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在一切東西都可能成為偶的概念風潮下,”Object Theater”於焉誕生,偶不一定再有具體形象,表演者操演日常生活的物品呈現出角色生命。圖為法國頗帶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偶戲新玩意之一

偶 劇場新寵兒

正是因為許多的現代劇場創作者積極加入偶的表現形式,使偶戲跳脫傳統演出中單純炫技或講述故事的範疇,而有更多樣的表現。偶的目的不再是模仿現實,而在於抽取角色精髓而加以意象化。戲劇演員「演」一個角色,而戲偶本身就「是」那個角色,難怪戲偶能夠呈現出直指人心的說服力。未來,偶將可能為劇場注入新的元素,繼多媒體之後。成為表演藝術界的寵兒。

文字|鄭嘉音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瑟‧米勒與「靈感之鳥」的唯一相遇

追憶劇作家米勒及《推銷員之死》的中文演出

美國劇作家亞瑟‧米勒上個月十一日以九十高齡辭世,他最為世人所知的除了他與知名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婚姻外,就是奠定他劇史不朽地位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了。但你可知,《推銷員之死》居然是一夜之間就完成三分之二的奇蹟?該劇的中文版演出也有曲折內幕?曾執導《推銷員之死》中文版兩次大型演出的資深導演楊世彭,為我們說出他與米勒先生的過從往事。

文字|楊世彭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基洛夫秘方

這一晚,兩廳院國家劇院的大舞台成了大教室,基洛夫芭蕾舞團在藝術總監瓦茲耶夫的帶領下,開始每天的基本功─從把竿開始。 一堂開放的芭蕾舞課,吸引了滿座的學舞的觀眾,好像餐廳廚房開放式玻璃窗外,擠滿了圍看廚房秘方的眼睛。什麼是俄式芭蕾?什麼是瓦嘎諾瓦學派? 全員到齊,上課開始。這位隨團的芭蕾教師過去六十年來「不是在瓦嘎諾瓦學校裡,就是在前往瓦嘎諾瓦學校的路上」,花白的頭髮卻有抖鑠的精神,現場鋼琴教師琴音一下,舞者第一個動作從躹躬開始,是的,從躹躬開始。 「對傳統的尊敬,對教師的尊敬。」這是一個百年老店在面臨全球化經濟的衝擊下,依然堅守的「古法」之一。從躹躬開始,以躹躬結束,小小的細節維繫傳承,也創造了舞團的高度。

文字|盧健英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偶戲新玩意之二

融合影戲與電影蒙太奇 三盞燈玩出奇幻光影戲

走進華山特區果酒禮堂,戲碼是《火燒盤絲洞》,原本以為是傳統的皮影戲,卻彷彿看了一場電影,遠景、中景、近景與特寫的切換,還有蒙太奇的說故事方式,都令人大吃一驚,《西遊記》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卻被這樣有趣的形式深深吸引。 真人與偶同台以影子呈現演出,孫悟空在剎那間能變成蒼蠅,還有變成老鷹的慢動作,以黑影為主體光影戲,竟然出現白色光的蜘蛛網,結束前,鏡頭還隨著師徒一行人在群山間移動,前台看得匪夷所思,這些神奇的效果到底是如何達成? 三個光源切換場景,寫腳本也畫分鏡圖 來到兵荒馬亂的後台,一切豁然開朗,傳統的皮影戲只有一個光源,而後台有三個光源,三個賽璐片的鏡框預設好的場景,當一個場景在進行時,另兩個正在換景、布置人員就定位,光源一切換,就會在瞬間換了一個場景,就像是電影裡的蒙太奇手法。 這是一個大師班的研習成果發表,參與的學員是來自亞洲的四位與台灣的十五位藝術工作者,這次的工作經驗與學員以往作戲的經驗非常不同,故事腳本出來的同時,必須同時做好類似電影的分鏡圖,而非一般戲劇裡的場景,思考的模式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因為觀眾是透過鏡頭畫面來瞭解劇情的。也因此,同樣是兩個人在對話,因為遠景、近景、特寫,或是角度取景的設計,就可以變化出好幾個鏡頭,頻頻切換讓後台人仰馬翻好不熱鬧。 立體影偶面具頭上戴,廢物利用玩出新奇點子 大師是來自美國的賴瑞里德(Larry Reed),耶魯大學學士、主修法國劇場,舊金山藝術學院電影製作藝術碩士,具有演員、舞者及電影攝影的訓練背景。到峇里島拍攝皮影戲紀錄片時,愛上了皮影戲,留在當地學習六年並成為具有正式演出資格的達朗(Dalang,皮影戲演師,具有教士般的崇高地位)。 賴瑞里德融合傳統影戲及其在舞蹈、劇場、電影方面的才能,研發出獨特的影戲面具及手持燈光設備,影偶雕空的雙面面具立體交叉當作頭飾,與演出者合為一體,這樣方便一邊演出還能看到影子投射在布幕上的效果。 創造出台前種種驚奇的電影效果,後台看起來都像廢物利用,里德強調這些效果都可以自己在家中玩出來,然而里德帶來的Know How,也許將帶給

