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趙雪君與簡莉穎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動漫引燃 歷史抒情與邊緣關懷

趙雪君╳簡莉穎

對談時間 二月十九日 對談地點 咖啡小自由 對談主持 廖俊逞 記錄整理 李晏如、陶維均 國內的劇場編劇不少,但能夠持續寫,又能夠寫出名堂來的,不多。趙雪君和簡莉穎,就是新生代編劇中,兩個極端的例子。 當趙雪君與簡莉穎相遇,兩股相異的勃發能量產生很有趣的氣場。一個泉湧,一個騷動,看似徹底相異的兩人,話題竟在最意想不到處交集迸射。 戲曲與小劇場,傳統與當代,寫意與寫實,出世與入世。趙雪君在歷史仙話人物身上,藏入對人間繾綣愛戀的惘然;簡莉穎在糾結擦撞的社會邊緣,找到最晦澀幽微的人性傷痛。 如同聊到少時同受日本動漫啟發時的熱情,兩人的獨特氣質,似乎剛好在這個由幾何線條與異質狂想購成的戲劇世界,達到了微妙的同步。 如果說編劇最需要的是對創作的堅持和豐沛的人世情感考察,也許與常人生活一定程度的疏離,以及一股執著於脫軌的熱情與衝勁,也是更加必要的。

文字|李晏如、陶維均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作曲家

郭芝苑 樂譜音符 鋪展一生無悔

雖然已經高齡九十二歲,只要談起音樂,作曲家郭芝苑可以精神奕奕地從早上聊到下午;跟他邀約作曲,口頭上雖說「沒有精神啦!」但總是一週後就拿出成品來。立志融合西洋古典與台灣風格於一體的他,一生埋首創作的時間多過一切,他也就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成歌劇、第一位發表管絃樂曲及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豐碩的音樂成績,是以無悔的一生歲月付出換得!

文字|李秋玫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

李永豐 在小孩純真眼裡 發現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做完了「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休息沒多久,李永豐又啟動了「368 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雖然要卯勁募款有時又得賠錢演出,但李永豐仍堅持做下去。這個來自嘉義鄉下庄腳囝仔,到現在還是滿嘴髒話草根味十足,但卻是道地的文青,難忘藝術給他的感動,他自知做不成藝術創作的「大咖」,那就把那些關於藝術的大大小小感動帶進每個生活的時刻吧!

文字|李岳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指揮

莊東杰 用音樂期待等號後面的驚喜

出生於音樂世家,從合唱教育工作者的外祖父開始,到作為台灣知名演奏家的父母親與舅舅,看著他們背影長大的莊東杰從小耳濡目染,浸淫在充滿音樂氣息的環境中,走上音樂這一條路似乎是比許多人更理所當然;然而對於他來說,這一路走過來,除了這份理所當然之外,更多的是他體驗人生的過程與態度。

文字|蔡育昇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慕提 文化是對美、良善與正義的尊重

世界級知名指揮大師慕提,繼二○○四年帶領史卡拉愛樂管絃樂團首度訪台,暌違九年才再度造訪,這次更領軍從未來台的古典天團芝加哥交響樂團到來,相信更是樂迷的絕地震撼!趁著日前慕提到紐約接受紐約義大利文化協會表揚,本刊紐約特派專訪了這位義大利指揮家,請他一談對歌劇、樂團與亞洲巡演的想法。

文字|謝朝宗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傳統戲曲導演

李小平 自尋出路的遲到青春期

從科班學花臉的京劇明日之星到無法上台轉入幕後當「管事」,從完全浸潤京劇圈子到接觸現代劇場、回頭灌注戲曲新創生命,李小平的人生跌宕,更勝戲劇。他說話時,不平焦燥的神情,像是個青春反叛期的小男生,「前陣子我高一的兒子開始反叛期了,我才想到,我好像根本沒有青春反叛過。」李小平的青春期晚了點,他的戲既是創意,也是反叛,這一路從懷疑、抗拒到重生更是一個自我追尋的過程。

文字|李岳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鋼琴家

史岱費爾德 深思人生的「德式浪漫」

被譽為「鋼琴貴公子」的德國鋼琴家馬丁.史岱費爾德自獲得萊比錫巴赫國際大賽首獎,一直備受世人矚目。十年來他錄製的十二張專輯,幾乎清一色是德奧系作曲家的作品,專注於此的他,對生命真諦不停反覆思考詰問,對作品內涵不斷琢磨推敲,堪稱體現了「德式浪漫」的深刻精神。

