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爵士鋼琴大師艾利斯.馬沙利斯
藝號人物 People 爵士鋼琴大師

艾利斯.馬沙利斯 美國爵士大當家

身為美國最知名的爵士家族大家長,爵士鋼琴大師艾利斯.馬沙利斯不只是帶出四個在爵士樂界光芒耀眼的四個兒子,更是桃李滿天下的「爵士界孔夫子」,手下高徒眾多,說是「馬家軍」也不為過!而出身紐奧良的他,演奏風格並非傳統紐奧良爵士而已,他說:「我兒子溫頓(小號大師)曾形容我的音樂是「跨界音樂」,跨過了紐奧良傳統與所謂的現代藝術。而我自己,則認為重點在於我想寫什麼樣的曲子,以及我想演奏什麼樣子的作品。」

文字|沈鴻元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戶外派對連三場 廳內星星耀光芒

2015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預覽

年度爵士大戲「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即將登場!但也如您所知,音樂廳今年花了三個月時間整修,活動時間比往年稍稍延遲了兩個月時間,也因此,音樂廳裡的售票演出今年減為三場。但若逆向思考,需要掏腰包買票的場次變少了,加上院方貼心多加一場戶外免費音樂會,打打算盤,要錢的少了,免費的多了,完全符合大家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美德完全划算!

文字|沈鴻元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文字|陳茂康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賽場上南征北討 台灣囝訂下未來之約

莊東杰╳曾宇謙

相機鏡頭前,兩個大男孩靦腆地笑著。對於站在眾人面前這種事,他們早就習慣,但沒有了音樂相隨,他們就像武士卸下了一身的武器,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手不知道要往哪兒擺?」看著他們尷尬,我們嚷著要播放幾天前大賽實況錄音。只是,這麼做到底會是幫助還是折磨?我們終究沒有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七月初的那幾個晚上,對國內愛樂者來說,是煎熬的!那是少有的國內樂迷集體熬夜、守在電腦前聆聽曾宇謙拉完最後一輪、公布獎項的時刻。當獲知他得到本屆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最高榮譽時,眾人即使隔天帶著黑眼圈,心裡仍是甜滋滋。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莊東杰,在短短三年內獲獎不斷,今年上半年更一舉拿下三個大獎。依大賽的允諾,他極有可能會成為台灣第一位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指揮。 一個才剛獲得大獎飛回來;一個明天就要往外飛。兩人的交錯即使短暫,卻已有了約定。看著他們的笑容,不免喟嘆他們一路征戰的顛簸。從今以後,兩人都即將展開生命的新頁,無論啟航飛到哪裡,他們確信,出發點就是台灣。

文字|李秋玫、吳如斐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明華園第三代演員

陳昭婷、陳昭賢 畢生所繫就是「家」

很多人抗拒延續家族傳統、繼承家族事業,甚至決絕得不與父母從事同一類工作,但陳昭婷與陳昭賢這對姊妹花,卻是從來沒有過「離開明華園,吃別人頭路」這種想法,「看到上一代這麼努力維持傳統戲曲、維持一大家族的生存,會感動,也就會認為,跟著傳下去,是責任、是使命、是義務。」兩姐妹斬釘截鐵這樣說:「我們從不覺得要去外頭做什麼別的。」

文字|汪宜儒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差事劇團團長

鍾喬 走入民眾 走回自己

長期從事民眾劇場工作的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在這一條路上不斷地透過實踐與反思,從與亞洲各國的民眾劇場連線,因體會到亞洲各國社會的多樣性,而將關注拉回情境相似的「東亞」,更在九二一地震後參與台中石岡的社區劇場推動,由此確定了與在地社區結合的工作路線,從台西村、美濃等地,與民眾一起工作,讓民眾透過戲劇,發出聲音。七月底應邀至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演出的《回到里山》,鍾喬表示這是通過黃蝶翠谷及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跨境地景、歷史脈絡與精神,運用儀式性的身體,製造一場文化行動。

