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三位首席難得齊聚一堂,左起:姜智譯、李宜錦、薛志璋。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帶頭的首席,也是背後的靠山

李宜錦╳姜智譯╳薛志璋

採訪完畢,攝影師想捕捉他們拉琴的樣子。有人提議莫札特小夜曲,其他兩位都同意。音樂一開始,悠揚的齊奏立刻飄揚在空氣中,但說完開場白,進到主旋律時,三人卻不約而同地跳伴奏的部分,讓大夥兒笑成一團。 薛志璋、姜智譯、李宜錦,三位小提琴家分屬高雄市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台前他們是樂團的首席,在台下卻是認識很久的好朋友。雖然一個外冷內熱,一個陽光型男,加上一個高EQ美女,無論個性外型都很不一樣,但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年輕就當上首席。即使三人面對這個頭銜都相當謙虛,但聊到工作卻是欲罷不能。在一個回答、又有另一個補充後,我終於可以了解,他們要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領軍、還要隨時救援,而他們的存在,就是教人安心。

文字|李秋玫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影視編導

徐譽庭 練習過「失去」 才懂得「擁有」

曾六度提名,終於以《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金鐘獎編劇獎殊榮的徐譽庭,對於「擁有」與「失去」有深刻的體悟。卅歲那年首度執導屏風表演班製作《黑夜白賊》頗獲好評,卻在此關頭與恩師李國修失和離開劇團;一直想得獎同時上台向恩師致謝,卻槓龜多次這一切都是人生的練習,「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十二月編導搬演新作《聖誕快樂》,徐譽庭想讓大家知道:練習過失去,會懂擁有;練習過不快樂,會懂真正快樂;練習過不敢,會讓你變勇敢。

文字|劉祥伶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舞台設計暨劇場導演

何采柔 營造「曖昧」 戲玩空間

出身視覺藝術的何采柔,因緣際會踏入劇場領域,從舞台繪景/設計到劇場導演,她的戲劇作品長於打造極具影像感的劇場空間,在曖昧中為觀眾在戲與現實之間創造距離。十一月她將與郭文泰聯合執導演出《千圈の旅》,向草間彌生這位亞洲最具知名度的女性藝術家致敬。

文字|莊偉慈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縱橫演奏與作曲的音樂天才

周善祥 在超齡的睿智中 流露赤子心

有一半台灣血統的周善祥,是難得一見、才智縱橫於科學、數學與音樂之間的「神童」,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不僅是鋼琴大師布蘭德爾唯一的入室弟子,在作曲方面也頗受讚譽,得獎連連。訪談間流露睿智言談的他,因為他把許多早年作品獻給他小時候心愛的寵物小雞,也讓人發現他天真的赤子心。

文字|桑慧芬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偶戲創作者

楊輝 漂泊在歷史中 關注生存的沉重

二○一二年以《操偶師的故事》讓台灣觀眾驚豔的旅歐偶戲創作者楊輝,將帶著新作《牛仔褲》再度造訪。雖是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楊輝在創作上積極找出自己的路,戲偶的運用不限於布袋戲偶,劇場的運用也跳脫傳統、結合現代劇場思維。而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他,也喜歡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歷史的熱情,與對小人物的關照。

文字|周伶芝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作曲家

王乙聿 嚴肅又愛搞怪 身兼多角為音樂

他是作曲家、指揮、二胡演奏家,也是兩個小孩的奶爸,在台上指揮時嚴肅冷冽,創作時卻常常展現「搞怪」的靈光他是王乙聿,在音樂路上多元發展,也都有亮眼成績。他的二胡創作曲《藍色星球地球》已成為職業樂團招考及比賽熱門曲目之一,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但他仍持續思考「國樂到底要怎麼發展?要寫什麼樣的東西?」,他的音樂腳步,也持續多變多樣地向前走

