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香港中樂團暌違廿二年再度訪台,帶來創新的樂器與精采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環保之後 二胡不再蒼涼?

從香港中樂團「樂自香江來」演出談環保胡琴

基於「合奏」需要改變胡琴的音色、音量,基於「環保」必須改用PET膜,看來皆有其需要,但是當結果是「音質純淨度提高」、「音色個性也減弱了」,「然用在合奏中,這種特點,使其群體的音色易於控制和統一」,這就得多加考慮了,因為它更動了原本與胡琴音色個性合一的情緒感受,減低它的憂鬱悲怨,代之以全然相反的明亮純淨。

文字|陳樹熙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記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2012年會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灣好聲音 壯遊啟程!

記國家交響樂團2012東北亞巡演

自二○一○年在廣東的「亞洲音樂節」首度登「陸」之後,NSO在今年十一月初,續以「台灣愛樂」為名,進行了一次創團廿六年來最大規模的東北亞巡迴。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為期十天的巡迴跨越兩國,依序在中國的上海、杭州、北京及日本的東京此四個城市留下足跡。此行不但引起中國樂壇的關切與討論,也是呂紹嘉第一次率團到兩岸以外的地區演出。

文字|李秋玫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洄瀾起「藝」 尋找表演藝術的趣味

「藝享天開.文創發芽——花蓮101表演藝術節」

自即日起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的「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由國光劇團策劃執行,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

文字|吳思鋒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城市記憶與眾人參與的藝術平台

專訪阿得雷德藝穗節總監葛瑞格.克拉克

阿得雷德藝穗節(Adelaide Fringe)是世界第二大藝穗節,創辦迄今已有五十二年的歷史,現任總監葛瑞格.克拉克(Greg Clarke)接任以來,將藝穗節辦得熱鬧繽紛,今年更創下高達四千八百廿萬美元的產值。九月初,克拉克應台北藝穗節之邀訪台,本刊亦趁此機會進行專訪,邀他分享阿得雷德藝穗節的經營心得。

文字|耿一偉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把《椅子》各自表述 交流中激盪劇場火花

第一屆利賀「亞洲導演戲劇節」的觀察

自二○○○年開辦的「利賀導演競賽」,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是為了鼓勵新人導演的舞台創作,並且為日本戲劇界發現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今年這個競賽首度擴大範圍,參賽者從原本限於日本國內,延展為亞洲,共有來自中、日、台、韓四組,以尤涅斯柯的《椅子》為題發展詮釋。

文字|林于竝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文化、跨語言的藝術激盪

2012倫敦奧運Globe to Globe莎士比亞戲劇節

今年倫敦從世界各地邀請了卅七個國家的劇團,以母語演出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除了向莎士比亞致敬,也彰顯奧林匹克世界共同參與的精神。參與的國家也被賦予可由其母文化的角度,「重新想像」莎士比亞的自由。許多國家引用其文化傳統及素材和莎士比亞文本對話,重新「發現」莎士比亞。

文字|黃尹瑩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揭開神秘面紗 幕後風華動人再現

瞬息與永恆—國家兩廳院劇場設計與技術展

一九八七年啟用的兩廳院,廿五年來在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扮演著先行指標的角色,尤其在舞台技術方面,更是不斷琢磨累積經驗,從早期的《紅鼻子》、《糖果屋》,到近期的《鄭和1433》、《黑鬚馬偕》、《有機體》,在在展現舞台技術人員的創意與心力。藉由「瞬息與永恆-國家兩廳院劇場設計與技術展」,兩廳院邀請大家見證並回顧舞台上精采的永恆一瞬間。

文字|盧家珍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的契機與挑戰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文字|陳國慧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混沌黑暗,還是光明藍海?

中國北京現代戲劇市場觀察

近年來許多台灣戲劇團體紛紛西進,搶攻中國市場。但由於兩岸的文化、認知、制度等諸多不同,也造成對岸的藝術環境、劇場軟硬體、市場取向、觀眾喜好讓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難以捉摸。北京,這個昔日天子腳下的皇城、今日中南海的根據地,它的戲劇現況到底如何?讓我們在中國「十八大」(編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夕,隨著九月初起舉行的「二○一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探究竟。

文字|郭耿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那一夜,她們一同寫歷史……

徐素滿、林燕卿的奧運演出經驗

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式,精采的表演與現場調度,贏得全球觀眾的讚賞,其中由阿喀郎.汗編舞,向二○○五年地鐵爆炸事件中罹難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動容,而出身台灣的徐素滿與林燕卿,分別以排練指導與現場舞者的身分,參與了這場舞蹈的演出。透過訪談,徐素滿與林燕卿道出她們親身參與奧運盛會演出的觀察與體驗心得。

文字|魏君穎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催生創作 並打開世界之門

專訪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

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文字|李惠美、王詩尹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放屁蟲》導演

神里雄大:希望觀眾看完不是覺得有趣,而是「有趣嗎?」

在日本東北大地震發生後創作的《放屁蟲》,透過荒謬劇般的情境,對日本社會的無力感提出深沉省思。應臺北藝術節之邀,《放屁蟲》將於八月中旬來台演出,本刊趁此機會,專訪編導此劇的日本新銳導演神里雄大,一談個人走上戲劇之路的歷程與創作《放屁蟲》的思考。

文字|李建隆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面對改變 只能「跨界」?