文字|吳思鋒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陽光劇團資深演員

莎莎 笑是對抗冷峻世界最好的工具

曾經看過陽光劇團首度訪台演出《浮生若夢》的觀眾,一定對劇中頭上帶著花、造型怪異、與醫生「番」來「番」去的老太婆印象深刻她就是「莎莎」(Shaghayegh Beheshti),陽光劇團的資深演員,同時也是協同創作者,參與多齣陽光劇團的精采好戲。七月初,莎莎應演摩莎劇團邀請,來台開設為期十天的「追尋當下的藝術演員集體創作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莎莎,請她一談踏入戲劇世界的因由,並分享她在陽光劇團工作多年的體會。

文字|馬照琪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導演

丹妮耶拉.克朗茲 當代劇本的助產士

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她的導演生涯中,超過八成的導演作品都是當代的劇作,多次更是該劇作的首度搬演。這次應邀來台與台灣演員合作德國劇作家安雅.希苓的《雨季》,不刻意塑造風格的她,更在意的是發揮演員的特質,她說:「我的戲很仰賴演員在舞台上對自己的認知,還有他們在台上以什麼方式建立一個世界。」

文字|陳佾均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自由舞蹈工作者

李宗軒 離開被動的自己

非舞蹈班出身卻考入北藝大舞蹈系,並成為雲門舞者近五年,李宗軒其實是個喜愛街舞、渴望創作的大男孩,他選擇離開專業的舞者職涯,讓自己投入不同的表演創作,因為「如果我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繼續被動、懶惰、不積極,就等於我克服了過去對自己的很多縱容。」在八月台澳合作的「雙城交鋒」中,他將演出自編的《殼》,卸除對身體的控制,也呈現他以創作找回生活主動權的成果。

文字|鄒欣寧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默劇與舞踏界元老

及川廣信 「信念」是藝術創作之路的磐石

即將滿九十歲的及川廣信,是日本默劇師、舞者、導演,也是到法國學習德庫默劇的日本第一人。返日後教授默劇,教過多位舞踏家如土方巽、大野一雄、大野慶人等,對日本舞踏發展也有相當影響。接受過芭蕾、默劇、瑜珈、打禪、氣功等多樣身體訓練,及川廣信對東西方人身體間的差異與身體運用的思考,都別有見地;更認為年輕人應該鍛鍊自己的信念,這樣才能在藝術創作的路上走下去。

文字|沈亮慧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編導

周慧玲 一念「民國」繫「蔣公」

近兩年專心經營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劇場編導周慧玲始料未及地接下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並將在八月份的臺北藝術節亮相。左手創作、右手論述的周慧玲,民國以後政治社會與表演的關係,一直是她長期研究及戲劇創作的主題,這回擔任改版導演,周慧玲一字未改原劇本,而是加入音樂、燈光、舞台、重新調度節奏、挖掘角色背後的內在情感,帶領演員重回現場。

文字|李玉玲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旅美編舞家

林向秀 無畏歸來回去 但尋心之所向

暌違台灣舞壇七年的編舞家林向秀回來了!這幾年她擔任聖荷西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家與舞者,在美創作演出不斷,今年應臺北藝術節之邀,將與聖荷西現代舞團與台灣舞者共同推出「心之所向」展演,將演出多支在美頗受歡迎的舞作。長期在「東」、「西」之間反覆往來,林向秀探尋的不是哪一種身體,而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未來可能將工作焦點轉回亞洲的她,這次的演出,要讓大家看到她「準備好了」!

文字|樊香君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暨編導

林文尹 做劇場,讓我比較快樂

因為高中話劇社老師溫吉興的帶引,林文尹加入了前衛劇團「臨界點劇象錄」,也走進了劇場的世界,擔任演員,從事編劇與導演,劇場成了他「做得比較快樂的地方」。對於自己的人生,林文尹也曾浮沉不定,但最終仍回歸劇場,甚至擔任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培養未來的「好觀眾」。近期執導的《惹內的女僕和她們的排練場》,林文尹切割文本然後重組,企圖從惹內講了很多的「扮演」再往前推進。

文字|吳思鋒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好的作品永遠是明天的事情

馬水龍的最後創作——繪畫

在馬水龍老師抽象式的實驗中,有的強調筆法,有的著重於色彩,有的專注於結構上的經營,有的表達抽象的感性。其中有幾幅是以草書或潑墨式的狂筆揮灑,若隱若現地畫出「龍」字的形態。這些以龍字為出發點的抽象畫,不只令筆者聯想到老師的琵琶獨奏曲《水龍吟》,也聯想到老師的畫如其人,樂如其人不論是人格、音樂、繪畫,馬老師總是豪邁奔放、自由瀟灑!