文字|邱秀穎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緬懷台灣國樂教父──董榕森

國樂名曲《陽明春曉》的作曲家董榕森,多年來在台灣國樂創作及國樂教育上著力甚深,貢獻有目共睹;即使在中風後身體右邊無力活動,仍堅持學習左手寫字,持續創作不輟,並以「奕宣」之名持續發表。惜去年十一月卅日,董榕森先生因肺部腫瘤而辭世,享年八十歲。本刊特邀與董榕森先生有多年師生情誼的資深國樂指揮蘇文慶,以此文追憶並悼念大師。

文字|蘇文慶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俄國鋼琴家

加伏里洛夫 人生驚濤駭浪 終得音樂真諦

Andrei Gavrilov

十八歲就奪得柴科夫斯基大賽首獎,天才橫溢的鋼琴家安德烈.加伏里洛夫的人生,卻是經歷起伏跌宕的的戲劇性變化:被自己國家政府軟禁威脅,復出後又因質疑音樂工業而驟然退隱,放下一切去思索音樂的訊息真諦如戲人生無比真實,但加伏里洛夫已不再迷惘,他的音樂找到了清楚的方向。十二月,他將帶著傳奇的琴音,再度造訪台灣

文字|李秋玫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演員暨劇作家

黃詠詩 喜鬧之下 挖掘深層哀傷

功課不特別好、長得不特別出色、成長過程沒有太多人關注這是黃詠詩對自己的評語,但其實她有很多對這個世界的想法,「沒人問我感想,沒關係,我就自己說出來吧。」被視為香港當紅劇作家,黃詠詩以黑色幽默打造獨樹一格的劇本特色,讓人笑一笑甩掉面具,下個伸手就探進傷口,從喜鬧裡挖出深層的悲哀。選擇這樣的創作方式跟她的性格有關,「遇到嚴肅的時候就想逃,說個爛笑話就像丟下炸彈,說完就跑。」

文字|李屏瑤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京劇武生

戴立吾 半生緣一身功 只嘆知音難求

雖然是頗具知名度的台灣新一代京劇武生,戴立吾的表演生涯卻不如表面亮麗,大環境的限制,讓武生武丑行當的發展未來晦暗難明。雖然也演過電影電視,但他終究還是希望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戴立吾說:「我學了一輩子的戲,我會的就是這個,即便大環境不盡人意,但我最有成就感的仍是在大舞台上,即便觀眾愈來愈少,只要有人懂戲,懂我哪裡唱得好,哪裡唱得不好,我就滿足了。」

文字|李岳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資深劇作家

杜國威 感性多情 柔筆探人性

還記得電影《刀馬旦》裡風情各異的三姝、《虎度門》裡蕭芳芳飾演的粵劇女伶冷劍心嗎?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都是香港劇作家杜國威一手塑造出來的,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敏感多情的杜國威下筆溫柔敦厚,作品中總是呈現正面能量,他說:「觀眾不是來聽你教訓的,他們是來被娛樂的你可以讓他們哭,但最終要讓他們笑。我希望觀眾經過思考,最後可以看到人生好的一面。」

文字|李晏如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春去秋來 經典廿載

情懷《我和秋天有個約會》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

文字|陳國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提森.湯瑪斯 慷慨分享音樂熱情

Michael Tilson Thomas

知名美國指揮家麥可.提森.湯瑪斯,是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弟子,除了彈得一手好鋼琴,本身也是作曲家,更是傑出的音樂推廣教育者,他說:「音樂表演最重要的一點是讓觀眾感到演出者的慷慨。」樂於與人分享對音樂的看法與熱情的他,將於十一月上旬首度造訪台灣,率領舊金山交響樂團為台灣樂迷獻上兩夜精采的音樂饗宴。

文字|謝朝宗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樂舞聯手 重生烏江魂

馬水龍 ╳ 劉鳳學

繼《竇娥冤》、《沉默的飛魚》,馬水龍及劉鳳學兩位台灣重量級的藝術家再度合作,以楚漢爭霸為背景,邀請指揮邱君強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集合新古典舞團、台北愛樂合唱團、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共同推出大型舞劇《揮劍烏江冷》。此劇改編自馬水龍於一九九七年演出的說唱劇《霸王虞姬》,在原來的四幕六十多分鐘加上序幕,擴充為七幕九十分鐘的作品。移除了原有的詞句,將主角項羽、虞姬及配角劉邦分別改以嗩吶、南胡與琵琶替代。而劇情上,則從張良納履、韓信胯下之辱揭序,一路演繹兩位主角的恩愛、鴻門宴至含淚烏江前。 馬水龍及劉鳳學雖分屬不同範疇,卻互有涉獵,並且一致認為兩類藝術領域相通。劉鳳學大學時副修音樂,是舞蹈界少有看總譜排練的編舞家;而馬水龍對色彩視覺敏銳,在譜寫音樂時,腦中就有舞蹈畫面出現。音樂與舞蹈的創作緊緊相扣,兩位大師聯手打造的作品,更將氣勢磅礡、撼動人心。 趁此機會,本刊邀請兩位藝術家深度對談,分享各自的藝術歷程與這次合作的想法。