對台灣樂壇跨領域製作的省思

就跟自然界的萬物一樣,任何表演形式或任何一個作品都有其生命演化史,從誕生到茁壯,從成熟到老化、死亡,雖然它可能不會就此完全消失,但是它也絕不可能永遠維持「君臨天下」的獨霸態勢,講求直接與觀眾面對面的表演藝術,一定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變動,別無其他,只因為其身處之外在環境無時無刻不在改變,但「跨界」未必是面對這改變時的唯一答案

文字|陳樹熙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作曲、演出與文化資產保存的三角習題?

從樂譜出版談起

「文化的根源在創作」,這是作曲家馬水龍不斷呼籲國內藝文工作者思考的一句話。然而多年來,作曲家的作品卻常在沒有被妥善整理的情況下,導致演奏家想演出卻沒有管道尋得樂譜的窘境。這種現象大大地影響了整體音樂環境的發展,因為在創作的源頭便出了問題,後端等待吸收新刺激的聽眾與評論又如何繼續?由此,我們了解出版樂譜勢在必行,只不過,樂譜要如何出版?靠誰出版?

文字|李秋玫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液態社會中 變動不居的藝術

「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與去領域」座談摘要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台新藝術獎」,自二○○三年舉辦首屆頒獎以來,今年已舉辦了第十屆。十年以來,台新藝術獎透過提名、觀察團機制與評論,次年度以頒獎的方式推介國內具創意與突破性的展演製作,也一直跟著藝術家的創作趨勢調整評審的標準。而近年來在表演藝術上始終不歇的「跨界」潮流,更是觀察創作趨勢發展的重點。在第十屆台新藝術獎入圍特展的相關活動中,亦舉辦了「表演藝術的跨領域與去領域」座談,透過觀察團成員的意見交流,為與會觀眾剖析此一創作趨勢的源由與意義。本刊特摘要與會者討論重點,以饗讀者。

文字|高煜玟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時尚劇壇 「台」風正盛

側寫上海戲劇谷第三屆「壹戲劇大賞」

第三屆的上海戲劇谷「壹戲劇大賞」,於四月底揭曉並頒獎,這次的火紅重點當然是獲得「年度大戲」及「年度最佳製作人」的《媽媽咪呀》中文版。這次台灣相關的製作入圍甚多,最後成果也十分豐碩,戲王戲后均是台灣演員奪得,其中獲頒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士傑,也同時獲得官辦的「白玉蘭」表演獎,可謂雙喜臨門。

文字|李翠芝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百年火花齊放 音樂節目在穩定中發展

在百年慶典的光環下,二○一一年的節目也同樣顯得色彩繽紛,縱使許多演出就像應景的火花一般燦爛而短暫,但猶不能忽略其他團隊合作共同完成壯舉背後所承載的意義與創意。在穩定中發展,是今年音樂類的普遍的現象,沒有巨大的變革,倒也不乏驚豔之作,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閃耀著光芒。

文字|李秋玫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勇敢舞出生命中的光芒

北藝大舞蹈學院重建比爾.提.瓊斯舞作D-Man in the waters

「廿一世紀舞蹈界教父」比爾.提.瓊斯的作品,總是關注族群╱同志認同、疾病、死亡與生存等嚴肅議題。舞作D-Man in the waters是為紀念團員達米安.阿卡維拉當年積極對抗愛滋病魔的精神,結構嚴謹充滿澎湃活力,不僅挑戰舞者的體力,更考驗群體緊密連結的默契。北藝大舞蹈學院今夏將該舞作重建演出,並邀請瓊斯舞團前舞者凱薩琳.卡賓擔綱指導。

文字|莫嵐蘭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沃土 孕育「會思考的舞者」

訪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PARTS舞蹈學校

在歐陸的現代舞壇,有不少精采編舞家都出身於比利時法蘭德斯地區的這個舞蹈學校PARTS,創辦人之一是「羅莎舞團」的藝術總監和編舞家安娜.泰瑞莎.德.姬爾美可。不同於其他舞蹈學校以教授舞蹈技巧為主,PARTS更以培養「會思考的舞者」為其核心,從課程安排到生活環境,都傳遞多元而豐富的創作哲學。本文作者親自訪問該校,深入探尋這個未來編舞家搖籃的獨到之處。

文字|黃尹瑩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開源節流跨界合作 舞蹈人才處處發光

因為台灣舞蹈教育的長期深耕及舞蹈人與團體的熱誠和創意,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大家積極開源節流、跨界合作並拓展觀眾群,促使舞蹈朝向多方發展。其結果就是舞蹈界新人輩出,年輕舞者與編舞者多方參與國內外創新製作,舞蹈人跨界參與他領域製作、或是推出跨界製作。

文字|趙玉玲
第232期 / 2012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表演藝術百年 開啟邁向數位雲端之路

「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上線

作為一種「熱中於消逝的藝術」,如何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會有多少可能?兩廳院在廿年前創辦了《表演藝術》雜誌,以文字記錄演出,更成立「表演藝術圖書館」留下書籍影音等史料;廿年後跟隨網路科技與雲端數位的概念,由《PAR表演藝術》雜誌推出「表演藝術百年史」維基百科網站,冀透過全民編寫的的機制,留住「當下」、回溯「過去」、延伸「未來」,開啟台灣百年表演藝術史的建構工程。

文字|廖俊逞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