇團《天水關》演出談北管戲的傳承危機

俗諺有云:「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亂彈即是北管,不論前、後場藝術,都有不可被凌駕的地位,而台灣更是北管獨一無二的保存地。雖然過去曾為台灣最重要的社區活動,時至今日,北管戲已經瀕臨滅絕,我們因過去沒有行動而間接導致的全民文化性文盲仍無法改善,這是更大的危機。

文字|劉秀庭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狂野與柔媚兼具的漂亮出擊

克里斯汀.沃斯及洛弘.布龍夏薩克斯風音樂會

布龍夏成功地展現了小柴達斯舞曲應有的狂野、激昂與熱情,所展現的超技技巧,無疑是薩克斯風超高演奏技巧的上乘佳作;而布龍夏在慢板的部分,將應有的感情投入其中,卻不讓人感到刻意的濫情或是做作的音樂性,反而聽到時而内歛深沈、時而狂風驟雨般的奔放意境,令人相當感動。

文字|顏慶賢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聲音也要放輕鬆

與夏日音樂節一同放暑假

他們的歌聲很赤裸,沒有伴奏或樂器的陪襯修飾,單單靠自己的歌聲做出各種不同的效果。再者,他們的内容也很赤裸,暴露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工作上的焦慮、情感上的苦悶、環境中的紊亂講電話、想逃跑、沈默、雜務纏身,各種我們所面對的狼狽以及微不足道的私己喜悦。

文字|李茶
第105期 / 2001年09月號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人性與科技的角力

評澳洲艾雷那現代劇場《吞噬青春》

《吞噬青春》是一齣未來寓言式的戲劇,有趣的是,它卻運用這些高科技技術的創作手法呈現對未來世界高科技的恐懼與不信任,這種矛盾頗値得玩味。劇終由這些青少年操控了電腦程式,但是他們也只能逃避到「虛擬世界」之中。雖然青春反噬了,卻透露出一種悲觀的絶望。

文字|曹安徽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從《孫安動本》到李寶春「動本」

兼探「新老戲」的藝術規律

《孫安動本》是這齣戲的原名,《孫安進京》則是經李寶春導演兼主演「動」了(劇)「本」後的今名。 它最早是山東柳子戲,後來被移植為京劇,現在又經過顛覆性的改編,雖然仍是京劇,卻有了「新老戲」的名號。《孫安進京》一如李寶春以往的「新老戲」系列,在意識與技法上,均揚棄陳陳相因而大膽探索,但「萬變不離其宗」,仍然嚴守屬於京劇的藝術規律。

文字|貢敏
第104期 / 2001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