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

展現身體豐富風景 策展創意令人驚喜

去年的戲劇類作品出現了幾個現象,如以身體思維為作品美學軸心或劇團風格鮮明者頗多、豐富的策展概念與執行、傳統戲曲的跨界新面貌等等,令人期待台灣戲劇界能在大眾化、藝術性與娛樂效果、實驗精神等方向之間大步邁出更勇猛多元的新面貌。

文字|楊美英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2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跨界未見新意 新曲成績斐然

第十一屆台新獎的提名音樂節目中,大多都是以新的原創單品居多,較少有因整場演出規劃突出,或是挑戰跨領域融合的表演形式成功等而入選,可以看到去年的創作活力相形蓬勃。而跨界的製作以與影像結合者居多,但卻無法發揮1+1=2的效果,在概念的整合上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

文字|孫家璁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擔任董事長 再度為兩廳院掌舵

朱宗慶:「全民共享」是不變的願景

國家兩廳院新任董事會於三月八日正式完成交接,新任董事長朱宗慶之前曾擔任轉型前的兩廳院主任與轉型後的藝術總監,也是兩廳院法人化的重要推手,十二年前他提出的兩廳院願景:「世界一流的劇場、全民共享的文化園區」至今仍然適用。雖然遭遇「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草案」通過與否的關鍵階段,本屆董事會可能只運作於這個過渡時期,但朱宗慶也坦然表示:「無論未來的組織構成將會如何改變,兩廳院的運作都不能夠因為這個變化而停擺!」

文字|李秋玫
第244期 / 2013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文化部新聞最吸睛 紙風車「第二哩路」受矚目

《2012表演藝術年鑑》十大新聞事件票選結果揭曉

一年一度的《表演藝術年鑑》十大新聞票選於日前截止揭曉,分別由年鑑編輯委員與網友票選出來的十大表演藝術相關新聞,其中有八則一致,表示專家學者與大眾的關注焦點差異不大。其中文化部的成立與龍應台擔任首任部長,無疑是最重要的文化新聞,拔得頭籌不在話下。

文字|表演藝術聯盟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浪落土起大幕 後花園的劇場園丁們

花蓮表演團體概覽

在台北討論藝文團隊生存問題的場域,總是讓其他區域的藝術工作者感覺「跑錯地方」,因為台北之外的文化生態,實在是差距太大了!這次我們將焦點轉到位於東岸的花蓮,這裡除了有美麗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外,也有愛好現代劇場藝術的團隊在此扎根,雖然不多,但也以多樣形式推廣藝術、發表創作,為後山打造豐富的藝術風景。

文字|吳思鋒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世界的舞台 插上東亞舞蹈大旗

訪紐約日本協會藝術總監塩谷陽子

每年一月正是全美「表演藝術經紀人」年會在紐約舉辦的時節,與此同時舉辦的「東亞當代舞蹈展」,正是乘此機會向全美藝術經紀人推介東亞舞蹈的一扇窗口!舞展負責人為紐約日本協會藝術總監塩谷陽子,她每年挑選來自台日韓三國的年輕舞蹈團體,來紐約展現自己的創作。本刊趁此機會專訪塩谷女士,一談「東亞當代舞蹈展」的策展想法與她對東亞舞蹈打開國際市場可能性的觀察。

文字|謝朝宗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鼓勵身心障礙者參與藝文 慷表演團隊之慨?

身障法修正條文出爐 表演場館與團隊如何因應?

去年底通過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修正條文中,明言:「身心障礙者進入收費之公營或公設民營風景區、康樂場所或文教設施,憑身心障礙證明應予免費;其為民營者,應予半價優待。」這裡的「康樂場所」當然也也包含了表演場館,而其中給予優待所衍生出來的座位成本,由誰來負擔?表演場館將如何因應?在演出座位與成本一個蘿蔔尚未滿一個坑的生態實情下,表演團隊是否又再被剝了一層皮?

文字|朱安如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映現當下生態? 活絡產業氣氛?

台灣表演藝術類獎項的發展與未來可能

「得獎的是」當獎項揭曉,鎂光燈亮起,所帶動的是什麼呢?在政府高舉「文創產業」大纛的此時,設置表演藝術獎項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除了肯定與光環,這中間所串起的連動效應,包括反映創作趨勢、活絡「產業」氣氛、打造藝術明星等等,似乎都是大家所期許的「可能的未來」

文字|莫嵐蘭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教育+學術+演出 打造新品種藝文交流

在北京看三地舞蹈院校「跨藝.舞動無界計畫」

由北京、台北、倫敦的舞蹈學院/舞蹈研究機構聯合舉辦的「跨藝計畫」今年來到第三屆,主辦單位與地點在北京舞蹈學院。這個活動含括了舞蹈學院的學術研究、教育過程,創作演出更是重要的載體和成果展現,但真正的意義,落實在來自三個地區的人馬合作上述三項活動時的交流互動。過程中不無扞格與磨合,但也看到在共同工作下開啟的創作與身體可能性。

文字|鄒欣寧
第242期 / 2013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可小覷的舞蹈影像新勢力

香港「2012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在台北

由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舉辦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是華人地區第一個國際舞蹈影像節,到去年已經舉辦至第五屆,並在去年十二月初隨「香港週」來台展演放映。該節活動分國際影片邀演、本地與國際創作者的委約創作、一分鐘跳格競賽三大項目,而透過後兩者,也鼓勵了許多創作者投身舞蹈影像領域,讓更多午到作品被世人看見。

文字|鄒欣寧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環保之後 二胡不再蒼涼?

