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芭波娜 立足傳統 炫舞嶄新豔彩
佛朗明哥天后伊娃.葉爾芭波娜早年習舞經歷不順遂,但她將眼力與耳力放大數十倍去吸收、學習,十七歲時的演出,就已經讓大師哈維爾.拉托瑞嘆為觀止。她不只學舞,還學習劇場表演藝術,並遠到古巴哈瓦那學習現代編舞技巧。所有這些,都為她往後的藝術之路鋪下了基礎,也為整個佛朗明哥劇場演出形式帶出一條新的道路。
佛朗明哥天后伊娃.葉爾芭波娜早年習舞經歷不順遂,但她將眼力與耳力放大數十倍去吸收、學習,十七歲時的演出,就已經讓大師哈維爾.拉托瑞嘆為觀止。她不只學舞,還學習劇場表演藝術,並遠到古巴哈瓦那學習現代編舞技巧。所有這些,都為她往後的藝術之路鋪下了基礎,也為整個佛朗明哥劇場演出形式帶出一條新的道路。
香港媒體形容胡恩威是一位左手做劇場、右手寫評論的憤怒文化人。但在知識分子、文化菁英等多重角色底下,他做得最久也自認最出色的,還是一介劇場人。這次帶來以《金剛經》中「空」的概念發展出來的《如夢幻泡影》,跳脫一般編舞邏輯。從天主教到佛教,一實一虛的處世態度,讓胡恩威學會踏實而不被現實所困地創作。
吳念真,台灣最會說故事的男人,卻始終擺脫不了焦慮和憂鬱的影子。吳定謙,一般人對他最大的印象仍是「吳念真的兒子」,他在劇場多年,也參與各種演出、編導,但始終仍像是一道父親的影子。 吳念真歷經多次家人死亡事件,這些悲苦的經驗成了他創作的養分,而在這些家族重大事件裡,吳定謙一直扮演默默的旁觀角色,這種旁觀親人的苦痛,在他的生命裡生了根,產生微妙的影響。 父子兩人的創作題材常常圍繞著家庭,吳念真老練捉準觀眾悲喜的神經,吳定謙則是學院派出身,講求的是演員創作的空間,排練場上,老吳有效率,小吳則是勤寫筆記。 既然是父子,又關心家庭題材,兒子卻說老爸的日子很無聊,沒什麼值得好奇;老爸說,尊重兒子做為獨立的個體,會告訴你的事就會告訴你,不想說的秘密你也別問。他們倒是徹底把對方當成影子了。
人稱「音樂活百科」的黃大旺以「黑狼那卡西」吸引一批忠實粉絲。自認有天生表演慾的他,除了創作音樂之外,也導戲演戲。個性奇特、單純又熱情,不以世俗標準看待事情,忠於自我,自然呈現。因為自身關係無法快速進入環境,也因此讓他在這些破綻、分神中,更透徹地看見世界的是非對錯其實從來不存在。於是,他把緩慢當成一種激烈的抗爭,以對照環境的快速轉動。
張義奎導演,六歲進上海「囍臨堂」班(又稱張家班)學習京劇,終其一生,將全副心力都投入京劇中。雖然不識幾個大字,卻在擔任主排期間,將戲導得生動靈活,令人折服。一生懸命在京劇的張義奎導演,於二○一四年一月國光劇團歲末公演第一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教導我們的何止是戲,也開啟了我們對人的尊重。
來自加拿大的鋼琴家安潔拉.休伊特,以十四個月的時間,在廿五個國家演出《巴赫平均律全集》,讓更多人認識巴赫的音樂與生命,也因此贏得「巴赫鋼琴女王」榮銜。自小生長在音樂世家,休伊特從小浸潤在「巴洛克」的氛圍中,也與巴赫的音樂結下不解之緣,甚至自認Born to Play Bach(非巴赫不可)。
若問近年來哪位戲曲編劇最受矚目、質量均豐?「施如芳」絕對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名字。除了歌仔戲,她也跨足京劇、豫劇、實驗崑曲,甚至音樂劇與舞台劇,光今年臺灣國際藝術節就有兩齣作品《孽子》與《狐公子綺譚》接連上演,讓人驚歎其豐沛的創作能量!施如芳表示,雖然從小愛好文學,但她的創作自覺啟動甚晚;而作為戲曲編劇,程式語言限制明確,她卻樂於「戴著手銬腳鐐跳舞」,但「也要自己創造生命,寫出自己的故事。」
駱以軍,五年級中段班小說家的代表人物;李銘宸,七年級後段班迅速竄紅的劇場新秀,兩人看似沒有交集,卻在這次黑眼睛跨劇團主辦的「胖節」中被配成對。因為,從外表看來,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胖! 在這個瘦子當道的年代,「瘦就是美」成為主流審美標準。相對地,胖子的生存空間備受排擠。然而,我們不禁想問,胖,到底是個人的健康問題,還是集體社會文化的歧視?胖,可以性感迷人嗎?胖,可以是美的嗎? 這次,我們找來駱以軍和李銘宸對談,身為專業的「胖」達人,兩位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要跟我們分享?他們如何把「胖」轉化為創作的素材,發展出「胖美學」? 且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重量級心聲。
他是一個生性浪漫的藝術家,想把心中認為的美好完全做出來。連唱一個簡單的句子都是全心全意,唱到忘我,整個宇宙好像只剩下這首歌。
一把傳統的笙到了歐洲,卻能與爵士樂、現代音樂「和」出一片天!這就是吳巍,讓世界樂壇認識「笙」之無限可能的演奏家。從中國到歐洲,他說:「生活在熟悉的文化中,我們不會有太大的感受;可是當與文化有了距離,就會產生一種美。換了一個眼光,從不同的側面,也會發現許多新的事物。」二月他將應邀來台,與NSO演出「笙聲不息」音樂會,屆時我們就可體會,他如何以「和」的精神連結東西方!
