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
藝號人物 People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

朱宗慶 為一個愛做夢的大家庭掌舵

年輕時,朱宗慶的夢想是希望自家的打擊樂團是全世界的第幾大,但現在,他的夢想已經超越了這個境界。而當初那個「能像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那樣,成為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的願望,似乎也已經深植在台灣人心中。熱情,要維持卅年不容易;但也因為有「家」的歸屬感,朱團的成員一起走過共同成長。朱宗慶相信:「只要不被挫折擊敗,把時間拉長來看,就會發現所有困頓都不值得一提;空間變大了,傷害就變得微不足道。」

文字|李秋玫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表演工作坊編導

賴聲川 說故事卅年 還要繼續說下去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文字|李玉玲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劇場編導

福克.李希特 創作一個平行於真實的宇宙

福克.李希特是德國知名劇場導演也是重量級劇作家,而他與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合作的系列舞蹈劇場製作,更讓他的表演創作更形豐富。他的作品,常與演員一同發展而來,探討的課題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如全球化的流動、媒體的無孔不入、破碎的人際關係、複雜的身分認同等,他說:「我想創作一個平行的宇宙,可以用來反映我們的真實社會,但超越成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

文字|梁文菁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指揮

廖曉玲 不靠比賽 站穩國際樂壇

廖曉玲是少數沒有國際音樂比賽桂冠加持,卻能站穩國際舞台的指揮家。因為與兩位當代音樂大師布列茲與艾特沃斯同台指揮史托克豪森的經典作《集體》,備受矚目,進而成為指揮當代音樂領域的佼佼者。因為與艾特沃斯的多次合作,廖曉玲深受其影響,力求以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演奏,盡可能地將當代音樂的魅力傳遞出來,而且不吝分享經驗,也樂於提攜後進,希望能延續這位大師給予的啟發與精神。

文字|賴家鑫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謝杰樺 不斷提問 放舞自由

在現今台灣舞壇中,具建築與舞蹈雙重背景的謝杰樺,作品強調以理性邏輯辯證作為創作出發點,讓他顯得分外獨特。近年作品高度關注權力關係的謝杰樺,新作《去自由》則聚焦於編舞家與舞者既拉鋸又合作、既控制又脫逃的互動關係,他透過不停對舞者提問,討論如何從關節與四肢的組成、骨骼與肌肉的對應關係、重心支撐的物理原理等概念,組織出一個個動作和舞句;也將編舞家與舞者的溝通模式,重新形成一個相互往返的動態過程。

文字|吳孟軒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戲劇的「King Sir」

鍾景輝 不只是最佳男主角

一九三○年代,一位香港的幼稚園生,首次在校內戲劇表演的舞台上扮一頭小綿羊,從此他就愛上了戲劇,即使在抗戰期間因逃避戰爭而在上海生活時,小小的他仍以家中後花園為劇院,兩張架起的床板為舞台,與鄰家小孩演得不亦樂乎。他甚至經常自行走到蘭心大劇院觀看舞台劇,連帶位員也對這位小戲迷嘖嘖稱奇長大後,這個孩子成為香港的「戲劇大師」,在表演、導演、戲劇教育與行政、領導劇團或戲劇機構等領域上皆有深遠影響。他,就是鍾景輝博士,高齡七十八歲仍活躍於舞台、螢幕和銀幕,永不言休

文字|涂小蝶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爵士鋼琴大師

艾利斯.馬沙利斯 美國爵士大當家

身為美國最知名的爵士家族大家長,爵士鋼琴大師艾利斯.馬沙利斯不只是帶出四個在爵士樂界光芒耀眼的四個兒子,更是桃李滿天下的「爵士界孔夫子」,手下高徒眾多,說是「馬家軍」也不為過!而出身紐奧良的他,演奏風格並非傳統紐奧良爵士而已,他說:「我兒子溫頓(小號大師)曾形容我的音樂是「跨界音樂」,跨過了紐奧良傳統與所謂的現代藝術。而我自己,則認為重點在於我想寫什麼樣的曲子,以及我想演奏什麼樣子的作品。」

文字|沈鴻元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戶外派對連三場 廳內星星耀光芒

2015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預覽

年度爵士大戲「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即將登場!但也如您所知,音樂廳今年花了三個月時間整修,活動時間比往年稍稍延遲了兩個月時間,也因此,音樂廳裡的售票演出今年減為三場。但若逆向思考,需要掏腰包買票的場次變少了,加上院方貼心多加一場戶外免費音樂會,打打算盤,要錢的少了,免費的多了,完全符合大家精打細算、勤儉持家的美德完全划算!

