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高俊耀 生活與創作的探險家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編導、演員

高俊耀 生活與創作的探險家

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念書,高俊耀在生活上選擇了一條「冒險」的路,走進台灣劇場,編、導、演俱兼,成為劇場圈活躍的名字。作品中,高俊耀經常運用的手法,是從現實情境的肢體動作,溢出、連結到更深的核心情境,加以強化,他說:「我希望表達在故事表層底下,隱藏的脈絡性。」

文字|朱安如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提勒曼 一切執著 都為找回傳統

Christian Thielemann

這個新樂季才接掌德勒斯登國家交響樂團的提勒曼,是目前在國際樂壇深獲好評的德國中生代指揮,他曾在柏林愛樂擔任卡拉揚的助理,帶領過慕尼黑愛樂,也是拜魯特音樂節的靈魂人物。他專注於德國傳統的交響曲與歌劇,對於「德國的聲音」有其一定的堅持與執著。

文字|沈雕龍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三大樂團音樂總監

余隆 經略中國樂壇的指揮大腕

身為中國愛樂、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大樂團的音樂總監,指揮家余隆再中國樂壇的地位不言可喻,說是喊水會結凍絕不為過。除了手上的指揮功夫,余隆更有傑出的行政經營能力,從最早創辦「北京國際音樂節」讓中國與國際樂壇接軌,也把手上的三個樂團經營出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特色,是一位永遠掌握時代脈動的樂團經營者。

文字|林采韻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演

鄧樹榮 尋索人在劇場之存在狀態

香港重量級劇場導演鄧樹榮,作品以形體劇場與簡約美學為特色,將於十月份首度帶著作品《泰特斯2.0》訪台演出。他在香港劇場盛行的高利埃表演訓練之外,另闢了一條演員訓練的蹊徑,融會貫通梅耶荷德和葛羅托斯基的表演理論與實踐,以及瑜珈及太極的身體修行觀。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鄧樹榮導演,一談即將訪台的《泰特斯2.0》。

文字|于善祿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聯合藝術總監

張藝生、梁菲倚 生命路上相繫不斷的環

從求學時期到走入劇場,張藝生與梁菲倚這對從香港到台灣落腳的伴侶,可說是一路緊緊相隨。在校時總想逃開規範、害怕「囚禁」的張藝生,卻進入修行嚴格的優劇場,在外在被框住的狀況下尋索到內在自由,梁菲倚也跟著一起修行體悟。現在兩人以「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為基地,繼續相隨,在台灣鋪展豐富的創作風景。

文字|萬金油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小提琴家

曾宇謙 從不會唱歌到讓小提琴歌唱

很難相信,五歲學琴、六歲就榮獲童年協奏曲音樂比賽站上國家音樂廳,近年更獲得多個國際音樂獎項的小提琴家曾宇謙,曾經不會唱最簡單的《生日快樂歌》?但若不是這個契機,他也不會展開學琴的旅程從單純習琴的快樂到一步步構築演奏家的夢想,讓小提琴歌唱的曾宇謙,耐性地夢想等待成真的一天。

文字|李秋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以色列導演

紀.阿隆 行旅人間 挖掘演員的真實

以色列導演紀.阿隆(Gil Alon)應差事劇團之邀,於今年八月來台駐村,主持「靈與動之間工作坊」並執導差事新製作《看不見的村落》。他為韓國Shiim劇團執導的《柔光照耀的房間裡》,曾來台公演兩次,深受讚譽。集演員、歌手、導演、禪學講師等身分於一身的他,並在學理與實踐的融會貫通下,發展出一套以演員的即興作為基礎,發掘「真實」、進而帶出表演質地的方法,從而在亞洲各地留下一道道深耕痕跡。

文字|姚立群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影像設計

周東彥 影像,不理所當然的思索

近年來劇場演出中加上影像蔚為潮流,影像設計者周東彥正是在創作群中頻頻出現的一個名字。「常常會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在劇場加上影像』,我的答案是『不行嗎』」對周東彥來說,「為什麼」的問題,無法倉促武斷地用「因為所以」來答覆,而是讓問題彼此相加,略帶任性的反問彰顯了他的個性,也讓他繼續嘗試不同可能。

文字|廖俊逞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台南小劇場教母

吳幸秋 戲說女子 幽映古都鄉愁

曾是台南的小劇場核心人物,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在去國十年後,因放不下對古都台南的記憶,找回當年夥伴,另起「南島十八劇團」,把濃濃鄉愁,化為劇場幽微風景。

文字|廖俊逞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少年鋼琴家

牛牛 接收觀眾能量 上舞台好像回家

本名張勝量的牛牛,是中國古典樂壇上新升起的一顆新星,九歲就與EMI唱片簽約,成為全球最年輕的簽約國際古典品牌的專屬鋼琴演奏家。今年已經十五歲的他,在奔波的巡迴演出行程中,仍保持著陽光男孩的爽朗真摯,台上台下都展露抓住眾人焦點的魅力。他說:「我看到觀眾就很開心,其實我的想法是我接收觀眾的能量。上舞台好像回家的感覺,觀眾的掌聲跟我是互相呼應的。」

文字|李秋玫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當紅劇作家

希梅芬尼 超寫實之筆 透析沉重現實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

文字|林冠吾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作家

潘惠森 用「無聊不正經」 回擊虛無現實

「你大概覺得我不正經吧?」說這話的人是潘惠森,香港劇場界代表人物,知名的劇作家,他的戲通常帶著濃濃的庶民味道,內容大都刻劃市井小人物的小悲小喜,甚至被批評「無聊」、「荒誕」,像即將於六月在台演出的代表作《天台上冥想的蜘蛛》,劇情就是四位主角在大廈的頂樓上,不斷想盡各種辦法要「飛」到「對面」。潘惠森用荒誕奇想的筆觸解讀變動中的香港社會、鋪陳老百姓的無奈,面對現實的虛無,他就用無厘頭、笑謔、無聊、惡搞等手段予以回擊。

文字|萬金油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演員、導演

曾慧誠 音樂劇,就是要「溝通」!

