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PAR表演藝術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小艇歌劇院小檔案

密海爾.拉法絲(Mireille Larroche)一九七五年在與太陽劇團(Thtre de Soleil)的導演阿希安娜.慕許金恩(Ariane Mnouchkine)學習劇場之後,開始了自創劇團的念頭,並以一艘小船作爲演出場地,展開她的創作之路。 創團早期以音樂表演爲主,甚至可以聽到極前衛的搖滾樂。直至一九八一年小艇結合了一些小說家、導演、插畫家等創作伙伴,才正式走入「劇場時期」,定位歌劇風格,此時小艇歌劇院才算正式成立。 小艇歌劇院以巴黎聖馬丹運河(Canal St. Martin)爲據點,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順流作巡迴演出,創團十八年以來,演出已超過一千四百場。小艇的演出主要以歌劇爲主,沿河演出象徵游牧民族的遷移精神,其所呈現的劇作也遊走於不同時代。此次與漢唐樂府的合作,是該團第一次嘗試與其他劇團共同演出。 特約採訪|程于珉

文字|程于珉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在表演工場唱「獨角戲」

記「一支獨秀──臨界點八女二男的獨角戲」

臨界點的團址「生活劇場」提供了一個場域,沒有任何藩籬,放任、自由、民主,只要是對小劇場演出有興趣的各路人馬,幾乎都能夠吸納,具有某種「同儕匯集力」,看似組織結構鬆散,卻像一隻變形蟲一樣,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輪廓、變換自己的面具。

文字|于善祿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三種關於「表演藝術」的演奏實踐

評胡乃元、林昭亮、夏漢的演出

以筆者所參與的這二場音樂會而言,恰好囊括了三位最受矚目的小提琴家:胡乃元、林昭亮、夏漢。同時二天都維持胡乃元打前鋒、林昭亮居中、夏漢(Gil Shaham)壓軸的上台序。也許這可能是基於來者是客的考量,不過兩場演出都不約而同有「漸入佳境」的表現。

文字|楊忠衡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信台南者,得永生

評台南人劇團《一年三季》

作為一齣描寫(或說抗爭)台南老街變遷的在地題材的戲,無可避免地將台南市這個古都予以擬女性化。注重自我身體的女人,重視生命務實態度與懷抱浪漫希望同等重要的女人,積極於未來發展也珍惜美好傳統的女人,使得女體化的台南市,在本劇中以海安路地下街工程的荒謬建設為主軸的第三幕情節,被拉到了一個劇情的衝突點。

文字|葉智中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令人耳目一新的《愛情新世代》

《愛情新世代》這群由公開徵選而取得演出機會的演員,幾乎包納了大台北地區相關的戲劇專業學校,另有新竹師院初教系、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等非專業科系的學生;這群對劇場表演不同的觀念、教育、訓練與期待的成員,在導演四個月的調教下,展現出來的表演火候雖有深淺,但至少風格臻於一致。對新創團且沒有任何明星演員的團體而言,這點倒是相當難得。

文字|于善祿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戲曲 演出評論/戲曲

期待一片健康的「台灣本色」

評《台灣,我的母親》

原著作者在小說中,對於清朝以至於日據時代的農民抗爭,存著是一種悲憫的心,在控拆之中,是深沉而無奈的嘆息。如今戲劇將「悲憫」化成了「悲情」,把「控訴」加溫成了「揭竿起義」,為了農民、為了土地,頭可斷、血可淌,這種「鼓吹革命」的無情,觀衆難道不覺得熟悉嗎?

文字|劉南芳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戲曲 演出評論/戲曲

從小戲盪到大戲, 從傳統盪到現代

評《鞦韆架》

若以黃梅戲劇種自身的改編與發展而論,《鞦》劇最大的遺憾在於捨棄了黃梅戲裡原始的、俚俗的、卻充滿特色與生命力的小戲色彩,造成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黃梅大戲,無論是在演出内容與形式上,均有朝向京劇、舞台劇形式靠攏的現象,以追逐所謂「現代化」的改革與創新,而原來最具特色、與其他劇種分隔之界限,竟逐漸模糊、消失了。

文字|游庭婷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