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里奧.施羅德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里奧.施羅德 讓過去與當下對話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由世紀當代舞團與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合作的演出,台灣現代舞與歐陸芭蕾傳統的對話,令人期待兩者間將碰撞出的火花。萊比錫芭蕾藝術總監暨首席編舞家馬里奧.施羅德,正是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除了會與該團舞者帶來現代芭蕾作品《愛的夢境》第三幕Corrente II外,他更為世紀當代舞團打造舞作《狂放的野蝶》,呈現他對台灣的印象。趁此機會,本刊特地採訪這位舞者出身的編舞家,請他一談如何在萊比錫芭蕾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舞蹈中,建構對話與創意。

文字|李海燕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

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文字|李玉玲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華裔指揮暨作曲家

譚盾 心中懷抱未來 超越沒有界線

以作曲的豐沛成就揚名於世,卻也以指揮專業風靡世界樂壇這就是譚盾,在創作上屢屢打造新視野的他,說自己:「我做任何演出,並沒有想到過東方與西方,也沒有太想過去,我想的是未來。我對世界未來的興趣遠遠大於過去。」他的未來沒有界線,沒有常規,隨心而行,處處可能是創作素材,他說:「我並沒有刻意追求新的作品素材,而是想誠實地去反映自己的生活態度。我的音樂就是我的生活。」

文字|李秋玫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劇場演員暨編導

流山兒 祥 自由作戲 與世界相遇

被譽為「亞洲地下劇場的帝王」,日本劇場編導流山兒 祥以追求「戲劇的自由度」為目的,已經在劇壇走過四十五個年頭。他說他是以「新的同樣的」事情為宗旨來創作,也就是說,把各式各樣的劇本(文本)從「演員的角度」來創作,找出各種形式來展現。而他認為戲劇最有魅力之處,就是「能夠與擁有多樣的才能,不同領域的人相遇,熱熱鬧鬧地創造出各種各樣的作品!」

文字|李建隆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銳劇場導演

陳仕瑛 給文本新觀點 就是導演最愛的挑戰

新銳劇場導演陳仕瑛去年因入圍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五項作品決選,而備受矚目,對哈洛.品特劇本《山地話》的獨到詮釋,令人讚賞。一直關注於既有文本詮釋的她,將挑戰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的《費德拉之愛》,她說:「在既有的文本上提供新的觀點,才是導演的樂趣和挑戰,因為我必須找到一種『詮釋』的方式。」

文字|朱安如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溫煦之光 照亮音樂杏壇

悼念恩師陳裕剛教授

十一月廿六日晚間,敬愛的陳裕剛教授因急性腦中風猝逝。在眾人萬般不捨中,痛失了一位國樂界的明燈。 陳教授一生為台灣國樂界的發展默默耕耘,印象中的他永遠是精神奕奕、和藹可親。他的個性極為爽朗、修養與氣度更是令人敬佩,即使行事低調,然而只要有任何國樂的活動,無論從大小比賽到音樂廳的演出,都能夠見到他的身影。不但親自到場支持,更常在會後給予後輩寶貴意見,並且,從不忘毫無保留地稱讚一聲「好極了」! 這段日子以來,演奏家們紛紛在觀眾席中保留一席座位、獻上鮮花向他致意。未來即使笑聲不再,相信他的典範,仍將永遠在人們心中,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

文字|施德玉
第265期 / 2015年01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舞蹈大師

馬克.莫里斯 讓音樂「活生生」起舞

所有的創作都源起於音樂,是美國舞蹈大師馬克.莫里斯一直以來的堅持,只要是讓他百聽不厭、覺得「很有畫面」的音樂,不拘任何類型,都可能成為他創作新舞的契機。而他也堅持台上除了活生生的舞者外,還要有活生生的樂手,以活生生的現場音樂抗拒無生命的預錄音樂,為此他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樂團,從排練到演出,始終與舞團一起起舞。這一年來兩度造訪台灣,這次是為美國國務院DanceMotion USA文化外交計畫而來,本刊趁此機會專訪馬克.莫里斯,一談其創作思索。

文字|白斐嵐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舞者陪伴 病友身體不受限

記馬克.莫里斯舞團「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

這次的文化交流中,馬克.莫里斯舞團也帶來了「為帕金森氏症而舞」工作坊,與台灣的帕金森氏症病友與他們的照顧者一起舞動。透過舞者最熟悉的肌肉伸展、平衡訓練、節奏感等訓練,帶著病友學習掌握運用身體的訣竅,也藉由音樂讓病友自在起舞,對自己更有信心。

