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
藝號人物 People 以色列編舞家

侯非胥.謝克特 冒險,是拓展藝術的唯一方式

繼二○一二年首度來台演出《政治媽媽》,在歐陸備受矚目的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應兩廳院之邀,帶著二○一三年的作品SUN踏上台灣舞台。舞作的大量口白還特別以中文呈現,謝克特表示在抽象的舞作中,文字提供一種重力,他也喜歡讓原本幫助理解的文字造成困惑。創作過程中,謝克特持續不斷地嘗試實驗,他說:「你只能繼續試、犯錯、試那些你沒做過的事情你必須冒險,這是拓展藝術的唯一方式。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很容易無聊。」

文字|魏君穎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葡萄牙編舞家

亞瑟.皮塔 舞動故事的精靈

編舞家亞瑟.皮塔舞蹈人生的起步很特別,他曾因為電影《火爆浪子》而為迪斯可著迷,成為迪斯可舞者還得過世界迪斯可大賽冠軍,或許因為如此非制式的經歷,他在編創經典文學改編作品時,總能另闢蹊徑,讓觀眾眼睛為之一亮。三月底帶著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首度訪台,讓原本結局悲傷的故事有了溫暖與明亮小女孩快樂地跟奶奶去了月亮,並且用火柴點亮天上繁星和宇宙。

文字|魏君穎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女王對女王 演得過癮看得爽

方芳 ╳ 郎祖筠

春河劇團安靜了六年的排練場又顯得生氣勃勃。被譽為「女丑之王」的方芳,蹙著眉緊盯排練。劇中人對話:「別哭了,就讓媽搬過來一起住。」「這是你說的哦!」方芳打斷:「不要『哦』。」演戲演成精,一個贅字都難逃她的耳朵:「喜劇難演,多一個『哼』都多了,少一個『哈』就少了。」 這是春河新戲《我妻我母我丈母娘》排練現場。由「百變女王」郎祖筠創立的春禾劇團,暫停舞台演出六年後,今年以「春河」新名重新出發,不但邀到方芳和她搭檔演出,連「千年婆媳夾心餅」故事題材都來自方芳的構想。 「女丑之王」對上「百變女王」,郎祖筠以一個「爽」字形容。方芳則說,找到最佳球友:「我快打,她快回;我慢打,她慢回,這球打得過癮。」

文字|李玉玲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舞者暨編舞家

李貞葳 學得愈多,想放下的愈多

曾在以色列巴希瓦舞團訪台演出與「鈕扣計畫」展演中令觀眾眼睛一亮的舞者李貞葳,去年離開待了五年的巴希瓦舞團,展開了自由舞者與創作者的人生。她落腳比利時,短短十個月,從沒有任何認識的人到結交許多新朋友,還做了三個計畫,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慾望帶著她自由探索。現階段的她覺得,學得愈多,想放下的愈多,愈自然的東西反而愈有吸引力,她想尋找更原始的元素,找未裝飾過的身體。

文字|許雁婷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等待追隨的前行者

周逸昌的劇場行路

很多答案,大概從這突至的告別來到才要揭露。就像我們一定忘了,周逸昌回來搞劇場其實已是初老中年近四十歲年紀,他混過的洋墨水、喊過的台灣魂,大概都可海量。他總是閃著奕奕的眼神,又狂抽菸,笑臉迎人,談起藝術又毐舌狠準。叨叨碎念,用行動與實踐在劇場混了半輩子。他是前行者的一代,不曾讓人覺得老去。直到今後,關於他的傳述,才要展開。

文字|紀慧玲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伊蓮.葛莉茉 活在當下,呈現百分之百的自己

以《野性的變奏》一書為台灣讀者所熟悉的法國鋼琴家伊蓮.葛莉茉,自小展露優異的音樂天分,但也是好動、充滿好奇心、讓老師頭疼的孩子,但當她選擇了鋼琴,她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天空。而在美國與母狼Alawa的相遇,卻轉變了她的人生方向,從此不只是鋼琴家,更是全心投入的自然動物保護者。質樸、率真的她,生命的箴言即是:「活在當下,百分之百地呈現自己,不論是在工作、與人的會面,或是與家庭的關係,都要忠實自己,做到最好的自己。」

文字|廖慧貞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鋼琴家

張昊辰 音樂是認識自己的旅程

與當紅鋼琴家郎朗、王羽佳師出同門,在十九歲即拿下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冠軍的張昊辰,與飛揚獨特的師兄師姐表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格。自認內向的他說:「學音樂是一個幫助我了解自己的過程。」深入一部作品,琢磨作曲家的意涵,思索如何詮釋與彈奏,在在都讓他更加貼近自己的內心。將音符內化,然後再透過指尖演繹出來,每個瞬間,都成為他與觀眾交流分享的美麗時刻。

