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麋鹿之屋》的故事線之一,描述在一個虛構的「麋鹿之屋」中,住著許多麋鹿標本跟一個大家庭,因為意外訪客的造訪而引發多件謀殺。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詹.洛華茲《麋鹿之屋》 視覺與舞蹈的奇幻劇場

來自比利時的導演詹.洛華茲近日在巴黎上演的作品《麋鹿之屋》,是他近年來集心血大成之「悲傷/快樂的臉」三部曲中的終結篇章。美術學院出身的他,一手包辦舞台裝置及影像視覺,觀眾進劇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宛如在現代美術館展場,白色系的地板背幕及可移動的短牆、低平台,配上後方散置的眾多麋鹿及鹿角雕塑,讓人好奇地進入一個充滿故事性的場域。

文字|謝東寧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法國「想像藝術節」 世界文化的活櫥窗

由巴黎「世界文化館」舉辦的「想像藝術節」已邁入第十四屆,為期整個三、四月的藝術節,節目琳瑯滿目,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儀式與美術展覽。今年主題以記憶、根源、文化認同為軸線,邀請來自中南美洲、歐亞及俄羅斯的十七個表演團隊,包含了來自台灣的三檔演出與一檔展覽。

文字|謝東寧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取消小場所演出許可證 以活絡藝術表演

英國研議中的小型展演場所免許可證制度就是呼應活絡的現場演出而萌生的需求,不少藝文人士認為二○○三年制訂的許可證法令太過緊縮,不論是咖啡館、餐廳、唱片行等場所要舉辦現場演出都必須申請許可證。這個制度使得二○○七年的現場演出場次下降了百分之五,因此許多藝文觀眾、運動團體要求觀眾在一百人以下的小場所應該免除許可證的限制。

文字|劉郁青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德國文創產業網站上線 培植服務文化人

二○○七年秋天,德國政府正式頒佈了「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由「經濟科技部」與「文化媒體委員會」共同執行。四月初上線的「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官方網站,讓在德國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士都能更容易找到資源,找到自身的專業領域該找那些特定的單位協助。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希望能提供有效便捷的資訊,讓更多年輕人走入文化創意產業。

文字|陳思宏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白玉蘭」獎二十年 台北新劇團《原野》首獲大獎

與北京「梅花獎」並稱中國兩大戲劇表演獎的上海「白玉蘭獎」,今年邁入第二十屆,同時獎勵個人成就與團隊成績、觀照傳承也鼓勵創新。今年來自台灣的台北新劇團以新編京劇《原野》榮獲最佳團隊集體獎,成為白玉蘭獎創立以來第一個獲大獎的台灣藝術團隊。

文字|李翠芝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林沖為何《夜奔》? 叩問個體的體制出走

香港導演榮念曾 崑劇中「實驗中國傳統」

香港導演榮念曾製作實驗戲曲《夜奔》一個選擇從體制出走的人,心中所思所想為何?一個崑劇演員,又如何面對面對個人生涯與藝術傳承的兩難?《夜奔》由三名演員:柯軍、楊陽與來自香港的楊永德,交互演出「林沖」、守在台邊六百年的「檢場」、以至「演員自己」等不同角色,在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中首演。

文字|莊彗彗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英國「與你同行」劇團

唐納倫的《馬克白》 極簡中翻演滔天權欲

英國「與你同行」劇團於三月中至四月上旬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的《馬克白》,由該團兩位聯合藝術總監迪克蘭.唐納倫執導、尼克.奧門羅負責舞台設計,以極簡風格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雖然有劇評人認為全劇的極簡風格降低了該劇的戲劇效果,但也讚許男女主角一內斂一外放的詮釋,十分符合佛洛依德認為馬克白與馬克白夫人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貫穿兩者的是同一個意識的剖析。

文字|劉郁青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演藝文獻陸續出版 為香港劇場留史

近期香港有多本劇場史料記錄出版,如《香港舞蹈年鑑(2006-2008)》、林克歡的《分崩離析的戲劇年代》、獨立樂團「盒子」的《盒子經》、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前進十年》等。這些演藝文獻的出現似乎是民間陸續地自發補白不足,但長遠來說香港需要的是一所演藝資料館,以為香港的表演藝術留史。

文字|陳國慧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周立波一張嘴,「海派清口」撐起半壁江山

去年到今年,上海最夯的話題人物,非周立波莫屬。他以「海派清口」的上海話脫口秀表演,不但做政治模仿秀,甚至談論財經問題,蔚為時尚。今年春節期間,大陸各地衛視轉播普通話版本的「壹周立波秀」,又成了觀眾和媒體討論爭議的來源,對於他能否征服北方觀眾乃至海外觀眾,將「海派」文化發揚光大,又或是曇花一現,還是未知之數。

