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呂羿慧(飾阿寶)把角色轉化成一個神經略顯大條,很容易被他人影響(傷害或鼓勵)的喜感角色。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模糊了刻度的感傷尺碼

評《寂寞芳心俱樂部》

「懷舊」在劇中代表了一種企圖回歸到回憶中去尋求寬慰的願望,我們卻無法從演出中看出對於改動劇作時空的、屬於詮釋或創意上的理由;而在追憶和感傷以外,編導也並未呈現其他更爲深刻的、看待這些老東西與舊價値的觀點,使得演出的整體形貌略顯模糊。觀衆面臨的,毋寧是一種更大的失落:像是恰才實現了一場一直夢寐以求的跨時空之旅,卻悲傷地發現自己無法完整地認出(甚至比旅行前更陌生)那個曾經一再夢想的目的地。

文字|丁名慶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小亞細亞網絡的憂鬱

評大阪銀幕遊學劇團《鬱》

毎一次由緩而快、由弱漸強的焦躁與狂亂;每一次肢體的力的賁張與跌宕;毎一次橫越全區的交叉與擺蕩;這些藉由情緒、肢體、與音樂產生的敍述表現,對熟悉劇場在吿別現代主義之後實驗發展的觀衆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佐藤的確是掌握了新語言的「技術」。然而,由此技術而來,最後展現到觀衆面前的,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與評價所在吧?於是,《鬱》劇中大量「線」的意象呈現就必須被重新審視。

文字|石克拉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雷聲大,雨點小

給「第三屆耕莘藝術季」的一些建言

前後持續整整兩個月的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就在沒有太多媒體關照,亦沒有太多藝術展現與成就中落幕了。也許「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觀衆票房,但不可否認的,展期過長,宣傳失焦無力,作品品質良莠參差不齊,都是本届耕莘藝術季反應冷淸的主因。

文字|于善祿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危踮於薄膜之上

從《黑潮》看《舞道》的理論與實踐

在鍾明德撰述的《舞道》,這本闡述所謂「劉氏舞道」的書裡,將「氣身心三合一」此一文學書寫的修辭學語詞,移植到對舞蹈技法的敍述中。然而即使在《黑潮》,劉紹爐仍然沒有解決如何將「氣」轉化爲一種表演?如何從形而上的認識論轉化爲形而下的實踐論?

文字|王墨林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源遠流長話彈詞

觀《吳苑弦淸:蘇州評彈藝術團》有感

近兩年來,大陸的評彈團體先後多次訪台演出,除了獲得本地觀衆的熱情捧場之外,評彈這門原本陌生的江南說唱藝術,也引起不少人的重視與好奇。作者在此細數評彈藝術的源起與說唱話本的發展歷史,並進而評析此次由雅韵藝術傳播公司邀請來台的蘇州評彈演出。

文字|李殿魁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後現代吿別式

莎士比亞大多數的劇本,敍事之複雜不在《我妹妹》之下,傳統戲曲也多是場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詞或唱詞不難淸楚交代時空背景。編劇在這方面疏於經營,偏又出現複雜的寫實佈景,實在怪不得導演力不從心。如果把大頭春的回憶比作樹林,樹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見樹不見林。雖然樹有樹姿,林有林相,可是樹林如果讓人迷路,恐怕難有美感可言。

文字|呂健忠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戲曲 演出評論/戲曲

再生抑或支解?

關於《七品芝麻官》的觀戲經驗

《七品芝麻官》之所以成爲一齣豫劇經典,就在於豫劇名丑牛得草的改編手法,已不僅限於「修剪」,還有其他精神意涵的挹注、多場演出經驗累積的反芻等等。拼貼式的敍事結構對於年輕一代的觀衆而言,恐怕不會被視爲傳統劇場中前衛的親和力展現,反而會是彼此之間難以產生共鳴的巨大鴻溝。

文字|方靜琦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