文字|陳漢金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從傳統汲取養分 打造東西混搭風潮

馬水龍的民族音樂理想

馬水龍老師早已覺知國樂發展除了獨奏外,應該繼承絲竹樂傳統,先發展室內樂,而不是直接移植西方交響樂團模式。後來他更因理解東西方樂器美學基礎之不同而各有所長,乃善用雙方優點,以獨奏的民族樂器(個性強、表現力豐富),搭配西方樂團(群性佳、音響諧和豐滿),創作出多首令人驚豔的作品,引領東西樂器混搭的創作風潮,至今不輟。

文字|陳中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昔時同窗 音樂路上的摯友

邱再興憶馬水龍

馬水龍的小學同窗,知名企業家、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也是因為音樂與馬水龍結為終生好友,一起打造讓作曲家發聲的「春秋樂集」,他也將為馬水龍的樂譜進行完整的出版。在邱再興眼中,是一個沒有私心,對於朋友、學生的問題,都會全力以赴解決的人,對於自己鍾愛的音樂,更可說是「沒有音樂,就沒有馬水龍。」

文字|李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劇作家暨劇場導演

佐藤信 戲劇就是「自由」

被視為日本「地下劇場四天王」之一的佐藤信,身兼劇作家、導演與劇院總監的身分,同時也從事戲劇教育工作,可說是全方位的劇場人。作為前衛劇場運動的一分子,他是日本帳篷劇場中「黑帳篷」的代表人物,在訪談中他說:「對我而言,帳篷就是旅行,無法移動的帳篷不是帳篷,說不定是因為我自己想要移動,所以才想要做帳篷劇,正是因為做帳篷劇,所以一定會移動。每次做戲就會開始旅行,就會認識不同的人,大家一起思考。」

文字|林于竝、沈亮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

賴聲川與修行

賴聲川: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做戲劇了,其實觀眾應該為我感到高興!

賴聲川跟佛法修行的淵源很深,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接觸藏傳佛教,他跟家人也都浸淫在宗教的心靈修持中。 採訪進行的當下,賴聲川的大女兒賴梵耘正在印度修行,賴聲川每天要跟她通電話,關心女兒做了甚麼樣關於生命的功課。約訪的前一個禮拜,賴聲川的妻子丁乃竺也開始閉關,這是他們很早以前就安排好的心靈活動。 於是每天早晨賴聲川起床後,在廚房做了早點,送到起居室樓上的工作間陪丁乃竺吃早餐,跟她聊聊每天領悟的心得。「我每天偷偷地把我太太的修行心得記錄下來,要等她出關了再給她看,」賴聲川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侃侃談著夫妻共同的心靈成長。 賴聲川也透露了最近妻子丁乃竺的大姊往生的過程,給他的人生體驗帶來的影響。我才猛然驚覺賴聲川家裡其實有一個簡單素雅的靈堂,奠祭著剛過世不久的親人,一切卻顯得那樣平靜祥和,似乎親人的過世並沒有擾亂了這個靈修家庭平靜的生活。 丁乃竺的大姊同樣也虔心修行,一個人在美國奧勒岡州的小木屋閉關了十四年,沉浸在全然的孤獨當中。過年前夕她回到台北,住在賴聲川和妻子的家中;有一天她說要好好睡一覺,就在睡夢中平靜地離世。賴聲川說到這段過程,語氣中透著一種孺慕,也帶著一種對於崇高修行境界的嚮往。 世界 在創作的低潮 藝術與修行已經成為賴聲川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兩個部分。以前的賴聲川會去想,到底「藝術」與「修行」孰輕孰重?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堅決認為藝術最大,因為讓「內在」更豐富也是為了讓「作品」更豐富。現在他的看法則顛倒過來,認為「作品」只是一種外在的呈現,可有可無,重點還是在內心的「修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做戲劇了,其實觀眾應該為我感到高興!」賴聲川平靜地談論他的修行與生活。 處在塵世的紛擾與靈修的沉靜之間,賴聲川以往總是很小心,很少把自己修行的感想跟心得放進戲劇中,但是對於個人在生命歷程中的處境,關懷卻是始終沒變過。二○○○年的作品《如夢之夢》,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賴聲川終於將他對人文的關懷及宗教哲理的思考融合,在七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找到一個與觀眾溝通的介面,原先擔心長度、題材會與觀眾產生疏離,最後這些顧慮都因為演出的成功而一掃而空,賴聲川對於這方面嘗試的信心也因而增加。 說到這幾年的戲劇創作