文字|邱秀穎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劉冠詳 歪打正著的舞蹈人生

高中才意外念了舞蹈科,半路出家卻熱愛編舞的劉冠詳,在大學舞蹈系受挫休學,但從參與驫舞劇場製作《繼承者》起始,跟著學長陳武康、蘇威嘉一同玩耍舞蹈,開始嘗試不正經地認真創作。從《霧》、《英雄》、《兩對》、《野外》到即將演出的《我知道的太多了》,劉冠祥從自我內在掏掘,從生命生活提取素材,以難以歸類卻又怪異迷人的編舞風格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文字|詹傑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歌劇女神

安娜.涅翠柯 戲裡戲外 皆令人陶醉

聽聞當紅歌劇女高音安娜.涅翠柯要來台灣開唱,票券消失的速度令人咋舌!到底這位「女神」有何魔力,讓樂迷傾倒至此?集美嗓、美貌於一身,加上從清潔婦被挖掘為歌劇女主角的生涯傳奇,還有她以偶像歌手般經營自己的方式,跳脫傳統聲樂家的格局與表演視野戲裡愛恨交織的女主角,戲外熱愛生命與音樂的女人,都讓人不得不為之陶醉!

文字|廖慧貞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原住民音樂家

丹耐夫.正若 用歌聲找回族群的路

他的角色非常多元,是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原住民電視台副台長、資深的原住民社會運動者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身分是「原住民創作歌手」,丹耐夫.正若改編及創作原住民歌謠製作的《聽路》專輯還曾入圍傳統暨藝術音樂金曲獎。從不敢承認自己是「山地人」的年代,到昂然自稱「原住民」並爭得正名的權利,這條找回「自己」的路,丹耐夫.正若用行動與歌聲,找回族群的自信

文字|李秋玫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劇場導演

廖若涵 因為劇場,得以釋放自己

不是天生愛演戲愛表達,但因為愛看戲進而想搞清楚劇場哪裡令人著迷,廖若涵考進了戲劇研究所上了導演課,在排練場找到魔力的所在,發現自己在這裡,表達慾望突然變得更強烈更流暢了,突然想說的話找到言詞了。廖若涵享受「感覺自己和演員是同一個細胞」,一起探索表演與文本的詮釋,當與同一群夥伴一起完成多齣精采好戲,她決定與他們一起集體創作,於是有了《無差別日常》

文字|陶維均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鋼琴家

路易沙達 我的音樂,跟著感覺走

將於三月首度訪台的法國鋼琴家路易沙達,以演奏舒曼與蕭邦作品聞名,身為各大音樂節常客,他將演奏曲目安排比喻為精采的一頓大餐,從前菜到甜點,都須精心設計,但他也說:「對於曲目內容我必須非常仔細地計算,但『感受』則是無法被計算的。」他曾把舒伯特最後一首鋼琴奏鳴曲當作安可曲,讓觀眾多享受了一小時的路易沙達,他說:「我只是跟著我的感覺走。我相信音樂必須要直接的、要自發的,而不是太過算計的。」

文字|蔡永凱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理性與智慧的音樂大師

關於皮耶.布列茲

跨世紀的音樂大師皮耶.布列茲,不管在作曲或指揮領域,都是頂尖的代表人物,尤其他一生致力於現代音樂的推動,不管在什麼位置,念茲在茲,都是以各種方式思考並推動「新」音樂。今年一月五日,高齡九十歲的大師在德國巴登巴登家中辭世,讓我們回顧他的一生,看他如何以智慧與理性,創造並實踐現代音樂的豐富世界。

文字|羅基敏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愛,也是修行

劉若瑀 ╳ 黃誌群

下了舞台,身著劇服的阿襌師父一身是汗,出去更換衣服。等待間,行政人員圍著蘭姐,一邊問問題、一邊告知行程;她則一面看著樂器撤下,一面招呼我們稍待。不一會兒,阿襌師父氣定神閒地出現,兩人才終於相會。在按下快門前,蘭姐突然轉頭,兩人相望、頻頻點頭,像是一組一組密碼的發射與接受,我們看不懂。 回想二○一二年的五月,他們噙著眼淚說累了,決定暫停創作三年。然而在這沉潛的期間,兩人所忙的事情似乎也沒少過。不但將醞釀已久的作品《愛人》帶到德國首演,讓國外看見融合鼓樂、武術、舞蹈、文學及合唱的劇場,更在今年即將帶回台灣演出,隨後並且將移師香港藝術節表演。劇中面對「愛情」課題,他們用東方文化的「太極」中,雙人對練時,敵我防衛攻擊的「散手」,表達情人之間你推我就,若即若離的情慾狀態 領著優人神鼓一步步走來,人稱阿襌師父、蘭姐的黃誌群和劉若瑀,在舞台上不但上演《愛人》,台下也是愛人夫妻。即使兩人一動、一靜,一內、一外,卻也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打鼓、一起修行。 一起受訪,忽然瞥見他們不約而同地將十指交疊放在腿上。想起方才相互點頭後,兩人回眸的一笑,此刻才懂,原來對他們來說,愛,同樣也是修行。