文字|李翠芝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陽光劇團《未竟之業》 借古諷今理想熱情不再

離上次作品《浮生若夢》發表四年後,陽光劇團的新戲《未竟之業》Les naufrags du Fol Espoir 終於在今年二月三日舉行首演,這個眾人引領期盼許久的四個小時大戲,推出後果然又引起一陣劇場旋風,上演都已經快兩個月,至今媒體還是佳評如潮、推薦不斷,看來大師莫努虛金的作品,已經不單只是場戲劇演出,簡直是拋出一個可以引起眾人討論的社會議題了。

文字|謝東寧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彼得.布魯克《十一與十二》 探討宗教議題

--去年巴黎首演 今年二月轉戰巴比肯中心

國際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新作《十一與十二》,自去年底在巴黎首演後,今年二月轉往倫敦開始國際巡演。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演出的該劇,劇情是關於西非於一九三○年代法國殖民時曾實際發生的宗教紛爭,布魯克透過這齣劇探討深刻的宗教議題,也探討生命與死亡、時間與結束,並強調戲劇能給每個觀者不同的體驗。

文字|劉郁青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斯圖加特:國際獨舞劇場藝術節,台灣舞者吳孟珂奪冠

「斯圖加特國際獨舞劇場藝術節」是個激烈的競賽平台,由於主辦品質口碑與高額獎金,每年都吸引各國舞者前來競技。今年三月,來自台灣的舞者吳孟珂與法國編舞家柯默史坦茲(Antonin Comestaz)合作的《她》SHE獲選參賽,結果吳孟珂獲得「舞蹈獎」第一名,柯默史坦茲獲得「編舞獎」第三名,《她》又獲得「觀眾票選獎」,是今年的最大贏家。

文字|陳思宏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同志題材掀熱潮 豐富多樣兼具歷史景深

有人或許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紐約本來就是美國同志運動的大本營,劇場界又是對同志比較友善的地方,紐約甚至每年有專門的同志戲劇節(HOT!),同志戲何奇之有? 然而這場同志熱,並不是在小眾的同志劇場裡演出,也不是有人刻意規劃,想抓住的觀眾群,顯然也不止於同志觀眾。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品的多樣性。

文字|謝朝宗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文化帶動經濟的實踐舞台

2010阿得雷德藝術節

一九六○年舉辦第一屆,之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阿得雷德藝術節」,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文創產業」成功案例。藉著大規模、多角度的藝術展演活動,帶動了整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建構與經濟活絡。跟著州長麥克.萊恩的獲選連任,也將兌現他的競選承諾:將藝術節改為每年舉辦!而且政府將會投注經費每屆高達二億四千萬台幣。

文字|邱德真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阿格麗仳娜》 歌劇與時尚的絕美相遇

邂逅雅克伯斯與拉夸的巴洛克美學

巴黎時尚設計大師克利斯瓊.拉夸,應柏林菩提大道國家劇院之邀,與指揮家雷奈.雅克伯斯與導演文森.布薩爾,合作了韓德爾的早期歌劇《阿格麗仳娜》,於二月份演出。拉夸精緻的巴洛克風服裝,與劇情角色的貼合呼應,讓精采的演出與音樂更顯出色。

文字|邱映潔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香港:藝界年度調查報告出爐 用數據說出團隊需求

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文字|陳國慧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布拉德勒舞作 映照碧娜開啟新風景

比利時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日前在巴黎城市劇院推出新作《斷章取義─給碧娜》,是一個承接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精神,且又更往跨步的重要作品。舞中運用極簡的碧娜舞作符號如麥克風、低胸連身長禮服,以人類精神狀態入舞,企圖捕捉是更深層的人類抽象意識狀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文字|謝東寧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包岑:政治犯監獄裡的《安蒂岡妮》 演出當代省思

位於德東邊陲的包岑古城,最為德國人熟知的反而是它的前東德政治犯監獄, 來自漢堡的導演馬丁.克萊特與記者克里斯多福.特維克受「包岑德語索布語人民劇場」之邀,來到了這裡就地做一齣與這個特殊場域有關的戲。他們選擇了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為題材,演出《安蒂岡妮在包岑:渴望自由的訓練營》,透過戲劇的力量,讓德國人重新關注這個邊陲小城。

文字|陳思宏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團員拿不到簽證 林文中夫妻改演《小情歌》

亞洲三國當代舞展 也被移民局緊縮作風掃到

受邀參加紐約台北文化中心與日本協會合辦之當代舞展演出的林文中舞團,原本是帶團員一起演出,卻因美國移民局沒有核發舞者的簽證,以致只有原本就有簽證的編舞家林文中、王如萍夫妻入境,只得改編作品成為雙人舞來演出。

文字|謝朝宗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