文字|李俊明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臺北市立國樂團新任團長

鄭立彬 為人生的每個階段全力以赴

從小提琴到指揮,從西樂到國樂,指揮家鄭立彬的人生中有好些不同階段的角色轉換,面對每次的轉換,他都一貫正面以對、戮力以赴。而最新的一個身分,就是五月一日才接任的「臺北市立國樂團團長」!轉入行政工作對講究感性藝術家通常是一大挑戰,鄭立彬笑說:「指揮的訓練也是要求精準的,我可以很理性、也可以感性。」

文字|李秋玫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創作到現場 攪亂春水、活化春水

吳耿禎 ╳ 吳季璁

舞台設計(Scenic design)中的舞台Scenic一字最初來自拉丁文的scaenicus,其最早在歷史記錄中被用於與形容自然的美好景色,今日則意指與劇場,戲劇相關的景色製造。有趣的是,自然的景色風光原本就非人類所能製造出來,舞台設計師卻背負著創造美好風景(fine view)的責任為觀眾及戲劇做場景的打底。在這個意義下,舞台設計師必須依據細節與對內容的支撐去創造抽象的視覺元素,協助觀眾去指認與感受舞台上所編織的世界,舉凡服裝、聲音、燈光任何與感官相關的一切,都成為舞台設計者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這樣必須具備龐大的感性,對於劇/舞文本的敏感度、結構基礎,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都讓舞台設計成為戲劇製作中最需要專業學門知識背景的一個角色。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整個當代表演藝術的發展同樣地也將它的眼光延伸到固有的領域之外,藉由來自不同領域:如視覺藝術、建築的工作者所帶來的刺激去推展整個舞台設計在設計觀念上的進展。在今年兩廳院的「1+1雙舞作」計畫,編舞家何曉玫與林文中不約而同,分別邀請了視覺藝術家吳耿禎與吳季璁來製作《假裝》與《空氣動力學》。 這兩位編舞家都不是第一次與這兩位視覺藝術家合作。何曉玫二○一二年舞作《親愛的》,便藉由吳耿禎之手,將舞台改裝成書頁一般的動態舞台,並且藉由吳耿禎的剪紙創作影像去疊構舞蹈動態與虛幻剪影的視覺層次;而吳季璁與林文中所合作的《小.結》,亦透過簡約的舞台讓光與身體彼此闡述。藉著這次兩位藝術家的對談,我們可以得知更多當視覺藝術家進入舞台後的觀念轉換,而吳耿禎與吳季璁如何將面對創作的態度與觀念傳遞到展演現場。

文字|王咏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從簡單的元素中,尋找創意和出路

「空間的演作─再塑與再現」工作坊側記

尚-居.勒加在工作坊中,分享他在世界各地兩百多個劇場改造計畫的經驗與模式,展示一些用很少的預算,卻創造出非凡氣勢的作品,並解釋為什麼他限定工作坊學員只能用紙作為工作坊呈現的材料劇場設計師經常會面對經費不夠的窘境,而成為好的設計師的要訣之一便是從簡單的元素中尋找創意和出路。

文字|穆芹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讓世界長笛一家親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從四月底展開,每一屆都讓國內外的長笛名家、年輕好手齊聚一堂,如同國際長笛界的大型聚會,一起交流、學習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有「台灣長笛教母」美譽的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桃李滿天下的她,多年來用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打開視野的藝術演出,在長笛的推廣教育上更是著力甚深,透過「國際長笛藝術節」的舉辦,她讓國際長笛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讓更多人了解長笛之美

文字|李秋玫、林仁斌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