文字|李秋玫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指揮台上的九旬活龍

馬利納 挑戰,讓我覺得活著

一襲豔彩條紋襯衫、紅撲撲臉頰滿面笑容、談吐間幽默風趣讓人如沐春風這就是來自英國的九旬指揮大師馬利納爵士!雖然已是耄耋之年,卻依然風塵僕僕應邀到世界各地指揮演出,他說:「只要我還能夠有機會發揮專業,我就會去做。」「挑戰讓我覺得我活著。」走過英國管絃樂團的燦爛歲月,他就是一部英國管絃樂團史!

文字|蔡永凱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作家

魯茲.胡伯納 從尋常的恐懼與期望中找到故事

可說是德語劇壇最多產、作品最常被搬演的當代劇作家,魯茲.胡伯納的創作類型廣泛,題材多元,從成人劇到青少年、兒童劇,甚至流行音樂劇。對他而言,如果戲中所見能觸動觀眾,並形成與他們人生經驗的連結,激起討論,那就是一部成功的劇作。今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導演黎煥雄將率人力飛行劇團演出他的知名劇作《公司感謝你》,讓我們趁此機會了解,魯茲.胡伯納如何透過尋常故事、透析社會與人心。

文字|陳佾均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黑女郎」

林如萍 殘酷人生 淬煉演員的厚度

被劇場人形容其表演:「連呼吸都會被拿走」、「有著致命的性吸引力」的林如萍,雖然從大學時期演出迄今作品僅不到廿齣,但舞台上展現的深度與厚度,卻是深銘人心。多年投入表演教學的她,把教學視為永無止境的學習,「藉由教學,重新審視自己與表演的關係。」她說。而近年遭逢母逝父病,自己也身體不佳,她並不怨懟:「感謝殘酷人生的淬煉,讓我更能理解演員面對表演時的種種困境。」

文字|李玉玲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編舞家

蔡博丞 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這兩年以《浮花》、《Hugin/Munin》在國際編舞大賽中屢屢得獎的編舞家蔡博丞,其實從大學時期就開始編舞,長期的累積與準備,讓他得以在國際的舞台上綻放光彩。對於編舞,他有自己的思考:「我不太愛跟風,雖然知道大家現在流行什麼但對我來說,透過身體,我想說的是什麼比較重要。」他認為向大師學習是必經過程,但也鏗鏘有力地說出:「我們必須丟出屬於自己世代的聲音。」

文字|樊香君
第276期 / 2015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

朱宗慶 為一個愛做夢的大家庭掌舵

年輕時,朱宗慶的夢想是希望自家的打擊樂團是全世界的第幾大,但現在,他的夢想已經超越了這個境界。而當初那個「能像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那樣,成為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願望,似乎也已經深植在台灣人心中。熱情,要維持卅年不容易;但也因為有「家」的歸屬感,朱團的成員一起走過共同成長。朱宗慶相信:「只要不被挫折擊敗,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所有困頓都不值得一提;空間變大了,傷害就變得微不足道。」

文字|李秋玫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表演工作坊編導

賴聲川 說故事卅年 還要繼續說下去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文字|李玉玲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場編導

福克.李希特 創作一個平行於真實的宇宙

福克.李希特是德國知名劇場導演也是重量級劇作家,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合作的系列舞蹈劇場製作,更讓他的表演創作更形豐富。他的作品,常與演員一同發展而來,探討的課題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如全球化的流動、媒體的無孔不入、破碎的人際關係、複雜的身分認同等,他說:「我想創作一個平行的宇宙,可以用來反映我們的真實社會,但超越成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

文字|梁文菁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指揮

廖曉玲 不靠比賽 站穩國際樂壇

廖曉玲是少數沒有國際音樂比賽桂冠加持,卻能站穩國際舞台的指揮家。因為與兩位當代音樂大師布列茲與艾特沃斯同台指揮史托克豪森的經典作《集體》,備受矚目,進而成為指揮當代音樂領域的佼佼者。因為與艾特沃斯的多次合作,廖曉玲深受其影響,力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演奏,盡可能地將當代音樂的魅力傳遞出來,而且不吝分享經驗,也樂於提攜後進,希望能延續這位大師給予的啟發與精神。

文字|賴家鑫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

文字|吳孟軒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