文字|黎家齊、李秋玫、李宜萍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編導、演員

高俊耀 生活與創作的探險家

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高俊耀在生活上選擇了一條「冒險」的路,走進台灣劇場,編、導、演俱兼,成為劇場圈活躍的名字。作品中,高俊耀經常運用的手法,是從現實情境的肢體動作,溢出、連結到更深的核心情境,加以強化,他說:「我希望表達在故事表層底下,隱藏的脈絡性。」

文字|朱安如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提勒曼 一切執著 都為找回傳統

Christian Thielemann

這個新樂季才接掌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的提勒曼,是目前在國際樂壇深獲好評的德國中生代指揮,他曾在柏林愛樂擔任卡拉揚的助理,帶領過慕尼黑愛樂,也是拜魯特音樂節的靈魂人物。他專注於德國傳統的交響曲與歌劇,對於「德國的聲音」有其一定的堅持與執著。

文字|沈雕龍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三大樂團音樂總監

余隆 經略中國樂壇的指揮大腕

身為中國愛樂、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大樂團的音樂總監,指揮家余隆再中國樂壇的地位不言可喻,說是喊水會結凍絕不為過。除了手上的指揮功夫,余隆更有傑出的行政經營能力,從最早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讓中國與國際樂壇接軌,也把手上的三個樂團經營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特色,是一位永遠掌握時代脈動的樂團經營者。

文字|林采韻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演

鄧樹榮 尋索人在劇場之存在狀態

香港重量級劇場導演鄧樹榮,作品以形體劇場與簡約美學為特色,將於十月份首度帶著作品《泰特斯2.0》訪台演出。他在香港劇場盛行的高利埃表演訓練之外,另闢了一條演員訓練的蹊徑,融會貫通梅耶荷德和葛羅托斯基的表演理論與實踐,以及瑜珈及太極的身體修行觀。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鄧樹榮導演,一談即將訪台的《泰特斯2.0》。

文字|于善祿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

張藝生、梁菲倚 生命路上相繫不斷的環

從求學時期到走入劇場,張藝生與梁菲倚這對從香港到台灣落腳的伴侶,可說是一路緊緊相隨。在校時總想逃開規範、害怕「囚禁」的張藝生,卻進入修行嚴格的優劇場,在外在被框住的狀況下尋索到內在自由,梁菲倚也跟著一起修行體悟。現在兩人以「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為基地,繼續相隨,在台灣鋪展豐富的創作風景。

文字|萬金油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小提琴家

曾宇謙 從不會唱歌到讓小提琴歌唱

很難相信,五歲學琴、六歲就榮獲童年協奏曲音樂比賽站上國家音樂廳,近年更獲得多個國際音樂獎項的小提琴家曾宇謙,曾經不會唱最簡單的《生日快樂歌》?但若不是這個契機,他也不會展開學琴的旅程從單純習琴的快樂到一步步構築演奏家的夢想,讓小提琴歌唱的曾宇謙,耐性地夢想等待成真的一天。

文字|李秋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以色列導演

紀.阿隆 行旅人間 挖掘演員的真實

以色列導演紀.阿隆(Gil Alon)應差事劇團之邀,於今年八月來台駐村,主持「靈與動之間工作坊」並執導差事新製作《看不見的村落》。他為韓國Shiim劇團執導的《柔光照耀的房間裡》,曾來台公演兩次,深受讚譽。集演員、歌手、導演、禪學講師等身分於一身的他,並在學理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下,發展出一套以演員的即興作為基礎,發掘「真實」、進而帶出表演質地的方法,從而在亞洲各地留下一道道深耕痕跡。

文字|姚立群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影像設計

周東彥 影像,不理所當然的思索

近年來劇場演出中加上影像蔚為潮流,影像設計者周東彥正是在創作群中頻頻出現的一個名字。「常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在劇場加上影像』,我的答案是『不行嗎』」對周東彥來說,「為什麼」的問題,無法倉促武斷地用「因為所以」來答覆,而是讓問題彼此相加,略帶任性的反問彰顯了他的個性,也讓他繼續嘗試不同可能。

文字|廖俊逞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