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共生在台湾
(蔡耀征 摄)

共生,是当前台湾戏曲剧坛的趋势。

我说的共生,并不是传统戏曲各剧种在现代社会同舟一命,而是艺术表现的交互融通。无论编剧、导演、设计群,甚至唱腔,都打破剧种界限,「原汁原味」已不再是唯一艺术准则。

即以今年台湾戏曲艺术节为例,《相看俨然》在前世今生的剧情设计下,歌仔戏与音乐剧相融于一台,《青姬》的昆曲、京剧、歌仔戏,各自体现不同性格身分处境,无需标举实验,也不必强调跨界,混血共生已是常态。11年前戴君芳执导《乱红》(2012),剧评还郑重解析为何明代侯方域唱昆曲、清代侯方域唱歌仔,而今面对《青姬》的3种腔调,观众只欣然赞叹「毫无违和」。

近年多部大型展演以及台湾戏曲艺术节旗舰制作,多元共生几乎成为常态。各剧种共冶一炉,是为了剧情需要,或者说,是在制作之初已有的共识。

这不是突发现象,回顾历史,创作人才早已相互流通,本文仅就我最熟悉的部分,说明京剧在其中不容忽略的位置。

众所周知,多位歌仔戏导演原为京剧演员,演而优则导,跨越剧种之际,从小学习已内化为骨血的京剧身段、走位调度、锣鼓程式、武打招数,自然被运用于歌仔戏,甚至也将部分京剧剧目移植为歌仔戏。很早就投入歌仔戏的名导刘光桐、林春发、阎循玮,分别毕业于小陆光京剧与复兴剧校,兰阳戏剧团的蒋建元导演原习豫剧,后曾向朱陆豪、王冠强请益京剧。两岸知名的李小平导演,原为小陆光京剧武净,在国光剧团执导十余部新戏,获得国家文艺奖,而他的学习经历还包括师从王小棣、李国修,因此游走京昆、现代剧场、歌仔戏、音乐剧,无不优游自在。著名京剧武生朱陆豪与小生名家曹复永,也曾受邀担任歌仔戏导演,创出重要作品。与客家剧团长期合作迭创佳绩的导演彭俊纲,原为京剧武净,更是国光导演。国光昆曲名家温宇航,应一心戏剧团之邀,指导孙家二姊妹身段并设计表演已有十余年,还曾担任客家戏导演。

「导演」原本就不限於单一剧种,但从小受京剧四功五法严谨训练,执导其他剧种,尤其是包容力强的歌仔戏时,京剧表演体系必然是丰厚充沛的资料库。

教育体系内,不能不提赵振华。国立台湾戏曲学院聘请这位京剧名武生担任歌仔戏专业技术教师超过20年,原本观众疑惑何以跨剧种教学,但后来证明影响更深远。最鲜明的例子是李家德,原本是歌仔戏科学生,赵振华老师不仅以严谨京剧武功练其筋骨,更把京剧《杀四门》、《截江夺斗》等移植为歌仔戏,身段武功锣鼓全按京剧,唱腔请刘文亮老师改为都马调。家德大二转京剧系,加入国光后以朱陆豪老师亲授的《陆文龙》勇夺传艺金曲奖最佳新秀奖,前阵子我也看到明华园青年陈子羽来跟家德切磋请教靠功,而子羽现在是「兴传奇」京剧团员。与赵振华同样出身于大鹏剧队的京剧名武旦杨莲英,多年来训练京剧及歌仔戏旦角身段,获无形文化资产保存者殊荣。

反向的例子是曾获传艺金曲奖的歌仔戏名角古翊泛,原是京剧演员,而他能成功将程式转换为生活化歌仔戏生动深入的表演。京剧小天后黄宇琳,很早就参与歌仔戏并担任主演,京剧旦角用小嗓(假音),与歌仔戏不同,宇琳突破限制,享受不同剧种的交互融合,还曾担任春美歌剧团导演。京剧老生领军人物唐文华,先应邀主演北管,这两年与唐美云携手,「双唐」锐不可挡,唐文华努力学习台语,剧本上满满各式拼音,演技一向生动的他,一出场一亮相,「脚底下」(台步)便看得出京剧功底,非常适合李世民和刘备。同为国光老生的邹慈爱,临危受命饰演《卧龙:永远的彼日》姜维,还化用了昆曲《长生殿.酒楼》郭子仪身段。

共生已成趋势,观众习以为常且欣然乐见,甚至不限於戏曲剧种,还包括现代戏剧、舞蹈和偶戏。

面对共生现象,身为以京昆为主的国光剧团艺术总监,该如何拟订剧团发展方向?

如果某一部新戏因题材之所需而必须跨界,我当然愿意「顺势趋时」。但这只是个别创作,并非剧团艺术发展方向。

我的想法是,在共生的时代,更应巩固强化京昆本质。道理很简单,全球化时代,最应正视并彰显的是自身文化。如果自身摇摆不定,无力独当一面,只藏身于一片混沌,自行简化弱化,那共生又怎能转为新生?本专栏前一篇〈艺术总监做什么?〉我强调的是创作,而近年方向已改为「厚植传统实力,彰显京昆特质」。一方面有国光剧团人才培育之实际需要,更是共生时代的反思。至于如何掌握自我彰显主体?下回续谈。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