文字|田國平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名師傾力相授 爵士種子萌芽!

兩廳院爵士音樂營 位音樂學子開拓視野

兩廳院去年暑假開辦了第一次的爵士音樂營,由小號演奏家魏廣晧擔任教學總監,集結國內爵士樂界的「大腕」擔綱講師,豐富多元的課程與老師們傾囊相授的熱誠,讓參與的學員們大呼收穫滿滿!透過師生課裡課外的密切互動,也讓學員們開拓了音樂演奏與思考的視野,認為參加音樂營非常值得。

文字|李秋玫
第199期 / 2009年07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解開舞台服裝的針線密碼

兩廳院「台前幕後.載織載繡:劇場服裝設計展」

劇場服裝設計是表演藝術的一環,也是舞台美術設計的要項。透過服裝的造型、拼接、色彩、不同質地的組合手法,反映出鮮活的角色特徵,從而體現表演的精神內涵。 即將在十月底登場的兩廳院「台前幕後.載織載繡:劇場服裝設計展」,邀請台灣當今四組劇場服裝設計家及演出團體,分別呈現舞蹈、音樂、兒童劇、偶劇的服裝設計經典作品,邀請觀眾一探服裝背後的精采故事。

文字|鄭淑瑩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輕鬆口吻嚴謹態度 播灑音樂種子

側寫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大師班

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ABQ)的訪台,在古典音樂界裡刮起了一陣旋風。其極盡完美的演出卻又即將解散的訊息,令樂迷們既讚嘆又不捨。尤其是最後在舞台上增設座位的首例也引起紛紛議論。在這樂迷們引頸企望卻也意猶未盡的音樂會背後,所給予音樂學子們直接與最深刻影響的,該算是大師班的精采教學!

文字|李秋玫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貼身看大師:愛古董強忍背痛,對舞台超級講究

喔,原來這就是「羅伯.威爾森」!

附:「遇見大師—跨世紀講演會」精華摘要

從剛下飛機,到目送他走進離境大廳,這位如巨人般的龐大身影其實總有著隱藏不住的疲憊。然而在短短四天三夜的行程當中,羅伯.威爾森完全沒有高個子常見的垮肩駝背,他總是挺起身軀、步伐穩健,右手輕輕按著背後腰部的痛處,腦筋清楚地朝著他要前往的每一個目標邁進,雖然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個慢慢來的人,所以連演講速度都很慢」,但帶著些許嚴厲的尖銳眼神與不疾不徐的肢體動作,威爾森的舉手投足都有著如貴族般的優雅大氣。

文字|劉昌漢
第170期 / 2007年02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網站搭起與藝術家聊天的橋樑