從香港中樂團「樂自香江來」演出談環保胡琴

基於「合奏」需要改變胡琴的音色、音量,基於「環保」必須改用PET膜,看來皆有其需要,但是當結果是「音質純淨度提高」、「音色個性也減弱了」,「然用在合奏中,這種特點,使其群體的音色易於控制和統一」,這就得多加考慮了,因為它更動了原本與胡琴音色個性合一的情緒感受,減低它的憂鬱悲怨,代之以全然相反的明亮純淨。

文字|陳樹熙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記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APPAC)2012年會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灣好聲音 壯遊啟程!

記國家交響樂團2012東北亞巡演

自二○一○年在廣東的「亞洲音樂節」首度登「陸」之後,NSO在今年十一月初,續以「台灣愛樂」為名,進行了一次創團廿六年來最大規模的東北亞巡迴。在音樂總監呂紹嘉的帶領下,為期十天的巡迴跨越兩國,依序在中國的上海、杭州、北京及日本的東京此四個城市留下足跡。此行不但引起中國樂壇的關切與討論,也是呂紹嘉第一次率團到兩岸以外的地區演出。

文字|李秋玫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洄瀾起「藝」 尋找表演藝術的趣味

「藝享天開.文創發芽——花蓮101表演藝術節」

自即日起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的「藝享天開花蓮101表演藝術節」,由國光劇團策劃執行,一方面邀請國內知名團體到花蓮發表創作,一方面徵選花蓮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策劃的思考是以發揮表演藝術的想像力,讓表演藝術環境更加茁壯,具有持續力的心意;兼具展演觀賞、青年創作者培力、親子共賞等面向。

文字|吳思鋒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城市記憶與眾人參與的藝術平台

專訪阿得雷德藝穗節總監葛瑞格.克拉克

阿得雷德藝穗節(Adelaide Fringe)是世界第二大藝穗節,創辦迄今已有五十二年的歷史,現任總監葛瑞格.克拉克(Greg Clarke)接任以來,將藝穗節辦得熱鬧繽紛,今年更創下高達四千八百廿萬美元的產值。九月初,克拉克應台北藝穗節之邀訪台,本刊亦趁此機會進行專訪,邀他分享阿得雷德藝穗節的經營心得。

文字|耿一偉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把《椅子》各自表述 交流中激盪劇場火花

第一屆利賀「亞洲導演戲劇節」的觀察

自二○○○年開辦的「利賀導演競賽」,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是為了鼓勵新人導演的舞台創作,並且為日本戲劇界發現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今年這個競賽首度擴大範圍,參賽者從原本限於日本國內,延展為亞洲,共有來自中、日、台、韓四組,以尤涅斯柯的《椅子》為題發展詮釋。

文字|林于竝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文化、跨語言的藝術激盪

2012倫敦奧運Globe to Globe莎士比亞戲劇節

今年倫敦從世界各地邀請了卅七個國家的劇團,以母語演出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除了向莎士比亞致敬,也彰顯奧林匹克世界共同參與的精神。參與的國家也被賦予可由其母文化的角度,「重新想像」莎士比亞的自由。許多國家引用其文化傳統及素材和莎士比亞文本對話,重新「發現」莎士比亞。

文字|黃尹瑩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揭開神秘面紗 幕後風華動人再現

瞬息與永恆—國家兩廳院劇場設計與技術展

一九八七年啟用的兩廳院,廿五年來在台灣表演藝術舞台上扮演著先行指標的角色,尤其在舞台技術方面,更是不斷琢磨累積經驗,從早期的《紅鼻子》、《糖果屋》,到近期的《鄭和1433》、《黑鬚馬偕》、《有機體》,在在展現舞台技術人員的創意與心力。藉由「瞬息與永恆-國家兩廳院劇場設計與技術展」,兩廳院邀請大家見證並回顧舞台上精采的永恆一瞬間。

文字|盧家珍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香港「新視野藝術節」的契機與挑戰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文字|陳國慧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混沌黑暗,還是光明藍海?

中國北京現代戲劇市場觀察

近年來許多台灣戲劇團體紛紛西進,搶攻中國市場。但由於兩岸的文化、認知、制度等諸多不同,也造成對岸的藝術環境、劇場軟硬體、市場取向、觀眾喜好讓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難以捉摸。北京,這個昔日天子腳下的皇城、今日中南海的根據地,它的戲劇現況到底如何?讓我們在中國「十八大」(編按: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前夕,隨著九月初起舉行的「二○一二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探究竟。

文字|郭耿甫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那一夜,她們一同寫歷史……

徐素滿、林燕卿的奧運演出經驗

二○一二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式,精采的表演與現場調度,贏得全球觀眾的讚賞,其中由阿喀郎.汗編舞,向二○○五年地鐵爆炸事件中罹難者致意的深刻舞作,令人動容,而出身台灣的徐素滿與林燕卿,分別以排練指導與現場舞者的身分,參與了這場舞蹈的演出。透過訪談,徐素滿與林燕卿道出她們親身參與奧運盛會演出的觀察與體驗心得。

文字|魏君穎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催生創作 並打開世界之門

專訪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

一個座位數八百席的劇院,如何成為年產廿多部新製作、並將之推上世界表演舞台的劇場製作動力中心?已經把《史迪夫特的事物》、《操偶師的故事》與《椅子》三齣製作帶來台灣的瑞士洛桑劇院製作人芭芭拉.蘇德霍夫,在這次參與臺北藝術節演出期間,接受本刊專訪,一談洛桑劇院如何讓一個製作從無到有、與藝術家如何合作、如何尋找共製夥伴、又如何將製作向世界推銷出去

文字|李惠美、王詩尹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