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view
評論

戲曲 演出評論/戲曲

渾然是妙不可言

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

《董生與李氏》無論在取材、篇幅或戲劇行動上,都呈現了諷刺小品的樣貌;儘管以小品之姿亮相,帶給觀衆的卻是拍案叫絶、餘味無窮的感受。編劇手段之優越是此劇成功的第一因素;他細針密縫,嚴密佈局,從頭到尾都從董生著墨,其實都在寫那個情場上優游自信的李氏。「正寫」的事件和「隱寫」的人物旗鼓相當,因而能夠營造強大的戲劇張力,緊扣觀衆心弦。

文字|林鶴宜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傳唱於故事裡的希望

從楊維克劇團《一千零一夜》談起

為了能把「前衛」與「通俗」這兩個狀似南轅北轍的槪念冶於一爐,楊維克劇團一方面積極建構團方與外界間綿密的聯繫網路和暢通的對話機制,藉以掌握藝術風潮的走向,刺激劇團在創作、營運上的穩定成長;另方面則回歸到教育層面,透過相關的推廣、研習活動,來做系統性的戲劇扎根工作。

文字|蔡奇璋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以劇場書寫歷史的人

歡喜扮戲團《台灣告白【六】我們在這裡》的族群意涵

台灣客家的歷史命運,到底根基於抽象的客家槪念,還是客家人在歷史現場的切身記憶呢?歡喜扮的大多數演員已經用他們的身體、他們的語言和他們的記憶,替客家台灣史寫出了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至於教科書上面的歷史,就讓他們留在劇場之外吧。

文字|陳板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繆斯女神漫步在劇場

看「台灣文學劇場」系列談文學作品的戲劇改編

隨著戲劇觀念的改變,由文學改編而成的戲劇作品,部分改編者嘗試跳脫寫實主義舞台語言形式的束縛,企圖在劇場中藉由大量的肢體及各種語言形式,呈現出「在劇場中表演文學」、將氣質濃厚的「敘述語言」融入劇場的可能性。這種將文學語言在劇場中的變奏嘗試,在「台灣文學劇場」系列演出中,似乎成為一種共同努力的趨勢。

文字|王友輝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阿格麗希的時光命題

首次來台音樂會聽後

「她會在台上當場爆炸嗎?」阿格麗希曾對友人透露有回演奏莫札特協奏曲之前,那時尚八歲的她獨自跑到廁所裡跪地默念:「如果彈錯一個音符,我就要爆炸。」結果她那次是一音不漏地完成演出。然而阿格麗希對自己小時候那種扭曲受創的心靈仍感到不勝唏噓,而那層淡淡的陰影至今也依舊揮之不去。

文字|樊慰慈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剝去音響外殼的音樂本質

從金慶雲獨唱會談起

金慶雲這次的演唱,經歷自身的腿傷,經歷台灣世紀大地震的傷痛。聲音或許難免有缺失之處,呼吸似乎仍會觸動著傷口,但是真誠、深刻、感人。當一位年近七十的歌者,站在舞台上,誠摯地展現她的聲音、對詩的詮釋、她的音樂品味時,聽衆得到的是剝去音響外殼的音樂本質。

文字|徐玫玲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一次遺憾的交響化演出

高市國「兩岸音緣國樂情」聽後

高雄市國樂團在世紀末以「兩岸國樂交響化──觀照現代國樂的文化面相」為主題,舉行一場為期四天的學術研討會,並於十一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兩晚,假高雄市至德堂舉辦兩場音樂會。筆者認為一場音樂會從策劃、執行、演出、現場觀衆、會後評論等環節,都代表了一種音樂文化的現象,此次全程參與研討會與音樂會,有許多想法,在此提出與讀者分享。

文字|歐光勳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奠基於「傳統」藝術的身體表演現實

印度卡拉曼達拉姆藝術學院卡達卡里劇團與達卡夏.雪斯現代舞團觀後感

亞太傳統藝術論壇帶來了一場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饗宴,然而「論壇」的取向也引發了若干「代表性」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兩支來自印度的團體則展現了不同的身體表演藝術,使我們得以一窺印度文化的豐富,也提供對「傳統」深度思考的機會。

文字|趙綺芳
第96期 / 2000年12月號