簡文彬最怕網友問「申論題」

如果可以在網站上跟喜愛的藝術家聊天,是不是很棒?可以探聽藝術家的近況,還可以直接與藝術家交換對表演藝術的心得,說不定還可以得知他們的小秘密呢!八月份完成全新改版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網站,為了服務喜歡表演藝術的網友,特從九月一日開始,陸續邀請簡文彬、萬芳、琇琴、顏嘉樂等,上線與網友聊天。十月份更有劇作家紀蔚然、十二月有吳興國,想與藝術家敲鍵盤論劍的網友,要把握機會唷!相關訊息請參閱http://www.ntch.edu.tw/

文字|鄭雅蓮、易鼎哲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二○○九年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娛樂市場與工作傳統的成形

整體來說,二○○九年台灣劇場在各方面的表現都算平均,卻沒有太大的突破,只是先前存在的創作手法或劇團的活動軌跡變得更明顯而已。喜的是,台灣劇場的老中青三代的工作傳統已形成,二○○九年是這三代都活躍在劇場的一年,這可從「蘭陵三十.再現風華」的紀念演出看出端倪。

文字|耿一偉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灌溉舞蹈未來的繽紛花園

寫在雲門舞集2團十週年前夕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雲門舞集2,今年也屆滿十週年了。這個充滿年輕活力的舞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培養國內年輕編舞家與舞者、為了把舞蹈推廣到台灣各地而成立的,雖然歷經了青年編舞家伍國柱、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陸續病逝的沉暗歲月,但雲2仍舊卯足力氣繼續為舞蹈而走。今年的「春鬥」依然由藝術總監林懷民領軍,帶著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與黃翊推出新作創意,在這方花園中持續綻放不歇。

文字|林亞婷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新任藝術總監

黃碧端:長年的文化累積,造就兩廳院的競爭力

接下藝術總監,黃碧端除了延續既有的方向,繼續推動兩廳院各項業務外,更希望這個國家級場館可以充分發揮龍頭角色,積極培育人才,傳承兩廳院營運的專業經驗。她在文建會主委任內,就曾在文化部的組織法中提出組織法架構中,提出了「一法人多館所」的概念,期待兩廳院可以建構一套快速移轉與分享的機制,分享多年的經營經驗。

文字|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站在世界之高 打造藝術的遼闊

專訪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

八月上旬出刊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製作了「全球教育」專題,其中探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所將面臨的一項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資源重整的趨勢,使得培育人才的大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未來,大學教育將面臨國際化的競爭和挑戰,學生擁有的是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自主權,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資訊交換模式所帶來的便利性,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者所需思索的重大課題。 然而,高等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下,面對的卻是尋求具有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發展模式,兼具多元與在地文化的延續、發展與鏈結的兩難。今年,適逢台北藝術大學創校二十五週年,在回顧與前瞻的時刻,我們專訪現任校長朱宗慶,請他談談打造北藝大為國際專業藝術學府的願景,以及在國際交流上,如何建立合作的網絡平台,共創一個資源分享及良性競爭的生態,以及他對高等藝術教育全球化議題的思索和觀察。

文字|廖俊逞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焦元溥 用熱情執著跑完音樂馬拉松!

《遊藝黑白》鋼琴家訪談錄的背後故事

《遊藝黑白》其實不是我的著作,而是受訪鋼琴家的作品;我只是一個興奮又感動的見證者,把所見所聞的諸多故事記錄下來,讓那些話語能夠由聲音變成文字,留下原本該消失的美妙片刻從台北、波士頓、紐約、巴黎、波爾多、維也納、倫敦、莫斯科、馬德里、漢諾威、慕尼黑、柏林、漢堡、科隆、香港的餐廳、咖啡館、琴房、教室、旅館房間和鋼琴家客廳,到每一位愛書人、愛樂人的手上。 ──焦元溥自序

文字|李秋玫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業的藝術交易平台?親民的藝術推廣市集?

