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umns
專欄

 

 

 

專欄 Columns 專欄

藝術與文化的發現之旅

以亞維農的戲劇節來說,一年主辦單位邀請的團體約有四十五個,而其他近四百個團體完全是自費。團體和當地將自己住家改爲表演場地的業主訂下契約,經過多年這些業主便開始組成了委員會。而街頭的表演更是在共同的社會互諒下舉行的即興表演藝術。在八月約一個月的戲劇節及其前後各半個月期間就讓當地居民賺足了一年所需的所有費用。

文字|吳靜吉
第37期 / 1995年11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專欄

敎育的民族基礎

每次去倫敦,雖然偶而也看到音樂的表演活動,但這個民族絕不是音樂的民族。他們主要的藝術是戲劇。我到法國,覺得那裡是美術的故鄕。到了德國文化的領域中,似乎音樂就是一切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藝術敎育也是藝術生活中的自然產物。因此自初級小學到學院,是金字塔式的結構。到了中國,旣沒有廣大的基礎,藝術是外來的,就成爲上流社會的點綴了。

文字|漢寶德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專欄 Columns 專欄

談詩的演出

當帕斯的詩寫到「果實落地」,詩人想表達的或許是一種咄咄有聲的紮實的喜悅,而詹慧玲唸出這行詩時,卻是以一個壯碩農婦的形象在地板上狠狠地、重重地連跳三下。觀衆同時看到農婦的喜悅及詩人的喜悅,聽到雙脚落地及果實落地的聲音,爲簡單的詩意提供了多層次的感受和想像聯結,這不正是語言及劇場的均衡前進,作者、演出者及觀衆三邊共振的美好景象嗎?

文字|鴻鴻
第34期 / 1995年08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專欄 Columns 專欄

對台灣當前「西式音樂」現象的省思

英國對韓德爾及其他歐洲大陸作曲家及演奏家的百般優寵,卻祇是為英國增加了許許多多以能欣賞德、奧音樂為榮的英國聽衆。而英國的音樂創作歷史,卻因此陷入了衰弱的時期。充其量,英國祗不過是「租用」了一些外國的「明星藝術家」而已,雖然風光一時,就長遠看來,卻無助於英國音樂文化的發展。

文字|張己任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專欄 Columns 專欄

法律與執行之間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如果有一位董事會的領導人,對於國內藝術界有深透的了解,又是以藝術爲生命的人,而且有協調的能力,溝通的天才,這筆錢一定可以花在刀口上,對國家的藝術發展發揮激勵的作用。如果董事會的先生們都德高望重,卻昧於藝術發展的大勢,雖立意良善,其法案可能適得其反。只是這樣的人到那裡去找?

文字|漢寶德
第30期 / 1995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