文字|李育慈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青年演員

余少群 站上舞台 修練基本功

因在電影《梅蘭芳》中演出青年梅蘭備受矚目的余少群,將與北京國家大劇院來台演出劇作家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這是學習戲曲出身的他,第一次的舞台劇挑戰。為戲曲演出上台對他來說不難,但舞台劇演出不像戲曲有音樂烘托,演員得通過台詞、通過肢體、通過情節的鋪墊才能達到情緒高點,對余少群而言,就是另一種學習挑戰,是表演功夫的磨練。

文字|陳淑英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還是會繼續在天堂練舞

紀念劉紹爐老師

光環舞集舞團藝術總監劉紹爐,以「嬰兒油上的現代舞」、「觀音聽舞」系列舞作享譽國際,九月一日因腦瘤復發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劉紹爐愛編舞更愛跳舞,即便病痛纏身,仍持續創作、舞蹈。本刊特邀劉紹爐老師的學生、曾為光環舞集舞者的青年編舞家蘇文琪,以此文回顧與劉紹爐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人看見他愛舞也樂於與人分享舞蹈的一生。

文字|蘇文琪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大提琴女神

瓦列芙斯卡 淡泊名利 自然不凡

當年與大提琴家杜普蕾齊名,被譽為「當代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的最佳詮釋者」瓦列芙斯卡,這位來自廿世紀的大提琴女神,終於要造訪台灣了!在音樂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瓦列芙斯卡為愛走天涯,遠嫁阿根廷。雖然淡出國際樂壇,但在阿根廷依然未放下琴弓,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

文字|劉馬利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旅英編舞

家馬利芬特 在詩意的光影中起舞

詩意的光影中,人的動作或沉或急,行雲流水一般從容這是羅素.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東方禪意。這位芭蕾出身,在現代舞領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編舞家,對身體的動作探索充滿熱情,而長期學習太極,也讓他的動作語彙有著不同於其他編舞家的流動與沉緩。與芭蕾天后西薇.姬蘭一同演出兩人經典的雙人舞作PUSH,馬利芬特的詩意舞步,將首度在台灣展現。

文字|魏君穎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與科技的肉身搏擊

劉守曜 ╳ 姚瑞中

對談舉行的所在,是在師大對面的義大利餐廳,一九九○年代曾是一幢兩層樓建築,一樓是畫廊,二樓是間咖啡館,名叫「台北尊嚴」。 話匣子就從這個早就消逝的咖啡館打開,在這裡曾經演過的一齣戲《拖地紅》,串起了今日對談的兩個人身兼身體表演工作者與劇場導演的劉守曜,與曾參與小劇場運動、近年以研究「蚊子館」空間知名的視覺藝術家兼策展人姚瑞中。 距離上次推出獨角身體演出已有十五年,劉守曜以五十歲的身體,試圖在劇場中以肉身與影像對話,在新作《Shapde 5.5》中他與多位影像藝術家合作,企圖展現影像的「角色」,在劇場中,探索人與科技「對話」的可能性。而作為最早在劇場中運用影像的視覺藝術家之一,姚瑞中以自身經驗反思科技藝術之於劇場的意義,歸根結柢,仍肯定無論是科技藝術或劇場,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質。 經歷過九○年代的小劇場狂飆風潮,或許讓人以為現場會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懷舊氛圍,但長期思索藝術與美學形式的兩人,更多是從小劇場打破框架、奮力質疑的基底精神出發,以不改當年的犀利加上多年創作的積累,交換對現下劇場發展的觀察與思索。

文字|江育瑩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中提琴家

林維亞 讓音樂創作為達悟族發聲

旅居維也納、在歐陸樂壇全方位發展的中提琴家林維亞,除了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者,多年來以蘭嶼達悟族的音樂文化為研究主體,她更把多年研究與自身創作連結,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

文字|陳鄭港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生代編舞家

劉彥成 上坡途中 尋找創作秘方

雖然出身舞蹈科班,新生代編舞家劉彥成身上卻看不到舞者的亮麗氣質,反而顯得叛逆與神秘,他說:「不知何時開始,我想要隱藏自己看起來像舞者這件事。」創作不用熟悉的舞蹈語彙,卻從日常身體中挖掘的他,將在「下一個編舞計畫III」中演出曾在西班牙BETA PUBLIC演出網路票選獲獎的《再見吧兔子》,這支有段「揮別這個自己,迎接那個我」的舞作,會有怎樣的興味,令人期待。