文字|沈鴻元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

王琄 磨喙拔羽 振翅高飛

「老鷹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歲,然而在四十歲左右,牠會遇到生命的瓶頸,牠的鳥喙已經太彎、羽毛也變得太重,牠必須蛻變才能生存。」跨足劇場、電視與電影的王琄如是說。長年的表演與戲劇教學工作,王琄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她自問:「為什麼還要表演?這一切又是為了什麼?」今年她參與脫口秀、舉辦讀劇及青少年戲劇推廣,演出與偶同台的新戲《洋子 Yoko》。她說:「這些都是讓我覺得快樂的事,我可以默默地做、慢慢地做,好像手工藝,回到簡單。」

文字|陳茂康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賽場上南征北討 台灣囝訂下未來之約

莊東杰╳曾宇謙

相機鏡頭前,兩個大男孩靦腆地笑著。對於站在眾人面前這種事,他們早就習慣,但沒有了音樂相隨,他們就像武士卸下了一身的武器,回到最真實的自己。「手不知道要往哪兒擺?」看著他們尷尬,我們嚷著要播放幾天前大賽實況錄音。只是,這麼做到底會是幫助還是折磨?我們終究沒有試。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七月初的那幾個晚上,對國內愛樂者來說,是煎熬的!那是少有的國內樂迷集體熬夜、守在電腦前聆聽曾宇謙拉完最後一輪、公布獎項的時刻。當獲知他得到本屆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最高榮譽時,眾人即使隔天帶著黑眼圈,心裡仍是甜滋滋。而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莊東杰,在短短三年內獲獎不斷,今年上半年更一舉拿下三個大獎。依大賽的允諾,他極有可能會成為台灣第一位與維也納愛樂合作的指揮。 一個才剛獲得大獎飛回來;一個明天就要往外飛。兩人的交錯即使短暫,卻已有了約定。看著他們的笑容,不免喟嘆他們一路征戰的顛簸。從今以後,兩人都即將展開生命的新頁,無論啟航飛到哪裡,他們確信,出發點就是台灣。

文字|李秋玫、吳如斐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明華園第三代演員

陳昭婷、陳昭賢 畢生所繫就是「家」

很多人抗拒延續家族傳統、繼承家族事業,甚至決絕得不與父母從事同一類工作,但陳昭婷與陳昭賢這對姊妹花,卻是從來沒有過「離開明華園,吃別人頭路」這種想法,「看到上一代這麼努力維持傳統戲曲、維持一大家族的生存,會感動,也就會認為,跟著傳下去,是責任、是使命、是義務。」兩姐妹斬釘截鐵這樣說:「我們從不覺得要去外頭做什麼別的。」

文字|汪宜儒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差事劇團團長

鍾喬 走入民眾 走回自己

長期從事民眾劇場工作的差事劇團團長鍾喬,在這一條路上不斷地透過實踐與反思,從與亞洲各國的民眾劇場連線,因體會到亞洲各國社會的多樣性,而將關注拉回情境相似的「東亞」,更在九二一地震後參與台中石岡的社區劇場推動,由此確定了與在地社區結合的工作路線,從台西村、美濃等地,與民眾一起工作,讓民眾透過戲劇,發出聲音。七月底應邀至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演出的《回到里山》,鍾喬表示這是通過黃蝶翠谷及美濃反水庫運動的跨境地景、歷史脈絡與精神,運用儀式性的身體,製造一場文化行動。

文字|吳思鋒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陽光劇團資深演員

莎莎 笑是對抗冷峻世界最好的工具

曾經看過陽光劇團首度訪台演出《浮生若夢》的觀眾,一定對劇中頭上帶著花、造型怪異、與醫生「番」來「番」去的老太婆印象深刻她就是「莎莎」(Shaghayegh Beheshti),陽光劇團的資深演員,同時也是協同創作者,參與多齣陽光劇團的精采好戲。七月初,莎莎應演摩莎劇團邀請,來台開設為期十天的「追尋當下的藝術演員集體創作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莎莎,請她一談踏入戲劇世界的因由,並分享她在陽光劇團工作多年的體會。

文字|馬照琪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導演

丹妮耶拉.克朗茲 當代劇本的助產士

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她的導演生涯中,超過八成的導演作品都是當代的劇作,多次更是該劇作的首度搬演。這次應邀來台與台灣演員合作德國劇作家安雅.希苓的《雨季》,不刻意塑造風格的她,更在意的是發揮演員的特質,她說:「我的戲很仰賴演員在舞台上對自己的認知,還有他們在台上以什麼方式建立一個世界。」

文字|陳佾均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自由舞蹈工作者

李宗軒 離開被動的自己

非舞蹈班出身卻考入北藝大舞蹈系,並成為雲門舞者近五年,李宗軒其實是個喜愛街舞、渴望創作的大男孩,他選擇離開專業的舞者職涯,讓自己投入不同的表演創作,因為「如果我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繼續被動、懶惰、不積極,就等於我克服了過去對自己的很多縱容。」在八月台澳合作的「雙城交鋒」中,他將演出自編的《殼》,卸除對身體的控制,也呈現他以創作找回生活主動權的成果。