很多人都是看著顧寶明演的喜劇長大的,他不過於戲劇化的喜劇特質,詮釋小人物的悲與喜,特別動人。曾經為了逃避父親的期望而想去跑船,後來卻因緣際會走上戲劇這條路,當年,在父親期望的眼神下,顧寶明看見自己性格上的扭曲與荒謬,走上了喜劇這條路,「因為荒謬,我看見:快樂的背後,不全然只有快樂。歡笑中也有悲傷,而悲傷自有來處。」
中提琴家黃心芸,是台灣第一位以中提琴獲得世界四大音樂比賽之一「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大獎的演奏家。國中畢業後即赴英留學,留學生涯的孤寂與各方音樂天才之間的無形競爭,讓她學習到抗壓性與求知慾,她說:「學音樂的人從小都是不斷被打敗的,被比賽打敗、被老師的要求打敗,然後被自己做不到的要求打敗,不斷在跌倒與站起來中循環,在這樣的過程鍛鍊出堅強的奮鬥性格。」
來自台灣與香港、屬於上個世代的重要舞蹈家吳義芳與黎海寧(Helen Lai),一位是為了挑戰自我表演極限而離開雲門舞集的男舞者,詮釋過雲門無數經典重要角色,尤其是令觀眾難忘的「雲中君」;一位是為了探尋創作的更多可能而離開香港城市當代舞團(CCDC),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譽為「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其重要作品有《Plaza X與異變街道》等。吳義芳與黎海寧各自結束了彼此舞蹈生涯中重要且具代表性的一段,也因為前段生涯的結緣,開啟了下一段旅程的探險。 暖秋,十一月初的早晨,兩人籌備十二月初吳義芳的「50獨舞」兩地來回排練、開會百忙之際,利用黎海寧即將返港前的短暫早餐時光,於其下榻的旅店,兩位舞蹈老手展開對於這段探索之旅的分享與討論。
一九九○年代時,他是台灣前衛小劇場團體「臨界點劇象錄」的主力成員,與傳奇導演田啟元一起創作,也在田啟元因病過世後,撐起劇團繼續走下去。曾經離開劇場,溫吉興再回來則是與昔日臨界點老友一起創立了「小劇場學校」,讓想學習的演員有地方去「學」,讓學生透過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講師共度課堂,不僅學習他們的劇場技術,也體會他們對劇場的態度。
她笑的時候,好像一個小女孩,怎麼也很難讓人相信,她已經過了五十歲梅卓燕,香港知名舞蹈家,編舞也跳舞,她用舞蹈寫自己的人生日記,寫自己從中國舞跳到現代舞的歷程,寫她與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的相知相遇。一場舞蹈的宴席,五十歲舞照跳,獨舞片段回顧過去種種,未來,還是要跳下去
由蔡柏璋和魏雋展主演的新戲《浪跡天涯》才開賣不到廿四小時,票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秒殺完售。回過神來,我們才驚覺,劇場走到這個時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票房明星」。 兩位集編導演於一身的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現階段的成績,無疑是同年齡層的創作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蔡柏璋,擁有嚴謹而完整的科班訓練,卻完全沒有學院派的包袱,作品貼合時代脈動,從《K24》到《Re/Turn》,無一不是口碑票房雙贏的佳作;魏雋展,從默劇、小丑、操偶到寫實表演,自稱表演系統「雜食」,卻深厚紮實,表演作品如《最美的時刻》、《假戲真作》,屢獲台新獎入圍肯定。 然而,他們並不以此自滿,反而不斷透過上課、旅行、閱讀等,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創作歷練。談及未來的生涯願景,他們都認為,把自己變得更好,整個劇場環境才會改變。 面對這個世代劇場工作者普遍的生存難題,魏雋展說:「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或許,唯有認識這點,挫折和失敗,才能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才能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督促自己繼續進步。