專訪表盟秘書長于國華談「華山藝術生活節」

去年首度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首度引進「藝術市集」的概念,將華山園區打造成一個定時、定點舉辦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並擔任串連的樞紐,藉由邀請國際策展人來台,意欲塑造台灣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然而,活動承辦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坦言,在華山這個場地舉辦「表演藝術市集」,又要同時兼顧「專業」與「親民」的任務,執行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文字|廖俊逞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Live計畫啟動,獲建中師生熱烈回響

為推廣藝術教育,兩廳院推出的「兩廳院Live計畫」在四月底由董事場陳郁秀女士宣佈正式開跑。活動的方式針對特定的節目與各校高中合作,在演出前安排音樂專家、學者到校配合導聆講座,讓學生理解節目內容,並提供一百元低價票券,優惠給一百位參與導聆的同學,鼓勵他們主動前往兩廳院欣賞表演。 首先合作的學校是與兩廳院有地緣關係的建國中學,第一場演出也以NSO的「印刻英雄」作為對象。原訂演講的場地由於報名踴躍,無法容納百餘學生,因此臨時另闢團體視聽室來提供更多聽眾,算是意外插曲。主講者是音樂學專家余濟倫,在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將貝多芬、浦羅柯菲夫兩位大師的背景及音樂介紹得深刻完整,相當受學生歡迎。除六十位現場購買音樂會門票的學生外,建中蔡炳坤校長更身體力行,招待並帶領班際合唱比賽第一名的班級和體育班學生一同前往欣賞。 感動於精采的演出,蔡校長更以〈 我以歡喜的心情帶領建中的學生們進入了國家音樂廳〉為題,致函兩廳院表示肯定與謝意。「一個小小的巧思而能引發如此廣泛迴響,更進一步讓我對我們的社會與學校教育充滿信心。」蔡校長的來信述說著無數學子的期待,相信未來校園的藝術教育必能更加實踐、更為生活化。(李秋玫) 美加藝術行政高層來訪,與兩廳院團隊親切交流 二○○九年春季,由文建會紐文中心邀訪包括多倫多新力表演藝術中心節目總監馬克.漢蒙(Mark A. Hammond)、加拿大蒙特婁藝術之地(複合式文化中心)節目總監米歇.佳奈(Michel Gagnon)、加拿大蒙特婁Danse Danse LOMA製作之行政暨藝術協同總監皮耶.馬瑞斯(Pierre Des Marais)、美國紐約市立中心秋季舞蹈藝術節製作人艾倫.丹尼斯(Ellen Dennis)、美國羅德島FirstWorks非營利文化組織行政暨藝術總監凱薩琳.普雷徹(Kathleen Pletcher)共五位外賓,於五月中旬蒞臨兩廳院參觀、拜訪,並於當晚欣賞表演。 董事長陳郁秀偕同總監劉瓊淑女士親自於董事會表示歡迎,在短暫的會談當中,董事長特別向外賓表示主辦第一次「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甫於三月圓滿完成。以「未來之眼」為題,由國際知名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打頭陣,

文字|李秋玫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 讓你體驗音樂的溫暖

走進國家戲劇院地下樓,從表演藝術圖書館推門進去,「特殊視聽資料典藏室」裡迎面而來的是溫馨的空間、舒適的沙發椅及滿室的藝術馨香。典雅的氣氛不僅讓人心情平靜,更不知不覺地放輕了腳步。這裡是全台唯一一間擁有超過兩萬張以上黑膠唱片的典藏館,CD更預估高達五萬張,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此豐富又珍貴的寶物,將在十月底隨著兩廳院的週年慶,免費開放給民眾使用!

文字|李秋玫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果我是植物,碧娜就是適合我的天氣!

專訪烏帕塔舞團資深舞者多彌尼克.梅希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的資深舞者多彌尼克.梅希(Dominique Mercy),從第一次訪台演出《康乃馨》時就令人極為印象深刻,與碧娜合作超過三十年的他,這次更主持舞蹈工作坊,帶領本地舞者體驗碧娜式的舞蹈。本刊趁此機會,訪問這位優雅的舞者,一談他與碧娜工作的種種。

文字|張懿文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