文字|鄒欣寧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默劇與舞踏界元老

及川廣信 「信念」是藝術創作之路的磐石

即將滿九十歲的及川廣信,是日本默劇師、舞者、導演,也是到法國學習德庫默劇的日本第一人。返日後教授默劇,教過多位舞踏家如土方巽、大野一雄、大野慶人等,對日本舞踏發展也有相當影響。接受過芭蕾、默劇、瑜珈、打禪、氣功等多樣身體訓練,及川廣信對東西方人身體間的差異與身體運用的思考,都別有見地;更認為年輕人應該鍛鍊自己的信念,這樣才能在藝術創作的路上走下去。

文字|沈亮慧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編導

周慧玲 一念「民國」繫「蔣公」

近兩年專心經營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劇場編導周慧玲始料未及地接下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並將在八月份的臺北藝術節亮相。左手創作、右手論述的周慧玲,民國以後政治社會與表演的關係,一直是她長期研究及戲劇創作的主題,這回擔任改版導演,周慧玲一字未改原劇本,而是加入音樂、燈光、舞台、重新調度節奏、挖掘角色背後的內在情感,帶領演員重回現場。

文字|李玉玲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旅美編舞家

林向秀 無畏歸來回去 但尋心之所向

暌違台灣舞壇七年的編舞家林向秀回來了!這幾年她擔任聖荷西現代舞團駐團編舞家與舞者,在美創作演出不斷,今年應臺北藝術節之邀,將與聖荷西現代舞團與台灣舞者共同推出「心之所向」展演,將演出多支在美頗受歡迎的舞作。長期在「東」、「西」之間反覆往來,林向秀探尋的不是哪一種身體,而是「如水一般容納各種可能」。未來可能將工作焦點轉回亞洲的她,這次的演出,要讓大家看到她「準備好了」!

文字|樊香君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暨編導

林文尹 做劇場,讓我比較快樂

因為高中話劇社老師溫吉興的帶引,林文尹加入了前衛劇團「臨界點劇象錄」,也走進了劇場的世界,擔任演員,從事編劇與導演,劇場成了他「做得比較快樂的地方」。對於自己的人生,林文尹也曾浮沉不定,但最終仍回歸劇場,甚至擔任國中表演藝術教師,培養未來的「好觀眾」。近期執導的《惹內的女僕和她們的排練場》,林文尹切割文本然後重組,企圖從惹內講了很多的「扮演」再往前推進。

文字|吳思鋒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好的作品永遠是明天的事情

馬水龍的最後創作——繪畫

在馬水龍老師抽象式的實驗中,有的強調筆法,有的著重於色彩,有的專注於結構上的經營,有的表達抽象的感性。其中有幾幅是以草書或潑墨式的狂筆揮灑,若隱若現地畫出「龍」字的形態。這些以龍字為出發點的抽象畫,不只令筆者聯想到老師的琵琶獨奏曲《水龍吟》,也聯想到老師的畫如其人,樂如其人不論是人格、音樂、繪畫,馬老師總是豪邁奔放、自由瀟灑!

文字|陳漢金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從傳統汲取養分 打造東西混搭風潮

馬水龍的民族音樂理想

馬水龍老師早已覺知國樂發展除了獨奏外,應該繼承絲竹樂傳統,先發展室內樂,而不是直接移植西方交響樂團模式。後來他更因理解東西方樂器美學基礎之不同而各有所長,乃善用雙方優點,以獨奏的民族樂器(個性強、表現力豐富),搭配西方樂團(群性佳、音響諧和豐滿),創作出多首令人驚豔的作品,引領東西樂器混搭的創作風潮,至今不輟。

文字|陳中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瀟灑獨行俠—馬水龍

昔時同窗 音樂路上的摯友

邱再興憶馬水龍

馬水龍的小學同窗,知名企業家、鳳甲美術館創辦人邱再興也是因為音樂與馬水龍結為終生好友,一起打造讓作曲家發聲的「春秋樂集」,他也將為馬水龍的樂譜進行完整的出版。在邱再興眼中,是一個沒有私心,對於朋友、學生的問題,都會全力以赴解決的人,對於自己鍾愛的音樂,更可說是「沒有音樂,就沒有馬水龍。」

文字|李岳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劇作家暨劇場導演

佐藤信 戲劇就是「自由」

被視為日本「地下劇場四天王」之一的佐藤信,身兼劇作家、導演與劇院總監的身分,同時也從事戲劇教育工作,可說是全方位的劇場人。作為前衛劇場運動的一分子,他是日本帳篷劇場中「黑帳篷」的代表人物,在訪談中他說:「對我而言,帳篷就是旅行,無法移動的帳篷不是帳篷,說不定是因為我自己想要移動,所以才想要做帳篷劇,正是因為做帳篷劇,所以一定會移動。每次做戲就會開始旅行,就會認識不同的人,大家一起思考。」

文字|林于竝、沈亮慧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