文字|白斐嵐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

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從二○○六年的《水滸傳》,一路走過《西遊記》、《三國》,導演林奕華終於來到了「四大名著」最終章《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林奕華說:「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於是透過提問,林奕華將經典解構,換上時裝,成了摩登的都會男女,他說:「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

文字|李玉玲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帶頭的首席,也是背後的靠山

李宜錦╳姜智譯╳薛志璋

採訪完畢,攝影師想捕捉他們拉琴的樣子。有人提議莫札特小夜曲,其他兩位都同意。音樂一開始,悠揚的齊奏立刻飄揚在空氣中,但說完開場白,進到主旋律時,三人卻不約而同地跳伴奏的部分,讓大夥兒笑成一團。 薛志璋、姜智譯、李宜錦,三位小提琴家分屬高雄市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國家交響樂團。在台前他們是樂團的首席,在台下卻是認識很久的好朋友。雖然一個外冷內熱,一個陽光型男,加上一個高EQ美女,無論個性外型都很不一樣,但有個共通點,就是非常年輕就當上首席。即使三人面對這個頭銜都相當謙虛,但聊到工作卻是欲罷不能。在一個回答、又有另一個補充後,我終於可以了解,他們要扮演的角色不僅是領軍、還要隨時救援,而他們的存在,就是教人安心。

文字|李秋玫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影視編導

徐譽庭 練習過「失去」 才懂得「擁有」

曾六度提名,終於以《我可能不會愛你》拿下金鐘獎編劇獎殊榮的徐譽庭,對於「擁有」與「失去」有深刻的體悟。卅歲那年首度執導屏風表演班製作《黑夜白賊》頗獲好評,卻在此關頭與恩師李國修失和離開劇團;一直想得獎同時上台向恩師致謝,卻槓龜多次這一切都是人生的練習,「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十二月編導搬演新作《聖誕快樂》,徐譽庭想讓大家知道:練習過失去,會懂擁有;練習過不快樂,會懂真正快樂;練習過不敢,會讓你變勇敢。

文字|劉祥伶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舞台設計暨劇場導演

何采柔 營造「曖昧」 戲玩空間

出身視覺藝術的何采柔,因緣際會踏入劇場領域,從舞台繪景/設計到劇場導演,她的戲劇作品長於打造極具影像感的劇場空間,在曖昧中為觀眾在戲與現實之間創造距離。十一月她將與郭文泰聯合執導演出《千圈の旅》,向草間彌生這位亞洲最具知名度的女性藝術家致敬。

文字|莊偉慈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縱橫演奏與作曲的音樂天才

周善祥 在超齡的睿智中 流露赤子心

有一半台灣血統的周善祥,是難得一見、才智縱橫於科學、數學與音樂之間的「神童」,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不僅是鋼琴大師布蘭德爾唯一的入室弟子,在作曲方面也頗受讚譽,得獎連連。訪談間流露睿智言談的他,因為他把許多早年作品獻給他小時候心愛的寵物小雞,也讓人發現他天真的赤子心。

文字|桑慧芬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旅歐偶戲創作者

楊輝 漂泊在歷史中 關注生存的沉重

二○一二年以《操偶師的故事》讓台灣觀眾驚豔的旅歐偶戲創作者楊輝,將帶著新作《牛仔褲》再度造訪。雖是布袋戲世家的第五代傳人,但楊輝在創作上積極找出自己的路,戲偶的運用不限於布袋戲偶,劇場的運用也跳脫傳統、結合現代劇場思維。而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他,也喜歡在創作中展現自己對歷史的熱情,與對小人物的關照。

文字|周伶芝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作曲家

王乙聿 嚴肅又愛搞怪 身兼多角為音樂

他是作曲家、指揮、二胡演奏家,也是兩個小孩的奶爸,在台上指揮時嚴肅冷冽,創作時卻常常展現「搞怪」的靈光他是王乙聿,在音樂路上多元發展,也都有亮眼成績。他的二胡創作曲《藍色星球地球》已成為職業樂團招考及比賽熱門曲目之一,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但他仍持續思考「國樂到底要怎麼發展?要寫什麼樣的東西?」,他的音樂腳步,也持續多變多樣地向前走

文字|李育慈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中國青年演員

余少群 站上舞台 修練基本功

因在電影《梅蘭芳》中演出青年梅蘭備受矚目的余少群,將與北京國家大劇院來台演出劇作家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這是學習戲曲出身的他,第一次的舞台劇挑戰。為戲曲演出上台對他來說不難,但舞台劇演出不像戲曲有音樂烘托,演員得通過台詞、通過肢體、通過情節的鋪墊才能達到情緒高點,對余少群而言,就是另一種學習挑戰,是表演功夫的磨練。