文字|樊香君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澳洲編舞家

安東尼.漢密頓 在黑暗中漫舞 才能看見更多

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將帶著作品《暗黑計畫》造訪台灣。他的藝術生涯由一連串的因緣巧合所構築,而他始終抱持「專注當下」、「關心周遭」的學習心與好奇心。創作作品橫跨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領域的他,拒絕任何形式的「分類」。在他的作品中,沒有舞者與編舞家的主從區別,舞蹈更不是等待被燈光、聲音、影像成就的創作核心。

文字|白斐嵐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劇場導演

凱文.瑞特貝格 在劇場中實驗共同的出路

應邀與台灣的身聲劇場合作,向來自編自導的德國導演凱文.瑞特貝格這次也要打造一個新劇本,於是多次訪台,透過緊密的田野調查,以《目連救母》故事為底,打造貼近當代的問題意識。他反對宿命,相信人類自身可以創造世界,於是透過「劇場」這個群體工作的所在,與一群人一同實驗共同的出路。

文字|陳佾均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馬捷爾大師的震撼教育

指揮大師馬捷爾(1930-2014)以神童出道,八歲登台、十一歲巡迴全美國,十五歲以小提琴家之姿演出,卅歲就登上拜魯特音樂節,甚至一度接掌維也納歌劇院。在指揮台上七十多年間,指揮過將近兩百個管絃樂團、近七千場表演。錄製超過三百片CD,包含貝多芬、布拉姆斯、德布西、馬勒、舒伯特、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及史特勞斯等等經典名曲。在音樂上的造詣不用多說,在數學、哲學、美術方面也相當擅長。而最引人爭議的,是在二○○八年,馬捷爾因率領紐約愛樂前往北韓首都平壤,舉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音樂會而躍居媒體頭條。 他曾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之邀帶領匹茲堡交響樂團演出,也曾受邀客席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最後一次來台則是和紐約愛樂來訪。近年來他身體狀況不佳,曾在今年四月臨時請俄國指揮家葛濟夫飛到美國代打。六月才因醫師建議辭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七月不幸卻因肺炎併發症病逝,享壽八十四歲。為紀念大師風範,本刊邀請二○○六年曾受邀參加馬捷爾大師班的指揮鄭立彬,以及NSO首席李宜錦,回憶當年與大師的接觸,將當時的故事,娓娓道來。

文字|鄭立彬、李宜錦、李秋玫、林立雄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中年男子的純情告白

陳昇╳吳天章

一位是有濃豔風格的台灣當代「台客藝術家」吳天章,一位是作品充滿紅塵味帶著中年男人浪漫詩意的流行音樂大師陳昇。兩人看似相似,其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一樣「台」,一個來自專出台客的基隆,一個是專出流氓的雲林人。他們對愛情有相似的看法,陳昇看似放浪隨性不輕易把愛說出口,卻堅持不離婚;有過一次離婚經驗的吳天章,愈來愈不相信真愛,卻還是認為離婚是相信「下一個對象會更好」。他們口裡說不相信「純情」,卻以自身的愛情實踐詮釋關於中年男子的「純情」世界。

文字|李岳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聖十字合唱團指揮 羅德利希.克萊勒

以普世精神詮釋《彌賽亞》Roderich Kreile

德勒斯登聖十字合唱團是目前全球擁有最悠久歷史傳統的少年合唱團之一。十一月該團將協同德勒斯登愛樂交響樂團訪台演出經典神劇《彌賽亞》。此次領軍來台的指揮家是該團指揮羅德利希.克萊勒,帶領該團迄今已屆十二年,本刊特別專訪克萊勒,請他一談他與聖十字合唱團的結緣、對《彌賽亞》的看法、以及與德勒斯登愛樂合作之心得。

文字|吳孟珊
第215期 / 2010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出生活的「非典型」影帝

