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最血腥、誠實、深刻的註腳與幻滅

看西班牙動物實驗室劇團《拳擊手之死》

《拳擊手之死》中大量運用的聲光效果,拳擊般的肢體動作、帶有時代背景的流行歌曲及綜藝化的媒體,除了在某方面符合了我們對於西班牙「熱情奔放」的想像(儘管這個題材是如此的沉重),卻也暗示了我們每個人都是悲劇的共犯。在熱鬧的歡慶氣氛中,國家用國族英雄主義攏絡人民,人民也樂於以英雄崇拜回報

文字|白斐嵐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新藝見/新銳藝評

時代,不再幫《嬉戲》背書

可惜的是整齣戲的背負過重的時代感,七年後的今天看來,帶給觀眾的是一場場或一幕幕的「回憶」,過去的議題在人事已非、物換星移後,我們還想或還能關心多少?還能引領出多少對議題的共鳴或共感?正在進入劇場的八年級生,能體會的大多是「嬉」,而「戲」要帶給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見的意義,已讓時代的巨輪碾除殆盡,可惜了一場精采的時空。

文字|章可藍
第227期 / 2011年11月號
演出評論 Review

在現代性中困頓的肉體

通常評論一齣戲的成功或失敗,劇場空間的使用策略是重要的依據,不能只把空間當作美術的裝飾品,劇場與自成一套脈絡的美術觀念迥然相異,劇場主體在於它的空間是能夠發揮出與演出相通的機能性設施。這次《沃》劇讓觀劇時的視野開展,導演將劇場的空間環境設計出完整的戲劇性呈現,不能不說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文字|王墨林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舞蹈

尋找身體:以亞洲作為一種方法

身體既是文化的形塑,「在路上」又可延伸出身體與地面的關係時,我們就看到他的亞洲想像,從對地理的觸覺讓身體的eros復甦起來;這是前面一直談到「身體意志」的生命動能。三個男人不是以挺直昂立一種自戀的姿勢來意味身體,反而是以扭腰搖臀更落實在土地上的身體,拖邐出一片亞熱帶的好風景。

文字|王墨林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芭蕾不老 絕對前衛

看英國皇家芭蕾《英倫經典》

如果我們今天還逃離不了對芭蕾的古老刻板印象,那不只是因為,我們很少接觸古典芭蕾,尤其對現代芭蕾,更是顯得相當陌生。英國皇家芭蕾舞團來台演出,其幾乎無懈可擊的舞星表現,涵蓋芭蕾舞不同面向、精心安排之舞碼,加上不遑多讓的NSO國家交響樂團現場伴奏,激起了國內難得出現的芭蕾舞高潮,更重要的是,《英倫經典》舞碼的安排,也總算讓台灣觀眾領略現代芭蕾的魅力。

文字|謝東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舞蹈

回歸舞蹈本質的清新勇氣

身體性的場域,以貼身的牛仔褲與襪子構成,一反今日劇場喜愛的大目標大論述,編舞家以最靠近身體的小物件著手,一面玩耍物件、改變符號意義成為象徵,城市、人群、地鐵車廂、行駛方向一面讓舞者真正成為舞台上的主角,焦點集中在舞蹈動作本身,光是這個樸素回歸舞蹈本質的策略,就是一個今日已經難得的清新勇氣。

文字|謝東寧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戲劇

召喚的,不再是悲壯

肉眼凝視下的《再見!母親》

《再見!母親》一劇,潛流著一股跨文化交流中的劇場能動性,展現在詩性的身體和語言中。這裡,展現的並不是轉譯的企圖。亦即,絲毫沒有要運用戲劇性的文脈,將一個台灣觀眾陌生的自焚事件或人物,重現或再現在舞台上。相反地,是以受難前後,對於生與死的價值性質問,往返於全泰壹和他的母親之間,這便也讓表演者與觀眾一起融入(或沒入)在一種召喚中。

文字|鍾喬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擺明跟自己過不去的王嘉明

也談《李小龍阿砸一聲》

《李小龍阿砸一聲》的底蘊就是這麼沉重,雖然處理的手法大半是輕盈的、幽默的,有時甚至是Kuso。王嘉明可非「擺明就是要作一齣膚淺的戲,讓濫情還要更濫情下去。」其實,正好相反,王嘉明擺明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難得有此「殊榮」在國家劇院作戲,王嘉明偏偏不走便宜路線,沒出賣自己風格,反而向自己挑戰,處理一則史詩般的國族寓言

文字|紀蔚然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戲劇

走調的巴赫賦格律

在《李》劇的劇中人物每一個都是從七○年代各個名人姓名拼貼成為像外星人的角色,這種虛擬化的戲仿已經為我們取代了實在的人物,而導演通過要說的故事,真正想傳達的是這個世界的混亂造成相互糾纏,每一個角色都發生一些瘋狂、垃圾、無知或道德墮落等等的行為,因此我們想問的是:他所謂常民故事中的台灣七○年代社會到底是什麼樣子?

文字|王墨林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音樂

從形式色彩到視野空間

評說「箏樂新視野」的五首箏曲

這五首結合了西洋樂器的箏樂室內樂作品,儘管手法不同,內容相異,但都能展示出新的視野、新的空間,呈現出現代都市人在現今生活中的感受,一種新的音樂感覺;無論是古箏,還是西洋樂器,都只是作曲家手中用以表達個人情感與觀點的工具,不同的民族文化色彩都未有著意運用其中,更多的已是一種國際性、都市性、現代性的音樂面貌。

文字|周凡夫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音樂

探戈不像人生,錯了就繼續跳吧……

當莫薩里尼抬起單膝、如捧至愛般地托起班多紐琴演奏時,小小的風箱所發出的南美微風竟然氣吞整個國家交響樂團。他精巧雕琢皮亞佐拉在手風琴協奏曲中意圖向巴赫致敬的技法,卻又渾然天成於探戈音樂的詩歌菸酒女人香。此時不能不稱讚指揮班朵與NSO,不僅深諳烘托與支撐之道,探戈往往最容易讓古典演奏家馬前失蹄的節奏也輕舟過山。

文字|李永忻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戲劇

問號不斷做文章,卻成裝飾一場?

導演以影像及聲音,提出了許多問號,如:這個動作的名稱是否政治正確?這個動作的深層結構和權力有什麼關係?問題是,舞台上體制內的演員,並不真參與問題,自成一個封閉世界,舞台下體制內的榮念曾,欲言又止,完全上不了體制外的梁山,眾多問號成了裝飾,倒形成了一種分裂、壓抑的劇場氛圍。

文字|謝東寧
第221期 / 2011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