文字|陳淑英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還是會繼續在天堂練舞

紀念劉紹爐老師

光環舞集舞團藝術總監劉紹爐,以「嬰兒油上的現代舞」、「觀音聽舞」系列舞作享譽國際,九月一日因腦瘤復發病逝,享年六十五歲。劉紹爐愛編舞更愛跳舞,即便病痛纏身,仍持續創作、舞蹈。本刊特邀劉紹爐老師的學生、曾為光環舞集舞者的青年編舞家蘇文琪,以此文回顧與劉紹爐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人看見他愛舞也樂於與人分享舞蹈的一生。

文字|蘇文琪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大提琴女神

瓦列芙斯卡 淡泊名利 自然不凡

當年與大提琴家杜普蕾齊名,被譽為「當代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的最佳詮釋者」瓦列芙斯卡,這位來自廿世紀的大提琴女神,終於要造訪台灣了!在音樂事業如日中天之時,瓦列芙斯卡為愛走天涯,遠嫁阿根廷。雖然淡出國際樂壇,但在阿根廷依然未放下琴弓,也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

文字|劉馬利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加拿大旅英編舞

家馬利芬特 在詩意的光影中起舞

詩意的光影中,人的動作或沉或急,行雲流水一般從容這是羅素.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東方禪意。這位芭蕾出身,在現代舞領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編舞家,對身體的動作探索充滿熱情,而長期學習太極,也讓他的動作語彙有著不同於其他編舞家的流動與沉緩。與芭蕾天后西薇.姬蘭一同演出兩人經典的雙人舞作PUSH,馬利芬特的詩意舞步,將首度在台灣展現。

文字|魏君穎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與科技的肉身搏擊

劉守曜 ╳ 姚瑞中

對談舉行的所在,是在師大對面的義大利餐廳,一九九○年代曾是一幢兩層樓建築,一樓是畫廊,二樓是間咖啡館,名叫「台北尊嚴」。 話匣子就從這個早就消逝的咖啡館打開,在這裡曾經演過的一齣戲《拖地紅》,串起了今日對談的兩個人身兼身體表演工作者與劇場導演的劉守曜,與曾參與小劇場運動、近年以研究「蚊子館」空間知名的視覺藝術家兼策展人姚瑞中。 距離上次推出獨角身體演出已有十五年,劉守曜以五十歲的身體,試圖在劇場中以肉身與影像對話,在新作《Shapde 5.5》中他與多位影像藝術家合作,企圖展現影像的「角色」,在劇場中,探索人與科技「對話」的可能性。而作為最早在劇場中運用影像的視覺藝術家之一,姚瑞中以自身經驗反思科技藝術之於劇場的意義,歸根結柢,仍肯定無論是科技藝術或劇場,還是要回到人的本質。 經歷過九○年代的小劇場狂飆風潮,或許讓人以為現場會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懷舊氛圍,但長期思索藝術與美學形式的兩人,更多是從小劇場打破框架、奮力質疑的基底精神出發,以不改當年的犀利加上多年創作的積累,交換對現下劇場發展的觀察與思索。

文字|江育瑩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歐中提琴家

林維亞 讓音樂創作為達悟族發聲

旅居維也納、在歐陸樂壇全方位發展的中提琴家林維亞,除了是作曲家、演奏家,也是音樂人類學的研究者,多年來以蘭嶼達悟族的音樂文化為研究主體,她更把多年研究與自身創作連結,希望「由當代的藝術音樂創作找到入口,讓更多人認識達悟人的音樂文化與其美學價值。」

文字|陳鄭港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新生代編舞家

劉彥成 上坡途中 尋找創作秘方

雖然出身舞蹈科班,新生代編舞家劉彥成身上卻看不到舞者的亮麗氣質,反而顯得叛逆與神秘,他說:「不知何時開始,我想要隱藏自己看起來像舞者這件事。」創作不用熟悉的舞蹈語彙,卻從日常身體中挖掘的他,將在「下一個編舞計畫III」中演出曾在西班牙BETA PUBLIC演出網路票選獲獎的《再見吧兔子》,這支有段「揮別這個自己,迎接那個我」的舞作,會有怎樣的興味,令人期待。

文字|樊香君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澳洲編舞家

安東尼.漢密頓 在黑暗中漫舞 才能看見更多

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將帶著作品《暗黑計畫》造訪台灣。他的藝術生涯由一連串的因緣巧合所構築,而他始終抱持「專注當下」、「關心周遭」的學習心與好奇心。創作作品橫跨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領域的他,拒絕任何形式的「分類」。在他的作品中,沒有舞者與編舞家的主從區別,舞蹈更不是等待被燈光、聲音、影像成就的創作核心。

文字|白斐嵐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