李康生 每次都把自己歸零,從白紙畫起

廿多年前,無意間被導演蔡明亮相中而演戲的李康生,以緩慢與沉默的表演風格獨樹一格。今年五月《玄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演,李康生才下飛機就因為血栓病倒,但仍抱病完成演出。走過生與死的幽谷,李康生領悟到,人生苦短,隨時會走掉,要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蔡明亮的戲,動作片、功夫片都想嘗試,「我想玩不一樣的東西,在奇怪的挑戰中找到新的表演方法。」

文字|李玉玲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裔旅美管風琴家

黑爾 打破傳統 揮灑管風琴「超能力」

曾在二○一二年首次來台演出的管風琴家黑爾,被譽為「本世紀最有才華的管風琴家之一」,從小就立志要成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接受德國及美國的音樂教育洗禮。在眾多著名的老師教導下,不但建立自己的音樂觀點,也累積了大量曲目。這次來台演出,黑爾安排四首曲目,呈現出管風琴音樂可雄偉、可細膩、可獨奏、可協奏的無限可能與多樣面貌,帶給台灣觀眾全新的管風琴音樂會聆賞經驗!

文字|陳相瑜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法擊樂家

楊怡萍 穿著燕尾服 昂然擊動世界

擊樂家楊怡萍亞洲女性的身分,在男性居多的法國擊樂界,使她受到不公平的歧視。「我的性別以及膚色一直是我在樂團的阻力,後來我開始穿燕尾服上台,成為法國擊樂界唯一穿燕尾服的女擊樂家,我要證明我的能力是超越性別與膚色,慢慢地他們看到我的實力,也認同我。」楊怡萍註定是一位活在舞台上的獨奏家,而不是站在樂團最後一排、觀眾看不到的團員。

文字|賴家鑫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視障鋼琴家

辻井伸行 十指揮舞 演奏世界的繽紛色彩

辻井伸行出生即全盲,感官經驗中並無顏色的認知概念,但聆賞者莫不由他的音樂中感受到色彩,這是緣於小時候母親用食物教他認識顏色。母親從不認為他該屈於全盲,而放棄接觸本以視覺才能體驗的事物。她經常帶伸行去看煙火或參觀美術館,邊欣賞邊替他解釋顏色以及形狀,這使伸行逐漸能夠在腦海中將外界不同的事物,以形形色色、多采多姿的方式想像呈現。

文字|桑慧芬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

梁志民 七個「造鎮」版本 色彩愈淡情愈濃

受懷爾德原著《小鎮》啟發,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鎮》,前後共七個版本。梁志民說:「《淡水小鎮》對我而言已不只是一齣戲,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國經典劇作,能和我生長的這塊土地如此緊密地融合,內化成為台灣的戲劇作品,這是無常人生裡最珍貴的因緣。」

文字|李玉玲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交手卅五年 鋼琴上的雙人世界

魏樂富 ╳ 葉綠娜

每當談起魏樂富、葉綠娜這對鋼琴夫妻檔,總讓人想起海涅的詩《北國之松》,和詩人筆下那在白雪皚皚的北國孤挺的一棵松,愛戀想望著熱帶南島上的一株棕櫚!魏樂富來自德國,一個與台灣風格迥異的國度,嚴謹、守時、一板一眼、條理分明,是甚麼樣的吸引力讓他遠渡重洋而來,與他口中那位隨性、不拘小節、想到什麼做什麼的妻子葉綠娜攜手走過了卅多個寒暑?! 音樂以外,魏樂富還有很多興趣:文學、繪畫、珍玩收藏,這些興趣也自然而然成為葉綠娜樂此不疲的愛好。比起談論自己時的言簡意賅,葉綠娜對夫婿魏樂富的一切更顯滔滔不絕。訪談的前一晚,兩夫妻才心血來潮,錄製舒曼的《敘事詩》作品122到深夜兩點,由魏樂富以德文朗誦敘事詩《荒野的男孩》(詩/黑伯爾 Friedrich Hebbel),葉綠娜鋼琴伴奏(音樂/舒曼),一個美麗的夫唱婦隨畫面,於焉在眼前開展。

文字|邱秀穎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