在兩廳院與卡菲舞團合作的《有機體》中表現備受矚目的舞者吳建緯,而從今年開始,他展開的新的舞蹈道路成立了「野草舞蹈聚落」,將推出創團作與中國編舞家邢亮合作,吳建緯形容這次的《兩個身體》像是包心葉,「結構出一個更複雜的狀態。我想要探索身體之外、形象之外的意涵,透過仔細的觀察,藉由動作的探索,散發某一種芬芳。」
在戲劇領域育才無數、譯有多齣經典劇本的黃美序教授,於上月廿四日辭世,享壽八十六歲,令戲劇界人士惋惜懷念不已。美序老師的論著《戲劇欣賞》可說是許多愛好戲劇者的入門書,其做學問孜孜不倦的態度與精神,對許多親炙於他門下的學生可說是影響深遠。本刊特邀與黃美序教授有深厚師生與同事情誼的文大戲劇系主任徐亞湘教授,特撰此文記述老師行誼,讓我們看見這位對台灣劇場界貢獻良多的學者如何在戲劇的道路上,以身教實踐對戲劇志業的追求。
身兼指揮家、鋼琴家、學者、作曲家以及教育家等多重角色,徐頌仁教授於上月五日上午,因骨癌辭世,享年七十二歲。先生自德國留學回台後任教於東吳大學,並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後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任教,並曾任北藝大管絃樂團指揮及音樂系系主任。 教職之於,徐頌仁不僅有多部學術著作及樂曲發表,並客席國內主要職業樂團,在歌劇及芭蕾舞劇方面的豐富經歷更是國內樂壇少有。促成許多部重要歌劇劇碼公演外,並致力於演奏水準的提升。先生為人謙和穩重,深具學者風範,在近卅年教職生涯中造就桃李無數,從不吝時間循循善誘,其成就與奉獻,必當為後人緬懷。
作為香港第一代的獨立劇場工作者,何應豐一路走來,始終站在邊緣位置,以不疾不徐、不刻意設定目標的腳步,在劇場中思索、創作。他理想中的「完全劇場」,演員及幕後設計群,從排戲的第一天就應該完全投入。他認為,導演不是獨裁者,而是要挖掘出不同人的生命經驗融合在一起。當然,有人說這個理想是個不存在於現實的烏托邦,但何應豐依然「不急」,在他的「烏托邦」裡細火慢燉每一個作品。
來自烏克蘭的鋼琴家范倫提娜.莉西特莎,有著亮麗的外型,是典型的「美女演奏家」,但她卻不願只待在高高在上的音樂殿堂,透過Youtube的錄音發表影像,她就像網路上的「音樂福音傳播者」,希望藉著新時代的新媒介,讓更多人進入古典音樂的美好世界。
台上的她,妖豔、鬼魅,台下的她,陽光、開朗這就是王世緯,觀眾眼中的舞台「百變妖姬」。像團火的她,對生命無畏、充滿好奇,身體總是先行於思考,走上演員之路順理成章,也以精湛的獨角戲表演站穩舞台。她說:「當演員很幸福,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未來能一直演下去,不管到了幾歲。」
說起王小棣,大家就會想起她的影劇作品如《大醫院小醫師》、《赴宴》、《波麗士大人》,還有最近在文林苑都更案、華隆罷工、大埔事件等現場聲援的身影。但資深些的劇場觀眾,應該也不會忘了她經營的「民心劇場」,曾經推出不少實驗性劇作,也培養出蔡明亮、李小平等現在響噹噹的導演暌違劇場剛好廿年,王小棣回來了,在兩廳院的邀約下,以與京劇小天后黃宇琳合作的獨角戲《丈夫的一千零一夜》重返劇場,她還是忘不了「心目中理想的劇場」
對於那些想在音樂中尋求平靜與心靈寄託的人,現代音樂令他們頭痛不已,但愈想要依循古典音樂模式理解,得到的卻是愈混淆的答案。太多人對於現代音樂充滿著好奇,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然而身為現代人,不該不接觸現代音樂。在兩廳院新點子系列推出多年後,今年首度聚焦音樂,推出「新點子樂展」,引領觀眾聆聽屬於台灣的新聲音。 在音樂會演出之前,讓擊樂演奏家暨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以及作曲家暨此次樂展策展人林芳宜,為讀者打開現代音樂之門,共同分享現代音樂的現況、困境及未來。
《四月望雨》中溫柔的鍾有妹,《隔壁親家》裡婉約的李招治這是台上的張世珮,台下的她卻是個性調皮、有著「天塌下來也不怕」氣概的「山東大妞」。主修聲樂的女高音,卻因緣際會踏入音樂劇的世界,就這樣一路「玩」得開心不已;最近她又將隨著音樂劇《天堂邊緣》的演出,再度嘹亮歌唱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