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持平而論,從導演、設計到指揮、歌者與樂團,此次的《阿依達》可算是去年難得的佳作。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歌劇新視聽時代 從導演的手法看《阿依達》

在國外,欣賞歌劇演出早已從聽歌劇跨入有視聽享受的看歌劇了。唱得好應該是「基本配備」,眞正該欣賞的是指揮、導演與視覺設計上的「新意」。這次《阿依達》第二次在國家劇院演出,我們該關心一下:與前一次製作不同之處?詮釋手法可有新意?主事者在歌劇製作能力上是否較前次精進些?

文字|邱瑗
第40期 / 1996年02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請救救台灣的芭蕾舞

對《表演藝術》十一月號〈台灣芭蕾園地〉的回應

芭蕾藝術細膩精緻,要求完美,必須在相當穩定的環境下,才能生根發展。十幾年前,台北的芭蕾表演曾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現代舞的強勢推廣下,芭蕾的發展漸漸停滯。近來在私人芭蕾舞團的努力下,希望觀衆能多給予掌聲,讓台灣的芭蕾天空更亮麗多采。

文字|徐進豐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似眞似幻的夢裡乾坤 評林懷民新版《夢土》

林懷民以拼貼式的手法,透過超現實的夢境,闡釋生命中的宗敎、愛情、痛苦、慾望、無奈與憧憬。在《夢土》一百分鐘不落幕的演出中,觀衆的注意力緊緊地被舞台上瞬息萬變的印象與轉化無常的情節所擒住。林懷民善於利用劇場的各種特殊效果與其超人一等的拼貼手法,是少有的簡潔明快與前後一致。

文字|江映碧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戲劇 演出評論/戲劇

《等待果陀》之夜之後

約三十年前,《劇場》雜誌社的同仁演出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最後散場時,觀衆席內只剩下一個人。去年十一月,密獵者皇冠劇團演出陸愛玲導演的《等待果陀》,結果,連演連滿並加演一場。三十年的光陰之中,到底是觀衆進步了?導演和演員進步了?還是貝克特的「法力無邊」造成一票難求呢?

文字|散木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明亮而深刻的旅程 許萊亞演唱《冬之旅》

本身是基督徒的許萊亞,在演唱舒伯特的《冬之旅》時,似乎仍存留演唱巴赫作品時的聖潔、純淨。孤獨幻滅的旅程,人世無常的感懷,許萊亞帶給我們的是些許光明的《冬之旅》;死亡的終點後又是一個生命的起點,音樂家擅於描寫人生悲苦,不也是另一種幸福與光明的企望嗎?

文字|蔡小杰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一曲旣畢,我失望了…… 陽光已老的芙蕾妮

陽光也許不會衰老,但芙蕾妮的箕張已開始出現欲「振」乏力的窘境。招牌曲〈我的名字叫咪咪〉就像是複製品,讓我們喟嘆這樣一位咪咪曾經受到怎樣的力捧和吹噓。的確,色樣和樂句已然不那麼呆滯了,然而Legato每每虛乏無力,拚命的掙扎、想去証明咪咪的純眞年輕,卻終究「振」不上去。強音的音高三番兩次落失了準頭,有時甚至達一個音階之譜!幅度之大,令人吃驚。

文字|符立中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舞蹈 演出評論/舞蹈

當芭蕾不是芭蕾時 評舞蹈空間舞團《終極芭蕾1995》

芭蕾對身體而言,有一套像古典音樂的記譜法,「舞蹈空間」舞團推出的最新作品:《終極芭蕾1995》,一方面將創作的觀點指涉出一顚覆芭蕾的意義,一方面又因古典音樂的大量介入,身體的表現陷進記譜法嚴諷的賦格裡,不得自拔。其呈現的尶尬情境,是因爲編舞家沒有從身體的本質下手。

文字|王墨林
第38期 / 1995年12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