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耀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歸結音樂劇的表演核心:「就是溝通!」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明白一個外國人難以融入文化語境要求甚高的美國音樂劇界,他決心返台,透過耀演劇團的創立與製作,打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未來

文字|李晏如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大提琴家

繆勒-修特 音樂的靈魂源自生活

將於六月份首度訪台演出的德國大提琴家丹尼爾.繆勒-修特,當年以十五歲之齡抱回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大賽第一獎,也奠定了他走上獨奏家之路的決心。跟隨大師羅斯托波維奇的教誨,他認真體驗各樣的生活,豐富自己的內涵,並轉化到自己的琴音裡。因為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結緣,兩人定下了訪台演出之約,這回他準備了華爾頓的《大提琴協奏曲》,希望能讓台灣樂迷藉由樂曲,感受到作曲家筆下的南義大利風情。

文字|邱秀穎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廿世紀的典範歌者——費雪狄斯考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唱音樂會,係以歌者為中心,選曲主要為了一展歌喉,不同於此,費雪狄斯考在安排他的音樂會時,匠心獨具,以作曲家為主,安排一組組的歌曲,他更是第一位在音樂會中,將聯篇歌曲不間斷地完整演唱的歌者。他不僅唱德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如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也發掘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較不為人知的藝術歌曲。諸此種種,以一人之力,費雪狄斯考讓愛樂者得以一覽作曲家精心寫作的藝術歌曲全貌,擴大了古典音樂欣賞曲目的深度與廣度。

文字|羅基敏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作曲家

游昌發 好個「亂來」的一輩子!

不同一般人對藝術家焚膏繼晷、搜索枯腸創作的印象,作曲家游昌發其實是個樂於享受生活的人,種花、畫畫、寫專欄、寫小說,興趣多到數不完,還當過麵包店老闆「我這一生唯一的長處就是亂來!」即使如此,創作與著作都分量可觀,作曲包括歌劇、管絃樂、獨奏及協奏、合唱等各種演出型態都有。他希望自己的曲子:「有點像寫小說的人寫了很棒的偵探小說,因為精采,文學家也不得不承認他手法高明。」

文字|李秋玫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百變劇場「女王」

姚坤君 以理工精神 求證表演之路

可以亮麗、可以憂鬱,可以豪放也可以溫柔賢淑這就是姚坤君,劇場中的百變女王,卻也是學生眼中教學卓越的表演老師。從理工科轉到舞台表演,姚坤君Follow her heart堅持自己的選擇,但理工科的分析訓練,也讓她在表演的實踐與教學上找到系統性的方法,一路走來,證明了自己的選擇

文字|李晏如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小公主」到「肖查某」

吳洛纓 就是要燃燒的創作慾望

她曾經名叫「吳小分」,現在叫「吳洛纓」,她是拿金鐘獎的知名編劇,也是執著創作的劇場人。她的人生際遇,起伏曲折就如同《慾望街車》中的主角白蘭琪,但她卻是從創作的火熱慾望中浴火重生。新作《慾望 佐 耽奴》把公主病的白蘭琪轉化為穿褲裝、時尚的肖查某白玉蘭,毀滅的力量就像創作的慾望,燃燒不止

文字|萬金油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籍鋼琴家

上原彩子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曾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的上原彩子,身形雖然嬌小,但演奏起來卻有強大的爆發力和幅度寬廣的力度變化,而在她冷靜沉著的外表下,卻又流瀉出濃烈纖細的情感和婉轉的歌唱性。非出自日本學院派教育體系,也沒出國到歐美名校拿學位,她的技巧和詮釋直接師承自俄籍名師,顯得更有創造力而不拘泥。

文字|羅俊穎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劇場編導

王友輝 溫潤有情的劇場人生

溫文和善,是資深戲劇人王友輝給人的第一印象,而身兼編劇、導演、演員、劇評人與教育工作者的他,多面向的才華與卅年不歇的劇場耕耘,也讓人敬佩他的創作力與毅力。去年他替秀琴歌劇團打造的《安平追想曲》,剛獲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肯定,也即將在五月初登上國家劇院殿堂他花了九年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個對秀琴的許諾。他說,他的作品或許沒有強烈的爭議性、不夠驚天動地,但他堅信,戲劇不管再怎麼實驗,情感,是不能拋捨的。

文字|于林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

陳武康 芭蕾流氓 跳出不一樣的兩男關係

作為台灣唯一「全男班」舞團,驫舞劇場的獨特風格始終引人注目,擔任舞團總監的陳武康,笑稱這群男人是一群「芭蕾流氓」,強調:「男人跳芭蕾真的很屌,我不懂為什麼說它是娘娘腔活動?它要很多力量、耗費很多體力,跳舞的過程很man、很帥」這回,他要與好哥們蘇威嘉跳兩男雙人舞,在香港導演林奕華的引導下,不談同志議題也不賣弄man power,他們會擦出怎樣的兩男關係?

文字|鄒欣寧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